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古城新味|25歲的援鄂男護士 在武漢的1560個小時

2020-12-22 騰訊網

「陝西——給過命,武漢——搏過命,他日歸來,都是故裡。」

陝西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的隊員@範東在日記中寫下這句話。

在不平凡的2020年,他一邊勇往直前,一邊小心翼翼,迎接這場25歲前夕最重要的成長禮。

- 01 –

突如其來的危機

大年三十,範東正在西安大興醫院的手術室值班,眼看著衛健委發布的關於新冠肺炎的治療方案更新了一版又一版,聽著領導在開會時不斷強調做好防護,但情況到底有多惡劣,所有人的心裡都是懵的。

當時西安只出現了幾例病例,範東沒想過抗疫會真的波及到自己。但很快,醫院群裡傳來通知,需要力量參與院內調配,他沒有猶豫就報了名。

「雖然有對未知的擔心,但自己這麼年輕,精力、體力、抵抗力都跟得上,那就去嘛。」

接到通知後的第一時間,範東就整理好行李箱準備隨時出發,還把吃不完的飯菜都及時倒掉,「把每頓飯都當做在西安的最後一餐。」

/受訪者供圖

大年初七那天,範東正在醫院練習穿脫防護服,恰好被前來採訪的電視臺拍攝到畫面,這是遠在安康的家人在過年期間第一次看到他的身影。

緊接著,父母擔心的電話打了過來,範東安慰他們說,自己只是在做演練,會不會去前線還不一定呢。

「這種事情咋跟他們說嘛,只能讓他們操心,乾脆就先不說了。」

攝影師@李強

但就在大年初九,範東便和隊友一同趕赴武漢,隨後,宣傳海報也在學習強國平臺上發布,父親又慌忙來問是不是確定要去了,他只淡淡答了一句,「已經到了。」

掛了電話之後,範東感到有股莫名的心酸湧了上來,但又迅速用自己的樂觀把情緒壓了下去。

「只要心態放正,啥事都不是問題。」這句話是他的口頭禪。

/受訪者供圖

範東曾在大學時期去武漢遊玩過一次,沒想到第二次來到武漢,竟然是以這樣的身份和狀態。

雖然早已得知封城的消息,但眼前看到的景象還是讓範東為之觸動,「落差太大了,一次是繁華擁擠的街,一次是寂寥無人的巷。」

- 02 –

武漢,第二個故鄉

第一次正式穿防護服的時候,範東和隊友們用了將近一個小時。消毒、戴N95口罩、帽子、鞋套、穿防護服,再戴外科口罩、手套、護目鏡,並檢查氣密性。

範東回憶說,其中最麻煩的一步是調整護目鏡,不僅要保證皮膚不暴露,還要把綁帶的鬆緊調整到最佳,否則戴上一個小時左右,頭就會被勒的生疼,無法繼續工作。

而脫掉防護服,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因為每做一步就要進行一次消毒,儘量把病毒的傳播度降到最低。

/受訪者供圖

在進入隔離病區之前,想到未知的病毒,範東也暗自思量過該怎樣把握分寸,可當真正踏入病房的一剎那,面對眼前那麼多需要幫助的病人,他根本沒時間多想,下意識就衝了過去。

「說不害怕是假的,可進去了就顧不上害怕了,只有在下班後才會回想,我離他那麼近,會不會有些操作是不合理的。」

/受訪者供圖

讓範東記憶深刻的,是一位本身患有偏癱,又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

老人心情焦躁加上身體不適,每隔三五分鐘就要按一次床鈴,範東就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她的床位,有時一個班次內就要跑百十趟。

高強度的工作持續進行,好在半個月後,範東所在病區的病人開始治癒出院,給了他莫大的信心和希望,也終於能松下一口氣。

/受訪者供圖

轉眼時間到了三月,武漢的天氣逐漸轉熱,防護服變成了貼身的蒸籠,醫療隊還為隊員們配備了冰桶,以備在忙碌之餘降溫。

一次,範東剛進入病區不久,汗水就把N95口罩打溼了,貼在鼻子上無法呼吸,只得改為用嘴呼吸。

因為密不透氣,防護服被範東吹得越來越鼓,最後看起來就像超能陸戰隊的「大白」。

/受訪者供圖

到了抗疫後期,多支援鄂醫療隊都已經陸續撤離,但範東所在的武漢協和西院是最後十家定點醫院中的三家重症之一,直到武漢消殺解封的前一天才能離開。

在天河機場登機的那一刻,範東的心裡再次湧上酸楚,只不過這次的情緒更多是感動與不舍。

當問到在武漢度過了多少個日夜時,範東脫口而出,「2月2號到4月6號,一共65天。」

經歷過這沉重的65天,範東反而比以前更加樂觀,在他看來,一切能說出來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而拼過命的武漢,也成了他的第二個故鄉。

