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籠罩下的春節,我明白了「團圓」的意義

2021-01-08 極物

不得不說,今年是我記憶以來,最特殊的一個春節,也是最沒有「年味」的一個春節。

平時,我們總是抱怨年味淡了,過年好沒意思,再也不想小時候,我們總是盼望著過年,穿新衣,走親戚,吃年夜飯.......

而今年,我們沒有穿上新衣,卻戴上了口罩;我們沒有走親訪友,卻更心繫彼此;我們的年夜飯桌上可能並不團圓,但我們卻更明白了「團圓」的意義。

糖果

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就是名正言順地吃糖果。

如石頭般堅硬的糖瓜粘吃在嘴裡,甜在心裡,一顆顆晶瑩剔透的西瓜糖帶著些微酸,每次總會最先挑選自己喜歡的顏色;還有最喜歡的大白兔和喔喔奶糖,總是留到最後再細細抿開糖衣感受它的滋味。

而今年,各種糖果、零食變著花樣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手邊,玲琅滿目。我們卻吃不出任何甜來。

因為我們知道在另一端,正有人在沒日沒夜的奔赴在前線,在我們和病魔直接隔出一條防線,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為你負重前行。

年夜飯

小時候,年夜飯幾乎是童年最興奮的事,可是後來,菜餚越來越多,但是每次都是先拿出手機拍個照,再互相寒暄幾句就草草下桌,剩下一桌的剩菜和冷了的煙火氣,年夜飯雖豐盛,卻不好吃了。

而今年,雖然我們減少了大規模的聚餐,菜品也沒有往年豐富,但是卻分外體會到團圓和平安的可貴。

在所有沒有得以團圓的年夜飯桌上,有的是為了隔離病毒的蔓延而沒有回家,有的是依舊奮鬥在前線,有的卻是朝著家相反的方向——疫情嚴重的湖北走去。

最簡單的、最不團圓年夜飯,我們吃出了團圓的可貴。

放鞭炮

以前過年,是熊孩子撒野的絕佳日子,那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和街上的鄰居一起放鞭炮。

長輩在牌桌上顧不上,幫忙點上一根香,任由孩子玩鞭炮,看著路過的行人罵罵咧咧,我們卻在一旁偷偷竊喜。

如今鞭炮不放了,大家各自躲在自己的家裡,不停的刷著手機裡,關於疫情的最新報導,雖然知道自己能做的實在有限,但還是想出一份力。

納鞋墊

還記得以前,臨近過年,家裡的長輩紛紛納起了鞋墊。

一針一線密密麻麻、巧手的老人會在鞋墊上繡上各種圖案,在新鞋裡塞上新做好的鞋墊,價格不貴,卻格外的溫暖。

而現在,奶奶的手不再巧了,再也不會給我們納鞋墊了,而我們也終於到了可以照顧他們的年紀,我們開始一遍遍跟他們溝通,出門要戴上口罩啊,什麼樣的口罩才可以,減少走親訪友吧,即便是不能回家,也會一次次給家裡郵寄口罩.....

以前都鞋墊也好,現在都口罩也好,都是我們對對方的關心和牽掛。

明星掛曆

如果不看手機,我們常常都不知道今天是幾號,從前家裡最不缺的就是海報掛曆。年前置辦年貨,往往是我們了解明星的開始。

相互擁擠的小攤販,用木板架起攤位,一張張印著明星的大海報整齊鋪開,通常海報的最底部印著新一年的日曆。

最火的明星總是最搶手,後來我才知道,當年最火的是香港的「四大天王」。

而今年,人們心中的最閃亮的英雄,不是什麼流量明星,也不是什麼影后天王,而是一個個平凡又不平常的人,他們可能是疫區的一個白衣天使,一個日出租司機,一個建築工人......

