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朱婷
「有些話還是不能寫。」
「沒啥不能寫的吧」,面對工作人員的「交代」,還未等記者開口,池源率先搶斷。對話發生在春節前,《平行時空遇見你》的最後一個採訪。
彼時,節目的拍攝部分已經殺青,但仍處於緊密鑼鼓的後期中。
而就在採訪開始前一天,藝人工作室在網上發布了相關聲明,大意指的是《平行時空遇見你》的宣傳重心落在「甜度爆炸」上,其實背後有許多藝人創作的亮點。採訪從這次的爭議開始,池源沒有避諱。某種程度上來說,那則聲明也是他想說的話。「CP和甜是節目的抓手,但絕不是目的。我們不管是在節目中還是在傳播中,一方面是與藝人達成了充分的共識,另一方面也更希望能通過節目及藝人的表達,為觀眾呈現多元的愛情觀。」
時間閃回到2020年12月14日,隨著話題#給平行時空的自己一封信#的發酵,《平行時空遇見你》官宣六位明星嘉賓:秦嵐、劉以豪、楊超越、侯明昊、李一桐、王彥霖。與此同時,一個新的綜藝概念出現:高甜追劇式綜藝。
「新」意味著一切都沒有模板。
劇和綜藝,同時出現在一個項目裡,如何權衡如何融合?會打起來嗎?關於節目播出期間的爭議和質疑,節目組是立正挨打還是有話要說?第一季《平行時空遇見你》10期節目完結,我們和總導演池源一起做了一次復盤。
(總導演:池源)
一問:炒CP是節目組本意嗎?
#楊超越侯明昊喜劇之王式告別##秦嵐劉以豪告別太好哭了##王彥霖送李一桐抓娃娃機#,情人節當天,《平行時空遇見你》高甜收官(會員),今晚非會員收官。
與之對應的是CP粉們的惋惜和非CP粉們的狂歡。
「CP」成了這檔新節目的核心關注點。從世俗定義上來看,《平行時空遇見你》是成功的,要熱度有熱度,要話題有話題。但從創作層面呢?我們把問題拋給了池源。
「CP不火,證明節目失敗了」這是他給出的答案之一。在池源看來,一檔新節目,得先有「甜」這個抓手,但他強調「甜」絕對不是目的。「甜度爆表,並不是最核心的一個點,但它確實會讓人容易忽略節目初衷和其他新嘗試。後期錄製中,我們也一直嘗試更多展現嘉賓們對於愛情的態度」。
單就節目模式,未來真人秀和影視劇互相結合會成為一種常態。池源自己也在復盤,如果做第二季要怎麼調整?也許會把6個人放在1個劇裡面,會有更多元化的題材……歸根到底,在他那裡,這還是一檔綜藝節目,「甜」「CP」「愛情」等所有元素,只是節目的表達手段,影視需要為節目服務。
「B站上都瘋了,各路UP主剪節目中的甜蜜合集,尤其是明越夜吻戲,你有關注嗎?」
(截圖源於B站)
「真不是我們故意要做傳播,真的就是大家自發的在磕,後來還上了熱搜,真不是我們搞的。」池源的回應中連用了三個「真」。
從他視角觀察到的三組嘉賓,都蠻享受這次平行時空裡的創作。節目組與藝人之間的合作,給予藝人最大的創作空間。通常節目組只會給到一個大方向,劇情發展、細節、道具等幾乎都是由藝人決定,節目組配合。所謂,擁抱、吻戲、甜蜜的臺詞,是屬於創作過程中,嘉賓們覺得劇情發展需要這樣去帶動,沒有那麼多劇本。
回到KPI問題,「怎麼可能」,池源的回答過於真實。「都已經到了那個咖位的藝人,也不是某個節目組或者某個導演就能隨意支配的。」
高甜追劇式綜藝,既要考慮會不會演、會不會創作、感不感興趣,還需要顧及兩兩搭檔後的火花,《平行時空遇見你》的嘉賓陣容是道難題。池源沒有否認,整個節目籌備下來,確實在定藝人環節,耗費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
李一桐、秦嵐、楊超越、侯明昊、劉以豪、王彥霖。三組藝人嘉賓陣容一出,第一反應,新組合;第二感受,這六人要怎麼搭?
「我是有感覺的」。定嘉賓時,也發生了很激烈的討論,包括搭檔可不可以有兄弟搭檔、不局限於男女等等,池源表示,最終女生的選定,分了三個年齡段,三個男生其則是三種不同性格,一個是實用型,王彥霖;一個是點燃談戀愛欲望,劉以豪;一個是觸不可及,侯明昊。
正式拍攝之前,池源最少要和每個人約見兩次以上。第一看性格,第二聊你想拍什麼?
池源在處理兩個人關係上,經驗豐富。「什麼樣的人跟什麼樣的人,我們都有辦法。即便盲選,把人打散,誰跟誰配都可以。越不搭,大家會沒有預判,就越有源源不斷的驚喜。」
嚴格意義上來講,這是李一桐常駐綜藝的首秀。池源和李一桐聊了很久,我們好奇導演說了啥打動了李一桐?
