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離家359公裡,梅州,生我養我的家鄉

2020-10-10 二月野

《神筆馬亮》:回得去的家鄉,平凡人物的崇高

《神筆馬亮》是《我和我的家鄉》這部影片中的第五單元,也是喜劇效果最濃烈的一單元,從完成度和笑點呈現上來看,它確實做到了寓莊於諧。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海報

沈騰扮演的馬亮收到了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他選擇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紮根農村成為一名扶貧基層幹部,用自己的美術專業改變農村的面貌,農村娃出身的他最大的抱負就是盡己所能回報家鄉,這一人物形象也是無數扶貧幹部的縮影。


馬亮的嶽家說他是一名碌碌無為的人,摔跤主教練的妻子秋霞就想讓丈夫成為一名成功人士,出名、體面、賺大錢,因此她極力反對丈夫參加扶貧計劃,去他的單位大鬧了一場,

「我們家馬亮呢,正在備考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你們說這鳳凰,不可能在雞窩裡窩一輩子,是吧。」

秋霞在屋裡專門擺了個畫展,上面掛滿了丈夫的油畫作品,當朋友、快遞小哥、鄰居大媽等人上門的時候,她就很莊重的拉開帘子,向所有人驕傲且自豪的展示丈夫的畫作。

馬亮愛妻子,他知道妻子對自己的期望,不想看到妻子失望的眼神,但他的心裡同時裝著老百姓。迫不得已,他用畫筆布置了一間大學宿舍樣板間,虛擬了一系列俄羅斯風貌,力圖掩蓋事實的真相。

沈騰在開拍前到農村走訪,體驗「第一書記」的日常,他的最大感受就是村幹部不容易,即是村官又是警察、監工,甚至是爸媽,這樣盡職盡責的父母官自然獲得了百姓的認可與擁戴。

村民們戴著金黃色的假髮,穿著異國風情的服飾在田間勞作,他們很熱情的向馬書記問好,說道:

「這個時間段,不是你媳婦打電話的高發期嗎,俺們自發的正在幫你哄媳婦呢。」

秋霞的望夫成龍貼合社會的主流趨勢,馬亮紮根農村卻是一項崇高的工作,追逐成功是件難事,更難的是放棄大眾眼中的成功,腳踏實地地抵達更真切的情感和真理。影片以詼諧可笑的方式反映真實的兩種生活矛盾衝突,表現的卻是一個很渺小,卻又是大家很渴望的需求:回家。

家鄉,它很落後,在很多人眼中並不美好。年輕人紛紛嚮往五光十色的大都市,逃離了家鄉,卻逃不掉思念,其實我們並不想離開父母的身邊,離開生養自己的家鄉。

梅州,客家人的大本營

梅州森林總面積1769.8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到74.35%,位居全省第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森林城市。選擇這個城市居住,其實是客家人被逼無奈下做出的選擇。

客家人歷史上的大遷徙一般稱為5次,第一次大遷徙是在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爆發之後,客家人就是從山西和河南等地區向南遷移,並且在南遷的過程中與南方少數民族互相碰撞、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支獨特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有獨屬於自己的方言客家話。

客家人遷徙路線圖

客家人的祖先往往是以成批家族的形式南遷,這導致他們非常注重繼承家族傳統,維護家族文化和榮光,不容易被其他族群同化,且非常重視立祠、祭祖和修家譜等,電影《大魚海棠》中的傳統客家民居圍龍屋最能說明這一特點。

《大魚海棠》圍龍屋

崇祖重家的傳統一方面保全了自己的文化傳承,另一方面也讓客家人更難融入遷徙地族群,更容易與當地人爆發衝突爭鬥。為了獲得一個安穩的新住所,客家先民在南遷的過程中,一般選擇山區作為落腳點。

正所謂「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山區雖然環境惡劣,條件落後,但人少競爭小,而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環境,使得客家先民的語言、風俗等得以傳承至今,這也是今天客家人居住的環境大多四面環山,飲食習慣更貼近北方的原因。

