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年的音樂生涯裡——從1961年到1976年——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傑奎琳·杜普雷憑藉出神入化的演奏技藝讓萬千音樂愛好者如痴如醉,讓那些原本不為古典音樂所動的人也深陷其中。無數狂熱樂迷傾心於她那飽含生命力的音樂演繹以及充滿魅力的個人生活。她和身為鋼琴家的丈夫一起取得了事業上的輝煌成功,並攜手演繹了一場與音樂有關的愛情劇。
對於年輕的音樂人,尤其是女性而言,傑奎琳就是他們的英雄。可惜天意弄人,這位音樂奇才的人生隨後發生了悲劇性的轉折——她在28歲時被診斷出患有多發性硬化症,並於42歲那年辭世。揮霍,憂鬱,才華橫溢,我們難以將這位傳奇音樂家的短暫一生概括為三言兩語,唯有翻開KINFOLK 夏季刊,靜心讀一段屬於她的故事,猶如聆聽那如泣如訴的大提琴。
▲著名大提琴演奏家傑奎琳·杜普雷
傑奎琳自幼便展現出音樂天賦。在學會說話之前,她就已經會隨著音樂調子哼唱了。6歲那年,傑奎琳入讀倫敦大提琴學校。關於演奏大提琴時的坐姿,這間學校所教授的方法是用雙腿夾住琴身,而其他學校則要求女學員保持更矜持的姿勢,即雙腿併攏於大提琴的同一側。前者的教法顯然更適合傑奎琳,她在演奏時總是分外忘我,從不刻意抑制自己的身體動作——也因此被描述為「懶散」和「浮誇」——這是她早年間表演時便有的標誌,並一直伴隨著她的音樂生涯。通過一些影像資料,我們可以看到,傑奎琳在演奏的過程中頭部和軀幹經常會劇烈地抽搐,這是全然忘我的表現,是一個音樂家被自己的音樂所感動時的真情流露。
10歲的時候,傑奎琳開始拜英國音樂家威廉·普力茲為師,後者教會了這位年輕音樂家演奏技巧,並保留住她對音樂的樂趣和好奇心。隨後一年,傑奎琳擊敗了年齡幾乎是她兩倍的競爭對手,贏得了著名的蘇吉亞天才獎。作為推薦人,普力茲如此評價傑奎琳:「她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成熟思想,是我見過的最出色的大提琴家及音樂天才。」這一獎項包含了6年的大提琴課程,並讓傑奎琳的聽眾群體得到了進一步擴大。在距離16歲生日還有5個星期的時候,傑奎琳在倫敦的威格摩爾音樂廳上演了藝術生涯的處女秀。而那個時候,她已經從學校輟學了。
▲傑奎琳音樂的受眾群遠遠不止於那些傳統的音樂會聽眾。對於年輕的音樂人,尤其是女性而言,傑奎琳就是他們的英雄。
傑奎琳的進步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提升了人們在聆聽其音樂時的愉悅感。就像奧林匹克運動選手一樣,傑奎琳幾乎代表了她所在領域的人類最高水平。「流行大提琴家」這個概念聽起來可能有些矛盾,但傑奎琳音樂的受眾群遠遠不止於那些傳統的音樂會聽眾。而在有些樂迷看來,和以色列籍阿根廷鋼琴家丹尼爾·巴倫博伊姆歷經6個月戀愛之後的婚姻,更是讓傑奎琳在音樂事業上步步攀升。結婚之後,她改信猶太教這一舉動既是向丈夫示愛,也是向與她共事的許多優秀猶太音樂家致敬。同樣令人興奮的是,傑奎琳成功地打入了一個由男性音樂家組成的精英團體,這對於當時的女性而言,是非常不容易的。
關於傑奎琳的傳記通常著墨於兩點:老生常談的「神童」比喻以及關於後期疾病的敘述,但這麼做容易忽略或否定兩者之間所發生的其他事情——那些間或平凡但永遠重要的人生細節。
▲傑奎琳和自己的丈夫、以色列籍阿根廷鋼琴家丹尼爾·巴倫博伊姆。
傑奎琳的母親艾麗斯·杜普雷出生於英格蘭德文郡,作為音樂家其職業生涯也獲得過一定的成就。得益於不俗的鋼琴天賦,年少的艾麗斯贏得過不少獎學金,並獲得遊學外國的機會。在波蘭學習期間,她與背著手風琴到此旅行的德雷克·杜普雷相識。這對夫妻日後養育了3個孩子:出生於1945年1月26日的傑奎琳,以及一個大她3歲的姐姐希拉蕊和小她3歲的弟弟皮爾斯。
1948年,杜普雷一家五口搬到倫敦的一個郊區。最早顯露出卓越音樂天賦的是大姐希拉蕊。她一開始學習的是鋼琴,後來改學長笛。因著杜普雷一家滿溢的音樂抱負,家庭不和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包括艾麗斯本人那被推遲的音樂夢想。她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女兒們的課程和比賽所佔據。此外,她在傑奎琳的音樂會和比賽中擔任了10年的伴奏,一直到女兒在威格摩爾音樂廳上演首秀為止。從那之後,傑奎琳演出的伴奏者改為英國古典鋼琴家歐內斯特·拉什。