/受訪者供圖

回到西安之後,範東的生活很快回到正軌,面對關於援鄂醫療隊的報導,他覺得自己只是做了本職工作而已,無非是換了上班的地點。

「哪有什麼英雄,其實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只不過是在特殊的時期和地點,沒什麼了不起的。」

範東的父母看到關於兒子的報導,也並沒有表達過多感受,但範東知道,他們彼此心照不宣。

/受訪者供圖

- 03 –

成長為「男護士」

範東的獨立也許源自於他的成長經歷,他出生在安康的一座小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範東就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從小學起,範東就開始在學校寄宿,經歷的事情自然要比同齡人更多。

在年幼的範東心中,自己並不需要被過多地照顧,如果能獨立完成的事情,就不必麻煩別人,而父母的開明也給了範東很大信心。

到了高中,範東開始思考起未來人生的方向,出於對救死扶傷的崇敬,他暗下決心要走上從醫的道路。

可範東意料之外的是,高考失利了。父母慌了神,班主任也勸他復讀重考,但向來從容的範東選擇接受現實,退而求其次地報考了護理專業。

「反正醫護工作都很了不起,而且有興趣學起來就不會太難。」

/受訪者供圖

入學之後,學長勸範東嘗試在大學裡做班幹部,會得到和以往不同的鍛鍊。從小都是被同學推選做班委的他,第一次主動和老師「要」來了職位。

軍訓結束後,範東便成了同學們口中「空降」的班長,對於這段成長,他沒想過能對未來有多少幫助,只希望在經歷中有所收穫就夠了。

「後來才發現每走一步,所學的和所遇見的,都會在日後給自己不期而遇的反饋。」

攝影師@李強

繁重的學業和班級的事務,讓範東獨屬於自己的時間很少,但他不願讓自己一直被禁錮在專業裡,圖書館便成了他的另一片天地。

從小說到散文再到人物傳記,範東都有涉獵,在他看來,與書中的人物相識,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是閱讀獨特的魅力。

在書籍中的見多識廣,也奠定了範東處事不驚的平穩性格。

/受訪者供圖

臨近畢業之時,「男護士」一詞的頻繁提及卻成了範東的困擾,一個刻意強調的「男」字,仿佛在提醒他身份的特殊性。而班裡的40多名同學中,也的確只有2個男生。

「可能大家的傳統印象裡,護士這個職業是以女性為主,其實現在學護理的男生也越來越多,只要認準一件事情並把它做到極致,就都可以出彩。」

性格溫和又耐心的範東的確具備了成為優秀護士的潛質,這也讓他在畢業後順利進入了西安大興醫院的麻醉手術科。

攝影師@李強

真正投入到工作崗位後,範東才發現,他不僅在性別上不佔優勢,一張年輕的臉也讓他遭受了不少質疑。

96年的範東已經工作了兩年多,可常有病人問他說,「你看著這麼小,是不是剛來實習?」

對此,範東倒是顯得坦然,「畢竟他們要手術心裡很緊張,希望可以得到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配合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時,範東也會悉心去解答病人的問題、配合醫生的手術,畢竟做好本職工作才是對自己最好的證明。

攝影師@李強

- 04 –

考驗與堅守

現在的範東每天7點多就會到達科室,提前準備手術床、手術器械及儀器等,以便迎接當天的第一臺手術。

最多的時候,範東經歷過一天7臺手術,而就在採訪的前一天,他還遇到了一臺從早上8點持續到下午5點的大手術。

在漫長又工作量繁重的手術中,每個醫護人員都要練就一身能站、能累、能忍、能抗餓的本領。

攝影師@李強

因為手術室工作的特殊性,範東和同事們幾乎沒有準時下過班,一切都要以手術為準,有時在臨下班前遇到急診,更得繼續幹下去。

不僅如此,每個人的電話還需要保持24小時暢通,以便科室在出現緊急情況時能夠隨時協調人員。

也正因如此,範東就租住在醫院附近的一個小區內,生活與工作交織在一起。

/受訪者供圖

在為生命負責的醫院工作,考試與學習也是永不停歇的,範東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理論或操作的考試,年底還有醫院的整體考核。

