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典,在中國陌生而稀缺的詞語
《奇異恩典》為記念英國《廢奴貿易法案》200周年,也是廢除奴隸制度200周年而攝製。電影故事清晰、有力,畫面和音樂清麗、光亮。以基督徒政治家、普世廢奴運動的代表威廉·威伯福斯為人物原型,講述他在18世紀的英國國會長期堅持廢奴運動並與反對者展開鬥爭的故事。要理解這部電影,得先懂一個詞語:恩典。中文辭典中,恩典的釋義為恩惠:(1)指帝王按定製給予臣子的恩賜和禮遇。(2)泛指恩惠、施恩。是在人人關係中流轉的某種好處。在西方古典文學中,恩典是指從神或是人而來的各種禮物,或吸引人注意的美事,甚至包括人所羨慕的特性。相較中文而言,它不限於人人關係,也在上帝與人關係,不止於物質層面,還包括精神。
基督信仰中的恩典,則更明確為在獨一上帝主動並白白賜給人之的愛。舊約中共有20節經文含「恩典」一詞,多指上帝對選民的眷顧和幫助,新約聖經中,155次「恩典」,指向耶穌基督捨命的救贖與成全——叫人重生: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並為罪人釘死在十字架上,使人因信成為新造,生命翻轉,行在光中,並充滿盼望和力量。主題曲和影片同名,也叫《奇異恩典》,片中多次堅定、有力的頌唱:
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
如此恩典,使我敬畏,使我心得安慰;初信之時,即蒙恩惠,真是何等寶貴!
許多危險,試煉網羅,我已安然度過;靠主恩典,安全不怕,更引導我歸家!
將來禧年,聖徒歡聚,恩光愛誼千年;喜樂頌讚,在父座前,深望那日快現!
這首歌后來成為聯合國開會的必唱曲目,而讓人忘記了它本是一首讚美詩。
圖源:pixabay.com
恩典臨到的人在廢奴運動中的智勇
《奇異恩典》:一群因恩典臨到的人對奴隸販賣和奴隸制度勇敢說「不」的群英圖。「廢奴」之難無疑難上青天。沒人知道這個罪惡的制度有多麼古老的歷史,沒人能統計出有多少人像條狗一樣毫無尊嚴的死在這個制度下。號稱文明古國、智慧結晶的巴比倫、埃及、羅馬、雅典、中國、印度、波斯……不僅擋不住這罪惡的蔓延,反而歷世累代享受著它帶來的「肥美」。在奴隸販賣最猖狂的19世紀,販賣奴隸的暴利集團,挾制黑奴的巨大權力,深植在各國當權機構,牽涉到多個國家的政治、經濟、外交、貿易、軍事上的利益。難上青天亦敢為,他們——
1、鮮活的生命見證:主題曲的作者約翰·牛頓
《奇異恩典》這首讚美詩的作者約翰·牛頓在七歲時母親去世。他就隨父親航海,染上水手們的種種惡習。曾被徵兵,逃脫又被捉回。後來他利用海運做販賣奴隸的生意,生意正好時,意外鬧事,自己反在非洲淪為奴隸,備受煎熬。幸虧他的父親知道後派人把他救回。在乘船歸回的途中,忽遇巨大的暴雨風浪,他抱著擊碎的桅杆,平生第一次開口向上帝禱告:「主啊,救我,我定將生命全部獻給你!」
得救後的他想做牧師,但學歷太淺,只讀了兩年的書。他並不灰心,經過整整十六年的勤奮自學,終獲聖公會按立為牧師,被派往奧爾尼工作,成為19世紀偉大的傳道人。他也推動教會家庭化,把福音帶到每一個人的家裡。他的講道使很多人大發熱心,竭力向海外宣揚福音。他屬靈的兒子多馬·司各脫是「教會傳道會」的首任秘書,第一個新教來華的宣教士馬禮遜、被稱為「海外差傳之父」的威廉·克理都受過他影響。威廉·威伯福斯剛信主時一度想放棄政治。電影中他去見60歲的約翰·牛頓。「去作你該做的事吧。在這裡,三千個黑人的幽靈和我住在一起。」並鼓勵說:「我盼望並且相信主耶穌高舉了你,一定是為了上帝的教會和整個國家的利益」。
