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劉備統一三國,哪三個功臣會被殺?諸葛亮早已看破一切

2020-12-20 李三三說歷史

諸葛亮,字玄德,蜀漢昭烈皇帝,生平最大的功績就是延續漢祚,讓已經衰弱的東漢末劉氏得以安息。在「中山靖王后」的名聲下,劉備表面上是皇室貴族,但創業初期他壓根就沒有地位可言,真有地位何必編席賣草鞋。有生之年,63歲的劉備最大的遺憾就是「創業未半,中道崩掉」,沒有嘗過苦頭,但劉備真的統一了三國,也不一定是什麼好事。

一旦劉備統一三國,許多人的命運就會改變,《史記》有一句話:「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狗烹。」實際上,劉備也算是草根企業家,和他的先祖劉邦以及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有相似之處,這兩位皇帝對於幫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卻沒有手軟,別隨便讓那些誇讚劉備的《三國演義》忽悠了,如果劉備完成統一,至少有三位功臣會迎來一個「兔死狗烹」的悲慘結局。

三者分別是劉封、關羽和諸葛亮。假定劉備黃袍加身立天下,劉封、關羽等人還沒走到這一步,那麼,在劉備做了獨一無二的皇帝之後,他們的地位、性格、行為方式就成了自己的催命符,而諸葛亮恰恰相反,因為看上去太完美,諸葛亮會死,也未必死在劉備手中。

首先談談劉封,劉封與劉備比較像是沐英與朱元璋。沐英8歲成為朱元璋的兒子,朱元璋夫婦把他當作親生兒子看待,但這是有條件的,沐英要學會幫助朱元璋打仗,而且決不能威脅朱元璋親生兒子。浴英比朱標大十歲,朱元璋認朱標為乾兒子時,朱標還沒有出生,就像是劉封劉禪的兄弟啊!

儘管史書上沒有記載劉封具體出生年月,但他是劉備投奔劉表(公元201年)後認的兒子,劉備入蜀時他已年逾二十,劉禪出生年月207,因此可以推算劉封應該比劉禪大20歲左右,因此不難理解,劉封被派去與孟達通風報信,攻佔上庸三郡,不救關羽與孟達失守失地回成都,劉備為何狠狠罵他一頓,諸葛亮為何要暗示劉封死了:

「封既至,先主責之。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後終難制御,勸先主除掉他。所以給他封侯,使他自立。--《三國志·劉封傳》

孟達投降曹魏劉備沒有說什麼,劉封堅持不降反而被罵,說白了,劉備只是想找個藉口,而諸葛亮早就看破了:在劉備眼裡,劉封只能是一把劍存在,這把劍不管用,或者有可能威脅到自己親生兒子的話(剛猛,易世後難制御)都必須毀掉,諸葛亮很聰明,他三言兩語就觸及了劉備的心事,所以劉備果斷賜死劉封,劉封也不會後悔:

劉封死後劉備似模似樣流下了幾滴淚來表示很心疼這個「兒子」,但是真心疼的話你懲罰他為什麼要殺他?由此可以看出,劉備統一三國當皇帝要考慮傳位給劉禪時,比劉禪大得多的「兄弟」自然會成為劉禪的眼中釘,肉中刺必欲拔之先,劉封是個不懂自保之術的傢伙(懂的話就不會跑回成都送死),因此沐英可以被朱元璋派去鎮守雲南,而劉封必死。

再說關羽,關羽與劉封不同,劉封可說是死於尷尬地位,而關羽即使在當年沒失荊州敗走麥城被擒而死,也會在劉備登基後死於自身性格缺陷。在關羽的性格中,一個「傲慢」字貫穿始終,就好比韓信和劉邦。對自己的實力,關羽很有信心,他是韓信的賢內助我關羽是威震華夏,劉備是創業的先鋒。

自大既表現在關羽不肯輕易換人,也表現在對自己的地位比較關心,馬超跑到劉備身邊,關羽急忙給馬超寫信,旁敲旁敲,跟諸葛亮打聽馬超的情況;劉備當上漢中王那會老將黃忠被封為后將軍時,與關羽並肩而立,關羽氣得怒氣衝衝,認為自己受了侮辱,甚至賭氣連任命劉備都不接受!

諸葛亮這回看得更清楚了,他說馬超雖然勇猛,但也只能和張飛相提並論,比不上關兄你,要是拿漢高祖劉邦的部下相比,頂多能比英布、彭越!要注意的是,英布、彭越和韓信都被稱為漢初三傑,諸葛亮故意只提到這兩個人,而不提到韓信,是為了引導關羽把自己引向韓信的那個方向,畢竟韓信「功高無二,而略有不世之才」!

