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馬來人,是馬來西亞華人!

2021-02-22 黑無常的環球旅途驛站

轉載說明:文章轉載至知乎答主「聞芒」,其公眾號《寒蟬紀》上最初發表了這篇文章,在經過作者同意的情況下轉載了此文章,並適當添加了穿插圖片。

—————————————————————————

    在紐西蘭打工旅行的一年裡,我常常接觸到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讓我印象極為深刻:他們黃皮膚,黑眼睛,長著一張與我們並無二致的臉,開口說的也是普通話或粵語,甚至同我們一起慶祝農曆新年。但當我以為是遇到了同胞上前詢問他們來自哪裡時,卻會得到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我來自馬來西亞。

「哦,馬來人啊。」我習慣了這樣的簡稱。

「不是馬來人,是馬來西亞華人」不管多麻煩,他們都一定會鄭重地糾正我。

    一開始我並不了解他們,也很難理解為什麼不能這樣簡稱,直到我在旅行的過程中結識了他們中的更多人,因為語言和文化上的親近,都很自然地成了朋友。在跟他們或淺或深的交流中,對他們的認知從無到有,從模糊到逐漸清晰,慢慢拼湊出「馬來西亞華人」這個群體更接近真實的模樣。

    其實我們對於「馬來西亞華人」一點都不陌生,從演員楊紫瓊、歌手梁靜茹,到在羽毛球場上跟林丹做了一世瑜亮的李宗偉,再到這些年在《奇葩說》舞臺上大放異彩的胡建彪、顏如晶,他們都是馬來西亞華人的傑出代表。

李宗偉也是馬來西亞華人

    說來有趣,你不能叫他們「馬來人」,但是說他們是「馬來的」就沒有問題。因為現在的馬來西亞華人大多數都是第二、第三代移民,他們生於斯,長於斯,都是地地道道的馬來西亞人。

    他們的祖先大都在十九、二十世紀,這動蕩的兩百年間離開中國去到馬來西亞——在那場「下南洋」的浪潮裡,大量居住在東南沿海的中國人,有的因為躲避戰亂主動離開,到海外尋覓新的家園。有的則是被賣到國外做苦力的契約勞工,也就是俗稱的豬仔,因為不識字被騙跟蛇頭籤下契約,從此終生回國無望。

坐船下南洋的華人

    在那段時間,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華人擠在大大小小破陋不堪的船隻裡,漂泊到包括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現在這三個國家的華人數量大約有兩千多萬,佔到海外華人總數的一半)等東南亞的群島之上,在這片炎熱而陌生的土地上安營紮寨,建立起新的家園。

19、20世紀華人「下南洋」路線圖

其中相當的一部分,到了馬來西亞。

    故國的日子水深火熱,在他鄉討生活也並不容易,初到馬來西亞的華人通過割膠、採礦、跑碼頭可以勉強維持生計,條件好一些的開家餐館或者做點小買賣,同鄉鄰裡之間相互扶持,日子也能過得不錯。就這樣,他們不僅在馬來生存了下來,還建立起龐大的華人社區,華人也漸漸成長為馬來西亞僅次於馬來族的第二大種族並且一直延續至今。

    華人是一個無論漂泊到哪裡,都能在當地建立起「China Town」的民族。那些下了南洋的華人並沒有移風易俗成為一個」本地人」,他們反而很大程度地保留了華人文化傳統。

農曆春節前夕的亞庇街頭

擺地攤賣春聯

    而如果論及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保留程度的話,第一名可能不是這些年移民火熱的美國或澳大利亞,也不會是華僑人數最多的印尼,甚至不是華人佔總人口比例最高的新加坡。而很可能,是馬來西亞。

