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人人都能用得起的穩定器
隨手拍視頻、精心製作vlog上傳社交網絡,已經成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不過,並非人人都是攝影師,一切美好畫面的記錄,都要有一雙「鐵手」助陣。
稍有不慎,輕則抖動,重則畫面模糊,對於小白來說,如何用最簡單的操作拍出最好的短視頻和照片,攝影防抖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為了用手機拍攝出穩定平滑的視頻和清晰的照片,人們可謂是使出了渾身解數,不但持續強化手機本身的防抖技術,還在外設方面下功夫,比如手持雲臺。
手持雲臺的原理也不複雜,本質上就是陀螺儀和加速度傳感器的結合,實時獲取數據計算出設備的傾斜角,然後通過PID算法得出應該給電機什麼樣的控制量。
說直白點就是你人往左傾了,電機就往右校正,往右傾了,電機就往左校正,通過這種相互抵消來實現拍攝畫面的穩定。別說是坐在汽車上拍攝,哪怕是坐在馬車上,都一樣穩穩的。
手機雲臺需要溯源於20世紀70年代初的攝像機用穩定器,也就是斯坦尼康。最近5年內隨著手機攝影的崛起,這類穩定器才從配合攝像機逐漸變成了搭配手機,從專業工具變成了大眾的隨身設備。
產品體型不斷縮小的同時,售價也不斷降低。現在的手機雲臺早就進入百元價位,是一個人人都能買得起的產品。比如大疆旗下最新的第四代手機雲臺DJI OM 4,售價899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作發布之前我們一直非常好奇DJI OM系列還能做出什麼樣的調整升級,畢竟前代作品就已經相當全面了。此作發布之後,答案揭曉——新增磁吸手機夾和磁吸配件實現了快拆、快卸這兩個雲臺用戶長期以來的心願。
以下是我們的詳細評測。
二、開箱:新鮮加入磁吸設計
包裝盒正面
包裝盒背面
包裝內附贈了磁吸指環扣,可以貼在手機背面充當手機支架。
包裝內附贈的磁吸手機夾,用定位卡把它貼在手機背面中心處,然後放在DJI OM4上,便完成了相比上代最重要的升級,無需再調整平衡。
相比較 405g的DJI OM3,DJI OM4在輕量化程度上更進一步,機身重量降低到了390g。與此同時,依舊保持三代的摺疊式設計,摺疊後可以輕鬆放進衣兜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雲臺的摺疊部分區域採用了卡扣設計,能夠保證摺疊狀態下的緊緻不松垮。
正面板擁萬向撥輪、M 模式切換 / 開機鍵、錄製鍵和電量指示燈。其中雙擊 M 鍵可以切換橫豎拍模式。
變焦滑杆
扳機鍵
手柄背面安放了扳機鍵,可以通過單擊、雙擊、三擊按壓實現多種效果:按住不放手鎖定雲臺、單擊一下開啟或停止鎖定模式、雙擊雲臺歸位回中或者休眠喚醒、三擊切換前後置攝像頭、單擊+按住不放手進入運動模式。
磁吸區域
吸附手機
總體來說,除了磁吸區域之外,DJI OM4相比較前代的外形、功能分區變化不大。DJI OM 4基本算是延續前代DJI OM3的設計,外觀並不是升級的重點。
附贈的三腳架
機身接口細節
圖上方是供電輸出接口,左下角的Type-C輸入接口是為DJI OM 4充電的接口。手機與雲臺配對後,可以使用供電輸出接口給手機進行充電以及有線連接。
三、快速拆卸體驗 暴力狂甩實測
磁吸設計圓了雲臺用戶對於快速拆卸的心願,這也是DJI OM4 與上代產品最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在開箱部分就已經看到了DJI OM4新增的一個磁吸手機夾。實測了一下,小的像是iPhone SE 2、大的像是小米MAX 3這類不太常見的手機都能通過磁吸手機架進行雲臺固定。筆者習慣將磁吸手機夾取下來,安裝好手機後再貼到雲臺上。
iPhone SE 2、小米Max3實裝
快速拆卸設計給筆者帶來的最能明顯感知到的體驗升級就是:在使用雲臺的時候,我們完全不用再因為收發社交軟體的消息、接打電話,而將手機頗費周章地反覆取下、裝回。
在使用DJI OM3的時候,手機放在OM3拍視頻,如果中途想要使用手機接打電話,需要將手機從支架上取下來,打完電話再重新安裝上去,而且安裝的時候甚至還需要慢慢調平。
如果碰到一來一回的社交軟體消息,如此頻繁的拆裝更讓人深感繁瑣麻煩。為免煩擾,筆者在拍攝時常常關閉社交軟體,結果又導致無法及時回復消息。
曾經麻煩的步驟而今簡化為了直接拿下/放回磁吸手機夾和手機這簡簡單單的一步到位。用戶將磁吸手機夾安裝到手機上之後,靠近支架上磁吸的位置,白點對白點,吸力迫使兩者自動吸在一起,取下的時候只需要用力就可以分開。
快速安裝
我們在拿到DJI OM4之前,非常擔心其磁吸部分的吸力如何?如果甩的力度太大了,磁吸手機夾和手機會不會很容易飛出去?
