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12-28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2020年是「中馬文化旅遊年」,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之一,研究馬華文化之於中馬文化交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海外傳播等重大問題皆有重要意義,本次會議正是基於此舉辦。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家莫泰熙,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令狐萍,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盛靜,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等學者擔任本次會議的發起人,邀請到了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王潤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範若蘭、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教授陳奕平、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潘碧華與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主任安煥然等來自世界各地二十餘位馬華文化研究國際知名學者與會。

  會議開幕式由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肖怡星主持,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傅才武教授致開幕辭。傅才武教授表示,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沿線上的重要國家,與中國互為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也是東南亞地區最早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而馬來西亞華人是海外定居人數最多、影響最大的華人群體之一,馬來西亞華人是世界公認的模範移民族群,是中華文化世界性發展的典範主體。馬來西亞華人克勤克儉,敬業樂群,還是近代以來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先行者,因此,馬來西亞華人值得我們尊敬,馬華文化值得學界深入研究。

  會議分為主旨發言與上下兩個半場發言。主旨發言由韓晗擔任主持人、盛靜擔任評議人,莫泰熙、王潤華、陳奕平、範若蘭四位主旨發言人分別就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中華文化在馬來西亞的傳承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以及傳教士與華人移民等議題進行學術演講。莫泰熙從自己深耕多年的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實踐出發,談到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認同與文化自信的培育等重大問題,認為馬來西亞華人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是大家不斷抗爭、自強不息的努力結果。王潤華教授在講座中指出,中華文化與東南亞/西方的文化交流最早發生在馬六甲,他通過幾個典型的中國文化新發展個案,探討了鄭和登陸馬六甲之後,中華文化與多元教育文化的創新問題。陳奕平教授則指出,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華語相關的教育問題一直是馬華學界關注的重點,他以族群政治和文化權力為核心議題,闡述了自己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思考。範若蘭教授則以傳教士和華人移民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了基督新教在華南和英屬馬來亞之間的傳播。

  上半場發言由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金美主持,陳奕平擔任評議人,發言人有安煥然、廣東技術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謝雅卉、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現代語言暨傳播學院副教授洪麗芬、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林志敏與鹽城師範學院文學院馬來西亞籍副教授莊薏潔等五位學者,大家分別就鄭和下西洋的「軟/硬實力」「海上絲綢之路」的媽祖文化產業、從博特拉大學中文課程看馬來西亞中文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以及馬華文學與其他文學關係史等問題進入了深入積極的探討。

  安煥然教授從滿剌加(馬六甲王朝)對明代中國朝貢體制的參與及建交,探析中華朝貢體制,強調軟實力需要有硬實力支持,才能發揮實質效應。韓晗副教授從「華夷風」這一概念出發,論述「馬華學」作為一個研究系統的可能性。洪麗芬教授則以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為例,對其資料進行描述和定性分析,探查馬來西亞中文高等教育的辦學形式和教學內容。林志敏和葉秀清教授從自己師從於陸庭諭老師「馬來西亞教育史」教學出發,重新省思「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概念界定,進而探討在當前新形勢下,如何避免俯仰隨人的陋制,開創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的未來新形勢。莊薏潔教授從比較文學的研究視角出發,以法國社會理論家布爾迪厄的「場域」(field)理論為視域,來觀察馬來文學、馬英文學與馬華文學,在具有民族寓言形式的創作之下,是如何透過族群關係的敘事來言說、詮釋與建構馬共歷史。

  下半場發言由林志敏擔任主持人,範若蘭擔任評議人,發言人有潘碧華,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李樹枝、韓晗,閩南師範大學教授王建紅、金美以及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博士生李保康等六位學者,大家圍繞馬華作家林連玉的古體詩詞創作、「馬華學」的建構路徑、馬來西亞檳城閩粵華人的田野調查、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以及當地獨立中學的華文教育等馬華文化研究各問題進行探討,現場氣氛活躍。

  潘碧華副教授通過對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先驅林連玉先生文學創作的研究,展現出一個既堅強又溫情的知識分子形象。李樹枝助理教授透過女性、女性身體、創傷以及種族政治這四項視角辨析文學敘事並指出其背後的意涵。謝雅卉副教授探討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媽祖文化品牌發展模式,同時梳理了東南亞媽祖廟品牌,對內積極建立東南亞媽祖文化品牌核心內涵,對外推廣媽祖文化產業品牌的可行性發展方向。王建紅教授從華人社區談起,闡述了華人社區對中國原鄉故裡的宗族組織、民間神祇以及建築群落等日常生活空間的「複製」,中華習俗及其價值習得使華裔幼童華人身份獲得真實感,以及祭祀儀式、口述歷史等,促進了文化意義的再生產,讓華裔幼童華人身份認同感得到延續。金美副教授則對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學生漢語方言及語言習得進行問卷調查分析,聯繫並對比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國家語文政策,探尋具有適應性和前瞻性的相應對策。李保康先生立足自己多年來華文教學經驗,聚焦獨立華文中學的華文教學,認為加強文化傳承的力度是讓華文獨立中學得以永續經營的關鍵。