果然,關羽被大大順毛了。這看似微不足道,卻足以說明關羽的性格與被呂后誘殺的韓信十分相似,韓信當年從楚王降為淮陰侯就一天天怨恨著劉邦,而關羽一旦等到劉備君臨天下分賞功臣,但凡有半點不順之處都會發牢騷來惹劉備不高興。請告訴我,做皇帝的最不能容忍下面的臣子是什麼?

他有謀反力,對自己有怨懟心理,也就是謀反的可能性。那是皇帝反叛,當年劉邦說不殺韓信結果還是殺了韓信就是因為韓信兩者兼有,關羽好巧不巧兩條也全佔了,時間一短也許還不算什麼,時間一長小事情積累多了,劉備心中刺多了,哪有不殺他的道理?沒有哪一個皇帝真愛美,哪一個皇帝不愛江山,同樣也沒有哪一個皇帝能讓兄弟威脅自己江山。

而且諸葛亮和關羽也不一樣,關羽頂多是帶兵之將,諸葛亮卻是內能平定天下,外能領兵打仗的全才,取蕭何半壁江山韓信半壁江山。諸葛亮生前需要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來幫助自己統籌全局,死後更需要諸葛亮來幫助劉禪,唯獨統一三國以後,他長期在朝堂上威脅自己的繼承人,《三國志》早有記載:

「(劉禪即位)封亮武鄉侯,開府治事。良機,又領益州牧。政事不辦,鹽事不管"

這就是說諸葛亮把劉禪當孩子,大大咧咧自己說了算,這是非常危險的操作,做好了就是輔佐商湯的賢臣伊尹,做壞了就是架空皇帝的權臣霍光,霍光受漢武帝託孤輔佐幼主,也自比伊尹,結果霍家全族被漢宣帝一鍋端。諸葛亮也要考慮這個問題,託孤時先一句話堵住了諸葛亮的後路:

「若有嗣子,必輔之以之;若有不忠,必自取之!」諸葛亮嚇得急忙下咒發誓說我這輩子再也不敢這樣想了,我要輔佐幼主直到他死去,但卻不可能!劉備這才放心。事實上,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看不出劉備表面仁厚實則腹黑,當年反對他稱帝的劉巴、費詩、雍茂都是下場一比一慘,諸葛亮哪能不明白?

諸葛亮之於劉禪,就是老臣,與長孫無忌相提並論,就是唐高宗李治。為了從一幫老臣手中搶權不擇手段地殺了自己的舅舅長孫無忌,他又不像諸葛亮那樣與劉禪有血緣關係,如果劉備完成統一再傳位劉禪,諸葛亮憑什麼繼續與後主相安無事?當然,如果諸葛亮學著輔助越王勾踐的範蠡那樣勇往直前,那又另當別論了,若不走很可能死於劉禪之手。