    在印尼,由於政府的強烈打壓,當地華僑沒有組成統一的陣線,他們無法保留自己的中文名,也禁止慶祝中國新年。在泰國,政府系統地接納華人融入泰國社會,建立了和諧的社會族群關係。至於新加坡,雖然華人比例高達90%,但總理李光耀出於「國運」的考慮,主動消滅了中文教育,甚至關閉了唯一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舉國學習英語和馬來語。而只有馬來西亞的華人,幾乎完整地傳承和保留了中國的文化和教育體系。

    正如他們在稱謂上所堅持的那樣,他們對「華人」的身份很在意,這份認同感並不因為一兩百年的時間或是幾千公裡的距離就有所削減。

    談到宗教,我們這代國人可能大都會頗為自豪地說自己是無神論者,信的是「德先生」和「賽先生」。

    但馬來西亞的華人中,除了常見的信佛、信耶穌的,還很多人因為祖籍是中國南海,信奉的是觀音或者媽祖。而很多「跑江湖」的,每天必拜的是關羽關二爺和財神。除此之外,齊天大聖、活佛濟公、甚至是「身份卑微」的土地公,也常常毫無違和感地出現在他們的神龕之中,每日祭拜從不間斷。這些並不是馬來華人的「創造」,而是我們曾經也是這麼做的。只不過我們在某個動蕩年代遺失了的東西,身在海外的馬來西亞華人們都替我們完整地保存著。

華人聚集的地方隨處可見這樣的神龕

    除此之外,他們還把閩粵華人的「宗族」文化帶到了馬來西亞。走在檳城的街頭,隨處可見一些掛著 「陳家會館」、「周氏宗祠」牌匾的深宅大院。也正是這種強大的以血親為紐帶的家族文化,維繫了宗族內部巨大的凝聚力,讓他們能夠在異國生存和延續下來。時至今日,他們中的很多家族依然保留著家族大事由族長主持,在宗祠商討和決定的習慣。

    我在馬來西亞時認識了一個的開 Uber 的華人司機,聊天中跟我講起去年回中國探親的事——他的祖籍在廣東佛山一代,去年因為家族長輩的動員,舉家飛到深圳然後坐大巴到佛山探親,一共去了七十多人,幾乎是包了半架飛機的規模,到了當地還專門請了導遊,包了兩輛大巴。「還沒有全部都去,因為很多老人小孩出遠門不方便,要是全部都去的話,得一百多號人。」而他們到了佛山,並沒能找到當年的老宅,最終一家老小七十多人尋見的唯一一個親人,也是血緣上遠得不能再遠的「舅舅的四姨父」。

    而這一切中華傳統文化在馬來西亞得以延續的根本,是語言的傳承。

    我所認識的馬來西亞華人朋友們,熟練掌握四種語言幾乎是他們最基礎的「標配」:國語(普通話)、粵語、英語、馬來語。更多的人因為家族傳承的緣故能說多達五六種的語言,除了前面四種必備語言之外,還有閩南語、客家話等。他們中的絕大部分,都能用中文和我流利沒有障礙地交流。

    Kelly 是我在紐西蘭認識的一個女生,她是我所見過的馬來西亞華人裡中文最好的。咬字清楚、發音準確,還會用大量的成語、俗語和典故,甚至能跟我說出「馬來西亞的面積相當於一個雲南省」這樣的話,以至於一開始我根本不相信她是馬來西亞人。後來才知道她從小就接受良好的中文教育——她出生在馬來西亞柔佛州,因為靠近新加坡的關係,Kelly從小看中文口音更加標準的新加坡電視劇長大,練就了一口標準的發音。而他的祖父下南洋前曾是私塾裡的教書先生,滿腹經綸還寫得一手好書法。所以她從小就被鼓勵讀唐詩宋詞,家裡還時常給她買臺灣或大陸出版的繪本來看。後來因為中文優異的關係,Kelly 還成了 Agoda 的培訓師,專門給馬來西亞的中文接線員培訓。

