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華人,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尷尬的、悲壯的存在!

2021-02-13 稻田報告

本文作者北大馬來西亞華人留學生具體不詳

編輯/佐為

在校內發了第一篇過後,真沒想到校內影響力那麼大,能傳得那麼廣。於是,我突然有一個想法,想有意識地運用校內的這種影響力,讓大家更好地認識馬來西亞華人這個群體。當然,以下只是我個人的想法,只代表我個人的立場。我的朋友,請幫忙轉載,當幫我一個忙;大馬同胞,也請幫忙轉載;不認識的朋友,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稍有可取之處,也請幫忙轉載~謝謝大家啊!

第一、尷尬的存在

場景1

當我剛到中國時,人們問我的第一個問題總是:「你的漢語怎麼說得那麼好啊?」緊接著「來到中國多說年了?」、「難道是從小學漢語嗎?」

場景2

當時我和中文系的辯論隊一起看01年的國際大專辯論賽決賽,馬來亞大學的三辯提到「日本軍在南京大屠殺凌虐我中華婦女」,有位同學問我「你們也提中華婦女嗎?」

從我到中國以來,以上的情況遇上了無數遍,於是我很早就想寫一篇文章來告訴大家:馬來西亞的華人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這個題目很大,我只能從我切身的體會和感受來寫這篇文章。

緣起

先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歷史背景來做開場白。1840以來,中國進入了一個動亂的時期。一方面,好些中國人想往外逃竄;另一方面,西方列強想捉苦力到東南亞地區為他們服務。於是,大量的中國人(尤其是福建、廣東一帶)就散布到東南亞各個地區,其中就包括了馬來西亞。

尷尬的存在

當人家問我「你的漢語怎麼說得那麼好啊?」這麼一個簡單的問題時,我還真覺得這不是一句話就能解釋的問題。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因為我祖先是中國人」,但是有人又會問:「那麼為什麼好多印尼人就不會說漢語了呢?」問題的複雜之處就在這裡。

從遷居到馬來西亞,我們的先賢就特別重視中文的教育,通過私塾、宗祠等單位教授三字經、四書五經等教材,後來隨著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而改革。這個時期,我們的祖先基本上還是以中國人自居,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華僑、抗日戰爭時期全體華僑出錢出力、著名的華僑陳嘉庚創辦廈大、集美大學。。。。。。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

後來,隨著居住馬來西亞日久,我們的命運漸漸在這片土地上生了根。從馬來西亞(大馬)方面來看,我們開始更多地關注大馬的政治,與馬來族、印度族聯手爭取從英國的殖民統治中獨立。從中國方面來看,周恩來總理提出:華僑應在其居住地生根發芽。但是,不變的是:我們始終堅持自己的母語教育。

在印尼,由於當地華僑沒有組成統一的陣線,於是他們不能擁有中文名字、不能慶祝農曆新年;在中國人普遍認為完好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總理主動地消滅了中文教育,關閉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全體人民學習英文,於是目前多數新加坡人的母語是英語。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文的「經濟」價值日益提高,許多東南亞國家才掀起了「漢語熱」。唯一的例外是馬來西亞,因為我們的先賢從頭到尾就沒有以「經濟」作為考量,而是從「民族文化」出發。

那麼,難道馬來西亞就沒有遭遇當地政府的阻撓嗎?有!而且很大!馬來西亞教育終極的目標是:以馬來語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換言之,華語、淡米爾語的中小學遲早都得消滅。60年代,大馬政府規定:只有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才能獲得政府的津貼,於是許多中文中學紛紛改制,變為政府中學。這時,我們的先賢,以林連玉先生為代表,明確地提出:學習母語是每個民族的天賦人權,即使不要一分錢的津貼,我們也要辦獨立中學!

