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央行發布了一份名為「城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調查情況」的報告。報告選取了全國30個省市、3萬多戶家庭為抽樣代表,是目前國內能夠反映城鎮居民資產、負債情況最實效的一份報告。其中提到這樣幾組數據。1、居民家庭70%的財富是房產;2、財富最高的前10%家庭佔有全部抽樣家庭總資產的47.5%,前20%的家庭佔有63%。3、家庭總資產平均值約318萬,中位數則是163萬。這三組數據聯合起來看,可以得出一個這樣的結論:前20%的家庭佔有全民63%的資產,其中70%則是房子,且房子市場價值遠遠高於普通居民家庭。
這充分證明,雖然房子總量上看似飽和了,但超過40%的房子掌握在20%的富人手裡。如此眾多房子,顯然並非出於自住目的,而是帶有投資或炒房的成分在其中。尤其是限購尚未出臺那會,不乏「炒房團」們整棟、整單元的購買。新聞裡也經常出現某地「房哥」、「房姐」等消息,一人擁有房子十幾套、數十套等。那麼,是不是房價就是這樣被「炒高」的呢?個人認為,這個因素肯定存在。譬如以前不少樓盤以「某某炒房團」到場為榮,以「歡迎某某炒房團蒞臨」進行炒作,營造供不應求、房子白菜價的局面,這對於房價必然是有促進作用的。但這股力量畢竟有限,也許可以對局部區域、個別樓盤起到「煽風點火」的作用,但影響力還不足以改變整個房價的走向。還有一類群體,旗下擁有大量房產,那就是企業、公司。
持有房產超13500億據wind數據顯示,上市企業歷年持有房產的總量是持續上升的。2017年,上市企業共擁有房屋產值9900多億,2018年底時變成12100多億,2019年第一季度增加到12600億,到了第三季度再次變成13340億,到目前保守估計超過13500億。按照100萬1套折算成房子數量,已然超過100萬套。至於持有房產的企業數量,根據A股披露有近2000家上市公司、佔整個上市企業一半的比例。其中,不少企業與房產沒有任何關係,例如機械設備行業有140家上市企業擁有房產,生物醫藥行業有138家、化工行業有114家、計算機行業有105家。以上數據還僅僅只是上市公司持有的房產數量,因為財報公開的關係被人知曉。而無數其他的非上市企業持有的房產更難以估量。如此龐大的企業涉房規模,看來才是最大的「炒房團」所在。
為什麼企業熱衷於「囤房」?與個人買房可以按揭、首付30%不同的是,企業買房必須全款,且契稅一律實行3%,沒有任何減免。此外,企業持有的房產,每年都是要交房產稅的。沒錯,就是喊了十多年還未出臺的房產稅,但企業名下的房子,每年都要實打實地交房產稅,每年稅率為房價的0.84%。如果企業名下房子用於出租,還要繳納年租金12%的所得稅;如果企業名下房子用於交易,還要繳納增值稅、土增稅、企業所得稅、印花稅等,總之是一筆不低的費用。那企業買房的成本如此之高,為何還有大量企業熱衷於「囤房」呢?去年,某帶帽「ST」字樣、面臨退市可能的上市房企一口氣賣了400多套房一度成為新聞熱點。因為這400多套房的出售,該企業業績扭虧為盈,成功保住了上市公司的殼子。而深究之下發現,許多傳統業上市公司淨利潤偏低,辛苦忙碌一年之後,利潤還不及賣一套房的收穫。業內還曾有過一句玩笑話「辛辛苦苦幹一年,不如年底賣套房」。雖然看似荒誕,但現實如此。每到年尾,上市公司拋房變現、保殼的現象堪稱一道風景線。而這一切從根本上來看,企業囤房的目的還是追求利益。當自身業務盈利能力不足、淨利潤低下時,買房、炒房成了這些企業的選擇。
任正非直言有差距當製造、電子、計算機、醫藥這些高科技行業都在把「炒房」看作贏利點時,不難想像企業會全力以赴地去鑽研技術、提升行業水平、縮短國際差距嗎?任正非19年在一次媒體採訪時談到「我們的科技深度、廣度與美國有較大差距,我們應該在教育、研發、人才上加大投入」。正因此,華為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一直是遙遙領先,近十年投入了超4000億,連續多年專利全球第一。任先生更是放言,未來要達到每年200億美元的研發預算。同樣為實業家的曹德旺也多次建議削減房地產虛假泡沫投資,他認為所有錢都流進了房地產,實業發展受阻,而大家的辛苦錢又都沉澱在了房子上,那經濟怎麼會好呢?
所幸,這些現象從明年起會迎來改變。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下一個五年裡,要繼續貫徹房住不炒長效機制,推動房地產、金融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脫虛向實,以實體經濟為重中之重。房價會進一步溫和、失去炒作空間,使實體企業們丟掉炒房的想法,回歸主業做大、做強。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