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戲劇學院是新中國第一所戲劇教育高等學校,是教育部直屬院校,是中國戲劇影視藝術教育的最高學府,是國家確定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是中國高等戲劇教育聯盟總部、亞洲戲劇教育研究中心總部和世界戲劇教育聯盟秘書處所在地,是世界著名藝術院校。
中央戲劇學院的歷史可以溯源至1938年4月10日成立的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至今已經有80餘年的歷史。回望歷史,一代代中戲人繼承延安魯藝紅色基因,不斷開拓進取,為國家乃至世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戲劇影視藝術人才。學院的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已成為聞名中外的藝術家、學者、教授和作家,為中國戲劇影視事業的繁榮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新世紀以來,中戲人不忘初心,繼往開來,秉承「求真、創造、至美」的校訓,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契機,努力拓寬辦學思路,不斷進行教學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進管理體制創新,開展戲劇教育世界合作,不斷提升學院的綜合辦學實力和整體辦學質量,努力建設特色鮮明、世界一流的藝術院校,在砥礪奮進中努力書寫著戲劇影視教育的嶄新篇章。
本期內容,我們繼續推出「不忘初心、繼往開來——中央戲劇學院教學單位介紹」系列主題內容。
「偶劇,用偶元素表達的戲劇,一般指由人操控偶作為角色與演員共同表演或獨立表演的演出形式,其風格幽默風趣、喻意性強,具有獨特的造型和表現力。」
我國傳統偶劇種類十分豐富,統稱為木偶劇(傀儡戲),它的種類可根據偶的操控形式劃分,大體可分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和皮影戲四大種類。根據當代戲劇發展的特點,偶與人同臺表演是當今比較主流的演劇形式,在大戲劇概念中偶的表現與人的表演已相互融合,在新時代,新理念下將其統稱為偶劇。
過去幾十年,外國偶劇藝術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偶劇藝術的變革。國際上很多國家早已設立相關專業院系和學科,發展和培養當代偶劇藝術文化與人才。特別是隨著我國近年來戲劇事業的大力發展,戲劇種類形式更加多樣,與國際戲劇的交流越來越緊密,需要我院成為變革的先行者和實踐者去大力發展我國當代偶劇藝術。
中央戲劇學院最早於1951年成立木偶戲研究組,開我院木偶劇藝術研究與發展先河。《文匯報》1954年10月23日刊登了題為:「中國木偶藝術劇團的誕生」,由文化部調來了遼西省文工團木偶劇團、中央戲劇學院木偶研究小組和其他地區木偶劇的研究者,在1953年2月組建了中國木偶藝術劇團。這是我國第一個木偶藝術劇團。
《文匯報》1954年10月23日刊登
題為「中國木偶藝術劇團的誕生」的文章
在二十世紀初,歐陽予倩老院長就把帶有「偶」特徵的布景運用到舞臺上。後期,徐曉鍾院長在給表86幹部專修班排演《桑樹坪紀事》中「牛」的形象就是以偶的形式出現在舞臺上,牛的身體由演員扮演,實現了人偶同體,同時在劇中用到了面具(「猴」)。由此可以看出,偶的形象很早就出現在中央戲劇學院的舞臺上。
進入21世紀,中央戲劇學院在數十年的輝煌歷程中,不斷探索、深化教育改革,幾十年的積累,經學院研究建立了木偶劇藝術研究中心,依託於木偶劇藝術研究中心,最終於2017年11月成立偶劇系。
作為偶劇表演與設計學科帶頭人,胡萬峰教授與古月副教授同國際偶劇教育家、藝術家們經過十幾年的探索研究,帶領我院年輕教師團隊,從多元學科建設到偶劇人才培養的具體落實;在學院領導和各系老師們的關懷與指導下,經過偶劇系師生3年的教學實踐,以先進的學科理念與豐富的教學實踐,使偶劇系成長為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培養偶劇表演與設計精英人才的搖籃。