    在馬來西亞這樣一個以馬來語為主要語言的國家,學習中文既不「經濟」,也不「實用」。但遷居馬來的華人們,從一開始就十分重視中文的教育。儘管他們很多人自己文化水平並不高,一方面自己還要艱難地學習馬來語以融入當地的社會,但是一旦回到家裡,關起門來跟孩子交流都堅持只說中文。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電視的普及,華人們還通過各種方法引進了香港的電視臺(大陸的當時無法引進),為的是讓子女從小看中文媒體的節目。所以這一代馬來西亞華人,也是跟我們一樣從小看著《射鵰英雄傳》、《上海灘》這些經典的港片港劇長大的,很多人一口流利的粵語,也都是在看電視的過程中習得的。

「浪奔浪流」同樣是馬來華人的珍貴記憶

    順帶一提,世界上最長壽的中文報紙不在中國,而是馬來西亞的《光華日報》。這份報紙1910年由國父孫中山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聯合當地華僑所創立,比《人民日報》還早38年創刊,一百多年來作為馬來華人了解國內新聞時事的重要渠道。而「光華」的意思其實就是,光復華夏。我在檳城的時候還專門找到這家報社的當年舊址,可惜已經人去樓空,不知道搬去了哪裡。

目前最長壽的中文報紙,光華日報

光華日報報社的舊址,位於檳城

    而馬來華人對於華文學校的投入和建設,更是不遺餘力的。他們把私塾教學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過去教授的是三字經,四書五經等傳統教材,後來開始跟隨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而改革,逐漸形成華文小學、華文中學,包括華文大學(學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學體系。

馬來西亞華文中學用的教材

    在馬來,絕大部分的華人都會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上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華文小學。很難想像,在國土面積並不大的馬來半島,竟然星羅棋布著一千多所華文小學。華人子弟們在這裡接受嚴格的中文教學,一般情況下只準說中文,如果被發現說方言(粵語、客家話等),是要被記過處罰的。

不少馬來西亞的華校也擁有近百年的歷史

    華人們還集資在馬來西亞建華文大學,除了富商大賈的慷慨捐贈外,更多的是底層馬來華人奔走忙碌地辛苦集資。其中包括那些三輪車夫們,他們曾共同約定,把一天拉車賺到的所有血汗錢都捐給華文大學的建設。現在馬來西亞作為全球除了中國以外唯一一個保留完整華文教育體系的國家,擁有目前東南亞唯一一所以中文教學的大學——南方大學學院。

    然而可能只有馬來西亞華人們自己知道,這一切來的有多不容易。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卻很難說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國家。由馬來族獨攬大權的馬來政府這些年強行推進馬來文的教育,使得華人的中文教育在馬來西亞一直舉步維艱。

    1955年,馬來西亞政府頒布法令嚴格限制華文學校牌照的發放,並且規定所有以中文為語言媒介的學校都拿不到政府的津貼。這使得大量華人子弟在從華小畢業之後,迫於華文中學高昂的學費,只能轉去學費較低的公立中學讀書。而這樣的學校裡,教學語言為馬來語和英語,要學習中文的學生,需要在放學之後留校,把學生聚集到一間教室由外聘中文教師授課。

    因此,想要繼續進修中文的華人子弟必須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時間和精力,很多人都就此無奈地放棄了繼續學習中文的機會,中文水平就此停留在了小學程度。政府的不斷打壓也使得華文中學的數量持續衰減,從原本的幾百所,到現在僅存61所。 

    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馬來華人在馬來西亞建立的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在世界範圍內廣泛被認可和接受,唯獨遭到馬來西亞本國政府的拒絕——政府至今不承認華文中學的高考成績,也就是說,只要是華文中學的畢業生就無法進入到本國的所有公立大學學習。

    馬來西亞雖然國土面積不大,卻有著十多所不錯的公立大學,學費低廉、設備先進,其中的幾所還有世界排名。但是華文中學畢業的學生,無論成績再好,都不會被任何公立大學所錄取。相比之下,馬來人只要成績及格,幾乎是100%會被公立大學錄取。

