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納齊王妃,被蔡東藩痛罵為「男無行,女無恥」,但事實真相卻遠沒有那麼簡單。
李世民和齊王妃生了一個兒子,就是曹王李明。李世民還曾想立她為後,魏徵進諫,把她比喻成淫婦「辰嬴」,因此沒有成功。這就是李世民和齊王妃之間發生的故事的大概。
上述說法最早出自於《新唐書》:
太宗殺其弟齊王元吉,納其妃楊氏,有寵,生曹王明。長孫皇后崩,帝欲立楊氏為後,納魏徵諫,乃至。
但在《舊唐書》中,並沒有類似的記載。因此,整個事情的真實性有多大?是要打一個問號的。
民國史學家蔡東藩在《唐史通俗演義》一書中,曾經對此事進行過評價:
好色為英雄所不諱,但既為北婦,就是豔麗動人,亦豈可納為嬪御,此在普通人民,猶知不可,況身為儲貳,不日將登大寶乎?唐太宗為一代賢君,顧瀆倫傷化如此,宜唐室之女禍為獨熾也。但楊氏對於太宗,有殺夫之仇,既不能死,復委身事之,男無行,女無恥,等一穢惡耳!
他把李世民和齊王妃都罵了一遍。說這男女二人「男無行,女無恥」,十分穢惡。
那麼,事實真相真是這樣嗎?
李世民和齊王妃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下面我們來分析。
一、李世民始終沒有給齊王妃楊氏一個名分。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把太子和齊王的兒子都殺得乾乾淨淨。
楊氏的頭銜,一直跟著其丈夫李元吉稱號的改變而改變。
太子和齊王被殺後,原太子的東宮,被李世民入住了。齊王府則賞給了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功臣尉遲敬德。
這麼一來,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女眷,作為罪犯家屬,被一直幽禁在宮中。住在一間擁擠狹窄的宮室內裡:
誠周於造次之間,行滿於危疑之地(據李元吉的女兒歸仁縣主的墓誌記載)。
史載,玄武門之變後,先是李元吉被李世民廢為庶人,楊氏也跟在後面被剝奪王妃的封號,淪為庶人;後來,李世民良心發現,把李元吉改葬,並追爵為海陵郡王。楊氏便成了海陵王妃,再後來,又把李元吉改封為巢王,楊氏就成了巢王妃。
在這期間,楊氏幫李世民生了他的第14個兒子李明,封為曹王,李世民並讓他承繼李元吉的香火,明嗣李元吉,做李元吉的兒子。
《資治通鑑》的記載比這還要詳細。
李世民曾經想給楊氏名份,魏徵諫言:
「陛下不可以辰贏自累……。辰贏賤。且為二君嬖,淫也」。
而辰嬴是秦穆公之女,曾先後伺候過晉懷公和晉文公,辰嬴的行為在古人看來「既淫且賤」。所以李世民就放棄了這個想法,一直把楊氏作為情婦,養在宮中。
如果這些記載屬實的話,也就是說:李世民很喜歡這個弟媳婦,二人長期保持關係,並且生了一個兒子。而楊氏面對殺父,殺子仇人(她之前跟李元吉生的兒子都被李世民殺掉了),與迎就,甘當一個無名無份的情婦。
奇怪的是:在《新唐書》成書前四百年間,沒有任何一本史書提到過唐太宗欲立楊氏為後。包括唐朝專門記錄魏徵諫奏的《魏鄭公諫錄》,也沒有魏徵諫奏阻止李世民立楊氏為後的記載。
上述說法,直到《新唐書》和《資治通鑑》才有記載。
楊氏於貞觀二十一年去世,李世民不準楊氏陪葬昭陵。
二、李世民當真如此不堪?