2、恩典裡的政壇奇葩:主人公威廉·威伯福斯
威廉·威伯福斯1759年出生於一個顯赫的富商家庭。雖多受寵愛,卻性情憂鬱,在劍橋大學時喜好喝酒、打牌,總覺生活虛空。諸多的牌局讓他覺得每個大人物,包括自己,都有一張見不得人的底牌。1784年,威伯福斯在老師米納爾教授的引導下信主。清楚認識到在上帝的創造中,人當生而平等,主耶穌明確教導:當愛人如己。奴隸貿易和奴隸制度不符合聖經真理!他看到上帝給自己的使命……
1789年,他第一次提出廢奴法案,所有議員都當他是唐·吉珂德。他在議會內孤立無援、受盡嘲諷,議案完全被否。各種明爭暗鬥讓他心力交瘁,大病一場。1797年,他來到鄉下朋友家靜養時,遇見了芭芭拉·史普納。威伯福斯向她講述他所為之奮鬥的理想事業,兩人相愛結婚。愛的力量讓威伯福斯越發堅定,發起了一系列反對奴隸販賣的活動。
在激烈的辯論中,威伯福斯對著眾議員們高聲宣告:「記住,上帝造人,生而平等!」他數十年在議會中一次又一次慷慨陳詞,在排山倒海的反對、咒罵、威脅,一浪高過一浪的抵制、利誘和壓力面前,他高唱《奇異恩典》,與塔爾頓君主和克拉倫斯公爵等當權者和各個反動勢力展開激烈的鬥爭與抗衡。50年不懈努力,50年毫不搖動,四圍都聽見了他的名言:「In God, people is equal!」(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剛開始,國會只有威伯福斯一個基督徒,後來他與「克拉朋(7人)」聯盟。八個基督徒國會議員,雖是不同的專業,屬不同的政黨,有不同的個性和背景,卻為了廢除奴隸制度而緊緊聯合在一起,持之以恆的向「堅壘」進攻。許多被他們感動的基督徒也加入了國會,廢奴隊伍逐漸壯大。雖屢戰屢敗,卻越挫越勇。到威伯福斯退出政治圈時,英國上下兩院的基督徒超過了兩百名。終於,在1807年,威伯福斯提出的《廢奴貿易法案》得到部分通過。國會內群起歡呼,掌聲雷動,少數反對者也站起來向他們致敬。
圖源:pixabay.com
3、愛中不孤單:首相小威廉·彼特
威廉·威伯福斯和威廉·彼特是一生的摯友。他是英國第9任首相老威廉·彼特的次子,公認的英國首相中的「第一智者」、著名政治家、演說家。1783年,24歲的小皮特成為首相,下院多數議員反對「把國家委託給一個小學生來管理」。年青而富有魄力的小彼特要求解散議會重新選舉,結果獲得新議會的支持。這又開創了一個先例,即:內閣在失去了議會多數信任時,還可以解散議會,重新選舉,直接訴諸選民的裁決。小彼特在財政、經濟、法制等方面顯出他卓越的才能,也是英國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之一(近20年)。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小皮特坐視不動。1793年,法王路易十六被處死,小彼特卻因著基督信仰,代表保守黨守住了英國「光榮革命」的成果,沒有讓英國陷入法國那樣長時間的革命動蕩中,反而勵精圖治,使英國一直在較為平穩的發展路上。小彼特出任時就力爭改革。其中最著名的是議會制改革及在威伯福斯影響下提出的廢奴運動。電影反映了兩個年輕人深厚的友誼,彼此的激勵,並生動地凸現恩典之光在他們身上的照耀:小彼特終身未婚,無婚無子的他卻被稱為「保守政治之父」。1806年1月,他47歲,英年早逝。他有生之年沒能完成的,威伯福斯向著標竿,接力而行……
