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爆款的成本和難度都在增加,重新思考差異化「破圈」之路,或許是電商行業避免內捲化、保持利潤增長的關鍵。
11月26日,雲集發布2020年第三季度財報,商城業務相關的GMV同比增長128%至73億元。隨著自營商品比重不斷降低,雲集差異化的供應鏈運營效率不斷提高,一系列變化折射出雲集的轉型已有成效。
從自營電商到加速開放其平臺及供應鏈建設,雲集朝著孵化新消費品牌的方向前進,一邊拓展公域流量的直播帶貨,另一邊挖掘會員潛力,探索專業化社交零售。可見雲集仍在努力突破原有瓶頸,找到自己的「第二增長曲線」。
會員升級,破局低價戰「內卷」
當賽道不斷變擁擠,即便有先發優勢的電商玩家,也發愁如何打破同質化、價格戰的怪圈。如果只停留在低層次的低價競爭,不能讓行業進化到更高的階段,那就會越努力,造成的無謂損耗越大。
為了找到新的增長空間,幾乎所有電商平臺都調頭進入下沉市場,搶佔疫情之後的新觸網用戶,但這只是拉新層面的打法複製,難以改變新用戶的消費心智,讓消費者留下來的不是平臺,而是一時的低價。
下沉市場新用戶的消費偏好,可能是對價格敏感,注重實用性等,但長期來看,無底線的降價促銷,或「二選一」規定,其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電商行業「內捲化」。
而雲集會員制電商提供的差異化服務,就是避免自己卷其中,增加用戶粘性、提高復購率。
一方面,雲集在優化會員註冊系統,加碼全域直播渠道後,降低了新用戶線上消費的門檻;另一方面,會員制電商,通過把分散的消費者聚集到同類社群,利用差異化供應鏈提供高性價比商品,推動消費升級。
截至2020年第三季度末,雲集交易會員已增長至1300萬,同比增長38.3%。
雲集的會員體系與全球零售巨頭Costco相比,既有業務上的相同之處,也有自身基於社交電商形成的特色。
今年第三季度,雲集營收約10.7億元,雖然比往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主要原因是以淨收入核算的商城業務所佔份額增長。
雲集商城業務,區別於追求商品SKU「大而全」的傳統電商平臺,而是借鑑Costco運營用戶的打法,將會員規模優勢,轉化成高度復購的消費增勢,並精選超級單品,創造更優的消費體驗。
其他電商平臺常以價格折扣,吸引新用戶購買會員。雲集則把會員群體分為自購型、推客型,給予前者更高的返利優惠,為後者提供賺取交易佣金的機會,進一步發揮會員的分銷價值。
這種分層服務的運營機制,讓雲集直接了解會員實際需求,專注於解決目標人群的消費難題。
目前,雲集正在拓展直播、短視頻、社群零售等營銷渠道。9月雲集聯合抖音頭部主播羅永浩等進行直播,首場直播觀看人次超1000萬,銷售額達8750萬元;隨後,雲集又陸續與抖音其他帶貨KOL合作,進一步拓展公域直播的用戶觸達。
通過抖音直播網店、直播小程序、雲集站內素人直播,以及頭部腰部的主播帶貨活動,雲集的直播業態逐漸完善,幫助其發揮全域流量的營銷效率,吸引品牌商家入駐,挖掘會員深層次價值。
差異化供應鏈,新品孵化「破圈」
面對「網紅爆款」的誘惑,選品問題一直困擾著商家。在中心化電商渠道,很多中小商家得不到流量傾斜,也沒有做出品牌,尤其轉內銷的廠家,還面臨庫存積壓的成本問題,陷入「賠本賺吆喝」,自我消耗的處境。
針對商家需求,雲集繼續擴大商城業務的佔比,進一步向商家開放平臺及供應鏈能力,實現輕量化運營。
財報顯示,第三季度雲集整體GMV為94億元,其中商城業務相關的GMV約73億元,較2019年同期的32億元增長128%,所佔份額持續上升到77.7%左右。
雲集從自營模式向平臺化轉型過程中,直接的商品銷售收入的確在減少,但隨著商品供給結構、供應鏈管理成本優化,其盈利能力有望更上一層樓。
雲集平臺經營結構的調整,相比早期亞馬遜、京東的商城業務,轉型升級的底層邏輯一致,差異化的供應鏈驅動下,連接商家和消費者時會更精準,更可能打造出「破圈」的超級單品。這既是機遇,也是一種挑戰。
其一在於如何持續提供讓多方「有利可圖」的超級單品。雲集在爆款選品上,運用差異化供應鏈的精選模式,從細分賽道篩選高性價比、高復購率的日常消費品,匹配會員及其所在社群內80%的有效需求。