我們知道,史書記載越接近事發當時,真實性越高。
《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包括之前所有唐朝的史料,根本看不到李世民強納弟媳婦的記載。
《新唐書》則成書於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出現了這個說法。
而《資治通鑑》直到元祐元年(1086)才校定完畢,更不應該記載比《新唐書》更詳細。
中國古代的史書,是一個不斷編撰完善的過程。往往到了所謂的「盛世」,皇帝都要組織一幫人來修史。
同樣一件事情,在不同的史書中,記載不盡相同。經常是:成書時間越往後,記載反而越詳細。
這是因為:中國的史官編撰史書,既是在記載歷史,同時也是一個再創作的過程。
後來的史官,如果完全照抄之前的史書,那麼「編史」就失去了意義,就變成了「整理」,也就不會吸引別人的眼球。
所以,這就需要在原有史書的基礎上,再額外加點「猛料」進去。
這些「猛料」,大多來源於私人筆記、坊間傳聞、甚至一些志怪小說,真實性往往都不是太高。
最典型的就是《趙氏孤兒》,有好幾個版本,越往後的版本,情節越曲折傳奇。在《左傳》中,根本就沒有公孫杵臼,程嬰,屠岸賈這些人物。
再比如,同樣是說李世民,根據《資治通鑑》記載,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跑到李淵那裡,「跪而吮上乳」。一邊哭,一邊拼命吮吸他父親的乳頭。
關於這個記載,引起了後人的若干討論。有人認為這是出於鮮卑族的「產翁」風俗,有人認為這是出於「羊羔跪乳」,表示一種孝順,云云。
其實,這麼一個雷人的情節。在《舊唐書》、《新唐書》中都沒有記載。
玄武門之變發生在626年,而編寫《資治通鑑》已經是400多年之後了。但司馬光等人似乎就像是現場目擊證人,在撰寫史書時,突然增加了這麼一個細節,這個細節的可信度高度存疑。
再比如,關於宋太宗「燭影斧聲」,謀害親兄之說,當時的史書根本沒有相關記載。這個情節最早出自於和司馬光同時代的文瑩和尚編寫的、帶有濃烈神話色彩的私人筆記《續湘山野錄》,文瑩和尚的本意是為了美化趙光義,說明趙光義的皇位是天命所歸,並且是他哥哥趙匡胤當面託付。想不到弄巧成拙,令人產生誤解。後來,《續資治通鑑長篇》把這一段內容收錄了進去,直到明朝人編《宋史紀事本末》時,又把這一段記載加以發揮,終於讓這段故事成型。
關於這些內容,我在之前的文章中,都曾進行過詳細的分析。大家如感興趣,可以【關注】。
成書於宋仁宗年間的《新唐書》中,突然出現了唐太宗李世民寵愛弟媳婦的描寫,並且甚至要立弟媳婦為皇后,這個情節也非常值得懷疑。
根據我推測,有一種可能性:因為李世民本身就有三個姓楊的妃子(其中有一個是隋煬帝的女兒)。也許,李明就是這其中一個姓楊的妃子所生,李世民出於愧疚心理,把李明過繼給李元吉,而李明的母親又姓楊,恰好和李元吉的齊王妃同姓,後人由此而以訛傳訛。
支撐我這個說法的,還有一個間接證據:李明是李世民最小的一個兒子。照時間推算,假設楊氏被唐太宗李世民寵幸,生下李明,已經是在貞觀後期了。這個時候,楊氏就算還沒老,姿色肯定也已經大大減退。李世民在貞觀初年不臨幸她,反而等到她年紀大了,姿色衰退才予以寵幸,可能性『很小。
三、齊王妃究竟受到了怎樣的待遇?
李世民上臺後,非常善於搞平衡。對原關隴集團成員,太子以及齊王的舊部,都予以安撫,並授予相應的職位。
楊氏出身名門,是隋朝宗室隋觀王楊雄的侄孫女。由於楊雄屬於關隴集團。李世民出於安撫關隴集團楊氏一族的需要,應該不會虐待楊氏。隨著李元吉被追封,楊氏的生活待遇也應該是不斷提高。
李世民並不差女人,對於這個弟媳婦,我估計他應該不會予以太多額外的關注。尤其不可能在其登基後,又過了大約十年,才突然開始寵幸這個弟媳婦。
當然,我這都是基於推測,也不能排除,李世民真的臨幸了她。
對這個問題,大家如何認為?有何看法?敬請賜教!
我是今古講堂,如您認可我的分析,歡迎點讚、轉發、評論、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