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京東發布今年Q2財報,這是京東在香港「二次上市」後的首份財報。數據顯示,第二季度,京東實現營收2011億元,同比增長33.8%。財報發布後的美股周一收盤,京東股價報收66.98美元,漲幅7.93%。
8月25日,同屬於電商板塊的中概股雲集發布了第二季度未經審計的財報數據。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雲集GMV的GMV為78億元人民幣,淨利潤卻達人民幣2010萬元,實現連續三個季度盈利。
在出色業績的帶動下,中概股電商板塊觸底反彈,京東市值突破千億美元,阿里巴巴發布最新財報後股價也連日上漲。在電商板塊整體利好的情況下,雲集的股價也有望迎來一輪修復期。
仔細剖析雲集的這份最新財報,我們可以窺得在諸多中概股中,「中國會員電商第一股」雲集的投資潛力。
商城營收勁增,平臺化策略顯成效
縱觀中概股電商板塊中阿里巴巴、京東、拼多多等知名公司,POP業務無不佔有重要比重,拼多多目前更是100%為POP業務。重視POP業務的平臺化策略,讓它們實現更輕、也更加開放的運營,服務能力更強。
雲集於2019年初推出商城業務,同樣成長為公司重要的營收增長引擎。2020年第二季度,雲集GMV為78億元人民幣,雖然與2019年同期相比微降,但與商城業務相關的GMV為49億元人民幣,而2019年同期為22億元人民幣,僅在這一塊就同比增長了122.7%。
對應到收入方面,由於商城業務是以淨收入來確認收入,而自營業務是以銷售額來確認收入,商城業務所佔份額增長必然帶來總收入的下降和利潤的提升。這就不難解釋,雲集第二季度人民幣14.869億元的收入低於去年同期。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第二季度,雲集商城業務收入為人民幣1.596億元人民幣,而2019年同期為5300萬元人民幣,增長201.3%。
這意味著,商城122.7%的GMV增長卻帶來了201.3%的營收增長,商城業務的營收能力顯著提升,雲集的平臺化策略已見成效。自去年上線商城業務後,雲集實現了更輕量化、精細化的運營。
商城業務的強勁增長,在為雲集創造大比例營收的同時,還大幅地降低了公司的運營成本,降本增效明顯。財報顯示,今年第二季度,雲集的營業成本從2019年同期的23.83億元人民幣下降至10.53億元人民幣,降幅為55.8%。而出現這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自營商品銷售的減少,這部分原本以銷售額全額計入收入。此外,履約費用減少56.5%,銷售和營銷費用下降32.7%,技術和內容費用下降36%。
一面創收、一面降本,商城業務成為雲集第二季度財報的一大亮點,也凸顯出雲集應對多變、複雜市場環境的能力。按照非通用會計準則的統計口徑,今年第二季度,雲集調整後的淨盈利達2010萬元人民幣,連續三個季度實現盈利。
差異供應鏈助推「有質量的增長」
今年,複雜的市場環境,讓「內循環」、「雙循環」受到密切關注。眾多的中概股只有能夠在未來的「內循環」、「雙循環」格局中佔據「C位」,才能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認為,目前,「循環不暢」的主要表現是企業的供給質量不高,難以有效滿足居民對優質商品和服務型消費的需求。因此,對雲集這樣的電商企業來說,需要在供給側持續發力、激活用戶需求,而這個發力點就是雲集的商品供應鏈。
第二季度財報顯示,雲集經調整後盈利2010萬元,也是從去年10月供應鏈3.0升級以來連續三個季度盈利。從這點可以看出,雲集的連續盈利離不開其在差異化供應鏈建設。
去年10月,雲集在長沙宣布戰略升級供應鏈3.0並推出「超品計劃」,平臺計劃在未來以合資/投資、ODM等形式賦能全球供應鏈,打造100個在雲集平臺年銷售額超1億元的品牌。截至目前,雲集已和包括眾上集團、重慶百亞、神州良品、奧美醫療在內的多家供應鏈企業成立了數十家合資公司,並推出了一批高品質、高顏值、高性價比的商品。
特別的是,雲集與合作夥伴孵化的這些商品,還搭建起了外部銷售渠道。例如,聯合眾上集團、奧美醫療推出的「花果裡」沐浴露、「安織愛」洗臉巾在天貓、屈臣氏等均同步銷售,為平臺創造更多樣的利潤來源。
雲集董事長兼CEO肖尚略在財報電話會上表示:「相較於純營銷推廣模式,孵化品牌和打造差異化供應鏈的商業模式的利潤空間相應擴大。伴隨我們供應鏈的持續優化,我們的銷售額會得到加速,從而達到有質量的增長。」
截至第二季度末,雲集已經以自有、合資等形式,推出了覆蓋美妝個護、居家生活、快消等領域的爆款商品,差異化供應鏈矩陣雛形初顯,為雲集未來增長提供重要驅動力。
隨著中概股逐漸走出信任危機,另加國內「內循環」、「雙循環」推動的深化供給側改革政策加持,差異化供應鏈已經成為雲集制勝未來最可依仗的利器,雲集的投資價值也將得到進一步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