於是,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保留了下來,華小以及民辦的獨立中學、學院形成完整的中文教育的體系,甚至創立了「全馬來西亞獨立中學統一考試」,受全球各高校承認(除了馬來西亞的大學),我們基本上就是以這張文憑為基礎考進北大的。在這個過程中,多少先賢拋頭顱、灑熱血,林連玉先生被褫奪公民權、好多人被大馬政府關押、無數的民眾以自己的血汗錢支持獨立中學。

但是,來到中國,沒有人知道這一切。不止中國,我相信全世界的人都不知道這一切,不知道被我們稱為「族魂」的林連玉,不知道馬來西亞的華人用血、汗和淚水來爭取母語教育的權利。於是,中國的同學反過來問我們:「為什麼你們會說漢語?」時,我真覺得這是巨大的諷刺。

尤其,當中國同學問起我:「為什麼你們也說『中華婦女』?」時-儘管不理智-我還是立時火了:「為什麼日軍侵襲時,馬來西亞的華人要出錢出力?為什麼同一年發生緬甸風災和四川大地震時,我們華人對後者的捐款額要遠遠大於前者,我們難道就沒有資格稱自己為『中華民族』嗎?」

當我來到北大的圖書館文學圖書時,看著滿目的「美國文學」、「印度文學」。。。。。。當我看到「新加坡文學」,而沒看到「馬來西亞文學」時,我更感到十分悽涼,以至於諷刺。我們浴血抗戰,創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有完整的「馬華文學」,而這一切在中華文化的發源地-中國是得不到承認的。反倒是曾經廢除過南大的新加坡,由於其更為強大的國勢,反而被認為是在海外完整地傳承了中華文化的國家。

「尷尬」之處就在於此:努力地捍衛中華文化,不為馬來西亞政府承認,亦不為世人所知,裡外不是人。這就是馬來西亞華人第一種存在:尷尬的存在。

第二、獨立的存在

獨立的存在,另一個說法是孤立的存在。「馬來西亞華人」這個詞兒意味著:我們是馬來西亞人,但不是馬來人(中國朋友最大的誤會~囧);我們是華人,但不是中國人。於是,一種特殊的群體和文化產生了,獨立於世界之林。

我們跟其他馬來西亞人(例如馬來人、印度人)的差別很明顯,黃皮膚在一片黑色的人海之中額外顯眼,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相處得十分融洽--馬來人其實真的是很好相處的,什麼種族衝突全是政府搞出來的--整個群體都受到馬來族極大的影響,這就鑄成了我們好多的共同點,而與他們的這些共同點恰恰就是我們和中國人的相異之處。

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口頭表達。首先是口音,我朋友總說:「看你的時候一點都不像外國人,但你一說話我們就馬上知道了。」在辯論賽場上時,我的一口馬來腔更是顯得極為突兀。所謂馬來西亞口音,大概就是廣東腔+福建腔,翹舌少、輕聲較少(個人認為)、沒有兒化、語調趨平。其次是詞彙,以中文詞彙為主體,再加上各種方言、馬來語、英語的詞彙,各種語氣詞「啦」、「咯」、「哄」層出不窮。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百度打「馬來西亞VS中國」,馬上就能找到許多具體的例子。

但是,我以為:更深層的差距不在嘴巴,而在腦子裡。有一次,中文系的徐藝峰師兄領著我們留學生辯論隊討論一個辯題,他最感嘆的就是:「如果是跟中國學生討論,第三個衡量標準一定是『何者更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建設』。」看看中國同學的課就知道,什麼思修、毛概、鄧小平思想、軍事理論,這些似乎都離我們的生活很遠很遠。冷戰時期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分家就決定了我們意識形態上的不同。

撇開這個問題不談,即使同樣都繼承了中華文化,兩地的繼承也是有所不同的。在這裡,大部分的人都信仰「無神論」。但是,我們那裡好多人都還信仰觀十八羅漢、觀音娘娘、關公、濟公、齊天大聖等,不一而足。不止大量的神廟,我們還保留了大量的宗祠、會館,並且還在華人社區發揮著一定的作用。由於我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還算有一定的了解,以上這些還不足以讓我驚訝,真正讓我吃驚的是中國風氣的開放。校內校外,情侶相擁親吻的情況無所不在,這還真不是我想像中的中國。當然,我們那裡也有很開放的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普遍上要比中國人保守得多(嗯~至少跟我的家鄉相比)。