  本次會議還專設青年學者論壇,盛靜擔任主持人,韓晗擔任評議人。來自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馬來亞大學、武漢大學與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蔣明、黃薇妮、陳國偉、錢杉杉、白丹妮、袁敏棻等六位同學從思想史、民族史、文學史、政治史、民俗與語言學等不同學科背景出發,探討了與馬華文化有關的若干重要學術問題,青年學者們前沿、開闊的學術視野將這一學術領域研究向縱深推進。

  韓晗宣讀優秀論文名單並進行總結髮言。他表示,語言與教育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精髓,因此華文教育是中華文化在海外得以傳承的重要脈絡與根基,各位專家學者從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切入,充分探討了其背後的族群認同和文化多元化問題,彰顯了學者們的家國情懷、人文關懷和現實主義精神,因此本次會議是一次馬華文化研究的盛會。長期以來,因為種種原因,馬華文化研究存在著「國外比國內熱鬧」的局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球化的發展典範,馬來西亞華人作為「模範移民族群」,在民俗、文學、藝術與中醫藥等文化領域都有不凡建樹,為中華文化「走出去」做出了卓越貢獻。作為中國學者,我們既應當對馬來西亞華人同胞保持最真誠的敬意,也應當積極行動起來,與馬華學者深入合作,進一步提升國內馬華文化研究的總體水平。

