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奎琳·杜普雷,英國女性大提琴手。我想大家聽到這個名字,並不會很陌生吧?
起因是這樣的,網絡上忽然有一首大提琴曲子《殤》火了起來。大家說它是傑奎琳的作品,加上傑奎琳的身世,一時間趨之若鶩。
我知道傑奎琳·杜普雷,她生於1945年,去世於1987年。網絡上到處都有的話,我就不說了。我就說說,我是怎麼知道她的。
女性大提琴手不少,但是職業的少。因為大提琴本身的緣故,它和女性的氣質不是很搭配(雖然現在,女性大提琴手越來越多)
同時,女性拉大提琴,太辛苦了。這倒也是真的。
我最早知道她時,是聽她的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那時我對她的技法產生了深深的好奇。
那麼,傑奎琳·杜普雷到底是誰呢?網上關於她的八卦不少,多到我都不想再提,包括匈牙利大提琴手史塔克對她的評價。
眾所周知,傑奎琳是大提琴手,但她的作品都是古典音樂。
她出生的年代,美國搖滾音樂剛剛出現。主流欣賞風格,還是偏向古典樂的。因為在1950後,才界定非古典樂的其他音樂為流行音樂,細化的過程是之後才出現的。而民謠真正被世人廣泛傳唱,也不過是20世紀初的事情。
所以說傑奎琳是大提琴手,是一位古典音樂大提琴手。這個是前提。1973年她被確診為「硬化症」。在此之後,她的創作幾乎就停止了。(因為這個病,會嚴重影響她拉琴的)
那麼說《殤》是她作品的各位,你們是怎麼想的呢?首先《殤》並不是古典樂,我們可以說《殤》就是流行音樂。
當我第一次聽到《殤》這曲子時,我雖然從沒有聽過,但我立刻對它的作者產生了懷疑。
理由除了剛才提到的曲風不對外,更重要的還有它的演奏技法。我承認,如果說《殤》很優美,那固然沒錯。但說這是傑奎琳的作品,那就開玩笑了。你們太小看傑奎琳了吧?所謂大師,不是隨便誰都能稱之的。
傑奎琳的演奏,沒有絲毫的問題(廢話)。但大提琴最難的是什麼?是聲音的音色,作為中音樂器,它要通透且渾厚。
傑奎琳的A弦明亮通透,沒有一絲雜質,但她必須同時做到D弦的纏綿。這就需要合理的用力和控弦(女性的力量,亦是不適合大提琴的原因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埃爾加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深沉,憂傷,婉轉,纏綿。有著聖桑的委婉中,在第四樂章要表現出悲壯的氣勢。這就需要C弦的深沉且不沉悶。
這首曲子,對演奏者有極高的要求。它是大提琴協奏曲不是沒有道理的,唯有大提琴的四弦變換,才能把這首曲子演奏得淋漓盡致。
這才是傑奎琳·杜普雷。
我們再說回《殤》,它演奏難度並不是很高。遠不及埃爾加的表現力。學過樂器的都知道,如果音階上的是這樣的音,就比較容易:[2·3 4],或者{3 2— 1]因為,這就是音階啊,基本功。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在四度間變換,也比較容易。
所以,我認為《殤》的技巧實在不及她演奏過的任何一首曲子,加上曲風不對。這就奇怪了.雖然音樂家轉型是常有的事,但大類上轉的少。一般都是工業轉硬核,英式轉華麗再轉電子,再或者哥特轉黑暗,新古典等等。但是,說古典音樂家轉流行,我沒見過。
這樣的話,我再仔細聽一遍《殤》,就明白了。一開始的電子和聲,直到傑奎琳去世的時候,還沒有出現呢!
後來,我稍微調查了下,我認為應該是臺灣音樂人徐嘉良的作品。當然,他的作品我沒怎麼聽過,但從曲風來說應該沒錯。他影視配樂做得比較多。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說《殤》是傑奎琳的作品,這不要緊。我不管是有什麼人,用什麼方法去炒作,或者僅僅是誤會。關鍵是,我們自己分辨不出來嗎?
有人說,這是個專業問題。但事實上,這一點都不專業。用流行去套古典,這就像你是裁縫硬說自己是武士一樣。
多餘的話,我們不說了。我希望,這種事情,不應該再發生。
音樂是藝術
它是很嚴肅的藝術
這就是我們要加強的地方
一起來吧
這裡有文學,有音樂,有影視
也有騎馬,射箭
就是沒有爆笑
我想這是對人生
應該有的嚴肅態度
你願意嗎?
我是蒙古族的赤那,我在「舞風之原」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