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給過命,武漢——搏過命,他日歸來,都是故裡。」
陝西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的隊員@範東在日記中寫下這句話。
在不平凡的2020年,他一邊勇往直前,一邊小心翼翼,迎接這場25歲前夕最重要的成長禮。
- 01 –
突如其來的危機
大年三十,範東正在西安大興醫院的手術室值班,眼看著衛健委發布的關於新冠肺炎的治療方案更新了一版又一版,聽著領導在開會時不斷強調做好防護,但情況到底有多惡劣,所有人的心裡都是懵的。
當時西安只出現了幾例病例,範東沒想過抗疫會真的波及到自己。但很快,醫院群裡傳來通知,需要力量參與院內調配,他沒有猶豫就報了名。
「雖然有對未知的擔心,但自己這麼年輕,精力、體力、抵抗力都跟得上,那就去嘛。」
接到通知後的第一時間,範東就整理好行李箱準備隨時出發,還把吃不完的飯菜都及時倒掉,「把每頓飯都當做在西安的最後一餐。」
/受訪者供圖
大年初七那天,範東正在醫院練習穿脫防護服,恰好被前來採訪的電視臺拍攝到畫面,這是遠在安康的家人在過年期間第一次看到他的身影。
緊接著,父母擔心的電話打了過來,範東安慰他們說,自己只是在做演練,會不會去前線還不一定呢。
「這種事情咋跟他們說嘛,只能讓他們操心,乾脆就先不說了。」
攝影師@李強
但就在大年初九,範東便和隊友一同趕赴武漢,隨後,宣傳海報也在學習強國平臺上發布,父親又慌忙來問是不是確定要去了,他只淡淡答了一句,「已經到了。」
掛了電話之後,範東感到有股莫名的心酸湧了上來,但又迅速用自己的樂觀把情緒壓了下去。
「只要心態放正,啥事都不是問題。」這句話是他的口頭禪。
/受訪者供圖
範東曾在大學時期去武漢遊玩過一次,沒想到第二次來到武漢,竟然是以這樣的身份和狀態。
雖然早已得知封城的消息,但眼前看到的景象還是讓範東為之觸動,「落差太大了,一次是繁華擁擠的街,一次是寂寥無人的巷。」
- 02 –
武漢,第二個故鄉
第一次正式穿防護服的時候,範東和隊友們用了將近一個小時。消毒、戴N95口罩、帽子、鞋套、穿防護服,再戴外科口罩、手套、護目鏡,並檢查氣密性。
範東回憶說,其中最麻煩的一步是調整護目鏡,不僅要保證皮膚不暴露,還要把綁帶的鬆緊調整到最佳,否則戴上一個小時左右,頭就會被勒的生疼,無法繼續工作。
而脫掉防護服,則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因為每做一步就要進行一次消毒,儘量把病毒的傳播度降到最低。
/受訪者供圖
在進入隔離病區之前,想到未知的病毒,範東也暗自思量過該怎樣把握分寸,可當真正踏入病房的一剎那,面對眼前那麼多需要幫助的病人,他根本沒時間多想,下意識就衝了過去。
「說不害怕是假的,可進去了就顧不上害怕了,只有在下班後才會回想,我離他那麼近,會不會有些操作是不合理的。」
/受訪者供圖
讓範東記憶深刻的,是一位本身患有偏癱,又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人。
老人心情焦躁加上身體不適,每隔三五分鐘就要按一次床鈴,範東就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她的床位,有時一個班次內就要跑百十趟。
高強度的工作持續進行,好在半個月後,範東所在病區的病人開始治癒出院,給了他莫大的信心和希望,也終於能松下一口氣。
/受訪者供圖
轉眼時間到了三月,武漢的天氣逐漸轉熱,防護服變成了貼身的蒸籠,醫療隊還為隊員們配備了冰桶,以備在忙碌之餘降溫。
一次,範東剛進入病區不久,汗水就把N95口罩打溼了,貼在鼻子上無法呼吸,只得改為用嘴呼吸。