再聊起那個moment,他坦言當時真的是在賭一把。「我當時說的比較直,意思就是你拍這麼多戲,觀眾其實印象其實並不很深,綜藝或許可以呈現出你演員之外的另一面。」
和李一桐聊完之後,池源覺得李一桐跟她想像中的不一樣,「她很容易在人群中淹沒,但是你唯獨把探照燈打向的時候,她由內而外都在發光。」拍完之後他明白了為什麼劇集導演都喜歡用李一桐。「聰明反應快,配合度高,人小、但爆發力很強,本身有潛藏的魅力點。」這些都讓池源很驚喜,現場放話,後面有合適的節目,還是會找李一桐。
而王彥霖,池源表示更多是在說服他,「你只上一些綜藝遊戲類的節目,但這種情感類的沒有嘗試過,但最核心的點在於王彥霖內心藏著一顆當導演的心。」
秦嵐、劉以豪相對比較順暢。他們對於這樣的新模式,都蠻感興趣,秦嵐和池源此前就有過合作契機,這次邀約,彼此之間的信任感起到了催化劑作用。
「所以,楊超越、侯明昊,是節目熱搜KPI嗎?」
「不是。我並沒有把她當成是KPI。」池源表示,第一是超越她自己有興趣,腦洞也很大;第二個她在偏00後女孩裡面,是一個代表。侯明昊亦然。這是彼此建立合作的緣由。
藝人、粉絲、節目組,相愛相殺,有人嗑CP,有人就拆CP。池源顯然自己也關注到了網上的爭議,對此他也沒有迴避,下一季,他會更強調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粉絲磕cp這件事是沒有辦法避免的,你既然要上就要做好準備。」
四問:一季碰撞下來,三組藝人嘉賓之間更像是什麼關係呢?
池源:我覺得最少都是好朋友關係。
有的性格外向,早一點成為好朋友;有的慢熱,熟悉度晚一點。「你看秦嵐、劉以豪都是慢熱型。我當時也猶豫,要不要一個慢熱,一個稍微主動一點,但又覺得落於俗套。」兩個慢熱的人在一塊會呈現出怎樣的故事呢?從節目組角度,前期會有點辛苦,有點著急,但真誠的表現和真實的性格,還是很打動人,尤其到後期之後。
按照池源的理解和表述,《平行時空遇見你》更像是人物關係、社交關係的一種映射,他們想探討人與人關係的可能性。比如說通過兩個人戲裡戲外磨合,最終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和結果?「處成朋友,處成哥們也可以。當然,我們也不排斥因戲生情,能成一對,也挺好。」節目重點在於通過影視劇的表達手法,把嘉賓現實中的想法映射到虛擬世界裡面,探索他們的情感選擇和態度,嘉賓們也會更放鬆。「可能模式本身會繞一點,觀眾理解起來會慢,但對我來說一定要試一下。」
五問:劇和綜藝,同時出現在一個項目裡,如何權衡如何融合?會打起來嗎?
三組嘉賓、六位藝人,影視創作、真人秀,每期節目時長2小時左右,時長上如何分配?內容上如何權衡?
「XX家憑什麼那麼長,我們家XX的那麼短」類似的評論不是沒有。池源首次現場回應,「因為藝人檔期問題,確實拍不了那麼多。」還真沒有CP好或人氣高,就一定給更多的時長,重點還是看內容。
具象化到影視化部分,本來要求就短,8~10分鐘/組。「後來拍得有點收不住了,但我會相對尊重影視導演的定剪,把剪輯權還是給他們,不會就擅自動大家創作的部分。」
池源堅稱真人秀和影視都是手段,本質還是想表達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節目中,嘉賓擁有絕對的自主權,「不擔心失控嗎?」我們問,池源更願意稱之為未知性。在他看來,你要賦予一些未知才真實,某種程度上來說,失控也是為了追求真實。所有人看綜藝不都想看真實的嗎?但太真實了,他們也不接受。「假的會評價照劇本演了,搞真的,他就覺得是導演組逼迫的。」
六問:有聲音稱《平行時空遇見你》和韓綜《書寫愛情》很像,有什麼想回應的?
