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捐助,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和香港老年學會主辦、香港中文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等六家機構共同合作的「創新成效——社區安寧照顧的回顧與前瞻」 2018年安寧照顧國際研討會(JCECC2018, Jockey Club End-of-Life Community Care Project), 於6月19日-22日在香港大學舉行。
在2015年全球死亡質量報告80個地區中,香港排名第22位。中國大陸排名第71位。
賽馬會安寧頌(JCECC)」計劃
自2015年起,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投入1.31億港幣設立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安寧頌(JCECC)」計劃,用以發展香港安寧療護事業,協助改善社區晚期護理服務的質量以及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培訓,並舉辦公眾教育活動;這次會議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賽馬會安寧頌」三年項目工作的總結。香港安寧療護的同仁及社群,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同道們交流經驗與成果,探討彼此的教訓與困惑。
世界緩和醫療及安寧療護聯盟(WHPCA)總幹事Dr. Connor 做了題為「安寧療護與醫療照護環境:全球基於社區的緩和醫療及安寧療護進展與方向」的演講,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6千萬人緩和醫療及安寧療護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75%的國家獲得的阿片類藥物非常有限,我們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英國桑德斯研究所(CSI)主任Dr.Higginson教授發表「安寧療護人才隊伍能力建設:地區、國家和國際經驗」的演講,她介紹了倫敦國王學院安寧療護/姑息治療的學科體系,重點強調了對於安寧療護人才隊伍的建設和教育培訓的方法,途徑和經驗,指出安寧緩和醫療的核心問題是對於人才能力的培養,啟發人們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全球安寧緩和醫療的現在與未來,並尋求解決之道。
香港安寧療護的從業者,包括醫護人員及社區、社會組織、志願者等圍繞「生命末期照護和在家中離世」、「賽馬會安寧項目評估」、「居家照護」、「跨專業的安寧療護」等九個系列主題的報告,體現了香港社會在踐行安寧療護/臨終關懷體系在「賽馬會安寧頌」項目中的探索及改變,呈現了香港國際大都市多元文化的特點。
會議日程安排
研討會上,來自大陸地區的四位演講者,以不同的身份:醫生、安寧療護項目/病房經理、社工學教授、藥劑師在參與安寧療護的實踐中暢談他們的收穫和問題,表達各自的見解和觀點,顯示出當今新一代安寧療護從業者勇於嘗試的朝氣,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來在國內安寧療護的春風吹拂中,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學子們以實際行動參與推動祖國的安寧療護事業。以「海澱的安寧療護管理回顧——中國的試點探索」為題的演講者,美國OHI醫信國際和HPCAF安寧療護發展基金會的張澤濤,身為朱意博士團隊在國內的首席代表(朱意博士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海澱院區的國際顧問、客座教授),以其商業及運營管理、質量控制、慈善公益、顧問投資和IT專業背景及兩次創業的複合經驗與安寧療護工作相結合,作為安寧項目管理負責人和病房經理身份參與北京市海澱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海澱院區)國家及北京市衛計委的安寧療護試點病房,從開始籌划起步到今天初見成效的全過程,深諳個中甘苦。
近兩年來張澤濤團隊駐紮在海醫病房,以病房經理和項目管理的角度配合病房秦苑主任幫助組建病房及院內會診小組,做好院內外多方位的工作,並指導支持團隊開展學術交流及科研合作,調動院內外乃至各種社會資源,推動海醫安寧模式的試點工作,聯合安寧療護相關的各個領域的從業者(除了醫療護理之外,還包括社會學、社會工作、經濟學、管理學、法律、倫理等)以平臺方式合縱連橫以期共同推動安寧療護事業在臨床、實踐、教學、科研、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整體發展。
APHN會前會
在這次研討會之外,不同尋常的是在6月19日舉辦的「APHN會前會」。本次「會前會」由「亞太慈懷療護協會(APHN)」和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聯合主辦,會議的主題是「華人安寧療護的展望」,由APHN主席Cynthia Goh(新加坡)教授和本屆輪值主席賴允亮(中國臺灣)教授發起,邀請了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安寧療護的意見代表人參加研討。
賴允亮教授在會上做了題為「APHN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的主旨演講,介紹了APHN的歷史及現狀,表示為發展亞太區域的安寧療護,希望人口眾多的大陸同行們了解APHN並加入其中;與會者對如何加強學術交流,共同推動全球華人社會尤其是大中華地區安寧療護事業發展等進行了深入探討。
珍貴合影匯聚兩岸三地安寧緩和醫療領域半壁江山:前座左起:
李金祥 醫師(四川大學華西四院 姑息醫學中心主任,第一位在英國獲得姑息/緩和/安寧專科國際學位的中國人);
羅敏潔 醫師(李嘉誠基金會全國寧養服務計劃的負責人,李嘉誠汕頭大學發展基金會執行董事、汕頭大學醫學院顧問,澳洲醫生);