此外,許多大馬華人一致公認的是:中國學生真的很多「學術牛人」,大體上比我們那兒的人要勤勞的多。中國人多競爭大,我所認識的每位同學一個個都是從高考的腥風血雨中殺出來的英雄豪傑,他們那股永不言倦的衝勁著實讓我們折服。相較而言,馬來西亞人則比較慵懶,更傾向於做自己喜歡的事、享受自己的人生。因此,我們玩起來比較放浪形骸,比較不顧形象,大聲吵、大聲笑、大聲鬧。

既不是馬來人,也不是中國人,我們仿佛就是另一種程度上的混血兒,所以或許我們有點孤單。但是,這或許就是我們獨特的優勢:既傳承了悠久的中華文化,又成長在一個相對寬鬆自由的輿論環境,想法更自由、更多元。所以,即使我們這個群體在世界上似乎很孤立,但如果讓我有機會選擇,我仍然願意出生在馬來西亞,當馬來西亞的華人。

第三、悲壯的存在

「寶劍鋒自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一句俗語在馬來西亞人身上得到絕佳的體現。在過去,馬來人、華人、印度人曾經聯手爭取了國家的獨立;但是,隨著馬來人逐漸獨掌大權(再註:對馬來人的抨擊僅限政治人物),華人、印度人的地位也日漸衰弱。首先,馬來語成了唯一的官方語言。再來,馬來西亞教育的最終目標定為:「使馬來語成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

但是,最大的轉折點是六、七十年代的「五·一三事件」。由於華人比較刻苦耐勞,比其他的民族來得富有,無形中造成了民族間的矛盾。出於權力鬥爭的目的,政治人物鼓動馬來人屠殺華人。於是,第二任首相敦拉薩藉此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順勢上臺,頒布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法令。在經濟上,每家公司都至少要僱用30%的土著(其實就是馬來人和其他極少部分的少數民族);在教育上,大學也實施固打制,要保留一定的份額給土著。此外,對中文教育的打壓更是變本加厲,影響力最大的就是改制事件,即不以馬來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政府中學都領不到政府一分錢的津貼。

打壓歸打壓,但是馬來西亞華人依然在暴風雨中茁壯成長。如第一篇所述,我們發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中文教育,各領域人才輩出。大家熟知的梁靜茹、曹格、光亮皆是馬來西亞華人;大家現在人手一支的U盤是馬來西亞的潘建忠發明的;在華語辯論界上,馬來西亞以其犀利的辯風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如今,馬來西亞的十大首富中也大部分是華人。

但是,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可悲的現實。大馬華人自己創辦的獨立中學培養了無數英才那又怎樣?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學府都承認我們的統考文憑時,唯有馬來西亞政府不承認!馬來亞大學在辯壇創出赫赫威名那又怎樣?在政府控制下的馬來亞大學還曾經試圖禁止馬大的辯手參賽!梁靜茹、潘建忠等輩就更加可悲了,許多人都以為他們是臺灣人!潘建忠自己就說過:「如果我留在馬來西亞,不可能會有今天的成就。」因為在馬來西亞,華人發展的空間有限,報國無門又無法自我實現,不出國發展還能怎樣?

於是,馬來西亞的華人成長是成長了,可是那跟政府什麼毛關係都沒有。因為我們政府很慷慨,在全世界都在爭奪人才時,我們政府眼看馬來西亞出現人才外流的滾滾洪流仍然可以視而不見!在馬來西亞大力提倡向外吸納人才時,去看看,有多少馬來西亞的人才在新加坡工作!有一次,我們國家的首相到新加坡訪問,探訪一間醫院時,竟然有一半以上的人用馬來語跟他致敬!這是何等的諷刺!

我原本把第三篇命名為「令人驕傲的存在」,可是後來改成了「悲壯」。的確,我們有很傲人的成就。可是,在我們有心報效祖國時,卻只能被不公平的政策拒之國門。馬來西亞那麼一塊寶地,沒有天災、資源豐富、文化多樣,又居於世界要衝,如果真的有英明的政府,搖身變為世界強國絕非難事!反觀新加坡,沒有什麼自然資源,又是彈丸之地,可是,現在我們只有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國家成了新加坡的腹地,眼看著從馬來西亞分離出去的新加坡一天比一天強大!這種感覺真的很複雜,真的很難以言喻!

