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歡一些現實主義題材的日劇,這些劇不冗長乏味,還常常讓我們耳目一新。它常立足於社會議題,點出社會痛點,還用講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如果加之以女性視角,讓觀者更覺得「感同身受」,還不缺乏思想性,不免讓人產生極大共鳴。《 坡道上的家》就是這樣一部劇。
劇情介紹:
主角裡沙子,在外人眼裡,她是合格的全職主婦:對女兒足夠耐心,事事親力親為,又有個還算體貼的丈夫,生活可謂十分美滿。直到她被選為一起虐童案的替補陪審員,原本平靜的生活被徹底打亂。
而這起案件本身也非比尋常:一位名為安藤水穗的年輕媽媽,居然蓄意將自己8個月大的親生女兒丟進浴缸裡,活活淹死。
一開始,裡沙子也秉持無論怎樣傷害孩子都是不對的態度,她覺得虐待孩子的人根本不配做母親,但隨著公審的不斷推進,更多殘酷的真相浮出水面。
眾人口中的「惡魔母親」其實早就不堪重負。和許多新晉母親相似,安藤患上了嚴重的產後抑鬱,精神狀態十分不穩定。
一邊是與日俱增的精神壓力,一邊是不斷哭鬧的孩子和發育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就如同不斷勒緊的繩索一般,折磨著安藤,令她窒息。
與此同時,由於生活節奏被打亂,安藤的生活也失去了好不容易建立的平衡:女兒的無理取鬧,讓裡沙子身心俱疲,加上婆婆對女兒的溺愛,更是讓她感受到失控,她開始忍不住對女兒發脾氣。平常還算體貼的丈夫開始質疑她帶孩子的能力,甚至會認為裡沙子虐待孩子。
劇中分為兩條主線:
一條是對安藤的審判和逐漸浮出水面的真相;
另一條則是裡沙子當上陪審員之後,悄然發生改變的日常生活。
在一次次的公審中,裡沙子開始更多了解安藤行為背後的原因,也突然發現自己跟安藤產生了共鳴,甚至兩人的身影也在慢慢重疊。她開始覺得站在審判臺上的不是安藤而是自己了。
劇中刻畫了多個不同境遇的家庭,只為凸顯一個主題——
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家庭與社會對女性過分苛責,殊不知,每一位母親其實都是在重壓下獨自面對那無法言說的育兒之痛。
育兒有多難?
古今中外,人們對母親的形象有多讚美,那育兒的工作就有多艱辛。在劇中,媽媽們的育兒之痛有:
1. 身體方面:
相信每一位生過孩子的媽媽,都深切經歷過生育過程的痛苦:懷孕時的難受、分娩的痛苦、養育的艱辛……每一項都足以壓倒一個新手媽媽。生命中突然多了一個小生命的確能讓人感到幸福,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順利輕鬆地過渡到母親的身份。
劇中的水穗就是這樣,高齡懷孕後因為育兒辭去高薪的工作,生了孩子後孩子沒日沒夜的啼哭讓她疲憊不堪,丈夫還指責她不會帶孩子,與婆婆各種養育理念的差別,另外還要擔心孩子的發育不好等,種種境遇加上孤立無援讓這位新手媽媽進入產後抑鬱的漩渦。
2. 精神方面:
新手媽媽除了要面對很大的身體挑戰,精神層面更是如此。劇中的水穗和裡沙子都是初為人母,面對孩子的各種狀況和周遭人的各種意見,常常不知所措。是吃母乳還是添奶粉?奶水不夠怎麼辦?發育遲緩怎麼辦。。。這些問題常常讓他們心思混亂。再加上心理被很多「應該怎樣」束縛著,這些更是增加了育兒的緊張。
劇中的水穗本已被繁瑣的育兒生活弄得疲憊不堪,卻還被丈夫指責不會帶孩子。婆婆說是過來幫忙,結果就對水穗各種冷嘲熱諷。面對妻子育兒的無力與崩潰,水穗的婆婆和丈夫都沒有採取任何的改善措施。只會不痛不癢的來一句:別人都是這麼過來的啊!