「醫學生總是忙在考試的路上,只有不停地記、背、考才能鞏固,如果考不過去,那就真的說不過去了。」

/受訪者供圖

- 05 –

在碎玻璃渣裡找糖

在需要面對人間冷暖的醫院工作,範東認為學會調整心態最重要,這也是他能堅持下來的原因。

而當年大學的同學們,很多在經歷了實習期後就放棄了這份工作,轉而去較為輕鬆的醫美行業或體檢科,甚至有人徹底轉行。

範東樂觀的心態讓他看到的更多是美好,「比如剖宮產的手術,進去的是一個人,出來就是兩個人,這不是很值得開心嗎?」

攝影師@李強

業餘的時間裡,範東也不喜歡把工作的情緒帶到生活中去,「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工作,以放鬆的心情對待生活。

一天的勞累過後,範東最熟悉的晚餐就是小區門口的路邊攤,不同於大家想像中醫護工作者的潔癖,出了醫院,他也是一個偶爾偷懶的年輕人。

只是到了周末,範東會偶爾為自己做上幾道家常菜,享受終於慢下來的生活節奏。

「實不相瞞,我以前還想過當一個廚師,一道道精美的菜看起來多賞心悅目啊。」

攝影師@李強

同時,範東也依然保持著閱讀的習慣,只是速度從大學時的每周一本,變為如今的幾個月才能讀完一本,其餘多數的時間都獻給了補覺。

可能正是因為見過太多無常,範東才更願意樂觀面對生活,「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法則,只要做好自己的那份、不留遺憾就夠了。」

攝影師@李強

援鄂歸來後,範東接受過的採訪不止一次,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護士,到新聞報導中的「抗疫英雄」,他卻一如既往的淡然,還強調不要刻意點綴。

再提起那些榮譽與讚美,範東的臉上也沒有絲毫波瀾,在他看來,那只是一個過去的成長禮。

「在當時特殊的契機突顯了這麼一批人,但時間會讓一切都歸於平靜,還是該換回以前的心態去生活。」

/受訪者供圖

如今距離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已經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範東繼續在平靜中成長,繼續以「在碎玻璃渣裡找糖」的態度去熱愛生活。