池源:在兩個節目中,明星都是創作者。每個創作者都是「自我」的,作品是他們內心世界與真實生活的投射。《書寫愛情》關注「他們呈現了怎樣的作品」,《平行時空遇見你》關注「他們為什麼呈現了這樣的作品」,這也是平行時空中明星偶像劇部分的篇幅佔比較小的原因。大部分的篇幅都在展現他們創作作品的過程,而非作品本身。
不妨以中國古代文學中的經典著作《紅樓夢》為例。《紅樓夢》對曹雪芹而言,是作品,更是他一生的投射,這是屬於他的平行時空。我們想展現的是為什麼曹雪芹要寫《紅樓夢》,而不是《紅樓夢》本身展現了什麼故事。
七問:復盤下來,《平行時空遇見你》最難的部分是什麼?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池源出走電視臺後與平臺合作的第一個項目。在此之前,他製作了《我們相愛吧》《無限歌謠季》等綜藝。
情感類綜藝是他擅長的,而《平行時空遇見你》顯然是新類型。「我覺得完成度還可以,但肯定還有很多問題。包括第一次涉及到影視拍攝,銜接、溝通很疲憊,拍攝要管,劇本、道具你也得配合」。最令他們頭疼的還是工作量問題,導演們都「拍吐了」。
「真人秀怎麼植入到影視劇,影視劇的橋段又如何延伸到真人秀裡,這工作量是乘二的。」每一組的都一樣,不可能是兩張皮。池源坦言,到現在也沒有很好的模式能夠讓這個東西結合的很好,難度蠻大。反正自己給自己挖坑,自己給自己找對手,以前拍真人秀可能10來天就拍完了,這次時間也乘二。且因為趕檔期,往往從早到凌晨超負荷拍攝。
「所以我覺得對導演來說是一場噩夢,尤其是主核心導演,身心俱疲」。末了,他又補充道,「但我覺得大家最終還是有成就感的,在情感節目上,做一個新的嘗試和突破。嘗試不可能永遠成功,但做了以後,就會有更好的想法。」
另外,我們還好奇,時間乘二,工作量乘二,意味著成本也會增加不少,如何說服平臺接受?一方面,至少平臺是認可你的想法,願意去做這樣的嘗試;另一方面,造成的後果是要我自己去承擔,平臺可以給你這個機會,但是你要為你的結果負責。比如說營收不好,我們得用後面的項目來補。」
八問:《平行時空遇見你》中嘉賓們創作的故事,會進行影視化嗎?
對於一路追隨節目劇情發展的觀眾來說,節目收官等同於大結局。之後會有番外或者會有售後嗎,這是她們關心的問題。而從行業角度,現成的故事雛形+已經=養成的粉絲基礎,裡面任何一組創作拎出來加工改編,再邀請原班人馬出演,都可自成一個IP,自帶不少關注度。
池源想過IP影視化,他想的是架構一個新故事,人還是這幫人,把他們放在同一個故事框架下,用電影的形式呈現。「既然跨了這一步,這個IP不能放棄,還是要繼續往前走。但這種新模式還很未知,還需要更多的摸索和討論。」
「你問我要口碑還是商業價值?可能更要口碑。」池源的回答不能更誠實了。作為導演來說,他覺得商業的東西會次要一點。但身份切換到工作室負責人,他又必須考慮商業價值。
他直言,身份的兩面性,令他很痛苦,但有時候也相輔相成。節目內容好,相對商業價值也更高,商業價值不高,正好也說明這個節目還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我現在來看,《平行》口碑還可以。」
十問:從電視臺體制內員工,到成為工作室負責人與平臺合作,這個過程還適應嗎?
「從南京拖家帶口,開啟北漂生涯」,聽起來有些心酸。
池源接過話茬,「很心酸,好嗎?」去年,池源和以前合作過的同事,從南京挪到了北京,《平行時空遇見你》是他們第一個落地的項目。
談及身份的轉變和平臺之間的合作,他表示,之前有項目合作過,但那個時候只作為導演團隊,現在就是全自己管。還是有問題的,包括我自己的認知轉變,也會有壓力,但是正向的壓力。大家都想成為有影響力的導演,都想成為 Top3裡面的人,如果沒有這個野心,也不會付出這麼大的代價。
總結:《平行時空遇見你》,未完待續……
某種程度上來說,《平行時空遇見你》的出現以及階段性成功,或許正在開啟新一輪真人秀時代。
池源和團隊本就是情感綜藝的老手。在娛sir看來,《平行時空遇見你》作為一檔嘗新的節目,於嘉賓而言,這是一次生活和工作、現實世界與想像世界的平行交流;於觀眾而言,意義在於跟隨嘉賓們一起探索人與人之間的社交關係,看到顯性或隱性的自我;於行業而言,劇集創作和真人秀,在《平行時空遇見你》中實現次元破壁。
2020年的某一天,一位導演在KTV聽見了《平行時空》這首歌,於是,有了《平行時空遇見你》的最初旋律。歷經100多天,節目組、藝人嘉賓、觀眾的自由創作下,《平行時空遇見你》第一篇章畫下句號,但這一曲「三重奏」,仍在繼續.
近期熱文
請回答2020 I藝人們的魔幻圖鑑
請回答2020 | 網絡電影「奇幻漂流記」
請回答2020|愛優騰芒B站西瓜綜藝混戰
請回答2020|視頻平臺巨頭壟斷是未來?
請回答2020|帶貨主播刷單、造假引爭議
小武哥喊話柯瀅,你怎麼不去扎封瀟聲的手?|編輯部Reaction
商務合作 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