不斷哭鬧的孩子和身邊人的各種冷漠與指責,一起壓垮了水穗的心理防線。…………
產後抑鬱,聽起來是離大眾生活很遠的事。但據調查顯示,在中國產後抑鬱的發病率可能高達37%,日本可能更高。
顯然,安藤水穗在育兒過程中,出現了抑鬱情緒。但所有人都不願意正視這件事,人們更願意去相信是因為她的失職、私心、本性出錯,才殺死自己的孩子。
原因分析:
一個母親是如何變成了殺人犯?這場謀殺,兇手真的只有母親一個人嗎?就像最後法官在宣判時說的那樣「雖然被告人的罪行是被告人單獨犯下的,但究其根本,在於與本案件相關的被告人丈夫、婆婆等,包括家人在內,所有人的各種言行積攢在一起,這些對被告人來說,形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很多悲劇都是在母親產後抑鬱、喪偶式育兒、沒有長輩幫助、失去情感支柱後,撐不下去時,最終才走向了魔鬼的深淵。
1.社會環境:
日本多年來都是少子化的趨勢,孩子越生越少,年輕人開始恐懼生孩子。如同中國一樣,不是不想生,而是養育的代價太大。很多女性都需要在有了孩子後離開職場,回歸家庭。中斷的事業很難再回去,只能做一些兼職或零工。這樣一來,孩子愈發珍貴,養育愈發精細化。
另外,在日語裡有個詞叫「核家族」,意為由夫婦與子女組成的小家庭。
在上世紀70年代,三世代同居還是常見的,但到了上世紀60年代,隨著大眾越來越重視個人隱私、個人空間,追求自由的年輕夫婦不想被束縛等原因,二世代的核家族成為主流。
城市化的進程也打破了原來的大家庭模式,現代家庭基本都是核心家庭,很少再有幾世同堂的情形。年輕的爸爸媽媽常常要兼顧工作和育兒,艱辛可想而知。
大城市的快節奏生活也讓年輕的爸爸們職場壓力更大,過長時間的工作讓其很難參與到育兒生活中。常常都是妻子獨自承擔。
2.家庭環境:
從國家制度方面,日本已經在儘量考慮向全職媽媽們傾斜,如很多單位都是將丈夫薪資的一半打入妻子的帳戶,或者如果因為出軌等原因離婚時會更多考慮妻子的利益。然而在軟性的家庭環境方面,對全職媽媽的態度並不友好。繁忙的工作讓丈夫們參與育兒心有餘而力不足,長輩的介入又會引發養育觀念的衝突,畢竟時代的情況不一樣,養育方法也會有所變化。
更深層次的則是無論是代際還是兩性,每個人需要應付的壓力都不同,能夠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的能力和空間卻少之又少。
種種情況造成了新手媽媽們在面對育兒困惑時孤立無援。
個體心理:
回到日本人獨特的國民心理:怕給別人添麻煩是日本人都有的思維方式,這種心理帶來的消極影響就是很難向別人求助或坦然接受幫助。日本人的自卑與自傲是並存的,雖然表面上很可能謙恭有禮,但是在接受別人的建議或意見時卻是表面接受內心抗拒,這就造成了很多自我矛盾心理,也很難自我敞開,與他人建立良好健康的關係。
在新手媽媽這裡,這些矛盾複雜的心理更是加劇了這種精神壓力。劇中的水穗和裡沙子都曾因為在和身邊的媽媽溝通別人說孩子發育有些遲緩,而不願更多地與別人往來。
解決之道
1. 育兒不要被各種「應該怎樣」束縛
育兒是一件很個性化的事,比起各種「一定要/不要」,適合你和你家的才是最好的。每個家庭不一樣,媽媽不一樣,孩子也不一樣。不是一定要遵循一定的條條框框才能養育出完美健康的孩子。只要不違反基本的生理與心理的規則,可以按照作為媽媽的直覺去進行。要記住,比起孩子吃什么喝什麼長成什麼樣,媽媽有一個健康樂觀的心是最重要的。
所以當裡沙子在離家出走後她給女兒文香打電話時她說「原來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時候」,她從中得到了做母親的力量。
2. 真正的親密才能給予人力量
真正的親密,不是為了給他人看的,卻是能讓對方從心裡感受到的溫情。水穗的丈夫雖然說是要幫忙妻子,可是採用的方法卻是只是簡單地把自己的母親請過來,卻絲毫不了解妻子在面對婆媳關係的壓力。說是出於關心妻子的狀況而去向別人請教,請教的對象卻是自己的前任女友。
裡沙子的丈夫表面上看上去溫柔體貼,但是在看到裡沙子因為工作的原因而手忙腳亂的時候,卻只是一味地要求她不要去參審,理由是你肯定兼顧不了。表面的溫柔體貼,背後卻藏著自己的粗暴與漠不關心。夫妻間的真正親密,不是打著愛的名義去控制和攻擊,而是要願意舍己和成全別人。
3. 成為安慰者而非加害者
魯迅先生說過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水穗的悲劇並不是她一個人造成的,而是和她身邊遇到的每一個人都有關。
無論是丈夫、婆婆、還是自己的父母,連至鄰居、醫生和兒童保健師,每一句冷漠的話語或無情的行為,都可能成為在育兒泥潭中的不可承受之重。
而裡沙子雖然與水穗素昧平生,卻是在法庭上成為了那個溫柔的他者。裡沙子的勇敢為水穗發出了心聲。全劇最具情感張力的部分在最後一話,宣讀審判詞時,當被告安藤水穗聽到判詞中對自己遭受的一切苦難所表達出的理解時,一向面無表情的她開始淚流不止。鏡頭在安藤水穗和山咲裡沙子之間不斷切換、重疊,淚留滿面的兩人在這一刻,超越空間獲得了情感上的互通和釋然。裡沙子的眼前出現了她和水穗坐在海邊,一起笑著暢談自己在育兒的事上遇到的各種煩惱,兩個人的臉上都是燦爛的笑容。
總結:
在《坡道上的家》原著小說的評語中,有過這樣一段話:
每個女性都能體會到深深的恐怖感,因為安藤水穗是如此的普通,她生活的困境與我們又是如此的類似,我們與她之間似乎只有一條窄窄的紅線,一旦崩潰,便會似安藤水穗一樣直直墜入深淵。
水穗與裡沙子都不是個例,也不是只有在日本才會出現的情況,《南都周刊》裡指出,在我國,女性出現產後抑鬱傾向的比例高達50%-70%。50%的產後抑鬱患者,沒有接受任何心理幹預。20%的產後死亡是自殺導致。所以悲劇離我們每個人都不遠。
有人說這是一部宣傳「不孕不育」宣傳的劇,在我看來並不是,與其一邊恐婚恐育,一邊高唱對母親的讚歌,不如說帶著大家一起正視女性育兒問題,了解每位母親的掙扎,給她一個微笑和擁抱,我想這種溫柔與同理才是一種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