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掛空齋作琴伴,來須攜去斬樓蘭!

2021-02-19 古琴人

  牆上掛琴,主人不一定會彈。就像清代的袁枚所說:「我不知音偏好古,七條弦上拂灰塵。」而著名詩人陶淵明牆上的那張琴則是根本就沒有弦。「他性不解音,而蓄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這故事所指示的,並不是一般人所謂的風雅,而是極高智慧的超脫。

  撫弄,是自我沉醉,自我排遣,自我創造,不是為了給別人欣賞!琴以樂己~這似乎是一種風度,一種心態,一種精神境界。琴樂是心靈深處的語言,而心靈深處是俗人難以感覺和很難抵達的。琴,不是繁華、不是是明媚,也不是被修飾的曼妙和哀怨……琴,是最樸素地彈奏,是最寂靜的音色……琴,飽含了天地萬籟的動靜,或許孤獨與斷續是琴和彈琴人宿命。人們企求、追憶這種高蹈、脫俗的無比美妙的風度、心態、境界。所以,古人常說:「琴為古樂,雖不能操,亦須壁懸一床。

  劍膽琴心,琴旁,常常是劍。劍,必定和琴一樣伴隨著古人歷經滄桑……清冷的寒光,予人多一些遐想,一起回到那遙遠的年代……

  兵器中,劍,最高貴,最神奇,最瀟灑,最有詩意。神仙佩帶它,帝王佩帶它,將軍佩帶它,俠客佩帶它,文士也佩帶它。

  劍的冶煉過程仿若一曲神妙的歌:鐵英金穎,蛇龍捧鈩,天帝裝炭,乃煉乃煅,鋳鋒淬鍔,玉飾金錯,光如散電,質如秋霜……

  幹將、莫邪、承影、魚腸……號鍾、綠綺、繞梁、焦尾,每一把劍、每一張琴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有人彈著它高唱自己的哀歌;有人舞著它抒發自己的豪情;有人將自己的情誼和它一起掛在亡友的冢樹上;有人把自己的仇恨與它同時送給了渡江的船家;有人用它斬殺白蟒,建起了一個王朝;有人用它自刎頸項,亡失了一代英雄;有人用它聯結成美滿的姻緣;有人用它結束了殘暴的統治;它上天化為北鬥,指示著行人的方向;它入水幻成蛟龍,痴心的人在舷邊刻著印記,將它尋覓……

  月白風清,你輕撫一曲,寄託自己的心緒~後又取下那壁間的劍,拔劍出鞘,龍吟清越,電光閃爍。「提出西方白帝驚,嗷嗷鬼母秋郊哭!」

  琴劍相伴,你感到氣脈舒通、恬靜平和……在那樸淡的琴聲裡,斂步收劍,劍的寒光照著你的鬚眉……

鏌鋣三尺照人寒,試與挑燈仔細看;

且掛空齋作琴伴,來須攜去斬樓蘭!

