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愛家鄉,就去建設它

2020-10-05 新京報

電影海報。

新京報報導,據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官方微博消息,截至10月5日15時,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票房突破12億元。更值得一提的是,此片不僅是2020國慶檔首部票房破10億元的電影,在觀影平臺的評分也一路升高,單日票房位居榜首,列國慶檔電影之最。

《我和我的家鄉》延續了去年國慶檔票房冠軍《我和我的祖國》的「拼盤」模式,由五個短片組成,分別是寧浩執導的《北京好人》,陳思誠執導的《天上掉下個UFO》,徐崢執導的《最後一課》,鄧超、俞白眉執導的《回鄉之路》,閆飛、彭大魔執導的《神筆馬亮》。

從這幾天的數據來看,《我和我的家鄉》也延續了《我和我的祖國》式的成功,收穫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一方面是因為五個短片的整體質量都很高,把主旋律與娛樂性結合得天衣無縫;另一方面是它擊中了每一個觀眾對家鄉割捨不斷的情結,並啟迪觀眾去思考:對於家鄉,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電影人物海報。圖片來自新京報。

只要有家鄉,我們就能找到最初的印記

中國人對家鄉有天然的親切感,家鄉是很多人內心中最柔軟的地方之一。不僅因為家鄉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之地,更是承載了血脈親情、人倫道德、心靈港灣等重要意義的「複合體」。

因此,千百年來,家與家鄉一直是文藝創作的重要母題。我們總是把家鄉形容成溫暖的港灣,永遠不變的此岸,無論我們漂泊多遠,只要有家鄉,我們就能找到最初的印記。

但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輕人,對於家鄉有著很複雜的情感。他們熱愛家鄉、他們留戀家鄉,但他們又紛紛遠離家鄉,到大城市紮根,可能多年也未曾回家。家鄉成了一枚小小的郵票,成了永久的鄉愁。

不必諱言,這一矛盾背後有著現實根源,即城鄉之間的不均衡發展。在過去的城鄉二元對立的格局下,大量的優勢資源向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傾斜,廣袤的鄉村得到的太少,甚至還要源源不斷地向城市輸送資源與勞動力,一些農村地區甚至一度處於慢慢凋零的狀態。「人往高處走」,年輕人為了實現更大理想,只能背井離鄉。

好在這幾年來,全國上下打響了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重視並加大對貧困地區與困難民眾的幫扶力度,把每個人的家鄉都建設好,為的是落實共享發展理念,為的是讓整個社會更加公平正義。

對於家鄉,沒人是旁觀者

現在擺在年輕人面前的課題是:在脫貧攻堅、帶著家鄉全面奔小康這一歷史使命前,作為家鄉的一分子,我們能夠做些什麼?

《我和我的家鄉》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天上掉下了UFO》,貴州黔南阿福村,距離中國天眼FAST只有15公裡。中秋之夜,神秘UFO驚現,剎那間轟動了全村。村裡利用「UFO事件」打造「外星人文化」,把村裡的旅遊資源徹底盤活了。

電視臺的記者一番採訪後才發現,一切只不過是一場烏龍。村長和書記為了讓鄉親們過得更好,千方百計掩蓋這個烏龍。方法雖然用錯了,但對家鄉情是真的,意是切的。黃渤飾演的農民發明家的原型,就是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楊村的農民「手工耿」。

《回鄉之路》中,「沙地蘋果」經銷商喬樹林一出場時油嘴滑舌、大話連篇,並不討觀眾喜歡。然而,卻是這個看著不靠譜的大忽悠,在家鄉最需要的時候站出來,硬生生地在荒漠沙地上種出蘋果,幫助當地村民脫貧致富。

《回鄉之路》同樣有原型。毛烏素沙漠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一到大風天就漫天飛沙,很不宜居。幾十年來,一代又一代的人興建防風林帶,改造沙漠,現如今大部分毛烏素沙漠得到治理,許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很多人的家鄉,從「沙漠之都」變成了「大漠綠洲」。

《神筆馬亮》中,出生在東北山村的畫家馬亮本有出國深造的機會。但因為「很多村子都老了,年輕人都走光了」,他希望自己能為家鄉做點事情。他告訴妻子自己去俄羅斯留學,實際上是下鄉扶貧了,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富起來,原本破落的小山村已換新顏,成了有名的旅遊度假村……

不難發現,電影中每一個主人公和家鄉的關係,不僅僅是旁觀者和局外人的身份。

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不是停留於口頭上的懷念抑或記憶中的鄉愁,也不是站在制高點上「哀其不幸、怒其不興」。

他們對家鄉的熱愛,體現在他們對家鄉建設的參與——家鄉如果還有哪些地方不足,那麼就力所能及或者竭盡所能地幫助她,改善她,讓她變得更好。

在輿論中,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一種論調,認為家鄉因為貧窮落後而變得野蠻,已經「回不去了」。但其實,我們都該有社會學家賴特·米爾斯所倡導的「社會學的想像力」,把「環境中的個人困擾」轉化為「社會結構中的公共論題」。

