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AS-15TT飛彈
AS-15TT飛彈是法國航空航天公司戰術飛彈分部在AS-12飛彈的基礎上研製的一種全天候、亞音速、直升機載的輕型反艦飛彈。
AS-12飛彈是法國於上世紀60年代研製成功的一種小型空艦/地飛彈,到70年代中後期已顯落後。
▲ 英國「黃蜂」直升機在馬島戰爭期間發射AS-12飛彈的美術作品。
由於當時法國在小型空艦飛彈領域已研製成功了AS-10/11/12/20/30等系列飛彈,因此在AS-12基礎上研製AS-15TT,技術上容易實現。
與此同時,原裝備有AS-12的沙特主動表示願意承擔大部分研製費用。因此,一種更先進的空艦/地飛彈被列入研製計劃。
AS-15TT飛彈於1977年開始研製, 1981年進行首次飛行試驗,1985年開始裝備部隊。TT是Tous Temps的縮寫,即全天候的意思。
▲ 掛載4枚AS-15TT反艦飛彈的AS-565SA「黑豹」直升機,機頭下圓盤為「阿格裡昂」-15雷達。AS-15TT射程近,不屬於「發射後不管」,只能對付無防空武器的小型艦艇。
AS-15TT裝備法國的「海豚」、「超美洲豹」等直升機,並出口到沙特、阿聯、伊拉克、巴林、印度、以色列等國。飛彈單價約為29.46萬美元。AS-15TT還發展出MM-15艦艦飛彈,裝備小艇用於近岸防禦作戰。
AS-15TT彈體為圓柱形,頭部呈卵形,彈體中部和尾部具有呈X形分布的4個彈翼和4個可操縱尾翼。從內部看,AS-15TT 從頭至尾分別為戰鬥部艙、制導設備艙和動力裝置艙。
因為飛彈為指令制導,因此不必將導引頭安裝於飛彈頭部。這樣的布局還可進一步提高戰鬥部的作戰威力。
動力裝置艙安裝了一臺固體火箭主發動機和兩臺固體助推器。在作戰時兩枚飛彈可齊射攻擊同一個目標或攻擊兩個不同的目標。
▲ 「海豚」2直升機發射AST15TT反艦飛彈。
AS-15TT的射程由AS-12的8千米增加到15千米,提高了載機的安全性。全彈質量僅為100千克,在同類飛彈中質量最小。
飛彈上僅裝有垂直陀螺、操縱指令計算機等設備,其它凡是可以裝於彈外的設備都儘可能裝在載機上。
AS-15TT飛彈的戰鬥部質量為30千克,佔全彈質量的30%,這在反艦飛彈中非常罕見。
戰鬥部設計成鑽入目標內部爆炸,爆炸後可形成4 500塊3~30克的碳鋼碎片。戰鬥部前端還設計了防跳爪,使飛彈在以70°傾角撞在目標艦艇艦舷時不會彈跳,戰鬥部能穿透艦艇舷板。
AS-15TT的巡航高度僅為10米,在低海情下可降低到5米。當飛到離目標300米時,飛彈進一步下降到3~5米的高度。
其掠海飛行高度比「飛魚」、「魚叉」等飛彈都低,可增加飛彈的突防能力。
飛彈採用三級保險裝置,可有效保證在儲運過程和作戰發射時的安全性。
發射載機上採用湯姆森-CSF公司的「阿格裡昂」-15雷達來負責目標探測和跟蹤。
▲ 「海豚」直升機搭載AS-15TT反艦飛彈。
該型雷達具有很強的抗電子幹擾和海浪幹擾的能力,可在360°範圍內搜索目標,在惡劣氣象條件下也具有很好的目標探測能力。該雷達在4級海情下,對潛艇通氣管探測距離達46千米,對小艇的探測距離可達80千米。
1991年海灣戰爭中,沙特海軍用AS-15TT一舉擊傷、擊毀伊拉克5艘攻擊快艇,取得了可喜戰果。
從出口情況和戰績方面看,AS-15TT要優於義大利的「火星」。但英國的「海鷗」、挪威的「企鵝」、美國的「幼畜」則因為裝備數量和制導方式等原因,戰績要好於AS-15TT。
「海鷗」空艦飛彈
歐洲MBDA公司的「海鷗」(Sea Skua)飛彈是一種輕型直升機載空艦飛彈。它的外形有些像小魚雷,三角形的控制舵位於彈體前部,十字形彈翼位於彈體尾部。該飛彈由帶助推器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
▲ 英國「山貓」直升機掛載「海鷗」輕型反艦飛彈。
「海鷗」是英國皇家海軍裝備使用的第一種直升機專用反艦飛彈,代號CL-843,主要用於攻擊飛彈快艇、巡邏艇、護衛艦、驅逐艦、地效飛行器和氣墊船等水面目標,為水面艦艇提供中、遠程全天候反艦自衛能力。
