擷英集萃:2018年香港安寧照顧國際研討會與APHN華人安寧療護研討會

2021-02-28 愛在安寧療護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捐助,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和香港老年學會主辦、香港中文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等六家機構共同合作的「創新成效——社區安寧照顧的回顧與前瞻」 2018年安寧照顧國際研討會(JCECC2018, Jockey Club End-of-Life Community Care Project), 於6月19日-22日在香港大學舉行。

在2015年全球死亡質量報告80個地區中,香港排名第22位。中國大陸排名第71位。

賽馬會安寧頌(JCECC)」計劃

自2015年起,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投入1.31億港幣設立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安寧頌(JCECC)」計劃,用以發展香港安寧療護事業,協助改善社區晚期護理服務的質量以及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培訓,並舉辦公眾教育活動;這次會議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賽馬會安寧頌」三年項目工作的總結。香港安寧療護的同仁及社群,與來自全球各地的同道們交流經驗與成果,探討彼此的教訓與困惑。

世界緩和醫療及安寧療護聯盟(WHPCA)總幹事Dr. Connor 做了題為「安寧療護與醫療照護環境:全球基於社區的緩和醫療及安寧療護進展與方向」的演講,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6千萬人緩和醫療及安寧療護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75%的國家獲得的阿片類藥物非常有限,我們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英國桑德斯研究所(CSI)主任Dr.Higginson教授發表「安寧療護人才隊伍能力建設:地區、國家和國際經驗」的演講,她介紹了倫敦國王學院安寧療護/姑息治療的學科體系,重點強調了對於安寧療護人才隊伍的建設和教育培訓的方法,途徑和經驗,指出安寧緩和醫療的核心問題是對於人才能力的培養,啟發人們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全球安寧緩和醫療的現在與未來,並尋求解決之道。




香港安寧療護的從業者,包括醫護人員及社區、社會組織、志願者等圍繞「生命末期照護和在家中離世」、「賽馬會安寧項目評估」、「居家照護」、「跨專業的安寧療護」等九個系列主題的報告,體現了香港社會在踐行安寧療護/臨終關懷體系在「賽馬會安寧頌」項目中的探索及改變,呈現了香港國際大都市多元文化的特點。

會議日程安排

研討會上,來自大陸地區的四位演講者,以不同的身份:醫生、安寧療護項目/病房經理、社工學教授、藥劑師在參與安寧療護的實踐中暢談他們的收穫和問題,表達各自的見解和觀點,顯示出當今新一代安寧療護從業者勇於嘗試的朝氣,令人耳目一新。


近年來在國內安寧療護的春風吹拂中,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學子們以實際行動參與推動祖國的安寧療護事業。以「海澱的安寧療護管理回顧——中國的試點探索」為題的演講者,美國OHI醫信國際和HPCAF安寧療護發展基金會的張澤濤,身為朱意博士團隊在國內的首席代表(朱意博士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海澱院區的國際顧問、客座教授),以其商業及運營管理、質量控制、慈善公益、顧問投資和IT專業背景及兩次創業的複合經驗與安寧療護工作相結合,作為安寧項目管理負責人和病房經理身份參與北京市海澱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海澱院區)國家及北京市衛計委的安寧療護試點病房,從開始籌划起步到今天初見成效的全過程,深諳個中甘苦。



近兩年來張澤濤團隊駐紮在海醫病房,以病房經理和項目管理的角度配合病房秦苑主任幫助組建病房及院內會診小組,做好院內外多方位的工作,並指導支持團隊開展學術交流及科研合作,調動院內外乃至各種社會資源,推動海醫安寧模式的試點工作,聯合安寧療護相關的各個領域的從業者(除了醫療護理之外,還包括社會學、社會工作、經濟學、管理學、法律、倫理等)以平臺方式合縱連橫以期共同推動安寧療護事業在臨床、實踐、教學、科研、國際合作等方面的整體發展。


APHN會前會

在這次研討會之外,不同尋常的是在6月19日舉辦的「APHN會前會」。本次「會前會」由「亞太慈懷療護協會(APHN)」和香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聯合主辦,會議的主題是「華人安寧療護的展望」,由APHN主席Cynthia Goh(新加坡)教授和本屆輪值主席賴允亮(中國臺灣)教授發起,邀請了大陸、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安寧療護的意見代表人參加研討。

賴允亮教授在會上做了題為「APHN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展望」的主旨演講,介紹了APHN的歷史及現狀,表示為發展亞太區域的安寧療護,希望人口眾多的大陸同行們了解APHN並加入其中;與會者對如何加強學術交流,共同推動全球華人社會尤其是大中華地區安寧療護事業發展等進行了深入探討。



珍貴合影匯聚兩岸三地安寧緩和醫療領域半壁江山:前座左起:

李金祥 醫師(四川大學華西四院 姑息醫學中心主任,第一位在英國獲得姑息/緩和/安寧專科國際學位的中國人);

