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香火最旺的寺廟當屬千年古剎紅螺寺。
我在北京生活工作二十年,它堪稱是我的第二故鄉。紅螺寺差不多去過四五次,基本都是為了陪伴來京的家人朋友而去。
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紅螺寺最幽靜的一次,竟然也是唯一的一次獨自前往,那是去年清冷深秋的某一個傍晚,那個傍晚的點點滴滴此時此刻仍然歷歷在目。
紅螺寺
「男雍和,女紅螺」的說法已經流傳了許多年,多年來北京紅螺寺向來善男信女絡繹不絕,香火十分旺盛,據說這裡求姻緣、求子,求學業都十分地靈驗。
紅螺寺也素有「京北第一古剎」之稱,它始建於公元378年,擴建修繕於盛唐,到元代就已經成為皇家寺廟。
紅螺寺為何能成為皇家寺廟?因為紅螺寺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佛教園林,又地處北京,元朝在京建都,它順其自然地成為了皇家寺廟。
1000多年來,紅螺寺一直是佛教聖地,歷史上紅螺寺主持多為皇家指派,如金代的佛覺禪師,元代的雲山禪師等等。
清代夢東大師主持紅螺寺期間,創建了紅螺淨土道場,佛教也因此更為興盛。光緒年間,印光僧人來紅螺寺修學淨土法門,後赴普陀山創建淨土道場,所以世間才有「南有普陀,北有紅螺」之說法。
跟我走進紅螺寺
那日我剛剛獨自攀爬完慕田峪長城,心裡竟突然生出再去紅螺寺看看的想法,於是就一個人自駕而來。
停好車子,一眼就會望到那座精緻的三間四柱彩繪牌坊,「紅螺寺」匾額煜煜生輝,「京北巨剎」匾額也氣度不凡。
牌樓兩側高懸楹聯「一脈珠泉參妙諦,雙峰螺岫證如來」,無時無刻不在散發著濃鬱的佛教氣息和大徹大悟的境界。
走過牌坊,上書「須彌勝景」的影壁掩映在翠竹之間,這一次我真的獨享了這片竹林的幽靜。
相傳,這片竹林為元代雲山禪師所植,已有近七百年的歷史。清康熙三十二年,康熙皇帝來到紅螺寺,見到這片竹林以後,當即命人清點一番,當時竹林共計有翠竹613株,於是責令寺僧善加看護。
現如今紅螺寺翠竹已達百萬株,被稱為「御竹林」。它與寺裡的「雌雄銀杏」、「紫藤寄松」,並稱紅螺寺「三絕」。
您看,晚秋的竹林依然翠綠,紅螺寺的竹子是俗稱的「玉鑲金」,整體是綠色的,溝槽竟然是金色的,令人嘆為觀止。
那天我的確在竹林裡徜徉許久,後來不知不覺間一抬頭,就已經來到了紅螺寺的山門,寺門上書「護國資福禪寺」六個大字。
寺門正門兩側還各有一個形制相當的門,三門並立分別代表著佛教中的空門、無相門和無作門,紅螺寺的山門在佛教中意味著佛界和俗世的交界處。
紅螺寺原名「大明寺」,明正統年間改稱「護國資福禪寺」,因地處紅螺山下,所以俗稱「紅螺寺」。走進山門便是天王殿,左右是鐘鼓樓,天王殿後就是紅螺寺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
紅螺寺信奉的是淨土宗,故將阿彌陀佛供奉在大雄寶殿。大雄寶殿前的兩棵雌雄銀杏樹聞名於世。
遺憾的是,我來時兩棵古銀杏樹的葉子幾乎已經落乾淨了。它們的樹齡有1100年以上,依然蒼勁挺拔、鬱鬱蔥蔥,雄樹只開花不結果,雌樹不見花開卻碩果纍纍,這對銀杏樹被視為天賜的一對、珠聯璧合的千年夫妻樹。每年金秋都會吸引來海內外許多遊客,爭相一睹它們金黃璀璨的模樣。
大雄寶殿後面是三聖殿,殿前就是紅螺寺的另一絕「紫藤寄松」,那是由一株平頂松和兩株藤蘿構成的奇景,每年五月份藤蘿花開,芳香四溢,在整個紅螺寺裡都能嗅到,我曾有幸遇見過一次,至今仍感覺餘香未散。
我喜歡每一次都進入天王殿微笑著呆立一會兒,因為肥肥的彌勒佛正笑嘻嘻地端坐在大殿正中,每每見到他,竟然真的會忘記許多煩惱,人也忍不住微笑起來。「常樂慈悲性歡喜,其心善軟恆清涼」,端詳著天王殿前這幅楹聯,內心也總能充滿了喜悅之情。
那一日我沒有再去攀爬 那一段秀美的山路去觀音寺,那條登山步道叫做「觀音路」,「觀音路」全長900米,路的兩側供奉著33尊栩栩如生、安詳端莊的漢白玉觀音像。有朝一日定要再去走一走這條美好、寧靜的「觀音路」。
我很慶幸自己可以擁有一次如此安靜的紅螺寺之行,我至今仍然記得那一日風的細語和落葉的思念,耳畔依然縈繞著飄蕩著的鐘聲,那是一次與歷史的交談,也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我已經暗自決定,今年秋天一定要再去。
圖文原創:文藝蜀黍看世界,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