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庭關係的突出表現就是:
當面拒絕溝通,背後默默奉獻。
從幾代人的成長經歷看,我們大都經歷過:「報喜不報憂」 「生病不願意告訴家人」 「遇到難事不想麻煩家人」。父母也好,孩子也好,都想像著自己是披著鎧甲的戰士,有事自己能扛過去,扛過去以後,沒準哪天又雲淡風輕的描述了一番,以期建立起強大獨立的個人形象。
可是,你真的要繼續這樣做嗎?
從根源上看,這是一種不接納,不親密,不信任。
小孩子在經過玩具貨架的時候,大都兩眼放光,會直接問父母「你給我買這個玩具,我想要」,很多父母會說「你為什麼只知道要玩具?」「你考試得一百分了嗎?」 父母旨在糾正和激勵孩子,但時間長了,孩子會認為父母的潛臺詞就是:你不該有這樣的想法,你不配擁有這些玩具。一種「我不該、我不行、我不配」湧入心頭。看~沒有溝通,沒有把沒說完的卻該說的話說完,一種不親密產生了。
2017年的感恩節假期,我和小夥伴一行五人自駕美國一號公路,途徑蒙特雷,加州的陽光太美,照耀了人間一切角落,光彩或不光彩的。清晨我們在餐廳吃美式自助早餐,安靜美好的早晨,突然被幾句中文打斷了。我們聽到一個中國父親在教孩子怎麼自助用餐,小孩子嘛,小學三四年級的樣子,手腳當然沒有大人麻利,他的父親在一旁不耐煩的說:「哎呀....不是這樣..不對.哎...」我本不想抬頭去看,因為我不想在陌生的環境裡給任何人以注視,不注視就是尊重。但好奇心驅使,過了幾分鐘,我還是轉頭看了一下,那個可憐的小男孩,他應該內心很尷尬,臉上微微泛紅,我看到了一種膽怯和不自信。一種親子之間的不信任,不親密,產生了。
幾乎沒有人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吧~讀書的時候,爸爸因病住院,媽媽卻沒有告訴我,如果不是同校的堂哥問我 「誒,你爸爸好了沒?」 我還被蒙在鼓裡。2014年,我在國外,哥哥結婚,家人瞞著我把儀式辦了,當我在異國他鄉知道的時候,我哭著問爸媽 「為什麼不告訴我?」 起碼讓我送上祝福....
同學A高考時,母親意外去世,全家人瞞著她,讓她安心考試,卻讓她這輩子錯過了和母親見最後一面的機會,成了她生命不可承受之重。
朋友 B一個人在國外,生了很嚴重的病,卻沒有告訴國內的父母,她說他們在國內做生意很忙,自己搞得定,就這樣一個人扛下了所有。
北漂、滬漂、深圳女孩們,永遠報喜不報憂,不會告訴父母在大城市租房的痛苦、一個人生活的困難、工作的壓力山大;家裡的父母永遠都在說 「家裡一切都好,你照顧好自己,錢不夠的話給你打錢 」。
為什麼每個人都要繃著?每個人都要有一種犧牲感?有時候,你以為的保護是攻擊,被信任才是家庭的安全感!家長沒有犧牲感,孩子才沒有愧疚感。
面對現實,接納自我,接納不完美的父母或孩子,就像接納不完美的自己。終其一生,我們都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平凡,進而學會接受自己的孩子也會有平凡的一生。在現代社會,各種考學、招考、面試的錄取比例是多少,不言而喻。做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的社會人,過好平凡的一生已經不容易了。
接納後,如何建立親子同頻?不能懷著同樣的心情在電影院吃著爆米花,顯然不是同頻。有個物理學名詞叫「 同頻共振」,只有「同頻」才能「共振」。這就需要家庭成員間的溝通。
也許當下我們擺脫不了某種文化桎梏,走不出擰巴的家庭關係,甚至麻木的甘願身處這種家庭關係中。但至少,讓我們學會溝通,用一種更積極的態度面對現實生活,找尋一種更合適的溝通方式,把話說清楚,把情感表達到位,我想說 「你以為的未必是你親近的人以為你以為的。」
你的父母想要聽你講一講學校的生活、教室裡有趣的事情、同學間的秘密、學校活動、你喜歡的 idol、你的三五計劃、你的困境、你的喜怒哀樂,總之就是多多的了解你。也許他們在思維上有某種歷史局限性,但相信我,父輩的人生經驗是寶藏,我們真的缺。有些人會認為父母確實幫不了什麼,但光是聽,就足夠讓父母有參與感,有被需要感,有價值感。在你敘述的過程中,也許你會靈光閃現,收穫靈感。再不濟,你還鍛鍊了自己的口才。
父母們,你的孩子或許想聽你講一講過去的事情、中年人的人生困惑、你年輕時候的樣子、你的愛情故事、新的一年的家庭計劃、你個人的人生追求、家庭財務預算、家裡大小決策等。相信我,沒有一個孩子希望自己的父母因為自己而丟掉彩色的夢想,作為家裡的一份子,每個人都有極強的包容度和參與力!
以保護的名義蒙蔽親人的雙眼,剝奪他們知曉的權利,是不明智的。現在的孩子都是人間清醒,一個個活的比大人還通透。相信相信的力量,你的家人,比你想的強大、智慧!
好好溝通,誰都別剝奪誰作為家庭成員的權利。相信彼此,懂你,信你,愛你,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