因為密不透氣,防護服被範東吹得越來越鼓,最後看起來就像超能陸戰隊的「大白」。
/受訪者供圖
到了抗疫後期,多支援鄂醫療隊都已經陸續撤離,但範東所在的武漢協和西院是最後十家定點醫院中的三家重症之一,直到武漢消殺解封的前一天才能離開。
在天河機場登機的那一刻,範東的心裡再次湧上酸楚,只不過這次的情緒更多是感動與不舍。
當問到在武漢度過了多少個日夜時,範東脫口而出,「2月2號到4月6號,一共65天。」
經歷過這沉重的65天,範東反而比以前更加樂觀,在他看來,一切能說出來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而拼過命的武漢,也成了他的第二個故鄉。
/受訪者供圖
回到西安之後,範東的生活很快回到正軌,面對關於援鄂醫療隊的報導,他覺得自己只是做了本職工作而已,無非是換了上班的地點。
「哪有什麼英雄,其實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只不過是在特殊的時期和地點,沒什麼了不起的。」
範東的父母看到關於兒子的報導,也並沒有表達過多感受,但範東知道,他們彼此心照不宣。
/受訪者供圖
- 03 –
成長為「男護士」
範東的獨立也許源自於他的成長經歷,他出生在安康的一座小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範東就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從小學起,範東就開始在學校寄宿,經歷的事情自然要比同齡人更多。
在年幼的範東心中,自己並不需要被過多地照顧,如果能獨立完成的事情,就不必麻煩別人,而父母的開明也給了範東很大信心。
到了高中,範東開始思考起未來人生的方向,出於對救死扶傷的崇敬,他暗下決心要走上從醫的道路。
可範東意料之外的是,高考失利了。父母慌了神,班主任也勸他復讀重考,但向來從容的範東選擇接受現實,退而求其次地報考了護理專業。
「反正醫護工作都很了不起,而且有興趣學起來就不會太難。」
/受訪者供圖
入學之後,學長勸範東嘗試在大學裡做班幹部,會得到和以往不同的鍛鍊。從小都是被同學推選做班委的他,第一次主動和老師「要」來了職位。
軍訓結束後,範東便成了同學們口中「空降」的班長,對於這段成長,他沒想過能對未來有多少幫助,只希望在經歷中有所收穫就夠了。
「後來才發現每走一步,所學的和所遇見的,都會在日後給自己不期而遇的反饋。」
攝影師@李強
繁重的學業和班級的事務,讓範東獨屬於自己的時間很少,但他不願讓自己一直被禁錮在專業裡,圖書館便成了他的另一片天地。
從小說到散文再到人物傳記,範東都有涉獵,在他看來,與書中的人物相識,這種循序漸進的過程是閱讀獨特的魅力。
在書籍中的見多識廣,也奠定了範東處事不驚的平穩性格。
/受訪者供圖
臨近畢業之時,「男護士」一詞的頻繁提及卻成了範東的困擾,一個刻意強調的「男」字,仿佛在提醒他身份的特殊性。而班裡的40多名同學中,也的確只有2個男生。
「可能大家的傳統印象裡,護士這個職業是以女性為主,其實現在學護理的男生也越來越多,只要認準一件事情並把它做到極致,就都可以出彩。」
性格溫和又耐心的範東的確具備了成為優秀護士的潛質,這也讓他在畢業後順利進入了西安大興醫院的麻醉手術科。
攝影師@李強
真正投入到工作崗位後,範東才發現,他不僅在性別上不佔優勢,一張年輕的臉也讓他遭受了不少質疑。
96年的範東已經工作了兩年多,可常有病人問他說,「你看著這麼小,是不是剛來實習?」
對此,範東倒是顯得坦然,「畢竟他們要手術心裡很緊張,希望可以得到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配合也是可以理解的。」
同時,範東也會悉心去解答病人的問題、配合醫生的手術,畢竟做好本職工作才是對自己最好的證明。
