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字玄德,蜀漢昭烈皇帝,生平最大的功績就是延續漢祚,讓已經衰弱的東漢末劉氏得以安息。在「中山靖王后」的名聲下,劉備表面上是皇室貴族,但創業初期他壓根就沒有地位可言,真有地位何必編席賣草鞋。有生之年,63歲的劉備最大的遺憾就是「創業未半,中道崩掉」,沒有嘗過苦頭,但劉備真的統一了三國,也不一定是什麼好事。
一旦劉備統一三國,許多人的命運就會改變,《史記》有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狗烹。」實際上,劉備也算是草根企業家,和他的先祖劉邦以及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有相似之處,這兩位皇帝對於幫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卻沒有手軟,別隨便讓那些誇讚劉備的《三國演義》忽悠了,如果劉備完成統一,至少有三位功臣會迎來一個「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
三者分別是劉封、關羽和諸葛亮。假定劉備黃袍加身立天下,劉封、關羽等人還沒走到這一步,那麼,在劉備做了獨一無二的皇帝之後,他們的地位、性格、行為方式就成了自己的催命符,而諸葛亮恰恰相反,因為看上去太完美,諸葛亮會死,也未必死在劉備手中。
首先談談劉封,劉封與劉備比較像是沐英與朱元璋。沐英8歲成為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夫婦把他當作親生兒子看待,但這是有條件的,沐英要學會幫助朱元璋打仗,而且決不能威脅朱元璋親生兒子。浴英比朱標大十歲,朱元璋認朱標為乾兒子時,朱標還沒有出生,就像是劉封劉禪的兄弟啊!
儘管史書上沒有記載劉封具體出生年月,但他是劉備投奔劉表(公元201年)後認的兒子,劉備入蜀時他已年逾二十,劉禪出生年月207,因此可以推算劉封應該比劉禪大20歲左右,因此不難理解,劉封被派去與孟達通風報信,攻佔上庸三郡,不救關羽與孟達失守失地回成都,劉備為何狠狠罵他一頓,諸葛亮為何要暗示劉封死了:
「封既至,先主責之。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後終難制御,勸先主除掉他。所以給他封侯,使他自立。--《三國志·劉封傳》
孟達投降曹魏劉備沒有說什麼,劉封堅持不降反而被罵,說白了,劉備只是想找個藉口,而諸葛亮早就看破了:在劉備眼裡,劉封只能是一把劍存在,這把劍不管用,或者有可能威脅到自己親生兒子的話(剛猛,易世後難制御)都必須毀掉,諸葛亮很聰明,他三言兩語就觸及了劉備的心事,所以劉備果斷賜死劉封,劉封也不會後悔:
劉封死後劉備似模似樣流下了幾滴淚來表示很心疼這個「兒子」,但是真心疼的話你懲罰他為什麼要殺他?由此可以看出,劉備統一三國當皇帝要考慮傳位給劉禪時,比劉禪大得多的「兄弟」自然會成為劉禪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之先,劉封是個不懂自保之術的傢伙(懂的話就不會跑回成都送死),因此沐英可以被朱元璋派去鎮守雲南,而劉封必死。
再說關羽,關羽與劉封不同,劉封可說是死於尷尬地位,而關羽即使在當年沒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擒而死,也會在劉備登基後死於自身性格缺陷。在關羽的性格中,一個「傲慢」字貫穿始終,就好比韓信和劉邦。對自己的實力,關羽很有信心,他是韓信的賢內助我關羽是威震華夏,劉備是創業的先鋒。
自大既表現在關羽不肯輕易換人,也表現在對自己的地位比較關心,馬超跑到劉備身邊,關羽急忙給馬超寫信,旁敲旁敲,跟諸葛亮打聽馬超的情況;劉備當上漢中王那會老將黃忠被封為后將軍時,與關羽並肩而立,關羽氣得怒氣衝衝,認為自己受了侮辱,甚至賭氣連任命劉備都不接受!
諸葛亮這回看得更清楚了,他說馬超雖然勇猛,但也只能和張飛相提並論,比不上關兄你,要是拿漢高祖劉邦的部下相比,頂多能比英布、彭越!要注意的是,英布、彭越和韓信都被稱為漢初三傑,諸葛亮故意只提到這兩個人,而不提到韓信,是為了引導關羽把自己引向韓信的那個方向,畢竟韓信「功高無二,而略有不世之才」!
果然,關羽被大大順毛了。這看似微不足道,卻足以說明關羽的性格與被呂后誘殺的韓信十分相似,韓信當年從楚王降為淮陰侯就一天天怨恨著劉邦,而關羽一旦等到劉備君臨天下分賞功臣,但凡有半點不順之處都會發牢騷來惹劉備不高興。請告訴我,做皇帝的最不能容忍下面的臣子是什麼?
他有謀反力,對自己有怨懟心理,也就是謀反的可能性。那是皇帝反叛,當年劉邦說不殺韓信結果還是殺了韓信就是因為韓信兩者兼有,關羽好巧不巧兩條也全佔了,時間一短也許還不算什麼,時間一長小事情積累多了,劉備心中刺多了,哪有不殺他的道理?沒有哪一個皇帝真愛美,哪一個皇帝不愛江山,同樣也沒有哪一個皇帝能讓兄弟威脅自己江山。
而且諸葛亮和關羽也不一樣,關羽頂多是帶兵之將,諸葛亮卻是內能平定天下,外能領兵打仗的全才,取蕭何半壁江山韓信半壁江山。諸葛亮生前需要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來幫助自己統籌全局,死後更需要諸葛亮來幫助劉禪,唯獨統一三國以後,他長期在朝堂上威脅自己的繼承人,《三國志》早有記載:
「(劉禪即位)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良機,又領益州牧。政事不辦,鹽事不管"
這就是說諸葛亮把劉禪當孩子,大大咧咧自己說了算,這是非常危險的操作,做好了就是輔佐商湯的賢臣伊尹,做壞了就是架空皇帝的權臣霍光,霍光受漢武帝託孤輔佐幼主,也自比伊尹,結果霍家全族被漢宣帝一鍋端。諸葛亮也要考慮這個問題,託孤時先一句話堵住了諸葛亮的後路:
「若有嗣子,必輔之以之;若有不忠,必自取之!」諸葛亮嚇得急忙下咒發誓說我這輩子再也不敢這樣想了,我要輔佐幼主直到他死去,但卻不可能!劉備這才放心。事實上,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看不出劉備表面仁厚實則腹黑,當年反對他稱帝的劉巴、費詩、雍茂都是下場一比一慘,諸葛亮哪能不明白?
諸葛亮之於劉禪,就是老臣,與長孫無忌相提並論,就是唐高宗李治。為了從一幫老臣手中搶權不擇手段地殺了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他又不像諸葛亮那樣與劉禪有血緣關係,如果劉備完成統一再傳位劉禪,諸葛亮憑什麼繼續與後主相安無事?當然,如果諸葛亮學著輔助越王勾踐的範蠡那樣勇往直前,那又另當別論了,若不走很可能死於劉禪之手。
因此,所謂三國梟雄,個個嘴上都說上家大義,實則都有私利,他劉備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