因此,所謂三國梟雄,個個嘴上都說上家大義,實則都有私利,他劉備也不例外。

相關焦點

  • 劉備若是得了天下,首先被殺的功臣便是這二人,孔明看破不說破
    ,首先被殺的功臣便是這二人,孔明看破不說破東漢末年,天下三分,各路群雄佔據一方,相互制約。這三個國家中有一位皇帝,他白手起家,但憑藉著各路仁義之士的傾力相助,從一介布衣坐到了萬人之上的位置,大家應該都猜出了這位皇帝是誰,沒錯,他就是佔據蜀地的劉備。看過三國的我們都知道,劉備的手下有不少的能人異士,但究其一生都沒能一統天下,這對一些人來說可能也算得上是好事一樁,因為劉備一旦統一天下,肯定會對那些功高蓋主的功臣們下手,其中首當其衝的便是他們兩人。
  • 如果劉備一統三國,位居功臣之首的諸葛亮,會有怎樣的結局?
    就拿東漢末年歷史來說,若沒有曹操、劉備、關羽等人,絕不會有之後跌宕起伏、精彩絕倫的三國。起初很多大腕進行角逐,都想成為笑到最後的成功者,實現「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之夢想。無論做什麼事情,天時地利人和三種因素缺一不可,逐鹿中原更是如此。經過一波又一波的洗牌,袁紹、袁術兩兄弟出局,三國第一猛將呂布死於曹操之手,只剩下劉備、孫權可與曹操抗衡。
  • 劉備若一統天下,首先要殺的定是這3人,諸葛亮看破不說破
    劉備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創始人,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的一生是非常具備傳奇色彩的,頂著漢室宗親的身份,卻只能流落民間賣草蓆為生。後來拉開大旗幹之後又被打的東竄西逃,先後投奔了多家勢力,一直沒有安定下來。劉備的前半生可謂是顛沛流離,不過好在在隆中得到了諸葛亮,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得到了益州,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劉備的目標是統一天下,匡扶漢室,但劉備最終也沒能成功。劉備若一統天下,首先要殺的定是這3人,諸葛亮看破不說破。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殺功臣的例子不在少數,就說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在天下統一之後就殺死了大量開國功臣。
  • 若三國混戰的結局是劉備奪得了天下,他會殺親如手足的諸葛亮嗎?
    首先,劉備姓劉,而三國之前的受百姓認可的王朝則是劉姓的漢朝。如果他最終統一天下,老百姓幾乎不會對他皇位的正統性有任何意見。同時,劉備在當時的威信聲望遠勝於諸葛關張三人。
  • 劉備如果一統三國,這兩個人必死無疑,其中道理諸葛亮早就明白
    一提到三國裡的劉備,也許讀者們會因為紙質小說或者電視劇電影中感到劉備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主公,而且在三國紛爭的時候,百姓對他一統天下的呼聲是最高的。
  • 諸葛亮最不該殺的兩員大將,無論誰活下來,蜀漢都有機會統一三國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以後,聯合東吳孫權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形成三國鼎立,奪荊州、益州、漢中;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劉禪繼位以後前後五次北伐中原,諸葛亮為蜀漢政權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最不該殺的兩員大將,無論誰活下來,蜀漢都有機會統一三國。
  • 深度解讀《反三國》,一部讓劉備統一三國的奇書,作者是民國軍閥謀士
    《三國演義》大家都知道,劉備、孫權、曹操誰都沒有幹掉誰,最後三國歸晉。然而有一本《反三國演義》,知道的人並不多,它把三國歷史改了,改成劉備統一了三國,相當於《三國演義》、《三國志》的同人小說。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是2014年的時候。
  • 三國十大最強謀士,諸葛亮竟沒進前三!
    看過三國的看官們,應該都會被裡面聰明絕頂的謀士們所折服。在三國中,諸葛亮出鏡率最高同時最具有人氣,或許我們都覺得諸葛亮的聰明才智無人能比,其實不然。天下奇才,早年與諸葛亮,龐統同為好友。曾投劉表,後投劉備任軍師,幫助劉備接連打敗了曹操。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在劉備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之前,徐庶是蜀國最重要的謀臣,大破八門金鎖陣,直取樊城,大敗曹仁,是蜀國的奠基人之一。
  • 如果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殺死,劉備和孫權統一的機率會增加嗎?
    這其二嗎,便是在諸葛亮與周瑜之間,周瑜在赤壁打敗曹操後,令數萬鐵騎只追不殺,把曹操漸漸的趕到了劉備的地盤,曹操自己也知道,這周瑜想借劉備之手殺他,然後劉備就會招來復仇大軍,周瑜便可坐山觀虎鬥,收漁翁之利。諸葛亮同樣也看出來這其中的利弊,想借周瑜之手殺曹操,可就是因為這兩人的想法導致曹操反而活的還不錯,可惜他華容道被關羽截住,但是關羽還是放了他。如果曹操在赤壁喪命,劉備和孫權統一的機率會增加嗎?