「客家」這一名詞最早見諸書籍記載是在十七世紀,有一種觀點認為「客家」這一稱呼一開始是他稱,不是自稱,客家就是指外來的人。但對客家人自己來說,「客家」二字是提醒著自己是做客的人,要注重禮數,講究禮節,主張禮多人不怪,這是多次遷徙形成的為人處世之道。

客家人愛以茶待客,茶葉好不好是其次,飲茶,只是客家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即使只有一位客人到來,客家人也是倒上三杯茶,與潮汕人不同的是,來的客人多,茶盤上的茶杯就會相應的增加。如果主人沒時間陪客人,倒滿三杯茶,說一聲「請自便」,主人自可離去。

雁南飛茶田

梅州有許多別名:「文化之鄉」、「華僑之鄉」、「長壽之鄉」、「溫泉之鄉」……但外地人更熟悉的是梅州的美食,梅菜扣肉、鹽焗雞、釀豆腐……實際上這些並不是外地的遊子們思念的家鄉味道。

比如,在豐順縣普查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有28個,其中食品類就佔了14項,其中包括:留隍片糕、黃金薑糖、湯南面線、湯坑牛肉丸、仙洞米粉、油炸豆腐、碗子粄……這些絕大多數只能在家鄉吃到的美食,是當地人從小吃到大的日常食品,是客家人最念念不忘的家鄉味道。

總結

馬亮在電影中說了這麼一句話:「村子老了,年輕人都走光了。」

大部分農村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年輕人都想在家陪伴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如果家裡有合適的工作機會,誰又願意背井離鄉的拼搏?

我們不是不想回家,只是想賺多一點錢,讓家裡人能生活得更好一些,陪伴家人的時間與工作賺錢總是互相矛盾衝突,魚與熊掌兼得的解決方案大概就是寄希望家鄉蓬勃發展起來,遊子們能在家鄉獲得一份好的工作機會。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