    所以很多從華文中學畢業的學生只能去學費更加高昂的私立大學繼續深造,或者就是留學海外。不論哪一個選擇,都意味著付出極為巨大的經濟成本。但只要家庭負擔得起,不少華人家庭依然義無返顧地選擇了這條顯然更難走的路。

    當然,華人在馬來西亞所遭受的不公平對待,遠遠不僅僅是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上。

    說得殘忍一些,馬來華人們雖然通過自己的努力佔據了經濟上的主導地位,但是在政治、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當做「二等公民」來對待。

    由於馬來西亞是一個蘇丹統治的穆斯林國家,一些宗教問題讓華人長期頗受困擾。比如他們在被要求不在公共場合食用和售賣豬肉的同時,卻要忍耐周圍的人毫無顧忌地吃牛肉——相當多的馬來華人信奉觀音,有不吃牛肉的規矩,但卻從來沒得到過重視,超市和市場裡從來沒有停止售賣過牛肉。

    更嚴重的惡性事件也時有發生,比如有一年穆斯林的齋月(封齋期間穆斯林白天不進食),有個華人老奶奶僅僅是因為白天在廣場上售賣食物,就遭到當地穆斯林激進份子的一頓毒打。

    而當年「五一三屠華事件」的給華人的創傷尚未痊癒,如今馬來政府新出臺的一些政策,又一下下地刺痛著華人的本就敏感的神經。比如在馬來,同一套房子房地產商會標上兩種價格,一種是給華人的,一種是給馬來人的,馬來人的價格要便宜上許多。這是政府的強制規定,哪怕這個樓盤的投資和建設都是由華人完成的。再比如,政府規定馬來西亞的任何一家企業,強制保留30%的工作崗位給馬來人,因此很多華人企業不得不無奈地養著一群好吃懶做的馬來人員工,而很多勤勞肯幹的華人卻因此失業。

    這跟華人對這個國家的貢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據馬來西亞官方統計數據顯示,整個馬來僅有10%的人在納稅以支持國家的建設,其中華人給整個國家貢獻的稅收佔到八到九成。而並不信仰伊斯蘭教的華人,每年還要額外地繳納大筆的錢去給每個邦的蘇丹國王修建他們富麗堂皇的皇宮,供養他們驕奢的生活。可以說,沒有華人,就沒有現在的馬來西亞,但是馬來西亞政府卻沒有給這個民族應有的公正待遇。

    正因為華人在這個國家付出和得到完全不成正比,這幾年馬來西亞的華人比例下降得厲害,從過去的頂峰時期的接近40%,降到現在20%左右,幾乎是斷崖式地減少了一半。當年想方設法來到這裡的華人們,如今又在想方設法離開這裡。

     「能走的已經都走得差不多了。」我的另一個朋友SS 這麼跟我描述。「郭鶴年你知道吧?馬來西亞首富,世界糖王!他的糖廠被當時總統夫人的親戚看上了,然後運用各種政治手段搶過去了。他一氣之下把資金全部投資到了印尼和澳大利亞,然後全家搬去了香港,再也沒有回來大馬。」

    更多的普通人不能像首富那樣瀟灑,但是也竭盡所能地「用腳投票」。大部分人通過找工作移民到一衣帶水的新加坡,那裡更健全的社會制度,更高的薪資,以及平等的公民待遇。

    SS就是這麼打算的。「我回去之後就想辦法去新加坡找工,一直工作到我死為止。」 和他告別前我問起他之後的打算,他非常堅定地這麼說。

    但是新加坡畢竟是個彈丸之地,承載不了那麼多人的移民願望。於是很多人又把眼光放向了「南洋更南」處的澳大利亞、紐西蘭,以致於兩國政府因為擔心非法移民的湧入給馬來西亞的籤證增加了諸多限制,比如打工旅行籤證一般都是一年期,給馬來西亞的只有半年期,而且單獨增加了不能為同一僱主工作超過三個月的規定。