謂之「悲壯」,我想應該甚為貼切。

後記

可能很多人很意外,我從小時候開始就自認為自己是個中國人。從小讀的書就是《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楊家將》、《嶽飛傳》。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一套書大概就是一套三十本的中國歷史漫畫圖集。在我小小腦海中,出現的總是滾滾的黃土和快馬飛馳的勇將。長大了一點,看過《中國人史綱》、《中國寓言》,偶爾會翻翻《唐詩三百首》。

那時,我真的自認為我是中國人,我的文化之根和這裡的人是聯繫在一起的。

於是,我的夢想就是回歸中國。英文我認為不重要,因為我要去中國,從沒認真學;馬文我更是碰都不碰,甚至常以考不好馬來文自嘲。可以說,我很偏執。我只有認為有必要的東西我才會認真去學。到了高二,我的國際視野才寬廣到足以讓我理解英文的重要性,我從那時開始才急起直追,算是打下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絕沒到「好」的程度。但是,馬來文,我始終不願意去學習,在統考中馬文拿了慘兮兮的「B6」還常拿去說嘴。

去年9月,我來到了中國,就讀於中國最好的大學,學習著自己最想念的中文系,一切看起來都像夢想成真。但是,來到了這裡,我才第一次深刻地體會到:我是馬來西亞人。我才第一次感覺到:我有可能是愛國的。在祖國成長的每一部分,不管是口音、思維等,都在我的生命裡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即使我可能算是馬來西亞裡最中國的一小撮人,即使我跟很多中國同學相處得不錯,但是我仍然能深刻地體會到我們的不同之處。不管怎麼樣,在中國,只要是外國人,就真的只是外國人。

那麼我到底該何去何從?這是我一整個學期都在思考的問題。在迷茫中,在摸索中,我才會寫出上面的三篇文章,試圖找到馬來西亞華人的定位,試圖找到自己的定位,然後決定自己以後要到哪裡發展。我個人認為,不管是留在中國還是去到西方,就註定了只能收到單方面的信息,很難認清這個世界的真相。此外,留在中國,或許就只能是成為一個尷尬、孤立的個體。去到西方國家,那更是徹底地孤立,存活在一堆思維截然不同的陌生人之中,甚至還可能面臨他們的排斥。

可能,我仍然會回去馬來西亞,即使我們目前仍然要活在打壓之中,即使要存活在一個難以實現自我的空間。但是,我或許可以用手中的一票繼續給國陣施加那千萬分之一的壓力,做自己想做的事,做一個開心的人。即使薪水不高,即使物質生活不豐裕,即使很難真正地實現自我,但是只要能在自己最熟悉的家鄉、跟喜歡的人在一起,幸福或許就那麼簡單不是嗎?

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

轉載者按:有一句話叫「華僑是革命之母」,孫中山十次起義,哪次不是海外華僑傾囊相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三分之一是華僑!民國時期的全國運動會,除了有各省代表隊之外,還有「馬來亞代表隊」、「印尼代表隊」、「菲律賓代表隊」等等。那時候,華僑從來都是把自己視為一個100%的中國人的,從沒忘記自己炎黃子孫的身份。

