用《大上海》解讀「百年中國看上海」

2020-11-20 澎湃新聞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長江水,面向太平洋,長期領中國開放風氣之先。她是「十裡洋場」,是冒險家的樂園;是中國苦難史的親歷者,也是個革命史的驅動著,更是開放史的領航者。從千年古港到近代史中的遠東第一大都市,再到如今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上海的歷程,是近現代中國浮沉嬗變的縮影。

百年中國看上海,近期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大上海》一書,記錄了上海建設、發展軌跡,以及上海的改革、創新經驗。

11月2日下午,《大上海》專家座談會在位於上海中心52樓的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行。

如今,開放、創新、包容已成為上海最鮮明的城市品格,上海也通過進博會的舉辦,正成為世界「會客廳」。要深刻理解上海何以成為今天的上海、新時代「大上海」應該有什麼樣的大擔當、大作為,需要一次全方位的歷史回眸。

《大上海》一書以以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出品指導的大型紀錄片為藍本,採用圖文結合方式全景展現上海170多年的城市歷史軌跡和發展建設,從關鍵的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激動人心的時間節點等內容出發,記述上海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革命史和改革開放史的澎湃篇章,追溯上海城市精神歷史根源。書中八個篇章對應同名紀錄片的八集內容——《上海的開埠》《中國工業的發軔》《東西匯流》《紅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爭》《人民的上海》《艱難起飛》《創新品質》。

「她為什麼是紅色文化策源地?為什麼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為什麼成為了如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大上海》編委之一陳雨人說,回溯從近代以來上海歷史發展的道路,不是無緣無故的,為此《大上海》的紀錄片和書,拍了了千餘件文書檔案,其中百餘件文書檔案是首次向公眾展示。

紀錄片海報

文藝評論家毛時安說:「從書名來看,我們首先要理解上海何以稱『大上海』,這一個『大』字體現在哪裡?」上海只有6300多平方公裡,之所以成為「大上海」,自然不是因上海地域面積大,而是因為上海在近代以來國家的發展中地位特殊,份量重要、作用巨大。如何解讀變成十分重要,毛時安認為,以往對上海的歷史有著各種敘事,但這種敘事很可能是有偏頗的。《大上海》對上海最新學術思考成果進行通俗轉化做出了有益嘗試,為上海史研究提供了普及讀物,同時也是對這座城市深情的傾訴。

「大上海」之「大」在於其「以小見大」,直接關係著、集中代表了近代以來國家發展的前途命運。一方面,上海是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典型標誌之一,是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主要基地和近代中國反動政府腐敗無能、喪權辱國的重要見證。上海也曾經是國民黨反動派鎮壓革命運動的重地,是國民黨反動政府實行封建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主義統治的主要經濟基礎所在。正因為如此,上海的解放在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革命鬥爭勝利的重要標誌,而且是國際和平民主陣營的世界性勝利。

另一方面,上海是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英雄城市,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是「近代中國光明的搖籃」。上海作為中國現代工商業的發祥地和最大的經濟中心,作為對外開放前沿窗口和中國先進文化的策源地,歷史地成為中國工人階級和工人運動的大本營,歷史地成為先進中國人尋求救國真理的集聚地和馬克思主義的最早傳播地,由此孕育了近代中國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誕生了改變中國人民命運的中國共產黨。

新中國成立以後,上海作為「共和國長子」,作為「中國的重要工業基地和財政支柱」,承擔著國家經濟命脈的重任,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改革開放以後,上海作為國家發展的一張「王牌」,以浦東開發開放為標誌,以敢闖敢試的精神立時代之潮頭,創造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世界城市發展的偉大奇蹟,成為當之無愧的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

座談會現場

《大上海》一書僅10萬餘字,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周武,用「大,新,廣,深」四個字來形容這本「薄薄的大書」。「《大上海》用新角度看上海,用廣度捕捉了這座城市和國家的命運,包括如今上海對全球的影響,又有深度,逼真全面呈現這座城市的複雜性。」

「用10萬字來寫完上海全史,是非常難得,充分體現出中國史學裡最獨道、最考究人的本領——減法。能不能把減法做好的同時又不遺漏內容,把該說的東西都說到。」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瞿駿感慨這本書做到了,「比如書中提到從舊學裡走出來的康有為和梁啓超,但是沒有用早期維新派和維新派這樣的字眼,這恰恰是相當最具有深度的提法,早期維新派和維新派之間是沒有連接關係的,一個是屬於帝國邊緣的洋場讀書人,一個是屬於科舉出身的廣東讀書人。書裡雖然沒有明顯點破,但從敘事裡可以看出接受了這樣的觀點,看出了這樣的味道。」

「一方面減法做得好,另一方面也符合目前史學界研究的基本看法,是非常紮實地一本文學與史學的書。」瞿駿說,「更難得的是得到了市場和觀眾的認同,豆瓣給出了9分的肯定。」