大城市的年輕人看起來更文明、更開化,是因為我們比家鄉、比鄉人更為幸運,我們享受到更多資源,跟著「時代的列車」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貧瘠。當我們「衣錦還鄉」時應多一些理解和同情,多一些平視的交流和關懷,多一些付出和貢獻。

我們都不應是家鄉建設的旁觀者——這是「我和我的家鄉」該有的深層次連接。

□陳子非(媒體人)

編輯 陳靜 校對 盧茜

相關焦點

  • 《我和我的家鄉》:愛家鄉,就去建設它 | 新京報快評
    《我和我的家鄉》收穫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一方面是因為五個短片的整體質量都很高,把主旋律與娛樂性結合得天衣無縫;另一方面是它擊中了每一個觀眾對家鄉割捨不斷的情結。從這幾天的數據來看,《我和我的家鄉》也延續了《我和我的祖國》式的成功,收穫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一方面是因為五個短片的整體質量都很高,把主旋律與娛樂性結合得天衣無縫;另一方面是它擊中了每一個觀眾對家鄉割捨不斷的情結,並啟迪觀眾去思考:對於家鄉,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 《我和我的家鄉》的笑聲中,洋溢著暖暖的家鄉情、家鄉愛、家鄉恩
    每個人關於自己「家鄉的味道」,都會給出不同答案,可以是形象具體的,又或是抽象無形的,但不管它是一口甘甜的清水也好,或是空氣中瀰漫的氣息也好,那種味道是我們一生都不會忘記的味道,而正在熱映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就是一部可以讓不同觀眾,憶起自己家鄉味道的一部作品。
  • 《我和我的家鄉》:愛國家與愛家鄉的完美結晶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是一部看過之後會無比感動,笑過之後會無比輕鬆的電影《我和我的家鄉》分為五個單元,分別是寧浩執導的《北京好人》單元,由葛優主演;陳思誠執導的《天上掉下個UFO》單元,由黃渤、王寶強、劉昊然主演;徐崢執導的《最後一課》單元,由範偉、張譯
  • 《我和我的家鄉》笑著笑著就哭了,網友:我愛我的家鄉
    在時代發展洪流之中,透過保安大哥、快遞小哥、草根網紅、鄉村教師、駐村書記等平民英雄的視角,講述關於變化、選擇、親情、奉獻和奮鬥的故事,喚起中國人對家鄉的深切思念。除了笑中帶淚有愛,細心的網友發現電影背後藏著一份「十三五成績單」——你看懂了嗎?
  • 《我和我的家鄉》:平凡的中國人拼盡全力,把家鄉建設的更好
    《我和我的家鄉》同樣採用了多個單元故事的手法,電影從「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旋律開始,通過五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展現了近年來中國社會家鄉飛速發展的縮影。《我和我的祖國》姐妹篇,《我和我的家鄉》同樣採用了多個單元故事的手法,電影從「一條大河波浪寬」的旋律開始,通過《北京好人》、《天上掉下個UFO》、《最後一課》、《回鄉之路》、《神筆馬亮》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大地上的五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展現了近年來中國社會家鄉飛速發展的縮影。
  • 《我和我的家鄉》:情感觸發的「騙局」,背後是回得去的家鄉
    去年《我和我的祖國》上映時,我曾說它"並不是一部我們傳統印象中,老套、刻板的假大空式主旋律電影;而是一部充滿細節、能夠引發觀眾內心中真切共鳴的作品"。今年,它的姊妹篇《我和我的家鄉》上映,看完後一方面是發覺這句話可以再說一遍,另一方面又意識到,這部電影和去年的《祖國》所想要突出的主題與敘事風格上全然不同,其實有著另一種優勢。
  • 《我和我的家鄉》:五個故事一個目標,向致力於家鄉建設的人致敬
    《我和我的家鄉》在雙節上映,由於之前看過不少片段,所以非常有興趣,抱著隨便看看的想法去了,沒想到真的太走心了。電影中有詼諧幽默的劇情,也有讓人落淚的片段,讓我們在又哭又笑中領略到電影真正想要向我們傳遞的內涵。
  • 《我和我的家鄉》:小人物對家鄉的深沉的愛的情懷
    前兩天和朋友一起去看了《我和我的家鄉》這部電影,也算是滿足了我國慶看電影的願望吧。不得不說,這部電影和《我和我的祖國比起來》,效果更好,看起來更有味道。張北京發覺了這兩張醫保卡是一樣的,故事最後以張北京和表舅兩個人去村委會報銷收場。
  • 《我和我的家鄉》和這部同樣高分敘述家鄉的影片,你更愛哪一個