相關焦點

  • 《五知齋琴譜》之琴齋宜備八則
    今本齋桌樣以條桌鑲嵌琴磚,或一頭、或兩頭,開一方孔。可容護軫入內。寬則以小榍塞之。穩當至極。桌下調弦,依然便易。如遇珊瑚玉軫更不慮其墜地。即無琴磚,木桌亦可開孔既免失跌之虞尤乏推移之累。 護軫每見舊琴護軫多有損缺。皆因灰漆為之易於剝落。今本齋改用紫檀或花梨制為護軫,可以堅久不壞。
  • 李白:願將腰下劍,只為斬樓蘭。樓蘭到底做了什麼,非要滅了它
    而漢朝使者必經之路就是樓蘭。張騫沒出使西域前,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基本上都在樓蘭被劫了。原因很簡單,樓蘭國的人長期受到匈奴彎刀的威脅,來了一群「之乎者也」的漢朝使臣,而且還要聯合西域諸國對抗匈奴。樓蘭人充當起了匈奴的爪牙,不斷的截殺漢朝使臣。
  • 仙劍5前傳樓蘭攻略 樓蘭王BOSS打法
    基友合擊 仙劍5前傳樓蘭攻略:   首先,在樓蘭城裡可以買一買武器裝備一下,錢不夠的話瑕和蘭的就別忙買了,本篇中最多在打支線boss赤蠍王和主線boss廢材沙蟲時會用下。 仙劍5前傳四號boss樓蘭王攻略:   此樓蘭王BOSS是渣BOSS之一,說明是叫你不要讓它把左上角的靈力蓄滿放大招,實際上放了大招也不會團滅,只是少拿個稱號而已。建議隊列姜承、夏侯、龍哥哥、凌波。
  • 中華好詩詞|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中華好詩詞|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2020-11-07 13: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不破樓蘭終不還」,陽奉陰違兩面三刀,怪不得中原皇帝非要滅它
    鄰居們都比它強大,在一眾「大佬」的包圍中,弱小的樓蘭只能夾縫中求生存。樓蘭究竟是如何消失的,專家們還沒能給出準確的說法。樓蘭的周邊都是實力強大的國家,最強大的兩個鄰居是匈奴和漢朝。匈奴的民風比較野蠻,擅長騎馬打仗,時不時滋擾邊境,去樓蘭掠奪點食物,也經常侵犯漢朝的領土,卻都被漢朝打回去了。樓蘭不堪其擾,面對強大的匈奴只能選擇屈服。
  • 雅•會│「怡園琴會」紀事
    光宣之際(即光緒、宣統年間,筆者注)朝廷大祀典禮太常樂部設而不作,用小麻繩為琴瑟弦以飾耳目,禮壞樂崩於斯為極!」受歷朝重視的祭祀大典中所用的古琴,其尷尬處境可見一斑。民國初年,在顧鶴逸、葉璋伯等人的推動下,在江南名園——「怡園」舉辦琴會,這次琴會雖然只有短短一天,卻挽琴學於頹境,成為古琴藝術邁入近代的標誌。
  • 劍膽琴心書香味,退隱江湖攜琴伴
    武俠情懷陪伴著人們,走過春秋冬夏、勇闖天涯,去迎擊和戰勝未來的困難和挑戰。 背著刀,帶著劍,走遍江湖,快意恩仇。「小榻琴心展,長纓劍膽舒。」有劍而無琴,劍只是一件殺人武器;有琴而無劍,琴便成為一種無奈的感嘆。琴與劍這一柔一剛放在一起所形成的張力和內蘊,既耐人尋味又令人神往。
  • 攜琴迎春——古代文人如何過春節
    《陽春》一曲,明代《神奇秘譜》(1425年)臞仙按,琴史曰:「劉涓子善鼓琴,於郢中奏陽春白雪之曲。」琴集曰:「白雪師曠所作,商調曲也。」
  • 「不破樓蘭終不還」,樓蘭究竟做了什麼,令中原人如此憎惡?
    樓蘭是漢朝時期西域的一個小國,到底有多小呢?據史記記載,在西漢時期,樓蘭國共有居民14000多人,士兵將近3000人。可能相當於如今的一個鎮那麼大。在很多的詩中,曾這樣的描述過樓蘭:「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 樓蘭到底做了啥,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唐朝詩人王昌齡《從軍七首》中的第四首。 詩中「不破樓蘭終不還」一句,意思並不是說中原王朝與樓蘭國有什麼深仇大恨,非要滅掉對方,而是借用了「傅介子斬樓蘭王」的典故,表達了邊關將士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豪邁氣概。當時在樓蘭和唐朝打仗的是吐蕃而非樓蘭國,這一節千萬不可弄錯。