《春晚》

1983年,央視推出了《春晚》,變成了家家戶戶年夜飯後的必看節目。

一曲《難忘今宵》唱了20多年,今年聽真的讓我瞬間淚流滿面。

多年以後,我們會怎樣回憶起這個春節呢,太多的人和太多事,真的是難忘啊。

壓歲錢

盼望新年,其實就是在盼望著壓歲錢,串門走親戚,最讓人開心的就是一個個紅通通的紅包。我們著急地塞在棉大衣的口袋裡,向小賣部的方向大步邁去。

後來的,因為我們都從領壓歲錢的小孩變成了發壓歲錢的大人。

今年的除夕,朋友圈最多的不是曬紅包,而是轉發武漢物資短缺的信息,和各個公益捐助渠道。

正月走親戚

小時候最期待的正月走親戚,如今變成了最害怕的事。

提著年貨和大禮包屁顛屁顛的跟在媽媽後面,車還沒停穩,就著急和一年只見過幾次的同齡小朋友一起放鞭炮。

今年我們都減少了走親訪友,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負責。

所有的關心和牽掛,不應該只停在表面,而是在行動上。這個春節,不走動,就是對對方最好的牽掛和祝福。

拍全家福

翻著舊相冊,過年的儀式感始終少不了一張全家福。

個子矮的站最前面,年長的總是在最中間,歲月更迭,有人逝去、有人長大、而我們也不再用那臺傻瓜機拍照了。

今年,很多家庭的全家福可能並不全,但是不管是奔赴前線的「戰士」,還是沒有回家的遊子,希望所有人都在這樣一樣最特殊的一個春節裡,照顧好自己,因為總有人在等你回家。

昨天的春晚上,白巖松說:「我們在過年,他們卻在為我們過關。」

長大後的我們,覺得年味淡了,人與人的關係也變得疏遠許多。

但是在這最沒「年味」的春節裡,我們在分外懂得團圓和平安的意義,也分外明白我們平時抱怨的無聊、沒意思的生活中,是有多少人為我們守護的安寧。

希望這場風波都快點過去,希望奮鬥在前線的戰士們,都早點回家,祝大家都平安、喜樂。

今 / 日 / 互 / 撩

這個年,讓你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圖片大部分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字由極物原創,轉載請說明。

