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奎琳·杜普雷,一個美麗的誤會

2021-02-20 舞風之原

  傑奎琳·杜普雷,英國女性大提琴手。我想大家聽到這個名字,並不會很陌生吧?

  起因是這樣的,網絡上忽然有一首大提琴曲子《殤》火了起來。大家說它是傑奎琳的作品,加上傑奎琳的身世,一時間趨之若鶩。

  我知道傑奎琳·杜普雷,她生於1945年,去世於1987年。網絡上到處都有的話,我就不說了。我就說說,我是怎麼知道她的。

  女性大提琴手不少,但是職業的少。因為大提琴本身的緣故,它和女性的氣質不是很搭配(雖然現在,女性大提琴手越來越多)

  同時,女性拉大提琴,太辛苦了。這倒也是真的。

  我最早知道她時,是聽她的埃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那時我對她的技法產生了深深的好奇。

  那麼,傑奎琳·杜普雷到底是誰呢?網上關於她的八卦不少,多到我都不想再提,包括匈牙利大提琴手史塔克對她的評價。

  眾所周知,傑奎琳是大提琴手,但她的作品都是古典音樂。

  她出生的年代,美國搖滾音樂剛剛出現。主流欣賞風格,還是偏向古典樂的。因為在1950後,才界定非古典樂的其他音樂為流行音樂,細化的過程是之後才出現的。而民謠真正被世人廣泛傳唱,也不過是20世紀初的事情。

 所以說傑奎琳是大提琴手,是一位古典音樂大提琴手。這個是前提。1973年她被確診為「硬化症」。在此之後,她的創作幾乎就停止了。(因為這個病,會嚴重影響她拉琴的)

  那麼說《殤》是她作品的各位,你們是怎麼想的呢?首先《殤》並不是古典樂,我們可以說《殤》就是流行音樂。

  當我第一次聽到《殤》這曲子時,我雖然從沒有聽過,但我立刻對它的作者產生了懷疑。

  理由除了剛才提到的曲風不對外,更重要的還有它的演奏技法。我承認,如果說《殤》很優美,那固然沒錯。但說這是傑奎琳的作品,那就開玩笑了。你們太小看傑奎琳了吧?所謂大師,不是隨便誰都能稱之的。

  傑奎琳的演奏,沒有絲毫的問題(廢話)。但大提琴最難的是什麼?是聲音的音色,作為中音樂器,它要通透且渾厚。

  傑奎琳的A弦明亮通透,沒有一絲雜質,但她必須同時做到D弦的纏綿。這就需要合理的用力和控弦(女性的力量,亦是不適合大提琴的原因之一)

  在這個過程中,埃爾加的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深沉,憂傷,婉轉,纏綿。有著聖桑的委婉中,在第四樂章要表現出悲壯的氣勢。這就需要C弦的深沉且不沉悶。

  這首曲子,對演奏者有極高的要求。它是大提琴協奏曲不是沒有道理的,唯有大提琴的四弦變換,才能把這首曲子演奏得淋漓盡致。

  這才是傑奎琳·杜普雷。

 我們再說回《殤》,它演奏難度並不是很高。遠不及埃爾加的表現力。學過樂器的都知道,如果音階上的是這樣的音,就比較容易:[2·3 4],或者{3 2— 1]因為,這就是音階啊,基本功。如果不是這樣,那就在四度間變換,也比較容易。

  所以,我認為《殤》的技巧實在不及她演奏過的任何一首曲子,加上曲風不對。這就奇怪了.雖然音樂家轉型是常有的事,但大類上轉的少。一般都是工業轉硬核,英式轉華麗再轉電子,再或者哥特轉黑暗,新古典等等。但是,說古典音樂家轉流行,我沒見過。

  這樣的話,我再仔細聽一遍《殤》,就明白了。一開始的電子和聲,直到傑奎琳去世的時候,還沒有出現呢!

  後來,我稍微調查了下,我認為應該是臺灣音樂人徐嘉良的作品。當然,他的作品我沒怎麼聽過,但從曲風來說應該沒錯。他影視配樂做得比較多。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說《殤》是傑奎琳的作品,這不要緊。我不管是有什麼人,用什麼方法去炒作,或者僅僅是誤會。關鍵是,我們自己分辨不出來嗎?

  有人說,這是個專業問題。但事實上,這一點都不專業。用流行去套古典,這就像你是裁縫硬說自己是武士一樣。

  多餘的話,我們不說了。我希望,這種事情,不應該再發生。

音樂是藝術

它是很嚴肅的藝術

這就是我們要加強的地方

一起來吧

這裡有文學,有音樂,有影視

也有騎馬,射箭

就是沒有爆笑

我想這是對人生

應該有的嚴肅態度

你願意嗎?