對此,我們嘗試了一下,在用力甩動之下,磁吸手機夾和手機都穩穩噹噹,沒有絲毫的分開或者移位,顯然正常使用絕無問題。
大力甩動
四、使用體驗:小白也能拍「希區柯克變焦」了
除了磁吸模塊帶來的快速拆卸特性之外,DJI OM4相比較DJI OM3幾乎沒有發生太大變化,軟體端所搭配使用的App依然是DJI Mimo,與大疆Action運動攝像機、大疆無人機所用的App是同一款。
安裝好DJI Mimo App,除首次連接需要配對,之後只要把手機裝在雲臺,打開App即可自動秒連。
相比較DJI OM3,DJI OM4額外增加了分身全景、動態變焦等功能,同時對於現有功能也進行了升級——比如內置了智能跟隨3.0系統,其餘大部分功能和OM 3完全一致。
——智能跟隨3.0
拍攝運動的物體時,快速移動鏡頭跟隨很容易產生抖動影響到成片的質量,而DJI OM 4上的智能跟隨3.0的追蹤能力相當出色。
這一次的3.0更新主要是優化對人和寵物的跟隨表現,識別對象無需在畫面中央,這意味著DJI OM4的用戶也可以自己為自己錄製運動狀態的視頻。
筆者嘗試了一下,框選目標之後DJI OM4會自動追蹤被框選的對象主體,然後即可開始追蹤錄製,十分精準。
智能跟隨
——穩定測試
筆者嘗試了普通模式下的跑動拍攝,具體穩定效果如圖所示,這樣的穩定效果用於專業視頻的素材毫無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開啟運動模式,用戶可以更快速跑動、變換方向,雲臺的反應會更為靈敏,最後的視頻穩定性效果相差不大。
手機系統相機視頻錄製
雲臺防抖
——分身全景
分身全景以往需要拍攝者與被拍攝者來配合,一點一點逐張拍攝,最後合成。而現在,大疆通過內置的預設模式,根據手機中的指引站位拍攝即可完成分身全景照片的拍攝。
分身全景拍攝界面
分身全景拍攝樣張
——動態變焦
動態變焦,也就是希區柯克變焦,它是一種炫技的視頻拍攝技巧,常常用來塑造緊張懸疑的氣氛,最早出現在電影大師希區柯克的作品《迷魂記》當中,因而得此稱謂。
這種拍攝需要將移動機位和改變鏡頭焦段反向結合,從而產生強烈的視覺衝擊,若在大幅度、快速變焦的條件下能製造眩暈感,需要攝影器材能夠平穩的推/拉運動、變焦平滑無割裂感。
拍攝界面提示移動方向,相機自動變焦
現在,我們使用DJI OM4就可以自動完成整個拍攝過程,根據提示操作即可,徹底消滅了這種高級拍攝手法的拍攝難度。
動態變焦(我們離地鐵出口越近,背後樓體離我們越遠)
——延時攝影和運動延時
使用DJI OM4完成延時攝影可以選擇間隔拍攝的時間、總的拍攝時長,還能夠自定義設置延時拍攝的起點、過程點位和終點,支持自定義運動方向和軌跡。而且無需搭配專業的相機和滑軌。
運動延時讓我們可以使用DJI OM4在移動狀態中拍攝延時攝影,非常適合現一鏡到底的一些長鏡頭跟拍、邊走邊拍,較具實用性。
動態延時
延時攝影
——旋轉模式
在視頻的選項中直接更改為旋轉模式,撥動搖杆時候就可以控制雲臺進行旋轉。旋轉的鏡頭打破畫面的平衡感,即便是新手小白也能拍出盜夢空間般的視覺效果。
旋轉模式
——Story模式
Story模式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標準模板,包括畫面組合以及音樂等不同拍攝主題,用戶只需要按照App提示拍攝模板當中的幾個片段即可完成一個有主題的小短片。
這意味著即便是小白用戶也能直接上手就能拍攝有設計感、剪輯感的小短片,在社交軟體當中秀上一把。
按照模板逐段拍攝,最後合成
Story模式
五、總結:小白用戶必入!DJI OM3老用戶不必升級
先說硬體方面,前作DJI OM3的卡的設計對於頻繁裝配手機的用戶而言不夠友好,一套複雜的操作下來會耽誤很多時間,這在新一代的DJI OM4上得到徹底解決:獨立的磁吸式的手機夾,將手機卡住後往雲臺上一貼即可毫不費力的裝上。
磁吸式設計的加入還意味著安裝手機之後即可直接開拍,免去了「調平」這一環節,對於初學者尤其是第一次用雲臺的用戶而言是一個難得的福音。除此之外,像是轉軸、電機的提升感知並不明顯,穩定效果和DJI OM3相比沒有什麼差異。
軟體方面,DJI OM4添加了一些功能,主要是智能跟隨3.0、動態變焦、旋轉模式以及分身全景:
其中智能跟隨3.0的加入讓用戶只需要框選住所需要拍攝的物體,即可自動跟隨拍攝;動態變焦讓用戶在拍攝動態畫面的同時,免去了拍攝時手動變焦的麻煩。
至於旋轉模式不僅可以拍出類似《盜夢空間》的效果,其它像是圍繞著一款產品拍攝動態特寫、旋轉效果時也更加簡易;分身全景較具趣味性。
相比較於DJI OM3而言,DJI OM4並不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升級革新,它最主要的變化就是進一步簡化了手機雲臺的結構,引入磁吸式設計,而899元的售價比上一代的首發價格貴了200元。
在選購建議方面,我們認為:
1、DJI OM4對不擅長調整手機平衡位置的用戶而言更為適宜,磁吸方式對新人小白來說大大降低了使用難度,做到吸上就開拍,相比DJI OM3多出的這200元購入成本相當值得。
2、同時,對於DJI OM3的老用戶來說,並非徹頭徹尾革新的DJI OM4可以看作加入磁吸式設計的DJI OM3,沒有升級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