相關焦點

  • 疫情籠罩下的年三十兒
    往年這個時候,我已經在衡水老家。中午,二叔一家會過來,一起吃午飯。好像自從奶奶、爺爺相繼走了之後,我們就一直有這樣默契的約定,年三十兒來我家,初一在我二叔家。我高中住校,大學之後一直漂泊在外,將近20年來,和很多家人幾乎都是一年見一次面,春節,是一年一會的時點。
  • ​當春節營銷遇見就地過年,品牌如何話團圓?
    在春節這個「兵家必爭」的節慶營銷季,品牌各式玩法層出不窮,從京東與陳佩斯合作的首部牛年春節賀歲片《頂牛》到奧利奧年度大戲《三仙歸洞》,溫情、團圓和年味
  • 疫情籠罩之下,我更加懂得珍惜,更加明白了平凡生活的含義
    文/以夢為馬vlog他們說,2020年的春節,是一個突如其來的的春節,是一個特殊的春節,也是一個沒有年味的春節。以往的春節,我們總會抱怨年味變淡,也總會抱怨春節晚會越來越沒意思,再也不像從前,家家戶戶升起的炊煙,穿著新衣服滿世界亂跑的孩子,每家每戶的炮聲,所有的這一切都會讓我歡喜好一陣子,我們回不去了嗎?
  • 在日本札幌,我度過了疫情陰影籠罩下的假期
    雖然通過NHK的新聞和日本網友的推送也能感受到對疫情的擔憂,但到底和國內,尤其是武漢城內高度戒備、動輒攸關生死的緊張氛圍是不同的。以我所在的札幌為例,在國內的隔離政策和出國旅行禁令的多重影響下,曾經國內的觀光客扎堆的地方,比如各百貨店和藥妝店,現在已經鮮見他們的身影。不過日本人出於工作或購物等目的進行的人群聚集並未明顯減少。
  • 媒體:今年春節,更需要春晚
    疫情籠罩的這個春節,很多事情都要按下暫停鍵,很多涉及人群聚會的活動都要停止,但貓在家中不出遊不回家不聚會的人民,更需要一場歡樂的春晚。為此給今年的春晚提幾點建議。公共場所大型活動暫停,春節檔電影撤檔,鐵路民航取消退票費,民眾主動調整假期不回家不出遊不聚會,這種反應凸顯了社會在經歷過非典危機之後的成熟。
  • 曬曬您春節期間的團圓全家福,晚報為您送去價值500元的大福!
    無論何時,家都是我們溫馨的港灣,除夕將至,也許你和你的家人已經團聚,也許你才剛剛踏上回家的道路,年味漸濃,家的召喚開始急切起來,當暮色籠罩了城市與鄉村,家門裡家人們的團圓瞬間,希望你也在。  這時,別忘了拍一張全家福,定格親人團圓的幸福瞬間,留住身在家庭的美好回憶。
  • 留「浙」過年,是為了疫情後更好團圓
    與此同時,疫情防控形勢仍然不容樂觀,多地出現疫情。石家莊短時間內出現多起病例,宣布進入戰時狀態;1月6日,杭州市通報發現一例境外輸入復陽無症狀感染者……  種種跡象表明,這個冬天新冠疫情不會打烊。我們就不能有任何鬆懈。  近日,浙江部署冬春季疫情防控工作,倡導公眾省內過年,引導務工人員儘量留浙過年。
  • 經濟日報:春節裡的核心價值觀 人團圓 家圓滿
    每逢春節,回家就會匯成一股滾滾的春潮,無論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人們團圓的腳步。「一年不趕,就趕三十晚」,春節有著太多的文化內涵,如同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生日,勾勒出中國人的團圓夢。  團圓不僅是一種家庭團聚的形式出現,更具有實質的情感內涵,春節是親情和真情的流露。隨著春節喜慶團圓的氣氛伸展,人與人之間互相拜年祝福、請安、問候,賀年充滿著濃濃的人情味。正是這種真情的升溫,使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在節日裡得到美妙的升華,人與人的情感愈發融洽,人與人的友誼愈發加深。春節集中展示出中國人的真善美。孝心、愛心在綻放,人情、春意在生發。
  • 疫情中的春節 | 就地過年,讓我宅得心安理得
    上周unCoVer發起了一個「疫情中的春節」的徵集,想要和讀者聊一聊Ta們這兩年春節的感觸。當春節碰上疫情,一邊是歲末年初終於能團圓相聚的時候,一邊是疫情反覆下避免人口流動的權宜之計,今年春節針對防疫所出的「就地過年」的倡議,可能讓很多背井離鄉的人們,第一次在異地獨自過年。
  • 春節我在崗 | 舟山海事人的春節值班故事
    大年三十這天,在災情面前,如萬千最美「逆行者」一樣,有這樣一群舟山海事人正冒著風險堅守海上安全監管和疫情防控一線,他們將團圓的歡聲笑語、團聚的溫馨快樂留給了他人,將職責使命扛上了肩頭,他們用執著和溫情守護萬家燈火,他們是最美的春節護航人。大年三十當日,舟山海事局局長池方慶一行先後赴蜈蚣峙碼頭、普陀山檢查指導水上安全監管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 疫情下我的春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我的大伯帶著微醺的酒意說:「我們單位初五就要上班,趁這幾天要好好安排下活動。」我姨丈接著他的話說:「聽你這話就知道你又手癢想打牌了吧,哈哈。」眾人聽了都紛紛笑了,所有的一切與往日相比沒什麼差異,顯得是那么正常。席間只有舅媽看了下手機說:「最近好像武漢的疫情很嚴重啊,傳染了很多人。」
