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筆馬亮》是《我和我的家鄉》這部影片中的第五單元,也是喜劇效果最濃烈的一單元,從完成度和笑點呈現上來看,它確實做到了寓莊於諧。
《我和我的家鄉》電影海報
沈騰扮演的馬亮收到了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但他選擇放棄出國深造的機會,紮根農村成為一名扶貧基層幹部,用自己的美術專業改變農村的面貌,農村娃出身的他最大的抱負就是盡己所能回報家鄉,這一人物形象也是無數扶貧幹部的縮影。
馬亮的嶽家說他是一名碌碌無為的人,摔跤主教練的妻子秋霞就想讓丈夫成為一名成功人士,出名、體面、賺大錢,因此她極力反對丈夫參加扶貧計劃,去他的單位大鬧了一場,
「我們家馬亮呢,正在備考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你們說這鳳凰,不可能在雞窩裡窩一輩子,是吧。」
秋霞在屋裡專門擺了個畫展,上面掛滿了丈夫的油畫作品,當朋友、快遞小哥、鄰居大媽等人上門的時候,她就很莊重的拉開帘子,向所有人驕傲且自豪的展示丈夫的畫作。
馬亮愛妻子,他知道妻子對自己的期望,不想看到妻子失望的眼神,但他的心裡同時裝著老百姓。迫不得已,他用畫筆布置了一間大學宿舍樣板間,虛擬了一系列俄羅斯風貌,力圖掩蓋事實的真相。
沈騰在開拍前到農村走訪,體驗「第一書記」的日常,他的最大感受就是村幹部不容易,即是村官又是警察、監工,甚至是爸媽,這樣盡職盡責的父母官自然獲得了百姓的認可與擁戴。
村民們戴著金黃色的假髮,穿著異國風情的服飾在田間勞作,他們很熱情的向馬書記問好,說道:
「這個時間段,不是你媳婦打電話的高發期嗎,俺們自發的正在幫你哄媳婦呢。」
秋霞的望夫成龍貼合社會的主流趨勢,馬亮紮根農村卻是一項崇高的工作,追逐成功是件難事,更難的是放棄大眾眼中的成功,腳踏實地地抵達更真切的情感和真理。影片以詼諧可笑的方式反映真實的兩種生活矛盾衝突,表現的卻是一個很渺小,卻又是大家很渴望的需求:回家。
家鄉,它很落後,在很多人眼中並不美好。年輕人紛紛嚮往五光十色的大都市,逃離了家鄉,卻逃不掉思念,其實我們並不想離開父母的身邊,離開生養自己的家鄉。
梅州森林總面積1769.8萬畝,森林覆蓋率高達到74.35%,位居全省第一,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森林城市。選擇這個城市居住,其實是客家人被逼無奈下做出的選擇。
客家人歷史上的大遷徙一般稱為5次,第一次大遷徙是在西晉末年「八王之亂」爆發之後,客家人就是從山西和河南等地區向南遷移,並且在南遷的過程中與南方少數民族互相碰撞、互相融合而形成的一支獨特的漢族民系,是漢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有獨屬於自己的方言客家話。
客家人遷徙路線圖
客家人的祖先往往是以成批家族的形式南遷,這導致他們非常注重繼承家族傳統,維護家族文化和榮光,不容易被其他族群同化,且非常重視立祠、祭祖和修家譜等,電影《大魚海棠》中的傳統客家民居圍龍屋最能說明這一特點。
《大魚海棠》圍龍屋
崇祖重家的傳統一方面保全了自己的文化傳承,另一方面也讓客家人更難融入遷徙地族群,更容易與當地人爆發衝突爭鬥。為了獲得一個安穩的新住所,客家先民在南遷的過程中,一般選擇山區作為落腳點。
正所謂「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山區雖然環境惡劣,條件落後,但人少競爭小,而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環境,使得客家先民的語言、風俗等得以傳承至今,這也是今天客家人居住的環境大多四面環山,飲食習慣更貼近北方的原因。
「客家」這一名詞最早見諸書籍記載是在十七世紀,有一種觀點認為「客家」這一稱呼一開始是他稱,不是自稱,客家就是指外來的人。但對客家人自己來說,「客家」二字是提醒著自己是做客的人,要注重禮數,講究禮節,主張禮多人不怪,這是多次遷徙形成的為人處世之道。
客家人愛以茶待客,茶葉好不好是其次,飲茶,只是客家人的一種生活習慣。即使只有一位客人到來,客家人也是倒上三杯茶,與潮汕人不同的是,來的客人多,茶盤上的茶杯就會相應的增加。如果主人沒時間陪客人,倒滿三杯茶,說一聲「請自便」,主人自可離去。
雁南飛茶田
梅州有許多別名:「文化之鄉」、「華僑之鄉」、「長壽之鄉」、「溫泉之鄉」……但外地人更熟悉的是梅州的美食,梅菜扣肉、鹽焗雞、釀豆腐……實際上這些並不是外地的遊子們思念的家鄉味道。
比如,在豐順縣普查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有28個,其中食品類就佔了14項,其中包括:留隍片糕、黃金薑糖、湯南面線、湯坑牛肉丸、仙洞米粉、油炸豆腐、碗子粄……這些絕大多數只能在家鄉吃到的美食,是當地人從小吃到大的日常食品,是客家人最念念不忘的家鄉味道。
馬亮在電影中說了這麼一句話:「村子老了,年輕人都走光了。」
大部分農村都面臨著這樣的問題,年輕人都想在家陪伴年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如果家裡有合適的工作機會,誰又願意背井離鄉的拼搏?
我們不是不想回家,只是想賺多一點錢,讓家裡人能生活得更好一些,陪伴家人的時間與工作賺錢總是互相矛盾衝突,魚與熊掌兼得的解決方案大概就是寄希望家鄉蓬勃發展起來,遊子們能在家鄉獲得一份好的工作機會。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