作者簡介

姓名:代晴 胡紫純 工作單位: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

相關焦點

  • 會議︱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史與馬華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馬來西亞是「一帶一路」上的重要國家,而馬來西亞華人又是世界上最多的海外華人群體,也是海外最早開展華文教育的地區。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史見證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現代化轉型全過程。正因為華文教育不斷在地化發展,才推動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從舶來移民文化逐步發展為馬來西亞多元文化體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終形成了體系龐大的現代馬華文化。
  • 你真的了解馬來西亞華人嗎?
    馬來西亞華人把中華傳統文化繼承發展的非常完好,所以大多數的馬來西亞華人中文說的非常不錯。情歌天后梁靜茹   那麼問題來了,你對馬來西亞華人了解多少呢?馬來西亞華人馬來西亞華人(或華裔馬來西亞人、大馬華裔)指明清至民國數百年來自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省遷徙至馬來西亞的後代,華人是馬來西亞除馬來族以外的最大族群。
  • 馬來西亞華人:荒漠中的文化傳承
    他們的想法很簡單:他們自己沒有機會讀書,但都希望能盡點微薄之力,讓自己的後代有機會進一所華人自己的大學,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然而,新加坡獨立後,為了新國家的發展,李光耀政府廢除了所有華文教育,南洋大學強制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全部改用英文教學。陳六使先生甚至被李政府剝奪公民權。
  • 馬來西亞華語教學的兩大源流及其互補性
    1.起源、歷史及規模 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與世界各地的華文教育一樣,起源於華人對本民族語言文化的傳承與維護,以及讓華族子弟接受教育的願望。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經過近200年的發展,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形成了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大學的完整的教育體系,積澱下良好的教育傳統和教育資源。
  • 2014臺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研討會將在臺召開
    由《海峽時報》窺探新加坡紀念地名的文化政治2.張雅粱(臺灣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生)泰國1970年後流行歌曲中的族群意識3.彭奕嘉(臺灣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生)全球化下的城市——雅加達的發展與普羅大眾之生活質量4.關志華(馬來西亞拉曼大學新聞系專任講師)馬來西亞國家電影政策的改變與馬來西亞華語電影 第三會場
  • 不是馬來人,是馬來西亞華人!
    在泰國,政府系統地接納華人融入泰國社會,建立了和諧的社會族群關係。至於新加坡,雖然華人比例高達90%,但總理李光耀出於「國運」的考慮,主動消滅了中文教育,甚至關閉了唯一以中文為教學媒介的南洋大學,舉國學習英語和馬來語。而只有馬來西亞的華人,幾乎完整地傳承和保留了中國的文化和教育體系。
  • 馬來西亞的華人到底會說多少種語言?
    馬來西亞的歷史背景 首先,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種族、多種語言和多元文化的國家。 在全國30多個種族中,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是人口最多的三個種族。其中,馬來人約佔68%,華人約佔23%,印度人約佔7%。從國家層面來講,馬來語是國語,是馬來西亞的官方語言。由於其曾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原因,所以英語又是馬來西亞各種族之間通用的國際語言,而華語則是當地華人的共同語。
  • 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北服開講
    12月19日,北京服裝學院舉辦了「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為什麼要去馬來西亞留學?
    為什麼要去馬來西亞留學?很多學生家長青睞馬來西亞留學的原因很簡單:華人較多,有親切感;英語教學,可以多掌握一門語言;生活方式差距小;盛名在外的旅遊國家,風景動人。
  • 融合發展開新局(海外華文文學·東南亞篇)
    東南亞風光趙 航攝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影響力不斷增強,東南亞華文教育和華文報刊得以恢復發展,華文文學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東南亞華文文學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強,亦促使其發展出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學樣貌。
  • 日久他鄉是故鄉——歷史學家王賡武談華人世界
    1929年來到印尼泗水,是應當地華僑開辦的華文學校之邀來教授華文的。1930年,世界經濟危機蔓延到泗水,學校無力支撐,王宓文遂帶著剛剛出生的王賡武來到馬來亞的怡保。  當時的怡保,由於殖民歷史的原因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形成了一個小小的多元文化社會。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
  • 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並舉辦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
    12月3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成立大會暨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該聯盟由中國人民大學發起,共23家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共同加入「國際文化交流學術聯盟」,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當選聯盟理事長。聯盟旨在創新國際文化交流學術研究合作機制,共同研究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的重大問題。
  • 半次元:ACG國際學術研討會複賽名單公布
    近日 ,第八屆ACG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巴哈姆特論文獎-中國大陸地區初賽選拔通過名單在半次元APP、官網公布,44位來自半次元的參賽者成功晉級複賽,他們將與全球各地的ACG愛好者們共同角逐最後前往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參與研討會的名額。
  • 北京服裝學院舉辦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新華網北京12月19日電(記者馬曉冬)北京服裝學院19日在京舉辦了「2020中華民族服飾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並進行了主題為「服飾史研究」「少數民族服飾研究」「服飾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等分會場學術研討會。
  • 黃錦樹談馬來西亞華文文學
    黃錦樹(筱兔 繪)黃錦樹,1967年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馬來西亞華文文學代表人物之一,在獲得臺灣清華大學文學博士後,長期任教於臺灣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在其求學期間,黃錦樹便以「燒芭」之姿闖入馬華文壇,其後逐漸成為馬華文學最具生產力與批判能量的創作者、批評者與研究者。
  • 擷英集萃:2018年香港安寧照顧國際研討會與APHN華人安寧療護研討會
    香港安寧療護的從業者,包括醫護人員及社區、社會組織、志願者等圍繞「生命末期照護和在家中離世」、「賽馬會安寧項目評估」、「居家照護」、「跨專業的安寧療護」等九個系列主題的報告,體現了香港社會在踐行安寧療護/臨終關懷體系在「賽馬會安寧頌」項目中的探索及改變,呈現了香港國際大都市多元文化的特點
  • 歌仔戲與閩南族群認同
    如果再聯繫當時在東南亞如火如荼的閩南高甲戲演出,可以更明顯地看到,閩南族群認同並非當時臺灣閩南移民的主要心理與情感需求,隨著移民的「在地化」,閩南移民已成為地道的「臺灣人」,故而其族群認同已不再是閩南族群認同,而是臺灣民族認同與文化認同。
  • 馬來西亞推行英語教育,為何沒成為第二個韓國?漢語的用途太大了
    應該就是以漢語為基礎,中國文化塑造的東亞文化圈吧,世界上其實有很多國家在古代的時候都是選擇使用漢語的,包括我們熟悉的越南,韓國,和日本在歷史上都是長期將漢語作為官方語言的。不過後來的事情應該大家也都知道,在100年前的羸弱時代,這些國家看到中國影響力下降之後,也就紛紛廢止漢字,如今這些國家雖然還有漢字的身影,但已經十分稀少了。
  • 馬來西亞華人處境:尷尬、獨立而又悲壯
    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中文的「經濟」價值日益提高,許多東南亞國家才掀起了「漢語熱」。唯一的例外是馬來西亞,因為我們的先賢從頭到尾就沒有以「經濟」作為考量,而是從「民族文化」出發。那麼,難道馬來西亞就沒有遭遇當地政府的阻撓嗎?有!而且很大!馬來西亞教育終極的目標是:以馬來語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換言之,華語、淡米爾語的中小學教育遲早都得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