  • 「新冠病毒」籠罩下的湖北鄉村——我被困在了農村
    1月22日清晨,我還在深圳回湖北天門的路上,隨著武漢發布的「新冠」感染人數不斷增加,我的心開始緊張起來,家鄉也會和武漢一樣封路封航,所有車輛人員只進不出,那樣我就回不了家;深夜11點從天門下高速,還好,一切正常,並沒有封路,我順利到家。
  • 《團圓》感動世界的中國春節主題繪本
    創作背景這個團圓的故事是作者多年來埋在心裡的情結。故事裡的「我」有了一枚硬幣,那硬幣裡更多的是作者的遙想、感激和眷戀,它已存在作者心中多年,通過這個故事來告訴父親:趕回家團圓的「爸爸」在用心一點點建立家園的完滿,建立起女兒對他的重溫和信賴。
  • 今生有緣成為一家人,無論在哪裡過年,你若安好,就是團圓
    過年,團圓。千裡迢迢回安徽,回四川,回湖北,回甘肅,回北京……回中國!除夕趕回家吃團圓飯,似乎已經成為我們的文化胎記,任鬥轉星移,傳承千年亙古不變。然而因全球疫情原因,2021年的春節註定有些不同。「就地過年」的倡議讓「團圓」這個詞超越傳統,有了特殊的意義。
  • 就地過年,是為了更好的團圓
    短短一周多時間,我國本土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500例,且此輪疫情呈現出多地局部暴發和零星散發交織疊加的複雜態勢,加之天氣寒冷適合病毒生存,春運又可能增加在途傳播風險,在團圓「小帳」和生命安全「大帳」面前,「就地過年」無論怎麼算,還是利大於弊的,我們也呼籲,如無必要,請選擇「就地過年」吧!要看到,「就地過年」不是不團圓,而是為了將來和家人更好地團聚。
  • 「我在北京過大年!」 北京衛視2021春節節目搭建特別「團圓年」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的第一年,更是十四五建設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此風雲際會的歷史節點,北京衛視春節節目再度以大開大合的手筆,力圖完成對時代精神的傳神寫照;以正心誠意、真摯又多維的內容,為原本春節要回的「家」增添了一個個新的地址;為原本身近、心近的團圓之愛,擴充了身遠、心更近的溫暖內容——「我在北京過大年!」春晚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新年俗」,在辭舊迎新之際,通過「天涯共此時」的媒介儀式,建構起國人的民族認同與家國意識。
  • 全家福上封面,今年我們雲團圓,大獎等親拿!
    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也是每個中國人一年中最期盼的節日。一張小小的車票,承載著無數遊子渴望與家人團圓的心願。可是,疫情尚未平息,旅行聚會、回家過年、探親訪友等大規模的人員流動,都可能大大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傳播的風險。為了所有人的健康,也為了鞏固國家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很多人主動選擇了春節不回鄉,「原地過年」成了大部分人今年過年的新嘗試。怎樣讓這個春節更有年味兒呢?婚姻與家庭雜誌社發起「全家福上封面,今年我們雲團圓」主題活動,邀請大家登上《婚姻與家庭》新年特刊封面,讓親情在雲上團圓!
  • 春節繪本推薦丨團圓才是春節最溫暖的愛
    愛讀書的小朋友們問呼呼,說想讀跟春節有關的繪本,那麼今天,呼呼就向大家推薦幾本溫暖快樂的春節繪本,呼呼自己看了是既開心又感動呢
  • 基督徒感想:從四個點分享疫情於我的意義
    去年放寒假之前就計劃好今年春節回老家,因為工作需要,我們已經有五年沒有回老家與父母一起過春節了,今年妻子排班剛好輪到春節休假,這對我們來說真是奢侈品。因此不僅我們興奮,孩子也興奮,畢竟三年的時間沒有見過帶大自己的奶奶了,孩子還準備了禮物,自己畫了畫,每天期盼著。
  • 團圓的意義是?寫給中秋不回家的你……
    團圓的意義是?等現在離開父母了,我才慢慢發現,原來,中秋節和家人吃頓熱騰騰的飯菜,這種簡單的小幸福,對於很多人來說,真是太太太難得了!乘務員李娜和孩子們一起製作燈籠乘務員為旅客派送月餅乘務員和旅客們合唱《我和我的祖國》流動的列車,也能「團圓感 」十足,贊!海上中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