在上海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湧豪看來,要全景式反映這座城市的品格精神,上海需要豐滿立體的書寫,「好的宏大敘事,恰恰來源於鮮活生動的局部與細節,而不是羅列僵硬的數據或歷史史料。上海的主旋律書寫的切入點是多元化的,不僅是物理性的,也是精神性的,包括文化、藝術等層面對上海品牌的擦亮。

《大上海》是獻給上海的,更是獻給新時代中國的。它不僅給全國讀者提供了解和理解上海的窗口,更以「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著眼點,希望給中國未來的城市建設者以深刻啟迪。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百年中國看上海」| 紀錄片《大上海》,你值得看!
    市委七屆八次全會提出,要以更加主動的姿態,融入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  紀錄片《大上海》立足「百年中國看上海」,第一次用電視的形式比較完整地呈現了這座城市成長與發展的歷史軌跡。而今天,《大上海》正式登陸優酷視頻,全網獨播。今天的上海是中國第一大城市,正加快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自開埠後,西學東漸,與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在這裡匯流。為什麼這座城市成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為什麼這座城市既有浪漫精緻的生活氣息,又有製造大飛機、極地破冰船的深厚工業底蘊?
  • 為何說「百年中國看上海」?《大上海》解碼城市精神品格
    上海何以成為今天的「大上海」?為什麼說「百年中國看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剛剛出版的《大上海》一書,以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出品指導的大型紀錄片為藍本,以大量生動故事、文獻史料和精準分析,全景式回顧梳理上海開埠以來170多年發展軌跡與巨大成就,探尋「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背後的密碼。
  • 上海何以為「大」?用《大上海》講述上海百年城市發展史
    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大上海》以歷史的角度與擔當,豐滿立體地書寫上海城市百年發展史,探尋這座城市的精神基因密碼,為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追根溯源,其深刻的人文意義引起學界廣泛關注。……開放、創新、包容已成為上海最鮮明的品格。這種品格是新時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生動寫照。」  2020年第三屆進博會即將拉開大幕,上海再度成為全球矚目的「世界會客廳」。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從何而來?新時代「大上海」應有怎樣的大擔當、大作為?滬上出版界集中推出《大上海》《上海城市品格讀本》等專著,對上海城市品格、城市精神的由來及內涵給出最新的深入解讀。
  • 高分紀錄片《大上海》同名書出版!上海為什麼可以稱為「大上海」?
    百年中國看上海,為更好記錄上海建設、發展軌跡,宣傳上海改革、創新經驗,上海人民出版社重磅推出《大上海》一書。《大上海》一書以上海百年城市發展歷史為主題,採用圖文結合方式全景展現上海170多年的城市歷史軌跡和發展建設,從關鍵的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激動人心的時間節點等內容出發,記述上海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革命史和改革開放史的澎湃篇章,追溯上海城市精神歷史根源。
  • 用《大上海》一書,講述上海百年城市發展史
    11月2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大上海》一書,在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行專家座談會   上海,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正加快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開放、創新、包容已成為上海最鮮明的城市品格,上海也通過進博會的舉辦,正成為世界「會客廳」。   讀懂一座城市的歷史,才能汲取更多創造未來的動力;了解一座城市的發展軌跡,才能更好理解和履行國家賦予上海的職責和使命。
  • 放映員*雲集將來|從紀錄片《大上海》看城市風雲變幻
    為保留更多的城市記憶,2019年建投書局策劃了「上海城市傳記文化空間項目」,將書店空間資源與在地文化相交融,用影像、藝術等多種方式,主動記憶我們所處的這個城市。如果讓你用一個詞描述上海,你會選擇什麼?精緻、開放、包容、魔幻……這座城市向我們展現了精彩的每一面。黃浦江流,世事變遷。上海何以成為今天的上海?
  • 網易《中國和力》|原上海浦東新區管委會首任主任趙啟正:站在地球...
    他對中國文化的核心「和」有著怎樣的看法和解讀?百年中國看上海,30年發展看浦東。今年是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經過30年的發展,今天的浦東以全國1/8000土地面積,創造了全國1/80的國內生產總值,十五分之一的外貿進出口總額。浦東的開發,是一個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的過程。
  • 上海紀錄片「一號工程」《大上海》即將開播!
    全片以究竟如何「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為著眼點,詮釋了上海怎樣走到今天,何以成為中國連通世界的「海」,何以成為奔向未來的「海」。《大上海》開播儀式9月19日在上視大廈舉行。立足「百年中國看上海」,《大上海》完整記述了上海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革命史和改革開放史的澎湃篇章,第一次用電視的形式比較完整地呈現了這座城市成長與發展的歷史軌跡。紀錄片共8集,分別為:《上海的開埠》《中國工業的發軔》《東西匯流》《紅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爭》《人民的上海》《艱難起飛》《創新品質》。