而……

相關焦點

  • 馬來西亞華人處境:尷尬、獨立而又悲壯
    場景2當時我和中文系的辯論隊一起看01年的國際大專辯論賽決賽,馬來亞大學的三辯提到「日本軍在南京大屠殺凌虐我中華婦女」,有位同學問我「你們也提中華婦女嗎?」從我到中國以來,以上的情況遇上了無數遍,於是我很早就想寫一篇文章來告訴大家:馬來西亞的華人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這個題目很大,我只能從我切身的體會和感受來寫這篇文章。
  • 馬來西亞華人:荒漠中的文化傳承
    先前,傳統華人國籍認同和文化認同都堅持為中國。  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宣布新中國否認雙重國籍時,他們不得不放棄國籍認同。今天的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就是保有中華文化認同的華人們。在新加坡尚未被迫離開馬來西亞聯邦時,新加坡華人們大多也是如此。
  • 不是馬來人,是馬來西亞華人!
    華人是一個無論漂泊到哪裡,都能在當地建立起「China Town」的民族。那些下了南洋的華人並沒有移風易俗成為一個」本地人」,他們反而很大程度地保留了華人文化傳統。    Kelly 是我在紐西蘭認識的一個女生,她是我所見過的馬來西亞華人裡中文最好的。咬字清楚、發音準確,還會用大量的成語、俗語和典故,甚至能跟我說出「馬來西亞的面積相當於一個雲南省」這樣的話,以至於一開始我根本不相信她是馬來西亞人。
  • 馬來西亞再次「變天」,華人成最大輸家?
    不容忽視的華人角色縱觀歷史軌跡,儘管馬來人在馬來西亞政治領域的主導地位無法撼動,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馬來西亞各政黨甚至黨內各派系的競爭日益激烈及民主化進程的發展,佔據馬來西亞總人口23%的華人在馬來西亞的歷屆大選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 華人目前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怎麼樣?還會遭到歧視嗎?
    馬來西亞原來叫馬來亞,我國南方人民早在宋朝便開始前往謀生,掙到錢便回國。後來家大業大了捨不得放棄故變成流落他鄉,一代又一代繁衍,加上國內元明清幾代戰亂不斷,社會腐敗,造成更多的人背井離鄉前往。華人目前在馬來西亞的地位是怎樣的?
  • 馬來西亞華人怎麼過春節?
    正如國民歌曲《用馬來西亞的天氣來說愛你》所唱,「只是我生長的這片土地上,只有雨季和旱季……」在這個一年只有兩季/沒有春天的熱情國度,馬來西亞華人稱春節為農曆新年,而本地各族則用英語Chinese New Year和馬來文Tahun Baharu Cina來稱呼。
  • 馬來西亞人月均收入怎麼樣?
    馬來西亞是典型的的旅遊業支撐型國家,每年依靠大量的遊客人數獲取可觀的收益。馬來西亞的經濟在全球處於適中狀態,對於想要在馬來西亞進行投資的人可能很想了解馬來西亞人均月收入怎麼樣。關於馬來西亞的人均收入通過以下內容進行詳細的了解。
  • 你真的了解馬來西亞華人嗎?
    馬來西亞華人把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非常完好,所以大多數的馬來西亞華人中文說的非常不錯。情歌天后梁靜茹   那麼問題來了,你對馬來西亞華人了解多少呢?馬來西亞華人馬來西亞華人(或華裔馬來西亞人、大馬華裔)指明清至民國數百年來自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西亞的後代,華人是馬來西亞除馬來族以外的最大族群。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傅才武教授表示,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沿線上的重要國家,與中國互為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也是東南亞地區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而馬來西亞華人是海外定居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華人群體之一,馬來西亞華人是世界公認的模範移民族群,是中華文化世界性發展的典範主體。馬來西亞華人克勤克儉,敬業樂群,還是近代以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先行者,因此,馬來西亞華人值得我們尊敬,馬華文化值得學界深入研究。