偶劇系師資力量雄厚,集合了一批優秀的國內外偶劇專家團隊。其中資深偶劇藝術家、博士生導師胡萬峰教授帶領教師團隊共同打造其自編自導偶劇作品:《撲朔迷離》;舞美設計與造型設計作品有偶劇:《葉縣姑娘》《西遊記》《奇怪的狗》《神奇的寶盒》《朱䴉朱䴉》《鐵道小飛虎》《出竅》《同話偶劇》等,作品曾榮獲「文華獎」、「廣陵杯」等諸多獎項。
古月,學院偶劇系副教授,偶劇系表演專業教師,創作多部優秀影視和話劇作品,活躍於導表演的實踐創作領域;進入中戲前曾專業從事中國傳統偶劇杖頭偶的演出,導演作品有偶劇《出竅》等。
外籍專家Lorefice,Miguel Angel教授,現任國際木聯教育委員會主席、偶劇導演、表演藝術家、音樂家,阿根廷聖馬丁國立大學馬裡西奧-卡格爾表演藝術學院戲劇系創辦人;曾任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業訓練委員會主席;曾榮獲2014年西班牙「Feten」最佳改編獎和導演獎;2016年「UBA劇院」最佳劇本和導演獎等。
國際木聯教育委員會主席Lorefice,Miguel Angel
開展偶劇工作坊
楊輝,來自漳州七代北派布袋戲世家、嫡系傳人,國際知名偶劇表演藝術家,常駐法國巴黎。曾任教於法國「國立沙勒維爾偶劇學院」,其作品多次參加「法國亞維儂藝術節」,巡演於瑞士洛桑劇院,並多次受邀於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演出其原創劇目。代表作品有:搖滾布袋戲版《唐吉訶德》、《奧德賽1-2-3》系列、《牛仔褲》等。
偶劇系秉持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教學理念,以培養偶劇表演、偶劇設計的優質專業型人才為根本目標,致力於使偶劇系學生具備較高藝術品格的同時能夠保持先進視野,紮實掌握偶劇表演與設計的專業技能及理論,最終培養出具有實踐創作能力和德才兼備的精英人才。
偶劇系目前是以偶劇表演與設計專業為人才培養方向的學科體系,集偶劇表演與操控、偶劇造型設計與體現、話劇表演為一體教學。偶劇的專業課程將「中國傳統木偶戲」與「西方當代偶劇」相融合。其中,偶劇表演與設計課程是偶劇系核心課程,目的通過操控模仿、肢體表現、呼吸與視線的訓練,使學生掌握賦予偶以生命力的能力,並加以表現;同時,偶劇設計與體現課程使學生通過對不同偶的設計與製作,理解偶的造型特點與審美特徵,解決學生的造型與實踐能力,二者相輔相成,全面提升偶劇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
除此之外,偶劇系專業基礎課程如:話劇表演、偶的操控與技巧、中國偶劇史、西方偶劇史、臺詞技巧、聲樂技巧、形體等,構成完善的偶劇表演基礎教學體系,解決學生專業技術技巧與理論研究障礙,使教學更加規範化、專業化、系統化。偶劇系極為重視保持學生開放視野,自2018年首屆學生入學以來,本系長期聘請國內外優秀偶劇專家學者來我系開展工作坊教學,時刻掌握學術前沿動態,將專業理論研究融入教學並轉化為學生實踐,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最優質的學習環境與創作研究氛圍,從而愈加完善偶劇系教學模式和學科體系。
法國偶劇藝術家Pierrik Malebranche工作坊
國際木偶研究會主席Carial,Astles英國中央語言學院偶劇專業教授工作坊
2019年11月,在學院大力支持和師生共同努力下,歷經5年前期探索與打磨,偶劇系原創偶劇《撲朔迷離》在中央戲劇學院鏡框式舞臺劇場上演。此劇由2018級偶劇系學生和偶劇系老師共同參演。這是偶劇系成立以來的首部偶劇,也是我院第一部帶有探索性的當代偶劇,標誌著偶劇系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為我國當代偶劇藝術發展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至今,偶劇系已走過三個春秋。面對未來,偶劇系將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繼續秉承我院「求真、創造、至美」的校訓,更加注重學科體系建設及人才培養,努力肩負起發展我國當代創新型偶劇藝術的重任,培養新時代偶劇藝術精英人才,擔當起我國當代偶劇藝術發展方向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