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2020年7月10日,晴,成都。
閒散在成都,除有計劃觀光遊玩之外,陪老伴逛逛商場也是選項之一。
是日,我們來到成都一家大型商廈走走看看。
中午時分,走累了走餓了,碰巧路過一家名為「順旺基」的中式快餐館,菜品眾多,價格「相因」(便宜),食客踴躍,一下子就勾起我們的食慾和好奇心,於是臨時決定取消再次品嘗「溫鴨子」的計劃,跟著成都老百姓吃一回大眾食堂。
只見開放的櫃檯上,擺滿了幾十種小蝶小碗、葷素熱涼、價格親民的菜品:紅燒排骨、扣肉、粉蒸肉、肥腸血旺、泡椒豬肝、紅燒肉、紅燒雞腿、清蒸魚、蒜薹炒肉、芹菜豆乾、冬瓜丸子、玉米蝦仁、回鍋肉、木耳青筍、家常豆腐、紅燒茄子、韭黃炒肉、韭菜豆芽、魔芋豆腐、青椒土豆絲、木耳山藥、西紅柿炒雞蛋、炒雞丁、乾鍋鴨、粉絲娃娃菜、啤酒鴨、三杯雞、蒸蛋羹、涼粉、松花蛋、甜食湯羹等,琳琅滿目地極富視覺衝擊力和食慾撩撥力,而且價格非常「相因」(便宜),葷菜10-28元、素菜5-10元不等,最低價格3-4元,每天還有一個特價菜。食客排隊順序挑選,葷素隨意、豐儉由人。
我們兩人要了一個紅燒排骨(28元)、一個冬瓜丸子(15元)、一個香乾芹菜(12元)、一個紅燒茄子(7元)、一個特價菜乾鍋鴨塊(10元)、一個涼粉(5元)、兩碗米飯(4元),一共才81元,外加兩份贈送的紫菜蛋花湯,味道不錯,價格親民,吃得我們是滿嘴油花、滾瓜溜圓、心滿意足。
我們是想嘗個新鮮的過客,要的菜品多了些,而據我們觀察,一般老顧客基本都是一兩個菜、一飯、一免費例湯,花十元左右就能解決午飯問題。
我們飯飽菜足離席之際,食客越來越多,其中有逛商場的顧客、有商廈的服務員、有附近的老年居民、還有放學下課的中小學生......十足的大眾食堂架勢。
筆者想起來,以前來成都,也曾在一家商廈吃過他家的飯菜,味道也是不錯,食客也是擁擠。
筆者感嘆,如今經濟發展了,物價也水漲船高,但普通老百姓還是希望能享受物美價廉的生活,畢竟民以食為天嘛,而這個「順旺基」,順應了大眾需求,在物美價廉、百姓標準的快餐道路上,走出了一條成功之路,22年的發展歷史和300多家連鎖店、尤其是絡繹不絕的食客,就是最好的證明。
在佩服和好奇心的驅使下,筆者回家上網一查,原來這家自稱「快餐超市」的「順旺基」,還不是成都本地的餐館,而是1998年創立於浙江寧波的連鎖快餐,22年的打拼,已經成為在江浙滬川等省開設了300多家連鎖加盟店的大型中式快餐企業。
除了一頓心滿意足的中式快餐外,筆者由衷感到高興的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老百姓期盼的中式快餐,已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了。
前不久,一位朋友告訴我,北京科教頻道播了一個紀錄片《最北京:放下鐵飯碗下海經商,從首鋼離職的廠長,魄力不俗》,講的是原首鋼第一位經過考核任命的廠長、「和合谷」創始人趙申下海創辦中式快餐的故事。
這位朋友心細,說在這個紀錄片4分20秒左右的地方,趙申拿著從經濟日報剪裁下來的一小條報紙說,在他準備創辦中式快餐的時候,經濟日報的這篇快論給了他啟發和信心。而朋友從這小條報紙上看到了文章標題、發表的日期和作者的名字:經濟日報2002年7月2日第二版快論《從xxx想到中式快餐》,作者李XX。
作為這篇快論的作者,筆者得知這事兒,瞬間有點眼熱,也很欣慰,畢竟這算是有利於民族企業和老百姓的文字。
從資料上看,隨著事業的發展興旺,「順旺基」也獲得了不少榮譽和頭銜。這對企業發展而言是好事,但筆者認為不必太看重這些「虛頭巴腦」的東西,還是應該腳踏實地做中式快餐事業,還是應該真心誠意為老百姓「民以食為天」的幸福生活做點利人利己的實事,畢竟,你「順旺基」在開放菜品的衛生、服務態度等諸多方面,還有一些需要改進完善之處。
筆者還在想,趙申的「和合谷」、大眾食堂「順旺基」、「品質源於誠信」的「幾兩豌雜麵」,只不過是中式快餐發展潮流中的幾個代表,各地還有很多類似的民族快餐企業在奮鬥在拼搏在發展。
筆者相信,中式快餐的前景光明得很,勤勞聰明的中國人,啥事幹不成!
作者簡介:
李國章(網名:峇里海風、峇里海風雜貨鋪),退休前任經濟日報高級記者,在經濟日報工作22年,曾先後3次共13年常駐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