4、弟兄相愛撼山河的「克拉朋聯盟」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議會進行……「克拉朋聯盟」的八個基督徒奇妙組合:政治奇才威伯福斯、法律專長的史蒂芬、貨幣銀行學專家桑頓、以教育來服事的麥考利、讓經濟財稅為上帝做大事的夏普、極擅外交的艾略特、人事和管理專家格蘭特以及用文學和歷史說話的克拉克森。他們且集體生活在一起,衣食簡單,白天黑夜的討論、籌劃、狂熱地工作。威伯福斯的妻子芭芭拉·史普納見他們身體健康都受到嚴重影響,一再勸說,他們才分開居住。他們畢生奮力於奴隸解放、和平改革,最後都傾家蕩產,潦倒告終。但他們倒下的時侯,奴隸制度也一起倒下,並且再也起不來了!張文亮有書云:《兄弟相愛撼山河》,誠哉斯然。
除致力於廢奴運動以外,「克拉朋聯盟」本著上帝的恩光,訂定財稅與糧食政策、改善刑法、革新監獄管理、提出社會福利政策、推動禁止虐待動物法案、堅持宗教容忍法案、徹查政府貪汙、呼籲議會制訂道德法案、持守外交道德、促成陽光法案、推行法案審查公開化、推行平民教育法案、訂立落後地區公平法制、廢除殘虐死刑屍首……這不僅使英國在19世紀成為信仰復興、法制、科技、教育、商業的中心,也奠定了普世價值的理念及其在社會中落實的法律根基。
他們還發起成立了倫敦傳教會,這個差會派往中國的第一個基督新教傳教士馬禮遜,於1807年9月8日抵達廣州,讓廢奴200周年也成為基督新教來華200周年。除了「克拉朋聯盟」,在非政界參與的知識分子有電學之父法拉第、植物學大師班克斯、數學大師傅立葉等。這些人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是光耀後世的專家,都是基督徒,熱心傳福音。比如法拉第把教會開在巴黎的紅燈區,被戲稱為「花柳教會」,法拉第卻絲毫不顧別人的嗤笑,堅持稱在那裡墮落的罪人們也需要上帝的恩典。
圖源:pixabay.com
恩典中盼望,盼望中努力
恩典如春雷滾過各洲——德國普魯士於1807發布《十月敕令》,解除農奴的人身依附關係;俄羅斯於1803年通過了可以解放少數農奴的法令;1807年斯貝蘭斯基仿效西方,免除農奴的隸屬關係,1861年徹底廢除奴隸制;法國1784年成為第一個宣布廢除奴隸貿易的國家,但直到1861年美國南北戰爭後,奴隸貿易才基本中止;英國1833年在全境廢除奴隸制;32年後,也就是1865年,美國在林肯總統帶領下贏得南北戰爭而舉國廢除奴隸制。南北戰爭的實質是信仰之戰:認識到奴隸制是上帝不喜悅的,而群起反之。
奴隸制現已消滅了,但凡受他人的支配,其人身自由低於正當的僱傭關係的都可視為現代意義上的「奴隸」,包括被販賣的婦女、兒童,被迫的妓女,缺乏基本保障與人權自由的工人、偷渡客、受限公民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將2007年定為「世界消除童工年」,同年美國發布了一項統計:全球每年仍有60-80萬人被販賣,在中國近年發生多起「奴工事件」……這些,讓人再思《奇異恩典》的意義,惟願恩典如水澤被,讓人從奴隸到弟兄,且高過弟兄!
原文刊載自作者公眾號「良人家園」,本平臺蒙允轉載,不擁有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