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經典《亂世佳人》因涉嫌種族歧視而被下架。
受喬治·弗洛伊德之死所引發的「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活動影響,最近《為奴十二年》的編劇約翰·萊德利公開呼籲HBO Max應該下架《亂世佳人》,因為本片存在美化蓄奴制、強調黑人刻板印象等種族歧視的嫌疑…。



郝思嘉和白瑞德之間的愛情,雖然並不符合那個年代人們對於道德的傳統定義,依然是影片最大的亮點之一。女孩兒們都在幻想成為不屈不撓的郝思嘉,擁有白瑞德這樣充滿性魅力的伴侶,哪怕身後洪水滔天,你我依然激情不變。
針對《亂世佳人》的反對聲音,從80年前就出現了。1940年,放映這部電影的影院遭到了全國黑人國會的譴責。「這是針對美國黑人的恐怖武器,」評論家在黑人主流報紙《芝加哥捍衛者報》上寫道。
他們在1939年所抱怨的一切,對於現在的觀眾來說,可能都不太能夠接受——影片對於蓄奴制的美化,對於3K黨的善意,黑人角色類型的狹隘設置,或許也說明為什麼80年過去了,影片從來沒有被翻拍過。
由於時代不同,《亂世佳人》中對於黑人角色的刻畫,已無法經受住時間的考驗了。故事的歷史背景與題材特殊,片中充滿刻板印象的黑人角色要麼是奴隸,要麼是僕人。
如今這樣的故事,在這個人們會在社交媒體上發起「#blacklivesmatter」(黑人的命很重要)話題活動的年代,劇本創作階段就會被所有製片人與片方一致斃掉。
無論是戲裡還是戲外,撲面而來的種族歧視都讓人咋舌。海蒂·麥克丹尼爾因在本片中出演了「黑嬤嬤」一角,成為了奧斯卡史上第一位獲得提名、也是第一位獲得小金人(最佳女配)的黑人演員。
即便如此,由於80年前美國南方的種族隔離制度,海蒂是沒有資格參加首映式的,這讓克拉克·蓋博出離憤怒,威脅要抵制首映式,後來海蒂說服了他,才最終沒有抵制。
而當年,年僅10歲的小馬丁·路德·金(就是「我有一個夢想」的那位)也來到了首映式現場。由於黑人演員不允許參加首映,他身為牧師的父親來到現場的沙龍舞會上,對首映進行抵制,小小的馬丁也跟著一起來了。

對許多南方白人來說,這本書和這部電影是一種文化上的肯定。1936年出版的小說《飄》,在大蕭條最慘澹的日子裡引起了出版界的轟動。生於亞特蘭大、長於亞特蘭大的作者瑪格麗特·米歇爾,有點兒像現實生活中的郝思嘉,她出生於富裕家庭,祖父曾在內戰中服役。
和郝思嘉一樣,米切爾在陷入三角戀後,也打破了社會世俗。《飄》獲得了普立茲獎,這也是這位不願拋頭露面的作家,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小說。而書中的許多內容,足以讓2019年的讀者感到不適。

「Ni**er」(對於黑人的蔑稱)無處不在,「三K黨」(美國奉行白人至上、臭名昭著的種族主義組織)變成了英雄般的人物(郝思嘉的第二任丈夫甚至就是3K黨,死於一場為郝思嘉復仇的襲擊黑人活動中),「好好當奴隸才是黑人真正的命運歸宿」理念貫穿全文。
好萊塢的電影版《亂世佳人》則對書中的內容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弱化,一方面來講,是想要避免來自黑人社團的抵制;而另一方面,也許因為製片人大衛·O·塞爾茲尼克是個猶太人,他不願意讓黑人被冒犯。
他在片場日記中曾寫道,「我對猶太人在這個世界上所發生的事情深感同情(他寫日記的時候德國還沒有入侵波蘭,猶太人的噩夢才剛剛開始),我不禁同情黑人,以及他們對種族主義的恐懼」。多說一句,布拉德·皮特剛剛獲得的「製片人工會獎」的終身成就獎「大衛·O·塞爾茲尼克獎」,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換句話說,塞爾茲尼克不希望《亂世佳人》像《一個國家的誕生》(D·W·格裡菲斯執導的默片,講述的是三K黨對黑人進行報復的故事)那樣,他聘請了當時的NAACP(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主席作為顧問。電影中的「三K黨情節」被模糊處理了,「ni**ger」一詞一開始只允許黑人演員使用,在黑人演員們集體抱怨之後,乾脆將其完全刪除。
如果這些元素真的存在,別說翻拍了,如今《亂世佳人》可能都無法進行重映。 矛盾的是,雖然種族主義無處不在,《亂世佳人》卻成為了一部對於黑人演員來說,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影片。海蒂·麥克丹尼爾扮演的黑嬤嬤,仍然是一個戴著頭巾、碎嘴連篇的黑人老阿姨。然而這個角色並非逆來順受,而是成為了故事中最堅強、最聰明、最溫暖的角色之一。
一部電影一個故事,將一個個故事講給你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