該彈的研製工作始於1975年,1979年開始首次飛行試射,1982年在英阿馬島衝突中首次發射8枚「海鷗」飛彈,擊沉阿根廷1艘由拖輪改裝的巡邏艇,擊傷1艘護衛艦。1983年該彈正式進入英國皇家海軍服役。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由「山貓」直升機發射20枚「海鷗」飛彈,擊毀伊拉克11艘艦船。
▲ 英國「海鷗」輕型反艦飛彈。
「海鷗」彈長2.5米,彈徑250毫米,翼展720毫米。發射重量145千克,速度M0.8,最大射程15千米。飛彈採用鴨式氣動布局,4片全動式小三角形舵面位於彈體中部,4片固定式大切梢三角形彈翼位於彈體尾部,舵面與彈翼兩者配置角度相差45°。
彈體由兩段直徑不同的圓柱形彈體組成,前段為主彈體,直徑較大,後段為助推彈體,直徑較小。動力裝置採用1臺固體火箭主發動機和1臺固體火箭助推器,兩者為串聯安裝。前者採用2個彎曲的亞聲速收斂擴散尾噴管。
該彈採用程序控制+半主動雷達末制導體制,根據機載火控雷達照射目標的反射信號採用比例導引(以飛彈與目標連線的空間角速度為誤差量,自動修正彈道,使角速度儘可能趨於零)進行掠海飛行時的方位控制,根據彈載無線電高度表設定的4個位置數據進行掠海飛行時的俯仰控制。
半主動雷達導引頭為I波段雷達導引頭,與機載「海浪」火控雷達配合工作。「海鷗」採用半穿甲爆破戰鬥部,重30千克,內裝高爆炸藥,並採用觸發延時引信,可以穿入目標內部爆炸。
▲ 「海鷗」直升機載空艦飛彈是英國研製的第一種空艦飛彈,也存在射程近、制導方式落伍的缺點。圖為韓國海軍「超山貓」直升機每側掛載2枚「海鷗」反艦飛彈。
MBDA英國公司目前正在對直升機發射型「海鷗」IR飛彈進行評估階段的研究。設計該飛彈的目的是滿足英國皇家空軍「未來反艦制導武器(重型)」計劃的需求,用來替換原有的「海鷗」反艦飛彈。該計劃是六個制導武器計劃中的一個,於2008年6月15日啟動。
預計「海鷗」IR將於2015年開始裝備英國皇家海軍「山貓」艦載直升機,主要用來對付快艇和輕型護衛艦(最大排水量約1 000噸),以及對付岸上靜止及軟目標。
AGM-119A「企鵝」3
「企鵝」3(Penguin3)是挪威軍事技術研究院與康斯伯格兵工廠在「企鵝」2飛彈的基礎上發展的一種空艦飛彈。
1973年開始設計,1980年開始全尺寸工程研製,1986年定型生產,1989年開始服役。主要用於抗兩棲登陸,特別用於封鎖海域和攻擊艦艇目標,也可作為空地飛彈使用。
▲ SH-60B「海鷹」直升機正在發射「企鵝」飛彈。
「企鵝」3採用鴨式氣動外形布局,4片箭羽式控制舵面和穩定彈翼分別位於彈體前部和後部,前舵和彈翼均呈X形配置,處於同一水平面上。
圓柱形彈體頭部呈卵形,彈體內部採用模塊化艙段結構,從前到後分為3個艙段:導引頭艙、戰鬥部艙和發動機艙。「企鵝」3彈長3.18米,彈徑280毫米,翼展1 000毫米,發射重量370千克,最大射程為55千米,巡航速度M0.8,巡航高度20米。能抗電子、紅外和假目標幹擾。動力裝置為1臺固體火箭發動機。制導系統採用慣導+被動紅外末制導。
▲ 直升機用 「企鵝」飛彈攻擊艦艇示意圖。
戰鬥部為半穿甲爆破型,重130千克。導引頭為視場可變的熱成像被動紅外導引頭,有寬、窄兩種視場,寬視場在遠距搜索目標階段使用,當飛彈接近目標時轉入跟蹤鎖定目標階段,此時將導引頭的寬視場轉換為窄視場。
該導引頭採用了凝視焦平面陣列技術,不是跟蹤目標熱點,而是由目標與背景的對比度產生的制導信號跟蹤目標,可以引導飛彈飛向對比度變化最明顯的水線附近攻擊,以產生最大的破壞殺傷效果。
▲ 正在發射MK2「企鵝」飛彈的美國海軍SH-60B「海鷹」反潛/反艦武裝直升機。
「企鵝」3可在敵方防空火力範圍外發射。它的允許發射高度最低可到50米,載機發射飛彈時飛行速度M0.5~0.91之間(這是戰機在執行任務時通常採用的亞音速模式)。「企鵝」3空艦飛彈基本上可以做到發射後不管。
▲ 挪威「企鵝」Mk2 Mod7直升機載空艦飛彈有很多歐美國家裝備。
飛彈很輕,價格只相當於「魚叉」飛彈的約1/4。在實戰中,「企鵝」3即使因為戰鬥部威力較小不能直接擊沉噸位較大的艦船,也能起到很好的騷擾和輔助攻擊的效果。
而且由於飛彈體積小,目標小,攔截相對比較困難,如果攻擊方能同時在多個方向發射多枚飛彈,達到飽和攻擊的密度,就能對敵方艦隊構成很大威脅。
AGM-114「海爾法」飛彈