  • 「外眼」看上海|林來福:重返上海 這裡的發展速度始終沒有減
    原標題:「外眼」看上海|林來福:重返上海這裡的發展速度始終沒有減  人物名片:  林來福1965年出生於新加坡,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科學生物系,又於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獲取物流供應鏈碩士學位。
  • 10萬字濃縮170多年滄桑變化 《大上海》:「了解上海的一把鑰匙」
    ,讓我們理解上海之所以『大』的原因在什麼地方,也是在向世界、在向公眾進行一種深情而樸素的傾訴。」作家、文藝評論家毛時安在今天舉行的《大上海》專家座談會上說。 上海,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正加快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要深刻理解上海何以成為今天的上海,需要一次全方位的歷史回眸。
  • 為什麼稱「大上海」?專家說,上海之大,在於把世界帶入中國,把中國...
    全書以上海百年城市發展歷史為主題,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從關鍵的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激動人心的時間節點等內容出發,分《上海的開埠》《中國工業的發軔》《東西匯流》《紅色革命的策源地》《生死抗爭》《人民的上海》《艱難起飛》《創新品質》八個章節,記述上海在中國近現代史、中國革命史和改革開放史的澎湃篇章,追溯上海城市精神歷史根源。
  • 《山河無恙——影響中國的疫情檔案》,帶你回顧中國百年抗疫史
    從百年前的烈性傳染病,到今年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每一次重大疫情的應對,都是中國公共衛生系統的自省和進化。由優酷和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中心聯合出品的紀錄片《山河無恙——影響中國的疫情檔案》(以下簡稱《山河無恙》)將從A肝、血吸蟲病、鼠疫、流感、非典等重大公共衛生防疫事件入手,以歷史之例,解當下之問。
  • 上海百年「大世界」重開 昔日文化標誌如何轉型?
    新華社上海12月29日電 題:上海百年「大世界」重開 昔日文化標誌如何轉型?  新華社記者 吳霞  有著百年歷史、曾被譽為中國文化「東方之門」的上海大世界遊樂場,12月28日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的新身份復業試運營,計劃於2017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
  • 「簡筆畫帶我看上海」外白渡橋繪畫活動
    簡筆畫帶我看上海——外白渡橋繪畫活動外白渡橋外白渡橋是中國的第一座全鋼結構鉚接橋梁和僅存的不等高桁架結構橋同時也是自1856年以來在蘇州河河口附近同樣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橋梁現在的外白渡橋於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車由於其豐富的歷史和獨特的設計外白渡橋成為上海的標誌之一同時也是上海的現代化和工業化的象徵簡筆畫是運用簡潔洗鍊的線條
  • 解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或是世界變局最大的自變量
    但是我認為最好的說法是習主席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因為西方那些說法有兩個毛病,一個是強烈的西方中心主義,還有一個是左右色彩太強。而習主席的這個說法我覺得是比較包容的,東西方、左右派都在裡面。所以學理上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是對當今形勢最好的一個概括。除了在理論上很好,這句話對指導實踐也很重要。因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就是當今中國外交實踐的出發點。
  • 上海「大世界」百年歷史將排成連臺本話劇
    上海「大世界」百年歷史將排成連臺本話劇 澎湃新聞記者 潘妤 2017-09-05 07:15 來源:澎湃新聞
  • 武侯百年乩【獨家解讀-1】
    武侯百年乩1933【獨家解讀-1】【海印之光】
  • 從三十四幅地圖看上海在全球視野中的四百年變遷
    「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地圖展今開幕  從三十四幅地圖看上海在全球視野中的四百年變遷  時間跨度長達四百多年,從海外知名圖書館收羅的一張張珍貴古地圖……9月25日上午,「全球地圖中的上海」地圖展在上海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一樓展廳開展,精心挑選的三十四幅地圖靜靜訴說著上海在全球視野中的變遷
  • 武侯百年乩【獨家解讀-3】
    全部解讀清楚了,世界以後即將聖道大盛,聖君輩出,有幾乎連續600年接力太平,我算放心了,[合掌]百年世事不勝悲,紫微星大約七百年下凡人間一次。據考證記載他已5次下凡,東方權威預言說紫微星即將統治世界。西方預言家也佐證,預言他這次降生在中國,21世紀領導世界!
  • 10萬字濃縮百年變化 《大上海》解碼城市發展
    《大上海》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以大量生動故事和文獻史料,全景式回顧梳理上海開埠以來170多年發展軌跡與巨大成就,探尋「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城市精神,「開放、創新、包容」城市品格背後的發展密碼。    「《大上海》讓我們理解上海之所以『大』的原因在什麼地方,也是向世界、向公眾進行一種深情而樸素的傾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