穿上白衣,他是無數患者的守護者,而走出醫院的那刻,他更像一個勇敢追風的少年。

25歲,正是人生好好奮鬥之時,正是去探索和熱愛的年紀,就像同樣入駐陝西25載的可口可樂一般,值得期待。

由中糧可口可樂飲料(陝西)有限公司聯合華商網,共同發起的精品原創公益欄目《尋找古城新味》,一直在探尋和發掘西安這座古城中當代獨特的城味、風味和人情味。

二十五,正青春。2020年《尋找古城新味》將全城徵集和中糧可口可樂陝西廠一樣風華正茂的25歲同齡青年,用向上而生的朝氣與活力講述都市青年人別樣的青春宣言。

相關焦點

  • 援鄂抗疫,男護士有優勢
    今天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邀請參加過援鄂抗疫和長期從事傳染病護理的工作者代表回答媒體提問。會上,北京醫院外科ICU護師李金澤表示,北京醫院援鄂醫療隊共有護士103人,其中男護士5人。在護理過程中,男護士在心理、生理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比如男生抗壓能力更強,身體素質更好,動手能力和儀器設備操作方面,也有一定的優勢。例如在援鄂護理過程中,為了防止重症患者壓瘡,需要每隔兩小時為患者進行翻身。遇到體重大的患者,就需要3至4名女護士翻身,但男護士只需要兩人就能完成這一操作。
  • 結束隔離後,山東援鄂男護士拿到彭于晏籤名照
    【環球網綜合報導】4月14日,山東援鄂隊員李越結束隔離,拿到偶像彭于晏的籤名照和棒球帽。此前,他曾許願收到偶像彭于晏的籤名禮物。據齊魯晚報報導,山東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山東省千佛山醫院)重症專業護師李越是彭于晏超級粉絲,3月1日,他在武漢對著鏡頭,說出了自己的願望:「我是彭于晏的超級粉絲,喜歡他9年了!我的願望是收到男神的籤名禮物。」3月3日,彭于晏在微博回話,表示「你的願望交給我。」
  • 她是458位上海援鄂90後護士之一,48天武漢抗疫展現青春的擔當|新...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也是第八批援鄂醫療隊仁濟醫院93年護士戴倩一個特別的青年節。她是上海458位援鄂90後護士之一,在長達48天的戰「疫」過程中,她在雷神山醫院感染二科ICU病房突破心理與生理的極限,與病毒搶時間、搶生命,用青春的力量,展現青春的擔當。回上海度過14天隔離期後,戴倩立即回到了仁濟醫院救治病人的常態工作中。
  • 講起《武漢日夜》的未播故事,上海援鄂男護士仍哽咽
    有一位60多歲的阿姨做保潔工作,她個子很小,彎腰打掃時幾乎看不到。有一次我見她解開了防護服,在大口喘氣,忙說,你幹什麼,醫院裡面都是病毒,她說剛打掃好,防護服太悶了,喘不上氣……」上海德濟醫院援鄂護士田定遠講到這裡,聲音突然哽咽住了,無法再說下去。
  • 援鄂男護士收到偶像彭于晏籤名照,網友:好羨慕哦,真好!
    援鄂男護士收到偶像彭于晏籤名照,網友:好羨慕哦,真好!或許我們會覺得自己與自己的偶像之心永恆,遙遠的距離,但是不得不說,有的明星偶像還是蠻平易近人的,我們都說追星要理智,儘自己的所能,卻喜歡一個明星,這並沒有錯。
  • 青島累計派出援鄂醫療隊員306人青大附院醫生秦文將繼續堅守武漢
    派出306人,已返305人截止目前,青島市先後派出五批援鄂醫療隊員,1名院感專家,1名來自青島盈海醫療綜合門診的醫務人員,共計306人奔赴前線。1月25日,青島市第一批援鄂醫療隊,來自青島市市立醫院8人奔赴湖北黃岡大別山醫療中心支援,3月21日返回濟南隔離休整。
  • —— 「最美逆行者」陳明君講述援鄂戰勝疫情的故事
    —— 「最美逆行者」陳明君講述援鄂戰勝疫情的故事 2020-09-24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兩個援鄂女醫護的戰「疫」片段
    科技日報記者 喬地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至今,河南省已派出15批1273人的援鄂醫療隊,參加武漢保衛戰。截至3月6日,河南省援鄂醫療隊管理床位1923張,累計收治患者2236人,累計治癒出院患者1259人。「對啊,媽媽就是你的超級英雄……」這是3月4日8歲男孩於嘉希在和遠在武漢支援的媽媽劉丹視頻時的一段對話。劉丹是漯河醫專二附院神經內科主管護師,2月15日作為漯河市第二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隊員踏上徵程,馳援武漢。
  • 手繪援鄂戰疫 北醫三院護士崔曼:武漢給我的改變難用文字形容
    5月11日晚,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以下簡稱「北醫三院」)援鄂醫療隊隊員崔曼與封面新聞記者說起在武漢的日日夜夜,似乎還沒從一個多月前的「戰鬥」中完全抽離。作為北京最大公立醫院之一的急診科護士長,這位「80後」北京姑娘將迎來自己從業生涯的第10個國際護士節。
  • 十個故事,告訴你上海援鄂醫療隊的生活真相!