    同時,近些年中國的崛起也給一部分馬來華人帶來了新的曙光。現在的馬來西亞,機場和大型商場裡隨處可見鋪天蓋地的 VIVO、OPPO 廣告,以及支付寶支付的標識,甚至有不少馬來人和印度人開始主動學習華語以提升競爭力。甚至我最近一次聽到「一帶一路」這個詞,竟然還是從馬來西亞朋友的口中。

現在馬來西亞的大型商場裡,隨處可見 「Alipay 」的標誌

    當今的馬來西亞已經很難忽視中國的巨大影響力,許多的馬來西亞華人在為自己的「祖國」感到高興的同時,也在謀求「回北洋」發展。很多的華人子弟中學畢業之後都申請去中國留學然後留在中國工作,再者如顏如晶、胡建彪另闢蹊徑,靠一檔綜藝節目也殺進了浩浩蕩蕩的「北漂」隊伍。

    但更多的馬來西亞華人,依然站在十字路口觀望。他們既沒有經濟能力舉家移民去發達國家,也並不想回到早已沒有親人在的中國。他們也早已習慣了馬來西亞的生活,雖然時不時遭受不公,但也遠遠沒有到「難民」的程度,只要忍氣吞聲,日子也還能過得下去。

    不知道他們的未來,何去,何從?

 ———————END——————

參考資料:

[1].林水壕, 群靜山合. 馬來西亞華人史[J]. 1984.

[2].MASK MAN, 大馬華文教育血淚史之三:千古罪人陳修信與華社族魂林連玉.[OL].

2013.

[3].趙海立. 政治認同解構:以馬來西亞華人為例[J]. 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2005(4):27-33.

[4].洪麗芬. 馬來西亞華人家庭語言的轉變[J]. 東南亞研究, 2010(3):73-78.

[5].何燦然. 馬來西亞的華人是個怎麼樣的存在[OL].海外利益研究, 2016.

[6].Tan C B. Chinese in Malaysia[M]. Springer US, 2005.

[7].Tan C B. Chinese Religion in Malaysia: A General View[J]. Asian

Folklore Studies, 1983, 42(2):217-252.