馬克 醫師(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新昆華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緩和醫療課題PI);
賴允亮 醫師(APHN前主席,馬偕醫院腫瘤委員會主席);
施永興 老師(上海推動安寧療護的元老,中國生命關懷協會調研部副主任);
關錦勳 醫師(銘琪癌症關顧中心總裁,原香港善寧會執行總監);
秦苑 醫師(北京市海澱醫院安寧療護病房主任);
陳麗雲 教授(香港大學社科院前主任、行為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本次JCECC大會的主辦方);
後排左起:
林吟怡 (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秘書長);
張澤濤 (中華安寧療護發展基金會總幹事);
周智 醫師(南京明基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是在東歐第二位獲得姑息/緩和/安寧專科國際學位的中國人);
寧曉紅 醫師(北京協和醫院老年科副主任);
王娜寧 老師(前美國Vitas臨終關懷護士,加州註冊護士LPN,中國安寧療護/臨終關懷事業的積極參與者,中山大學醫學院畢業,婦產科醫生);
陳慧平 醫師(四川大學華西四院 姑息醫學中心副主任);
王玉梅 醫師(中國醫科大學盛京醫院寧養病房/寧養院主任、國內第二位獲得QELCA中英聯合培訓認證的醫生)
Annie Chow 醫師(新加坡國立腫瘤中心,APHN秘書長);
周燕雯 教授(香港大學社科院,JCECC項目負責人,本次JCECC大會主席);
林偉民 醫師(香港九龍靈實醫院內科主任);
楊美雲 醫師(香港東區尤德夫人那素達醫院腫瘤科主任);
路桂軍 醫師(解放軍總醫院疼痛科副主任)
同為中華民族之根,在安寧領域耕耘三十多年的賴教授以中國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詩詞「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為此次兩岸三地安寧療護同行的聚首做了十分貼切的詮釋;期望未來「眾人和而不同,仍須攜手共進」。
海澱醫院安寧療護項目實踐
作為國家衛計委安寧療護試點區,也是國家民政部的醫養結合試點區,海澱區及海醫安寧項目工作穩步紮實的開展落地,使海澱尤其是中關村核心區的百姓在生命末期選擇善終成為現實。安寧療護作為社會民生工程,需根據當地經濟文化情況實施,在跨界整合中,需要跨界人才以全新的視角統籌全局著眼未來以適應市場需求。
近年來,朱意博士帶領的團隊在國內做過多場有關安寧緩和醫療項目設計的報告和學術交流推動,從2017年3月在北京的協和醫學院年度公益講座活動,到9月在成都的第七屆國際姑息醫學學術會議和今年4月在南京的「第九屆惡性腫瘤金陵國際論壇」。朱意博士應邀在國內做了多次「安寧緩和醫療項目頂層設計從構思到執行」的系列演講,就安寧緩和醫療項目的指導理念、服務目標、受益群體、以及設計路線、商業原則等框架結構進行剖析,凸顯安寧緩和醫療的社會價值;並對安寧緩和醫療在國內的願景及應對老齡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做了前瞻性的分析。她指出「應根據每個區域的市場的具體情況來設計項目的目標,確定可行性商業計劃是關鍵要素,因地制宜的借鑑國外的經驗方具意義。」
摸索安寧緩和項目在本地以適宜的方式生存成長,知行合一,與同行間搭建交流互鑑的平臺,為共同的目標互學互動,這也正是我們參與推動國內安寧療護工作的初衷。願各地華人都儘自己一份薄力,為改善老有所養生命末期安寧善終的醫療健康服務而努力。
作者簡介:
王娜寧,前美國Vitas安寧緩和醫療機構護士,美國加州職業註冊護士(LPN)
APHN會員兼通訊聯絡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海澱院區(北京市海澱醫院)安寧療護項目顧問、中國生命關懷協會資深會員、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資深會員、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緩和醫療分會會員
1972年中山大學醫學院本科醫學生,15年婦產科醫生經驗;任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臨床室醫生期間參與多項WHO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課題和發表SCI文章在《Contraception》等雜誌;
16年在美國護士工作經歷,曾任美國安寧緩和醫療歷史悠久最具實力機構Vitas Healthcare護士,具備該領域持續照護、臨終關懷、居家訪問及應急出診的臨床工作經驗,現致力於將美國安寧療護成熟之優勢結合到中國現狀的探索和實踐中、參與教育培訓及傳授臨床實操經驗、發揮橋接作用;
參與The Economist<The 2015 Quality of Death Index (2015年全球死亡質量報告)>、APHN-APPROACH等國際合作項目;
參與編寫《臨終關懷百科詞典》。
歡迎了解更多安寧緩和醫療相關知識和資訊,請掃描右方二維碼,訪問手機移動網站「安寧緩和醫療學苑」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安寧緩和醫療學苑(Hospice Palliative Care Academy)」是一個集中全面介紹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知識,行業動態等的網上遠程學習和資訊平臺。該平臺由中國老年醫學研究會緩和醫療分會、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中國安寧療護發展基金會等單位共同搭建 .
安寧緩和醫療學苑旨在介紹國內外該領域專業化知識與進展,建立跨學科、跨專業、跨機構的工作網絡,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我們只是發起者,歡迎其他安寧緩和醫療組織加入這個平臺!
微信投稿或推薦文章,請發稿件或連結至 admin@hpcaf.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