我是蒙古族的赤那,我在「舞風之原」等你

相關焦點

  • 傑奎琳·杜普雷:她如夏花絢爛,她比煙花寂寞
    在15年的音樂生涯裡——從1961年到1976年——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傑奎琳·杜普雷憑藉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讓萬千音樂愛好者如痴如醉,讓那些原本不為古典音樂所動的人也深陷其中。無數狂熱樂迷傾心於她那飽含生命力的音樂演繹以及充滿魅力的個人生活。她和身為鋼琴家的丈夫一起取得了事業上的輝煌成功,並攜手演繹了一場與音樂有關的愛情劇。
  • 【大提琴音樂 】《纏綿往事》 傑奎琳·杜普蕾.
    藝術的美麗本就帶著憂鬱的特徵,曾很多次被那些音樂輕易的擊倒,常常也被旋律擊痛心裡最柔的部分。而在無數個有音樂相伴的夜晚淚流滿面,迷失在《神秘園》。大提琴是弓弦樂器中的低音樂器,它的音色具有人聲的歌唱美,,大提琴的高音區開朗、壯麗,有如男高音的氣質,中音區豐滿、堅實,低音區是渾厚、深沉,特別喜歡大提琴低音部分的渾厚深沉,更震撼於它的哀和愁,大提琴-樂器中的美男子。
  • 傑奎琳·杜普蕾與《傑奎琳之淚》和《殤》是什麼關係?
    對於許多入門不久的愛樂者來說,奧芬巴赫只是一位著名的輕歌劇作曲家,他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第二幕的一段女聲二重唱《船歌》、輕歌劇《天堂與地獄》序曲、輕歌劇《美麗的海倫》序曲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作。其實,這位一生共寫了九十八部輕歌劇、被稱作是法國輕歌劇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的奧芬巴赫,年輕時是一位相當不錯的大提琴演奏家。
  • 大提琴家傑奎琳·杜普蕾:華美與不堪,天才明星的成功值得反思
    記得曾經在某個平臺看到過一個問題:「讓你和明星交換人生,你願意嗎?」下面一大堆回復,幾乎眾口一致:「願意,當然願意,那真是太好了!」幾十個裡面只有一個回答與眾不同:「不願意,因為每一份獲得都有相應的代價。」這個聲音那麼小,那麼微弱,冷冷清清藏在角落,卻那麼堅定,我默默點了一個贊,隔空在心裡對這個陌生人肅然起敬。雖然,我也理解大多數選擇。
  • 【今日古典紅顏】傑奎琳·杜普蕾
    她是否有倚劍天涯,御風而行,獨行獨自吟的江湖女俠味?蕭短,琴長,淡看江湖鐵血淚,無相清風無相天。那真正的生命琴弦泛起的音色,或悽然,或蕭瑟,或深情至隱忍。真正令人想追尋的是:杜普蕾生活在這麼一個溫馨雅致有追求的英國中產階層,並沒有經受過多少生活的重負與人世的流離,為何她有那麼一瀉千裡的鏗鏘氣勢?有綿延不絕無邊幽怨的琴聲?這種內心湧起的疑問也許沒答案。
  • 傑奎琳·甘迺迪:血染的正室範兒!
    婆婆極其摳門,每天都與傭人鬥智鬥勇,比如在酒瓶上做記號,以防僕傭偷喝,當她發現車夫常在廚房拿咖啡喝時,她就規定車夫以後每喝一杯咖啡,都要放一毛錢在錢箱中。這樣的婆婆自然看不慣傑奎琳大手大腳花錢。1962年12月25日,傑奎琳白宮家中的聖誕節甘迺迪任期,最為圈內人津津樂道的就是白宮的正式晚宴,受邀參加的很多都是文藝界的名人,還有諾貝爾獎得主等,一時之間白宮成為藝文薈萃之地。
  • 傳奇第一夫人傑奎琳 ·甘迺迪
    有這麼 一個女人 ,她嫁 人美 國政壇 豪 門 ,貴為 美 國第 一夫 人 ,親眼 見到 自己的總 統丈 夫被 槍 殺 ,後 來 又不顧 一切 下嫁 希臘 船王 ,把 自己生 命的最 後 18 年獻給 了出版 業。她是誰 ?
  • 成長GPS——美麗的誤會
    (箴言14:12)我們每一天接觸的事物有許多美麗的誤會,例如:墨西哥飽不是墨西哥人造的面飽,雞尾飽沒有雞尾,菠蘿飽沒有菠蘿,「貓狗神學」不是談論貓狗,你若如此以為,純屬美麗誤會……第89屆奧斯卡頒獎禮出現了一個美麗的誤會,是歷屆頒獎典禮中,最大的誤會。賽前大熱電影《星聲夢裡人》眾望所歸,獲得「最佳女主角」、「最佳導演」等等總共6個大獎。
  • 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甘迺迪背後的故事
    翻著一張張杰奎琳的黑白照片,她自己的,她和甘迺迪的,她和她的孩子的…不禁想到是什麼造就了她,這個以優雅,智慧,內涵著稱的女人。第二次婚姻1968年7月,甘迺迪的弟弟總統競選人羅伯特•甘迺迪被暗殺,為了保護女兒,她決定離開美國。於1968年選擇了再婚,嫁給了希臘船王亞里斯多德•奧納西斯。
  • 1953年約翰·甘迺迪和傑奎琳·布維爾婚禮照片
    微笑的傑奎琳·布維爾(Jacqueline Bouvier)在她繼父休·D·奧金克洛斯(Hugh D.Auchincloss)的陪伴下,來到紐波特市的聖瑪麗教堂未來的美國第一夫人傑奎琳甘迺迪(1929-1994)(穿著巴滕堡婚紗)抵達聖瑪麗教堂,1953年9月12日。六百位賓客站在那裡聆聽參議員約翰·甘迺迪和他的新娘傑奎琳的婚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