主要特點是:覆蓋面較寬,備選商品SKU少而精,全渠道集中投放曝光。
在選品期間,雲集的會員網絡可以參與從生產到銷售的整個鏈路,將社群及內容平臺的多方需求,反饋給商家。精選模式,不僅一定程度上實現「以銷定產」,減少庫存損耗,也能抵消高昂的運營推廣成本。
其二是如何持續提高電商平臺「貨找人」的運營效率。傳統經銷商體系為主的銷售渠道,是消費者就近找貨的交易場景,如今線上商家推新品、口碑種草等方式,是讓消費者最快下單的交易場景。
線上線下兩種不同的分銷機制,需要不同的商品供應鏈完成履約服務。
為縮短消費鏈路,雲集面向第三方商家開放後,嘗試以類似KA渠道服務商的角色,統一由平臺負責客服、物流、倉儲等流程,讓商家「輕裝上陣」,並改善自身成本結構。
第三季度,雲集毛利率仍維持在30%的水平,商城業務收入達1.3億元,同比增長51%,主要就是中高毛利率的品牌及商家數量增加所致。
投入產出效率也在優化。雲集第三季度營業成本下降67%至7.5億元,運營虧損較2019年同期的1.2億元大幅收窄,約為2440萬元。
具體來看,履約費用9050萬元,同比下降56%,營銷費用1.6億元,同比削減43%。技術、行政兩類費用,也較上年同期分別下降約53%、19%。
今年以來,雲集加速聯合品牌商打造合資品牌,比如雲集與奧美醫療推出的「安織愛」面巾單日銷量破100萬;素野、尤妮美、花果裡、認養一頭牛等組成品牌「破圈」矩陣。
到雙11期間,雲集自營/合資品牌已佔20%的比例,優質商品的破圈效應,將刺激第三方商家的成交額上升,推動雲集業務持續增長。
專業型KOL的「放大效應」
如今,消費分層倒逼平臺解鎖更多元的場景,來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拼團砍價、KOL種草、直播帶貨等營銷玩法,都在改變平臺與用戶原有的連接方式,卻也在新的賽道造成無底線價格戰的現象。
電商平臺和商家們都不願被頭部KOL捆綁,但傳統「大水漫灌」式的商品搜索、低價促銷,已經很難再讓「後浪們」眼前一亮。雲集在轉型過程中,利用社交電商的特性,正在嘗試重構「人貨場」的差異化供應鏈。
雲集會員制電商,其出發點並非為了建社群、拉團長,而是讓組成社群的會員或用戶活躍起來,商品資源在社群之間充分流動,好物推薦共享,「物以類聚、人與群分」達到轉化與粘性的提升,消費的同時提供個體副業收入的機會。
與一般社交電商不同,雲集雖然有覆蓋水果、零食、健康、美妝等領域的多個垂直社群,但其核心是差異化供應鏈以及經過專業化培訓的「會員型KOL」。
這些KOL原本是平臺上熱衷分享商品的會員,在經過平臺專業培訓後,變成更加聚焦的專業化社交零售的實踐者,向消費者推薦雲集精選的超級單品。
雲集會員制電商模式中,KOL的職責主要是分享商品,不用墊付或驗貨,就能賺取相應的報酬。
會員賣貨、平臺統一供貨和售後,解決了個體商業力量的底層焦慮。在9月上線的雲集「美食團」,每天僅挑選6款商品,就帶來了超七成的復購率。
KOL的流行,是因為年輕消費者的敏感語境已發生變化,有著較為明確的消費認知定位,而不再受市場供給、渠道分配的被動選擇。這種狀態下,想要避免低價「內卷」,就必須深入到內容種草環節,打造電商平臺獨特的圈層價值。
雲集專業的「會員型KOL」,可以參與商品設計、生產、定價、銷售的整個過程,精選出具有爆款潛質的新品。
同時其建立在社群的熟人關係上,既精準觸達目標客群,容易把握與消費者溝通的重點,避免供需偏差;又依靠高性價比商品及穩定的電商履約服務,讓消費者免除後顧之憂。
通過差異化供應鏈支撐的雲集會員制電商,在從自營電商走向開放型商城時,圍繞性價比、會員價值等關鍵指標,提供統一高標準的商品及服務體驗,在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同時,也形成口碑裂變。
面對電商瘋狂拉新,直播鑿穿底價的新一輪競爭態勢,未來雲集維持自營品牌與第三方商家的平衡,快速找到適合自身增長的價值錨點,或許是其成功轉型的關鍵所在。
(來源:鯨商(ID:bizwhale) 鄭瑞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