相關焦點

  • 奉行「馬來人」至上的馬來西亞,華人掌握經濟領域,農業發達
    馬來西亞人對中國的感情是複雜的,要知道,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一窮二白,是一個生產力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而馬來西亞呢,曾經馬來西亞也輝煌過,被譽為「亞洲四小虎之一,」亞洲四小虎是指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國。這四個國家的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都像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得名。
  • 你真的了解馬來西亞華人嗎?
    馬來西亞華人把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非常完好,所以大多數的馬來西亞華人中文說的非常不錯。情歌天后梁靜茹   那麼問題來了,你對馬來西亞華人了解多少呢?馬來西亞人不等於馬來人有些人誤將「馬來人」當成「馬來西亞人」的簡稱,這是不正確的。其實馬來人只是馬來西亞的民族之一,因此馬來西亞人不等於馬來人。
  • 華人目前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怎麼樣?還會遭到歧視嗎?
    馬來西亞原來叫馬來亞,我國南方人民早在宋朝便開始前往謀生,掙到錢便回國。後來家大業大了捨不得放棄故變成流落他鄉,一代又一代繁衍,加上國內元明清幾代戰亂不斷,社會腐敗,造成更多的人背井離鄉前往。華人目前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是怎樣的?
  • 馬來西亞華人處境:尷尬、獨立而又悲壯
    我們浴血抗戰,創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有完整的「馬華文學」,而這一切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是得不到承認的。反倒是曾經廢除過南大的新加坡,由於其更為強大的國勢,反而被認為是在海外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國家。「尷尬」之處就在於此: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為世人所知,裡外不是人。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一種存在:尷尬的存在。
  • 馬來西亞的華人,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尷尬的、悲壯的存在!
    「尷尬」之處就在於此: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為世人所知,裡外不是人。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一種存在:尷尬的存在。第二、獨立的存在獨立的存在,另一個說法是孤立的存在。「馬來西亞華人」這個詞兒意味著:我們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中國朋友最大的誤會~囧);我們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於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和文化產生了,獨立於世界之林。
  • 馬來西亞再次「變天」,華人成最大輸家?
    不容忽視的華人角色縱觀歷史軌跡,儘管馬來人在馬來西亞政治領域的主導地位無法撼動,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馬來西亞各政黨甚至黨內各派系的競爭日益激烈及民主化進程的發展,佔據馬來西亞總人口23%的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歷屆大選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 馬來西亞華人:荒漠中的文化傳承
    在我們的印象中,馬來西亞除了水果、叢林就是猴子,要麼就是沙灘、夕陽和清真寺,其實,中華元素是大馬不可缺少的因子。因為這片土地上,還有我們海外的同胞們。他們說著中文,卻不是中國人;他們傳承我們丟失的東西,卻不被同根同族的我們了解。  南洋的華人把中國文化保存得很完善,很多時候甚至比中國還中國。
  • 娘惹百年,那些走進馬來西亞上流社會的傳奇華人
    12歲起學繡工,做嫁服,習烹飪,16歲徐如玉娘嫁入華人望族。
  • 新加坡最具特色的村鎮,以前只有本土馬來人,如今隨處可見華人
    名字聽起來很有個性,但是這個小村子曾經是馬來人住的地方,之後,很多土生華人來到這裡,建造了美麗的現代別墅和房屋,兩種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若籠士是巴剎最受歡迎的觀光景點之一,其實巴剎的意思是市場,這是一個非常全面的馬來西亞風格的市場,很多營業店都是馬來人,來買東西的人很多,在市場上經常使用馬來語呼籲銷售,但如實反映了馬來人日常生活的現實,當然這個市場主要是日用品,如果想買特產的話,可以在這裡買。
  • 馬來西亞教育部長:更多馬來人選擇到當地華文學校就讀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據馬來西亞《星報》11日報導,該國教育部長莫哈末拉茲吉丁表示,與過去10年相比,更多馬來人選擇到當地華文學校就讀。2020年,馬來學生佔華文小學學生總數的15.33%,而2010年這一比例為9.5%。