AGM-114 型「海爾法」飛彈原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美國陸軍研製的一種雷射制導反裝甲飛彈。1998年,洛馬公司在該彈的基礎上開發出全新的AGM-114-2型「海爾法」空艦飛彈,用於裝備海軍SH-60B 「海鷹」反潛直升機和海軍陸戰隊AH-1W「超級眼鏡蛇」武裝直升機。
▲ 「海爾法」從直升機載反坦克飛彈成功發展出直升機載空艦飛彈,採用了較新的制導技術。
AGM-114-2飛彈長1.55米,直徑178 毫米,翼展0.73米,重47.6千克,戰鬥部為殺傷爆破型,重12.5千克,射程8.5千米,動力裝置為固體火箭發動機,主要用於攻擊小型水面艦艇。
▲ 「海鷹」直升機發射「海爾法」飛彈。
載機可以2秒的時間間隔連續發射多枚飛彈,彈載雷射制導系統可確保對攻擊目標的精確跟蹤,飛彈飛抵最大射程所需時間為39 秒。
美國陸軍特種作戰航空兵團的直升機在兩次海灣戰爭中從美國軍艦起飛,在夜戰中用「海爾法」成功地命中了多艘小艇。最初計劃採購「企鵝」飛彈的土耳其海軍現轉而採用「海爾法」飛彈。
▲ 發射「海爾法」飛彈的 「海鷹」直升機。
「海爾法」反艦飛彈配裝有延期型近炸引信,其鈍感型殺傷爆破戰鬥部首先靠動能穿過目標外殼,然後在目標內部爆炸。戰鬥部的鋼質外殼表面上制有刻槽,起爆後可破裂成100塊左右大小均勻的破片,具有強大的殺傷力。
另外,戰鬥部中還裝有燃燒藥柱,可在目標內引發二次燃燒。據洛馬公司的官員宣稱,一枚「海爾法」反艦飛彈足以擊沉一艘500~700噸的快速攻擊艇、獵雷艇或登陸艇,或者至少使其喪失作戰能力。
▲ 「海爾法」反艦飛彈命中靶船。
更現代化的「海爾法」反艦飛彈目前也在研製中,它將採用紅外成像導引頭或自動瞄準多模導引頭(紅外導引頭已進行過衝擊和載飛試驗),射程更遠,發射平臺更多(包括F-35戰鬥機、AV-8B「鷂」式攻擊機和F/A-18E/F「超級大黃蜂」戰鬥機等),攻擊目標範圍更大(水面艦艇、沿岸設施和陸基硬目標),最終可能取代目前廣為服役的「幼畜」空艦飛彈。
義大利「火星」反艦飛彈
「火星」Mk2型飛彈是阿萊尼亞·馬可尼公司在80年代中期為義大利海軍研製的一種直升機載反艦飛彈,曾大量裝備SH-3D反潛/反艦直升機。
1997年後,考慮到發射平臺、作戰環境和威脅目標的變化,阿萊尼亞公司應義大利海軍的要求,採用最新技術對「火星」Mk2進行了改進,開發出全新的Mk2/S「發射後不管」型反艦飛彈。
▲ 靜態展示的「火星」MK2/S飛彈,這種飛彈頭部粗大,中間細長。
這種新型「火星」彈體短小,體積輕巧,巡航速度270米/秒,射程25千米以上,不但適裝於大中型艦載直升機,也可裝備水面艦艇,可以攻擊比以往更難對付的目標。
「火星」Mk2/S採用了捷聯慣性導航系統、數字式航空電子設備和改進型I波段雷達導引頭。高爆戰鬥部的質量為70千克,一枚飛彈可以擊沉600噸級的船隻,使600~1 500噸級的船隻喪失能力。
▲ 掛載「火星」MK2S飛彈的NH-90直升機。
「火星」Mk2/S飛彈是目前體積最小、造價最低廉的機載反艦飛彈,義大利海軍準備將其裝備未來的各種直升機,如NH-90、EH-101、「超山貓」、SH-2G「海妖」等,以及輕型攻擊機和海上巡邏機。
中國「天龍」10B飛彈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08年披露,中國已經成功研製出可裝備新型空艦飛彈的直-9D直升機。這是中國海軍的艦載直升機上第一次出現空艦飛彈,直-9的戰鬥力實現了一次新的飛躍。
▲ 直-9D直升機在實彈訓練中發射反艦飛彈。
簡氏認為這種名為「天龍」10B(TL-10B)的空艦飛彈是一款現代輕型反艦飛彈系統。它裝備有30千克的穿甲彈頭和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0.85馬赫,空射型最大射程18千米,足以對水面艦隻實施致命打擊。
▲ 洪都展出的TL-6和TL-10兩種飛彈。
這種飛彈可能由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下屬的洪都集團負責研製,該集團是中國最早製造反艦飛彈的企業,曾仿製蘇聯「冥河」反艦飛彈,並在此基礎上研製了一些改進型號。
歡迎訂閱2020年《兵器知識》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