相關焦點

  • 21億票房,《我和我的家鄉》,幕後的震撼
    《我和我的家鄉》十一大假期間在各大影院的上映,同《我和我的祖國》一樣是張藝謀主導的,這部影片短短的時間內獲得了21億票房。種樹就像養孩子,要有對待孩一樣的耐心才能種好一棵樹。片中出現的石光銀更是厲害,一個人種了寬6公裡的綠化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治沙過程中,他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兒子......這也是電影最後舞臺熒幕上所出現的人物,是真正的英雄。人們在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時,不會忘記他們在治沙時的艱辛,也不會忘記曾經的沙塵暴帶給大家的煩惱。
  •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坐標
    喚起內心對家鄉的熱愛今年國慶,《我和我的家鄉》將中國東西南北中各地家鄉巨變的故事,通過電影的藝術手法呈現給大家。想念家鄉、熱愛家鄉、讚美家鄉、扶助家鄉,是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情感和主題。我的家鄉重慶是一個兩江環抱的半島城市,我從小就在這個城市裡長大,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對於我來說,家就是一條嘉陵江、一條長江,以及親人和美味。
  • 我看《我和我的家鄉》
    在去年《我和我的祖國》成功基礎上,《我和我的家鄉》接棒了今年的國慶檔。原班底人馬有這一次的總導演寧浩、總策劃張一白、導演徐崢。五組導演以自身電影風格,來拍攝和村莊家鄉有關的故事。像陳思誠沿襲了《唐探》系列的破案和嬉鬧元素;「夏洛」團隊在《神筆馬亮》的假戲真做,活用擅長的語言梗,更是搶眼。《我和我的家鄉》不乏話題討論,它在以下幾個方面,有讓我感到意外。
  • 《我和我的家鄉》笑著笑著就哭了,網友:我愛我的家鄉
    10天近20億《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家鄉我和我的家鄉一部《我和我的家鄉》讓觀眾笑淚齊飛,收穫了久違的歡樂與感動。故鄉今夜思千裡,華燈璀璨待君歸。《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後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五個單元,五個故事。東西南北中——橫跨祖國大江南北。
  • 看了《我和我的家鄉》,想看看自己的家鄉
    看了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從影院出來,天空飄著小雨,天色黑透,遠近的樓體燈光呈現出魔幻的色彩。我有兩個家鄉,一個是父母的家鄉,河南南陽。每次填籍貫必填的,只是小時候不記事回過兩次,沒有任何印象。這才是我真正意義上的家鄉,無論飄泊在何處,走得再遠,我都會自豪地說,我的家鄉在車排子。看看我的生活軌跡,家鄉對我的引力有多大。88年走出家鄉到烏市求學,然後回奎屯工作。然後北京、烏魯木齊,又回奎屯。
  • 觀影《我和我的家鄉》上頭條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由張藝謀擔任總監製,——王維《雜詩》電影中5個故事發生在祖國的5個地域,展現了截然不同的風景、美食和文化,而家鄉的一草一木、一蔬一果也深植我們每個人記憶中。我的家鄉秦嶺南,這裡有人文景觀、沈家祠堂、沈尹默三兄弟大文豪先驅發源地。
  • 遷安版《我和我的家鄉》新鮮出爐
    這個十一,家國同慶電影市場也熱鬧起來一部《我和我的家鄉》讓觀眾笑淚齊飛收穫了久違的歡樂與感動 故鄉今夜思千裡,華燈璀璨待君歸。《我和我的家鄉》用橫跨大江南北的五個故事,通過平民英雄的視角,講述著關於變化、親情、奉獻和奮鬥的故事,喚起中國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
  • 《我和我的家鄉》:愛家鄉,就去建設它
    新京報報導,據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官方微博消息,截至10月5日15時,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票房突破12億元。更值得一提的是,此片不僅是2020國慶檔首部票房破10億元的電影,在觀影平臺的評分也一路升高,單日票房位居榜首,列國慶檔電影之最。
  • 《我和我的家鄉》:小人物對家鄉的深沉的愛的情懷
    前兩天和朋友一起去看了《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也算是滿足了我國慶看電影的願望吧。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和《我和我的祖國比起來》,效果更好,看起來更有味道。《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定檔2020年國慶,延續《我和我的祖國》集體創作的方式,由張藝謀擔當總監製,寧浩擔任總導演,張一白擔任總策劃,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和彭大魔
  •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簡介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劇情介紹
    備受期待的《我和我的家鄉》終於上映了!相信不少朋友在國慶期間也已經去看了。自電影宣布定檔以來就被業內認為是今年市場的「救市」大員。而隨著上映檔期的臨近,大家對於影片的期待與信心也越來越強。那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主要講的是什麼呢?下面一起來看看《我和我的家鄉》的劇情介紹。