  • 馬來西亞的華人到底會說多少種語言?
    其實,從如晶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到大部分馬來西亞華人的縮影。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了大馬華人的多種語言能力呢? 馬來西亞的歷史背景 首先,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多種語言和多元文化的國家。 在全國30多個種族中,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是人口最多的三個種族。其中,馬來人約佔68%,華人約佔23%,印度人約佔7%。
  • 馬來人威哥是怎樣大過閩南年的?
    他們當中有馬來人阿威,臺灣人阿豪、Peter C,廣西人板邪,大連人於寶娃以及小熊、孫玥、康康、漢城、笑笑等。通過節目音頻和採訪圖文,一同走入他們與沙坡尾、與藝術西區之間的故事。阿威來自馬來西亞一座面朝大海的小城,阿威的祖父是漂洋過海下南洋的閩南華人,在馬來西亞生下阿威的大伯和父親,此後,祖母將大伯帶回了閩南,父親則跟隨祖父留在了馬來西亞,成為華裔馬來人,因為時代的原因,兩邊逐漸失去了聯繫。祖父期望在馬來打出一片天下,而若干年以後,阿威卻在沙坡尾找到了一種回家的感覺。阿威有過長期漫遊的歲月,在亞洲的菲律賓、澳洲的墨爾本和北美洲的德克薩斯都曾留下身影。
  • 馬來西亞把土地公叫什麼?
    所以要想從馬來西亞的遊神或起乩活動中認遍各種神明,並不是那麼容易。以土地神來說,雖然土地公幾乎是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家中的神明標配,但由於段位級數的既定認知,你可能很難在遊神活動中看到他。如果你去過馬來西亞,你可能會發現,你所說的土地公和馬來西亞人真正拜的土地公,可能未必是同一位土地公(<--此處非繞口令)。
  • 在馬來西亞,如何拜對土地公?
    所以要想從馬來西亞的遊神或起乩活動中認遍各種神明,並不是那麼容易。以土地神來說,雖然土地公幾乎是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家中的神明標配,但由於段位級數的既定認知,你可能很難在遊神活動中看到他。如果你去過馬來西亞,你可能會發現,你所說的土地公和馬來西亞人真正拜的土地公,可能未必是同一位土地公(此處非繞口令)。
  • 馬來西亞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和印象是怎樣的?
    其中以馬來人(當地土著)佔主導地位,其次是華人,然後是印度人。因此,想要正確知道馬來西亞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必須分開來解析。首先看馬來西亞的馬來族和印度族對中國人看法。馬來西亞的馬來族和印度族對中國人的最初看法,都是從本國華族身上總結得出的,比如勤勞、聰明、低調、愛抱團、很會做生意。
  • 新加坡華人這麼多,為什麼英語是第一通用語,而馬來語是國語?
    而說起海外華人哪裡最多,恐怕當屬東南亞地區。由於東南亞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東南亞各個國家才是海外華人主要的聚集地。像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等國華人數量都不少,不過並沒有成為該國人數最多的族群。在新加坡華人數量佔比最大,達到了總人口的74.2%,還有馬來人(13.3%)、印度裔(9.1%)。
  • 講述—我在馬來西亞的親身經歷!
    這邊的穆斯林相對來說算是溫和的,大多數人還是很有禮貌的,不像中東那邊的極端分子,加上華人社團比較團結,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社會結構,從小孩子教育的華校到華人的公冢,馬來人和華人幾乎像兩條平行線,很少交集,倒也相安無事,只是剛開始每天從早到晚從無處不在的清真寺高音喇叭定時響起的祈禱聲有點麻煩,考慮到華人一樣放鞭炮,燒香,燒紙錢,久了也就習慣了,現在幾乎聽而不聞了。
  • 新加坡這麼發達,當年馬來西亞為何不要,以0票反對被踢出聯邦
    英國政府為了發展新加坡經濟,從海外招收了大量勞工,其中從中國招募的勞工比重非常大,而且明清時期大量華人南下在馬六甲一帶繁衍生息,華人的比例大為以後新加坡的獨立奠定了基礎。二戰結束後,英國的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英國在馬來半島的殖民地)首先宣告成立。
  • 夜不閉戶 馬來西亞雙溪克拉墾殖區各族裔親如一家
    中國僑網3月30日電 據馬來西亞星洲網報導,馬來西亞霹靂州雙溪克拉墾殖區(Felda Sungai Klah)是州內有著最多非巫裔人口的Felda墾殖區,369戶住家中,印度人和華人分別佔了37戶和28戶,接近20%,在馬來西亞國內也是名列前茅。
  • 龍刃:這才是兩大華人群體的真面目!
    在東南亞華人佔比最高的3個國家,這種現象尤其明顯:新加坡華人佔比74%,馬來西亞佔比24%,泰國佔比14%,三國相對應的人均GDP(2017年)分別為5.77萬美元、9944美元和6593美元。然而,經濟上的成功並不能掩蓋華人在政治上的弱勢,他信和英拉的例子就不用多說,馬來西亞的華人更是飽受不公平的對待。或許有的讀者會質疑龍刃(微信公眾號:龍刃),新加坡的華人不是混得好好的嗎?該國歷任總理可都是由華人出任的呀?其實,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