    十月瀟瀟,2020年的秋天,在春節延後的疫情,相信大家都會在這個國慶中秋雙節,聚國同慶的日子裡和家人團聚,那麼說到家鄉,你一定不能少了看這兩部錄入豆瓣榜單的影片——《我和我的家鄉》、《一點就到家》。也許你會奇怪,兩個不同檔期的影片怎麼能相提並論呢?
  • 我看《我和我的家鄉》
    最後,當「一條大河波浪寬」片尾曲出現的時候,它已經把看不見的鏡頭,從眾人滿屏的家鄉小故事中抽離,拉升,去呼應家國情懷的敘事主調。五組導演以自身電影風格,來拍攝和村莊家鄉有關的故事。像陳思誠沿襲了《唐探》系列的破案和嬉鬧元素;「夏洛」團隊在《神筆馬亮》的假戲真做,活用擅長的語言梗,更是搶眼。《我和我的家鄉》不乏話題討論,它在以下幾個方面,有讓我感到意外。
  • 《我愛我的家鄉》
    好久沒去電影院了,昨天一時興起去看了一場電影。我是奔著黃渤跟沈騰買的票,結果特別意外,特別驚喜的發現《我愛我的家鄉》這部電影裡那麼多的大咖跟當紅小鮮肉。總之演員陣容可謂相當強大,我喜歡的喜劇演員基本上都在裡面了。這部電影一共分五個單元。每一個單元講述的內容,基本上都是為自己的家鄉做貢獻。
  • 11位演員喜極而泣,鄧超沈騰建設家鄉,我和我的家鄉發催淚預告
    今天,《我和我的家鄉》發布&34;版海報與&34;版預告,海報上是11張不同的面孔,或微笑,或大笑,他們的眼裡都有淚滴流下,這是角色嘗盡世事甘苦、體味人間百態後流下的淚水,這也是人世間每一個努力生活的平凡人圓夢後的淚水。
  •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越變越美了,但別忘了心靈家園的建設
    一位在影視行業深耕多年的老師突然在朋友圈極力推薦《我和我的家鄉》,這讓一向對主旋律電影不太感冒的我產生了好奇。於是,我帶著些許期待走進電影院,觀看了這部電影。影片通過五個故事單元,講述了發生在中國東西南北中五大地域的家鄉故事。每個單元故事分別由不同的導演執導,因而風格各異。看完影片,我不由得在心中為五個單元故事排了個序。
  • 《我和我的家鄉》影評
    大家好,我是王俊俊。今天是我第1286天不斷更給大家做分享。今天給大家回饋一下,國慶第一部大片,《我和我的家鄉》。整體來說,《家鄉》比《我和祖國》要好,可能因為不需要全是正劇,喜劇類型和家鄉主題更接地氣,也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 《我和我的家鄉》只講了一個故事:我與家鄉的深沉「愛戀」
    早在國慶節前《我和我的家鄉》正式上映前,筆者從@頭條觀影團那裡獲得一個提前觀影的機會。看完電影後,按照頭條觀影團的要求寫了一條微頭條。雖然當時觀影任務已經完成,筆者卻意猶未盡,感覺短短的一篇微頭條,並不能很好地闡述出對這部電影觀後感。
  • 我和我的家鄉|小城卓尼 秋去冬來,憶鄉愁
    我和我的家鄉|小城卓尼 秋去冬來,憶鄉愁 2020-10-20 16: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你回憶的港灣,它可能也會需要你
    去年國慶檔一部《我和我的祖國》成為現象級大片,加上今年國慶與中秋同框雙倍幸福感的日子裡,姊妹篇的《我和我的家鄉》顯然是必選片單,除了滿銀幕外溢的笑淚外,也有著提高國民幸福度,增強自豪感的特殊意義。而在導演與演員通力合作下,《我和我的家鄉》沒有刻意煽情,通過詼諧的表演與臺詞或鏡頭調度,實現了溫潤無聲刺激情緒的目的。
  • 《我和我的家鄉》,憑什麼喚起全民家鄉情懷?
    事情是這樣的,昨天我去看了《我和我的家鄉》。影院場燈開始暗下來,當「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旋律響起來,我的眼淚就禁不住流出來了。去年此時,在看完大閱兵之後走進影院看《我和我的祖國》,為七十年來祖國取得的成就的光輝時刻由衷地驕傲。
  • 《我和我的家鄉》|家鄉是一生的坐標
    喚起內心對家鄉的熱愛今年國慶,《我和我的家鄉》將中國東西南北中各地家鄉巨變的故事,通過電影的藝術手法呈現給大家。我們獨家採訪到了電影的總導演寧浩、總策劃張一白和其他幾位主創導演徐崢、陳思誠、鄧超、俞白眉,他們講述著自己與家鄉的故事,其中的溫暖與歡樂,羈絆和深情,是否也會喚起你的一絲鄉愁……《我和我的家鄉》總監製
  • 觀我和我的家鄉
    看電影這樣浪漫的事情,要麼和三觀一致的人一起共鳴,要麼還是一個人獨自品味。國慶假期票房贏家《我和我的家鄉》是幾段小故事構成,有喜有樂有感動,最感動我的當屬範偉主演的《最後一課》這個篇幅了。人終極一生總有自己的信仰,總有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想見的人,有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