  • 紅糖心棗與樓蘭的故事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王昌齡 (698—757年),唐朝大臣及著名邊塞詩人每一個中國人,都有一個魂牽夢繞的樓蘭印象,因為樓蘭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大家庭一員。本文的故事來自一個探險家的日記,翻譯加工整理而成。
  • 《琴崗新風雅》(微刊)詩友近作(總第4期)
    漫步樓頂有吟文/張添福如墨凝雲環嶺駐,倏時遠雨近身來。數旬霧瘴今將盡,誰執龍泉斬毒胎。 禾雀花文/陳益萍羞花如雀神靈顯,成串珠圍似玉雕。巧嘴齊歌藤汁引,歡聲清曲樂逍遙。知客遠來無病疫,清歌伴我葉笛鳴。 琴友中都行文/陳永英弦聲悅耳入黃坊,美麗富饒魚米鄉。遍野柑橙皆韻味,琴結友誼更悠長。 贊還魂草文/陳永英還魂草長真靈異,九死逢霖即綠油。
  • 琴人必看:指甲修剪與保養方法
    左右手的兩個小手指不作要求(彈琴無需左右手兩小指)。修剪方法古琴彈奏者的指甲宜「兩圓」(即豎向前後圓、橫向左右圓)且厚實為佳。右手指甲一般留2毫米長短即可,沿口呈圓形。大指甲沿口的突峰須修剪在靠左一側,在「託」時手腕就可免得抬得太高。指甲長度也須因人而異,指尖肉頭較厚者指甲適當留長,反之留短,一般留2-3毫米為宜。
  • 【重溫經典】呂洞賓飛劍斬黃龍
    師父若教弟子三年嚴限,只在中原之地,度三千餘人,興俺道家。」師父聽得說,呵呵大笑:「吾弟住口!  世上眾生不忠者多,不孝者廣。不仁不義眾生,如何做得神仙?吾教汝去三年,但尋得一個來,也是汝之功。」洞賓曰:「只就今日拜辭吾師,弟子云遊去了。」師父曰:「且住,且住!  你去未得。吾有法寶,未曾傳與汝。道童,與吾取過降魔太阿神光寶劍來。」道童取到。
  • 樓蘭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中原人如此憎恨,非要「不破樓蘭終不還」
    元封三年,漢武帝決定幫樓蘭王開開眼界,他派趙破奴和王恢,率700輕騎,就輕鬆把樓蘭王「請」到了長安。樓蘭王長安幾日遊,娘哎,世界上還有這麼牛叉的帝國!俺投降,你倆都是老大! 樓蘭王被放歸後,立刻調整政策,分別向漢帝國和匈奴送出質子:你倆代表我給倆老大當孫子去吧!
  • 詩詞:枯乾不倒胡楊樹,笑唱樓蘭變綠洲
    風華已去不甘老,蹉跎正隆猶吟沉。歲月磨的皮糙厚,艱辛鍛就意堅穩。人生難得百年壯,只有精神照後人。夕陽紅胡楊虯立戈壁灘,歷經三千年。絲路留痕跡,須問使張騫。胡楊贊文/王春學瀚海流雲沙雨稠,是誰風裡奏箜篌?枯乾不倒胡楊樹,笑唱樓蘭變綠洲。
  • 琴棋專題:蒼松白石伴琴棋
    因為,琴,必須正襟危坐地去彈;棋,必須擺出橫刀立馬般的架勢去下。當我們的筋骨完全放鬆的時候,何必再期待齊整嚴肅?萬念俱忘安閒休憩的時候,難道還要去較量輸贏?常常有人將富貴利祿、榮譽名位棄之不顧,而與人下棋賭勝、不肯饒人一著一步,這與孟子所謂讓出千乘之國而爭簞食豆羹有什麼區別?所以,喜歡彈琴不如喜歡聽琴,善於下棋不如善於觀棋。
  • 《全宋詞 2790卷》(472—477卷)人生行樂耳,須富貴何時
    須把康強,收作玳筵歡喜。況是鬢雲全綠,頂珈笄、笑陪星履。新年動、定擁新祺,有孫來捧醪醴。漢宮春生日詞萬六千年,是仙椿日月,兩度陽春。根柯不隨物化,那有新陳。戲誇悠久,借時光、驚覺時人。道歷管,階蓂萬換,悠然喚做逡巡。
  • 回歸故土——樓蘭
    西域有個小國叫樓蘭。 羅剎女國 羅剎女王對羅剎女說:「如果我們跟隨男人回到他們的家園,就會變成人間女子,不能再變回羅剎女,不能在天上飛,要是男人變了心也不能再吃了他們,即使他和別的女人私通,我們也要忍受悲傷活下去……」即使這樣,羅剎女們眾口一詞,她們還是不能和現在的男人分開,她們選擇和男人們一起去他們的家園
  • 日本狂言藝術家野村萬齋:笑聲能跨越國界 還要來中國
    新華網北京8月11日電(記者 郭丹)潮水般的掌聲,不絕於耳的笑聲……這一切都似乎不足以表達10日晚在京上演的「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0周年——野村萬作、野村萬齋狂言公演」會場中洋溢的熱情。時隔10年,被譽為日本「人間國寶」的狂言大師野村萬作攜子野村萬齋來京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