▲傑奎琳的才華,受到了很多音樂家前輩的肯定。
傑奎琳音樂生涯的光芒何時蓋過姐姐希拉蕊,我們尚不得知,但其結果和影響被記錄在了《家族裡的一位天才》一書中。這本無畏敢言的書由希拉蕊和皮爾斯共同撰寫,並由此催生出了一部同樣充滿爭議的電影《她比煙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書裡把傑奎琳描述為一位抑鬱、狂躁且嫉妒心強的人,頓時引起軒然大波。此書和電影在著重揭露傑奎琳缺點的同時,也塑造了姐姐希拉蕊作為受害者與英雄的雙重形象——這位家庭主婦為了逃避名望帶來的痛苦,選擇在鄉間過著樸素的生活;她養育著4個子女,並從此遠離音樂事業。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傑奎琳的同事們紛紛站出來捍衛她的名聲。他們不滿書裡關於這位大提琴家自私自利、頤指氣使的描述,也為其貶低傑奎琳的音樂天賦而感到憤懣。
當然,傳記的撰寫本身就具有挑戰性,傑奎琳也已經多次證明她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對象。那些試圖通過文字了解她一生的人,可能會被其中細微的矛盾之處所迷惑和誤導。她的故事本質上是關於音樂的,真正能夠描述她的,是她所留下的那些難忘的音樂作品。很多人未曾透徹了解就輕易下定論,比如,關於傑奎琳相貌的描述就可謂千差萬別,很多傳記作家和記者甚至都無法就她的外貌和體態達成一致:惹人注目、體格健壯、容貌美麗、非同尋常、笨拙不雅、害羞膽怯、懶散邋遢這些詞都曾被用來形容她。
▲卓爾不群但短暫的一生
26歲的時候, 傑奎琳開始發現自己的雙手時常會失去知覺,但醫生對此卻不予理會,認為這是由疲勞、壓力和癔症所造成的(她還因此接受了心理分析)。經過兩年的帶薪休假後,她在1973年重新拿起了大提琴,準備接下來的4場音樂會。許多樂迷都認為傑奎琳已經成功「復出」。不過,在奉獻了3場演出後,她永遠地告別了舞臺。在最後一場公開演出中,她在倫敦演奏了埃爾加的大提琴協奏曲。那個時候,她已經連鞠躬都覺得困難,諸如打開大提琴琴盒這樣簡單的事情也完成不了。演出過程中,她完全依靠視覺而非觸覺將手指和琴弓按在正確的位置上。而現場那些起立為她鼓掌致意的聽眾們對傑奎琳所遭遇的困難一無所知。
最終,傑奎琳被確診為多發性硬化症。之後,她不得不為餘下的人生做打算。她在一次採訪中承認:「我很難重新去做一些認為值得一做的事情,所以『重建』成了我的工作。我唯一知道怎麼做的事情就是演奏大提琴。」
▲傑奎琳與音樂家們合作
傑奎琳生命最後的時光充滿了孤獨感。諷刺的是,最終讓其備受孤立的正是她曾擁有的成就和財富。傑奎琳生命最後的幾年時間裡,她的丈夫忙著每年開100場音樂會,並在傑奎琳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和一位情婦生下了兩個兒子,雖然丹尼爾過著雙重生活,但許多人認為他在那段時間裡對傑奎琳的照顧是盡心盡力的。他每晚都會和妻子通話,並不時回到倫敦探望她。相反,傑奎琳的父母和姐弟大部分時間都不在她的身邊。有人認為傑奎琳的母親是因為心痛而迴避,但也有人認為她是失望——對女兒的投資得不到回報。最終,傑奎琳在朋友和丈夫的陪伴下離開了人世。
傑奎琳的音樂生涯雖然短暫,但她給世人留下了46張專輯。特別是對年輕的女音樂家來說,她既是一位行業模範,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女權主義的標誌性人物,只因她自信地堅持著獨特而耀眼的藝術表達方式,並以無所畏懼的精神留下彌足珍貴的藝術遺產。
- THE END -
本文節選自KINFOLK夏季刊「關係特輯」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KINFOLK中文版
在你的觀看或聆聽記憶裡,誰是最令你念念不忘的那一位?歡迎分享你最欣賞的人物傳記小說或電影,聊聊對方的作品與故事,我們一起探尋更多動人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