  • 馬來西亞森州華人古蹟待修復 僑領捐款籲社會幫助
    來源:中國僑網中國僑網1月5日電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近日,馬來西亞森美蘭州瓜拉庇朥三聖宮華人花園美化組籌委會拜訪森美蘭中華大會堂,舉辦「保育古蹟」華團對話會。森美蘭中華大會堂主席陳永明以個人名義捐出1000林吉特,並呼籲華社協助保護文化遺產。
  • 這一幕尷尬了!馬來西亞幹擾中方海警船,所派軍艦產自武昌造船廠
    根據國內媒體11月27日的最新報導稱,在南部海域問題上與中方存在爭議的不僅僅是菲律賓,越南等國家,馬來西亞同樣與中方存在領海的爭端。早在1983年的時候,馬來西亞海軍就以演習為名,派兵侵佔南沙群島的彈丸礁、光星仔礁、南海礁等5個礁灘。
  • 馬來西亞大選反對黨落敗 華人痛哭:民主在哪
    反對派人民聯盟領袖安瓦爾拒絕承認失敗,他措辭嚴厲的譴責了部分選區舞弊行為,他表示,「選舉委員會有責任進行徹底的調查,向世界證明我們擁有的是一個成熟的民主」。但根據在算票會場內的同志傳出的消息,當時會場內忽然停電,當電流回復之後,忽然多出一個選票箱還沒算!選舉官表示那是郵寄選票。結果開出來全是投給廖中萊的!這才導致黃德轉勝為敗。
  • 馬來西亞「拿督」是什麼官職?華人被冊封的多嗎?看看它的含金量
    但隨著封建王朝的覆滅,爵位制度也大多消亡了,只有在一些國家還存在著,如英國至今還有一定的爵位。 而在亞洲這裡,人們經常在新聞媒體中聽到或看到「拿督」這個詞語,名字聽起來很奇怪,仿佛是一種爵位等級,其實說起來,這是一個屬於馬來西亞所特有的頭銜,那麼它的具體情況和實際含金量又是如何呢
  • 馬來西亞大選結果:華人公會慘敗
    馬來西亞大選結果:華人公會慘敗中國僑網5月10日電綜合媒體報導,馬來西亞國會大選9日舉行,官方計票結果顯示,前總理馬哈蒂爾帶領的希望聯盟取得112席,勝出大選。總理納吉布領導的國民陣線僅獲76席。馬來西亞華人公會僅獲得1個議員席位。
  • 《千與千尋》裡無臉男他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存在?
    在《千與千尋》中有一個無臉男的存在,經常默默地跟在千尋的身後出現了很多次,每次都能給人留下不一樣的感覺,他的存在總是給人一種疑惑的感覺,不知道他究竟是好的角色,還是壞的角色,他在影片中是怎麼一個作用?他既沒有必須要存在的目的,也沒有他一定要完成的事。
  • 奉行「馬來人」至上的馬來西亞,華人掌握經濟領域,農業發達
    馬來西亞人對中國的感情是複雜的,要知道,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一窮二白,是一個生產力落後的發展中國家,而馬來西亞呢,曾經馬來西亞也輝煌過,被譽為「亞洲四小虎之一,」亞洲四小虎是指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四國。這四個國家的經濟在20世紀90年代都像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一樣突飛猛進,因而得名。
  • 她被稱為「馬來西亞之光」,因撞臉楊穎走紅,卻是力壓楊穎的存在
    前言:她被稱為「馬來西亞之光」,因為撞臉楊穎走紅,卻是力壓楊穎的存在在我的印象中,黃詩棋就是其中之一,她是馬來西亞的混血兒,不僅擁有很高的顏值,而且神似楊穎,當然,她在演藝圈中的幾部作品也獲得過觀眾的好評。
  • 她被稱「馬來西亞之光」,因為撞臉楊穎走紅,卻是力壓楊穎的存在
    她被稱為「馬來西亞之光」,因為撞臉楊穎走紅,卻是力壓楊穎的存在。眾所周知,混血兒都有著很高的顏值,楊穎是其中之一,當然還有黃詩棋。她的原籍是馬來西亞,最開始在模特圈裡有著不小的名氣,後來因為高顏值的緣故,受邀拍戲逐漸轉型成為一名演員,她的經歷似乎和楊穎有著類似的一面。
  • 馬來西亞華人迎春節 年糕年餅添「年味」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吉隆坡1月16日電春節將近,馬來西亞不少華人家庭又到了年糕年餅飄香的時節。馬來西亞著名華文作家朵拉笑言,自從過了冬至,各種社交媒體群組就被朋友「曬年糕」圖片刷屏了。家住檳城的馬美雲,從過了元旦就開始製作年糕。已是華人第四代的她告訴中新社記者,馬來西亞的年糕保留中華風味同時,也浸潤了別致的「椰風蕉林」風情。
  • 馬來西亞大選:馬華坦言華人選區仍需苦戰
    馬來西亞大選:馬華坦言華人選區仍需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