  • 如果可以穿越回到三國,你最想做哪三件事?
    電視劇《回到三國》是一部穿越劇,以歷史為藍圖而編寫的,不過它引發了不少讀者的思路,如果回到三國,可以成功幹三件事,你最想幹哪三件事?三國三巨頭第一:阻止諸葛亮殺劉封《三國志》記載,劉備因劉封不援助關羽,又與孟達不和以致丟三郡而治罪於劉封,其實劉封對蜀漢忠心耿耿,而且勇猛無敵,是個戰場上拼殺的強將,又是劉備義子,功勳卓著。
  • 三國歸晉早成定局 劉備司馬懿諸葛亮都不過是他的棋子
    所有熟悉三國故事的同學都知道:三國時期有三個人分別叫劉備,孫權和曹操,這三個人相愛相殺了一輩子,最後卻沒有一個人勝出的,結局卻是司馬懿成了最大的贏家。司馬懿忍辱負重含辛茹苦幾十年,生生的熬死了劉孫曹三個同時期的大佬,並且還奇蹟般的熬死了魏國的三位掌門人,最終獨攬朝政,為自己的子孫掃除了一切障礙,最終讓司馬家族建立了晉朝。驚不驚喜?
  • 三國最大謎案,劉備與諸葛亮真的非殺關羽不可嗎?
    如果不發動襄樊之戰,曹操就不會派大軍來救,關羽也不會因為軍力吃緊而從江陵調兵,後方的大本營就不會空虛,孫權一方就沒有可乘之機,南郡就不會失守,關羽就不會敗走麥城。所以一切的根源在於,關羽為什麼要主動挑起這場戰爭?到底是他自作主張肆意妄為,還是劉備下令讓他去打的呢?史料上沒有記載,所以存在爭論。
  • 誰是三國第一軍師?諸葛亮PK郭嘉
    作為三國的三位國君,劉備和孫權都不能與曹操站在一個層面上。劉備的特長在於「宅心仁厚」,靠著漢」皇叔「的名聲,善於籠絡人心,為我所用。其制勝法寶就是三顧茅廬請來了諸葛亮。在此之前他像喪家犬到處挨打逃跑,惶惶不可終日。孫權的能力也並不高,除了繼承父兄基業外,全靠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等人替他撐場子。至於他個人的能力,只需看看那場」張遼威震逍遙津」的戰役——孫權在其中的狼狽表現就知道了。
  • 劉備沒統一三國 ,居然全因這個眉縣人!
    一句話,四個人,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子初劉巴,孝直法正,這四個三國時期在燦若星河的謀士群中,仍舊可以釋放出耀眼光芒的謀士,先後都加入了劉備打天下的隊伍中,再加上關羽、張飛、趙雲等等牛的不要不要的將領……
  • 香港問題是一場詭異的三國殺
    香港問題是歷史遺留問題,現在是三股力量在博弈。最強大的一派,是大財閥與其附屬的精英階層。如果給個標籤,對應的是曹魏;中等強大的一派,是港府與港府背後的中央與建制派議員。如果給個標籤,對應的是孫吳;最弱的一派是本地民粹派以及背後的英美勢力,如果給個標籤,對應的是蜀漢。香港中產階級是逍遙派,工作壓力大,沒有閒時間,大多時候並不會深度參與這場三國殺。
  • 三國十大謀士排行,第九名徐庶,第六名諸葛亮,第一名竟是他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有意思的時期,建安風骨和謀略計策是三國的代名詞,除了常勝將軍趙雲,古之惡來典韋,錦帆賊甘寧等這些耳熟能詳的武將之外,還有諸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的謀士,今天就來說一下我心中前十的三國謀士,此排名僅代表個人看法,不代表歷史準確排名。第一名我覺得是他。
  • 三國中三位霸主的臨終遺言:曹操感人,劉備虛偽,孫權務實
    俗話說得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一個人的生前無論是多麼的危險,奸詐,但是他在死之前都會吐露心聲,那麼三國時期的三位雄主曹劉孫三位在臨死之前都說了什麼遺言呢?三國中三位霸主的臨終遺言:曹操感人,劉備虛偽,孫權務實。
  • 從三國封邑「大數據」看諸葛亮的真面目
    只要看封邑的量級,宇內之輕重早不言而喻。而對比諸葛亮與司馬氏,我們可以感知:同樣的權傾朝野,其實有著品質的天壤之別。從某種角度講,蜀漢在這方面實行了一種「戰時共產主義」制度,諸葛亮則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比如,張繡於建安十年(205)隨曹操大破袁譚,獲封食邑二千戶。因受戰亂的影響,漢末十戶人口才留下一戶,其他將領此時的封邑均未滿千戶,所以張繡是當年的「頭牌」。 那麼,《三國志》是否將魏國名臣的封邑數一網攬盡了?事實上,它缺了極其重要的三個人: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因為他們的傳紀被納入了《晉書》。司馬懿有多少封邑呢?
  • 三國殺:形態最多的五位武將,關羽上榜,劉備第二,第一不是諸葛亮
    三國殺和很多其他遊戲的運營思路一樣,先出著名人物吸引玩家,大IP素材用完就把目標轉向低人氣角色、名不見經傳的無名小卒甚至是杜撰出來的人物,同時新角色越來越超模,名將就成為時代的眼淚。這些名人真的毫無用處了嗎?不,三國殺給了他們新形態煥發第二春。那麼,三國殺裡形態最多的武將是誰呢?
  • 諸葛亮號稱三國三絕中的智絕,卻接連犯下3個大錯,天下由此難平
    三國之中,名人輩出,謀士武將爭相出彩,造就了波瀾壯闊的亂世風雲。一部《三國演義》更是塑造了一大批讓我們喜聞樂見的英雄人物,而這其中,又以諸葛亮為傑出代表。諸葛亮在中國早已成為一種象徵,號稱三國三絕中的智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