攝影師@李強
- 04 –
考驗與堅守
現在的範東每天7點多就會到達科室,提前準備手術床、手術器械及儀器等,以便迎接當天的第一臺手術。
最多的時候,範東經歷過一天7臺手術,而就在採訪的前一天,他還遇到了一臺從早上8點持續到下午5點的大手術。
在漫長又工作量繁重的手術中,每個醫護人員都要練就一身能站、能累、能忍、能抗餓的本領。
攝影師@李強
因為手術室工作的特殊性,範東和同事們幾乎沒有準時下過班,一切都要以手術為準,有時在臨下班前遇到急診,更得繼續幹下去。
不僅如此,每個人的電話還需要保持24小時暢通,以便科室在出現緊急情況時能夠隨時協調人員。
也正因如此,範東就租住在醫院附近的一個小區內,生活與工作交織在一起。
/受訪者供圖
在為生命負責的醫院工作,考試與學習也是永不停歇的,範東每個月都會進行一次理論或操作的考試,年底還有醫院的整體考核。
「醫學生總是忙在考試的路上,只有不停地記、背、考才能鞏固,如果考不過去,那就真的說不過去了。」
/受訪者供圖
- 05 –
在碎玻璃渣裡找糖
在需要面對人間冷暖的醫院工作,範東認為學會調整心態最重要,這也是他能堅持下來的原因。
而當年大學的同學們,很多在經歷了實習期後就放棄了這份工作,轉而去較為輕鬆的醫美行業或體檢科,甚至有人徹底轉行。
範東樂觀的心態讓他看到的更多是美好,「比如剖宮產的手術,進去的是一個人,出來就是兩個人,這不是很值得開心嗎?」
攝影師@李強
業餘的時間裡,範東也不喜歡把工作的情緒帶到生活中去,「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工作,以放鬆的心情對待生活。
一天的勞累過後,範東最熟悉的晚餐就是小區門口的路邊攤,不同於大家想像中醫護工作者的潔癖,出了醫院,他也是一個偶爾偷懶的年輕人。
只是到了周末,範東會偶爾為自己做上幾道家常菜,享受終於慢下來的生活節奏。
「實不相瞞,我以前還想過當一個廚師,一道道精美的菜看起來多賞心悅目啊。」
攝影師@李強
同時,範東也依然保持著閱讀的習慣,只是速度從大學時的每周一本,變為如今的幾個月才能讀完一本,其餘多數的時間都獻給了補覺。
可能正是因為見過太多無常,範東才更願意樂觀面對生活,「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法則,只要做好自己的那份、不留遺憾就夠了。」
攝影師@李強
援鄂歸來後,範東接受過的採訪不止一次,從一個默默無聞的護士,到新聞報導中的「抗疫英雄」,他卻一如既往的淡然,還強調不要刻意點綴。
再提起那些榮譽與讚美,範東的臉上也沒有絲毫波瀾,在他看來,那只是一個過去的成長禮。
「在當時特殊的契機突顯了這麼一批人,但時間會讓一切都歸於平靜,還是該換回以前的心態去生活。」
/受訪者供圖
如今距離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已經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範東繼續在平靜中成長,繼續以「在碎玻璃渣裡找糖」的態度去熱愛生活。
穿上白衣,他是無數患者的守護者,而走出醫院的那刻,他更像一個勇敢追風的少年。
25歲,正是人生好好奮鬥之時,正是去探索和熱愛的年紀,就像同樣入駐陝西25載的可口可樂一般,值得期待。
由中糧可口可樂飲料(陝西)有限公司聯合華商網,共同發起的精品原創公益欄目《尋找古城新味》,一直在探尋和發掘西安這座古城中當代獨特的城味、風味和人情味。
二十五,正青春。2020年《尋找古城新味》將全城徵集和中糧可口可樂陝西廠一樣風華正茂的25歲同齡青年,用向上而生的朝氣與活力講述都市青年人別樣的青春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