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臺灣如何轉危為安,馬英九基金會最新舉行一場研討會,臺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和與會嘉賓一起,直接,臺灣如今已經深陷3大「不安全根源」,就是:美國對臺灣心有餘而力不足、大陸蓄勢待發、臺灣內外鬥岌岌可危。
蘇起說,甚至近期綠媒也開始緊張,有社論指出「東方之珠香消玉殞、臺灣要居安思危」等。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民進黨緊抱美國大腿,認為那是安全來源。蘇起認為,「美國心有餘而力不足」,距離遙遠、鞭長莫及,就算大陸對臺造成新的「既成事實」,美國也無力回天。
島內有兩個迷信,就是美軍戰力強悍,還能為臺灣兩肋插刀。
事實遠非如此。如今美國艦齡老化,航母艦齡平均28.6年,加上維修落後,以至於過去三年,美國航母在臺海只出現五分之一時間、在南海出現四分之一時間。
作為援臺主力的「裡根號航母」,每年至少6個月都扒在日本橫須賀港「休養」。
這和外界傳說的美軍「經常在臺海周邊」,「無所不在」之類的說法,相去甚遠。
蘇起說,五角大樓及蘭德公司近年幾次兵棋推演,都敗於解放軍之手。而川普迄今在國際上只吵架、不打架,不會來救臺灣,也不會臺海或南海挑起真正衝突。臺灣只是川普口中的「鋼筆尖」,彈丸之地,重要性可想而知,怎麼會為了一個「鋼筆尖」和中國大動幹戈?就算為了選舉,也只不過是象徵性遊走在戰爭邊緣。
最近動作頻頻,是他色厲內荏的表現。川普挑動臺海神經,民進黨全力配合,雙方一再得寸進尺,中國大陸會不會加倍奉還,值得關注,而解放軍何時、以及如何出手,無人能預測。
臺灣不安全,另外一個根源是大陸已經「蓄勢待發」。
蘇起認為,大陸現在做該做的事,堅定不移。應對美國的貿易戰、科技戰,見招拆招,對香港問題也是該出手時就出手,那有什麼理由會對嚴重損害國家利益的臺獨行徑,無動於衷呢?
第三個不安全因素就是島內自身惡鬥。蔡當局改變現狀,不認一個中國,不認臺灣是中華民族,拒絕兩岸一家親,兩岸關係已經被她帶上一條不歸路。
臺灣在鋌而走險,從公開資料看,美臺勾結,各種想法大膽到連馬英九等人都驚呼,臺灣會成為犧牲品!
瘋狂舉動包括增加美國在臺駐軍,從1千到數千名陸戰隊、特種部隊;在臺灣部署美國中程飛彈;部署薩德或陸基神盾系統;默許臺灣發展中程巡航飛彈;美國軍艦停泊臺灣港口;用無人機巡航臺海,偵察解放軍並和美國分享情報,參與臺美雙邊或多邊軍演;也包括派戰機去繞飛大陸島嶼,甚至蔡英文親自登上美國航母。
基於這些,蘇起認為,臺灣安全繫於北京一念之間,不在美國或臺灣自己手上。
更令人擔心的是,臺美沒有盟約,臺灣為什麼表現得比有盟約的日本和韓國更大膽,原因在於「民進黨對大陸抗拒政策是百分之百,而日本、韓國都是既交往又對抗」。
臺灣危局並非理論上,而是迫在眉睫。
馬英九說,「國際危機組織」已經把臺灣海峽列入「政治安全形勢重大惡化地區」。
過去17年來臺灣海峽8次被列入形勢惡化區,4次在陳水扁任內,4次在蔡英文任內,馬英九任內,一個也沒有。
為什麼會這樣,他認為是民進黨當局自願陷入兩強爭鬥,表態配合「新冷戰宣言」,對美方支持南海仲裁判斷,也歡迎。蔡英文「聯美抗陸」,自以為是棋手,恐怕未來會變成「棄子」。
美方近年來通過的《國防授權法》、《臺灣旅行法》、《臺北法案》或《臺灣防衛法》,看起來很友善,卻不是臺灣「護身符」,法案通過以來,大多是「口惠而實不至」。
另外,馬英九質疑蔡英文,為什麼寧可承受戰爭風險,也不願接受能促進和平、可以避戰的「九二共識」?有什麼必要讓臺灣遭受「第一擊」的戰禍?
民進黨當然回批馬英九販賣「芒果乾」,甚至說是馬英九出於「對大陸的鄉愁」,發表了這些言論。
馬英九也回擊,「民進黨這麼努力回應我,代表我們打到要害了」,民進黨不要那麼小鼻子小眼睛,有人給建議是福氣」。
中美對抗將是長時間持續,大國是「叫戰不交戰」,臺灣卻自願報名加入到代理人戰爭,體現了一種令人匪夷所思的「求速死衝動」。
臺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武統對大陸而言是「政治考量問題」,「不是軍事能力問題」,所謂的「天然獨」只會增加大陸緊迫感。
兩岸如果兵戎相見,關鍵不在於臺軍可以撐多久,而在於臺灣的經濟、民生、民心可以撐多久?
解放軍有41年沒打過仗,臺軍則有62年沒打過仗。
馬英九認為,海峽兩岸的中國人,「要證明給祖先看,我們可以不要打這一仗」。
馬英九苦口婆心,或許很難挽回臺灣命運了,在民進黨政治操弄下,島內有三個嚴重認同危機,就是對民族、國家和文化的認同。
兩岸正從內部矛盾,變成敵我矛盾。
記得曾有領導人說過「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但沒講過「中國人不打外國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