  • 《我和我的家鄉》:這裡面沒有我的家鄉
    兩部影片誰好誰壞,很難簡單地說出一二三,但《我和我的家鄉》與《我和我的祖國》,名字上看是一脈相承,上映時間也都是國慶檔,所以很容易將這兩部影片比較,同樣都是主旋律,同樣的敘事手法,幾位導演每人負責一個章節。這使得觀眾我坐在影院時,走出影院後,不斷地進行著比較。
  • 天南地北,家鄉最美——電影《我和我的家鄉》
    《我和我的家鄉》是由張藝謀擔任總監製,寧浩擔任總導演,張一白擔任總策劃,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和彭大魔、鄧超和俞白眉分別執導五個故事的喜劇片。和《我和我的祖國》一樣,《我和我的家鄉》也有那麼強大的明星陣容支撐,導演又都是有口皆碑。但祖國只有一個,家鄉各有各的不同。《祖國》走的時間脈絡,由同一個歷史講述祖國的驕傲與自豪,演繹相同的一顆愛國心,而《家鄉》是來自五湖四海聚集東西南北中五個地方的故事,通過不同地域在奔小康的道路上上演著荒誕,現實,懸疑,有大反轉,有大超能,既有師生情又有夫妻愛,可謂記憶深處的家鄉小菜。
  • 《我和我的家鄉》你看懂了嗎?
    一部《我和我的家鄉》讓觀眾笑淚齊飛,收穫了久違的歡樂與感動。 故鄉今夜思千裡,華燈璀璨待君歸。《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後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五個單元,五個故事。東西南北中——橫跨祖國大江南北。在時代發展洪流之中,透過保安大哥、快遞小哥、草根網紅、鄉村教師、駐村書記等平民英雄的視角,講述關於變化、選擇、親情、奉獻和奮鬥的故事,喚起中國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
  • 作文素材:《我和我的家鄉》
    國慶檔期,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成為最大贏家。影片由張藝謀擔任總監製,寧浩擔任總導演,寧浩、徐崢、陳思誠、閆非和彭大魔、鄧超和俞白眉分別執導五個故事的喜劇片。該片通過五個獨立單元講述中國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抒發人們的家國情懷,展示脫貧攻堅成果。
  • 《我和我的家鄉》觀後感
    昨天晚上去看了《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這個電影無論從名字還是內容來說,都稱得上是《我和我的祖國》的姊妹篇,也是以5個故事來講的,我影評中儘量少劇透內容。 首先第一個故事,依舊是張北京的開場,處處透著喜劇,通過張北京和其表舅誇張的情節和入骨的演技,雖然表舅手術挺成功,但透露著做好人的辛酸與無奈,不過最終柳暗花明,皆大歡喜,同時也告訴我們醫保的重要性。
  • 【明理教育】我和我的家鄉(一)
    不同地方的戲曲有不同的風格和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地方的戲曲也滋養了一方的百姓心靈。戲曲情節有催人淚下的,有振奮人心的,真可謂多姿多彩,出神入化。記得以前奶奶唱家鄉的戲曲時,總認為實在太老土了,趕不上潮流,不管如何我都不會去看那些老掉牙的玩意兒。
  • 《我和我的家鄉》,有一種家鄉叫遠方
    ID:qspyq2015·《我和我的家鄉》今年的中秋和國慶合一,有人說這個長假像在過年,看《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最應景不過。和以前喜歡講述臉譜化的「大人物」主旋律相比,《我和我的家鄉》是在講述「大時代裡的小人物」,謳歌了小人物對時代做出的貢獻,就連他們身上的小心思、小缺點都顯得真誠、可愛。不過筆者覺得這部電影的名字有點問題,除了第一則《北京好人》講述了衡水農村人在北京看病的小故事,涉及了宗族鄉情,並最終闡明了農村醫改的主題,比較緊扣「家鄉」這個主題,其餘四則故事,更多傳遞了時代的共鳴,而不是家鄉的共情。
  • 我和我的家鄉~
    國慶小長假很快就進入到了尾聲,昨晚約朋友一起去看了國慶特別上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雖然這是一部喜劇,但在觀影過程中,我卻好幾次的模糊眼睛,喜中帶著很多的感動。整個影片是圍繞著五個小故事來開展的。黃渤飾演的黃大寶是一個農村小發明家,在年輕時心儀對面村姑娘,卻因為貴州的地勢原因,讓兩個即使相距一公裡距離的有情人不能在一起,所以為了不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黃大寶就想要發明一個可以避開地勢飛行在天空的UFO。就在試飛的第一晚,引起了全村的轟動,也因此讓阿福村瞬間成為了外星人旅遊基地,最後驚動了北京的記者,也讓欄目組深入阿福村進行調查。
  • 《我和我的家鄉》之
    《我和我的家鄉》這部影片像是和《我和我的祖國》同系列的續篇,同句式的命名方式、同樣的單元式呈現、同樣的在國慶假期上映。截止今天上映11天,票房破21億。對於這部電影,雖然每個單元的評價不一,但是總的來說還是不錯的。可能大部分人已經看過了這部電影,但是還是儘量不劇透,也就簡單說說自己的感受之類的。
  • 《我和我的家鄉》曝走心版預告 喚起全民家鄉情懷
    ,與觀眾相約影院共度國慶中秋佳節的溫暖祈願,預告片結尾響起《我的祖國》熟悉旋律,瞬間勾起藏於心底的家鄉回憶和對家鄉的思念。百名喜劇人共話家鄉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由九大導演、近百演員組建的中國喜劇夢之隊打造,導演、演員均來自祖國五湖四海,因為《我和我的家鄉》而聚在一起。既是《北京好人》單元導演也是「家鄉」總導演的寧浩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每個城市都有很多的外地人,離開家鄉之後才會覺得家鄉的概念更清晰,更重要,分量也變得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