    這是武漢前線護士的手,戴了8小時防護手套的手。幹皺,卻美麗。手的主人,叫諸玫琳,曙光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成員。「要去疫情最嚴重的地方,和爸爸媽媽商量過嗎?」照片裡的白衣天使,叫倪溦,24歲,是嶽陽中西醫結合醫院護士、上海援鄂醫療隊的成員,也是馮金娟最牽腸掛肚的寶貝女兒。倪溦是主動報名的,沒和家人說。大年初一在外公家拜年,她接到通知,隨時準備出發,才悄悄向父母坦白。馮金娟很崩潰,她知道現在去武漢的風險,更何況是支援醫院。
  • 封面新聞提問聯防聯控發布會 援鄂男護士:望更多男同胞投身護理事業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隨著護理專業的需要和人們對護理觀念的不斷轉變,越來越多的男護士出現在大家的視野當中,重症監護室、手術室、急診科、精神科、血透室這些科室都需要大量男護士加入,這樣會使護理團隊更平衡,工作更高效,氛圍也會更好。
  • ...山東援鄂醫療隊員深情講述——「武漢人民這份情,我永生難忘」
    山東援鄂醫療隊員姚文明登上黃鶴樓,拍攝武漢美景。(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際凱 攝)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芳 王際凱「拾級黃鶴樓,極目楚天舒,太棒了!」10月3日上午,雨中登上黃鶴樓,山東援鄂醫療隊員姚文明有些激動。抗疫期間,他曾透過武漢市第三醫院首義院區7樓窗戶,匆匆一瞥黃鶴樓夜幕中的身姿。從此,心心念念。登黃鶴樓、逛戶部巷、坐輪渡遊長江,這一次,志願者帶著姚文明夫婦穿行在武漢的大街小巷,感受疫後重振的活力。「煙火氣令人心醉」「姚醫生,歡迎來武漢!」
  • 假護士、假學歷、假單身、假志願者……「援鄂女護士」的瓜也太...
    這幾天,後臺總有哥迷問「援鄂女護士」的事兒。其實哥跟大夥一樣,開始以為是給全國人民發的糖呢,好傢夥,吃著吃著發現是個瓜,差點消化不良。今天哥就帶大夥捋捋這個「抗疫版餘歡水」的故事。只能說,現實比劇情更精彩。事情的高光時刻發生在周末。「援鄂護士」於鑫慧訂婚的消息喜刷各大平臺,包括不少官媒紛紛轉發祝福。
  • 浙江援鄂醫務人員中2/3以上是護理人員,工作量大且最危險
    1月25日,浙江派出第一批抗擊新冠肺炎緊急醫療隊141人,其中42名臨床醫生,93名護理人員;2月9日,杭州派出第三批醫療隊266人,臨床醫生60人,護理人員200人;2月14日,浙江第四批援武漢醫療隊453人,其中醫生115名,護士320名……這些護士大多是來自重症醫學科、呼吸科、內科等專科的護理人員
  • 疫情中的男護士能頂半邊天
    第一時間報名援鄂5月11日,國際護士節前一天,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曹帥重返工作崗位,這是他援鄂歸來後首次復工。1月25日,曹帥看到微信工作群裡報名援助武漢,有著10年護士生涯的他沒和母親商量就報上了名。
  • 黃山市最美援鄂天使:章豔
    為大力弘揚無私奉獻和勇於擔當的優秀品格,黃山市婦聯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了「黃山市最美援鄂天使、最美巾幗戰'疫'人」評選活動,經逐級遴選、擇優推薦、嚴格審核,授予陳其娜等10名同志為黃山市最美援鄂天使,並同步授予"黃山市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 廣東援鄂醫療隊:冬夜圍城,一群「白衣戰士」自南方來
    「有點忐忑,孩子才11個月大,剛剛給她斷了奶。不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和丈夫一起上一線,我覺得我們都很棒!」急診科護士黃媛和丈夫馮劍鋒同為黨員,在集合地,他們拍下了莊嚴敬禮的合影作為留念。在這場與疫情的舉國之戰中,全國各地的援鄂醫療隊相繼奔赴武漢。連日來,一批又一批廣東援鄂醫療隊隊員不遠千裡,進入這座被陰霾的冬天籠罩的城市,守候著春暖花開。
  • 「90後」援鄂男護師:護理領域男女各有所長 希望更多男性加入
    「90後」援鄂男護師:護理領域男女各有所長 希望更多男性加入 2020-05-12 18:44:02:護理領域男女各有所長 希望更多男性加入  中新社北京5月12日電 (記者 李亞南)中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2日就參加援鄂抗疫和長期從事傳染病護理相關工作情況舉行發布會。
  • 臺江縣援鄂醫療隊隊員王小儀:用行動體現自己的價值
    這是從武漢武鋼第二職工醫院開往塗家斯維登服務公寓的公交車上,他們唱的《打靶歸來》成為了武漢寂靜無聲的街道上的唯一樂曲。 他們,是從各地醫院來到武漢支援抗擊疫情的醫生護士。 他們,在給自己減壓,在為彼此加油打氣。
  • 英雄歸來——臺兒莊古城迎來了兩位特殊的「遊客」
    4月3日上午,臺兒莊古城迎來了兩位特殊的「遊客」,他們就是山東省第八批援鄂醫療隊的薛志剛醫生和侯妍護士。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臺兒莊區人民醫院的薛志剛醫生和侯妍護士主動報名「請戰」,成為了山東省第八批援鄂醫療隊中的一員。他們堅定信心、眾志成城、不辱使命,在武漢漢陽方艙醫院奮戰了整整38天,最終交出了優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