羅敏潔 醫師(李嘉誠基金會全國寧養服務計劃的負責人,李嘉誠汕頭大學發展基金會執行董事、汕頭大學醫學院顧問,澳洲醫生);

馬克 醫師(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新昆華醫院緩和醫學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緩和醫療課題PI);

賴允亮 醫師(APHN前主席,馬偕醫院腫瘤委員會主席);

施永興 老師(上海推動安寧療護的元老,中國生命關懷協會調研部副主任);

關錦勳 醫師(銘琪癌症關顧中心總裁,原香港善寧會執行總監);

秦苑 醫師(北京市海澱醫院安寧療護病房主任);

陳麗雲 教授(香港大學社科院前主任、行為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本次JCECC大會的主辦方);

後排左起:

林吟怡 (臺灣安寧照顧基金會秘書長);

張澤濤 (中華安寧療護發展基金會總幹事);

周智 醫師(南京明基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是在東歐第二位獲得姑息/緩和/安寧專科國際學位的中國人);

寧曉紅 醫師(北京協和醫院老年科副主任);

王娜寧 老師(前美國Vitas臨終關懷護士,加州註冊護士LPN,中國安寧療護/臨終關懷事業的積極參與者,中山大學醫學院畢業,婦產科醫生);

陳慧平 醫師(四川大學華西四院 姑息醫學中心副主任);

王玉梅 醫師(中國醫科大學盛京醫院寧養病房/寧養院主任、國內第二位獲得QELCA中英聯合培訓認證的醫生)

Annie Chow 醫師(新加坡國立腫瘤中心,APHN秘書長);

周燕雯 教授(香港大學社科院,JCECC項目負責人,本次JCECC大會主席);

林偉民 醫師(香港九龍靈實醫院內科主任);

楊美雲 醫師(香港東區尤德夫人那素達醫院腫瘤科主任);

路桂軍 醫師(解放軍總醫院疼痛科副主任)

同為中華民族之根,在安寧領域耕耘三十多年的賴教授以中國明代哲學家王陽明的詩詞「桃源在何許?西峰最深處。不用問漁人,沿溪踏花去」為此次兩岸三地安寧療護同行的聚首做了十分貼切的詮釋;期望未來「眾人和而不同,仍須攜手共進」。

海澱醫院安寧療護項目實踐


作為國家衛計委安寧療護試點區,也是國家民政部的醫養結合試點區,海澱區及海醫安寧項目工作穩步紮實的開展落地,使海澱尤其是中關村核心區的百姓在生命末期選擇善終成為現實。安寧療護作為社會民生工程,需根據當地經濟文化情況實施,在跨界整合中,需要跨界人才以全新的視角統籌全局著眼未來以適應市場需求。

近年來,朱意博士帶領的團隊在國內做過多場有關安寧緩和醫療項目設計的報告和學術交流推動,從2017年3月在北京的協和醫學院年度公益講座活動,到9月在成都的第七屆國際姑息醫學學術會議和今年4月在南京的「第九屆惡性腫瘤金陵國際論壇」。朱意博士應邀在國內做了多次「安寧緩和醫療項目頂層設計從構思到執行」的系列演講,就安寧緩和醫療項目的指導理念、服務目標、受益群體、以及設計路線、商業原則等框架結構進行剖析,凸顯安寧緩和醫療的社會價值;並對安寧緩和醫療在國內的願景及應對老齡化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做了前瞻性的分析。她指出「應根據每個區域的市場的具體情況來設計項目的目標,確定可行性商業計劃是關鍵要素,因地制宜的借鑑國外的經驗方具意義。」

摸索安寧緩和項目在本地以適宜的方式生存成長,知行合一,與同行間搭建交流互鑑的平臺,為共同的目標互學互動,這也正是我們參與推動國內安寧療護工作的初衷。願各地華人都儘自己一份薄力,為改善老有所養生命末期安寧善終的醫療健康服務而努力。

作者簡介:

王娜寧,前美國Vitas安寧緩和醫療機構護士,美國加州職業註冊護士(LPN)

APHN會員兼通訊聯絡員、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海澱院區(北京市海澱醫院)安寧療護項目顧問、中國生命關懷協會資深會員、北京生前預囑推廣協會資深會員、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緩和醫療分會會員

1972年中山大學醫學院本科醫學生,15年婦產科醫生經驗;任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臨床室醫生期間參與多項WHO世界衛生組織研究課題和發表SCI文章在《Contraception》等雜誌;

16年在美國護士工作經歷,曾任美國安寧緩和醫療歷史悠久最具實力機構Vitas Healthcare護士,具備該領域持續照護、臨終關懷、居家訪問及應急出診的臨床工作經驗,現致力於將美國安寧療護成熟之優勢結合到中國現狀的探索和實踐中、參與教育培訓及傳授臨床實操經驗、發揮橋接作用;

參與The Economist<The 2015 Quality of Death Index (2015年全球死亡質量報告)>、APHN-APPROACH等國際合作項目;

參與編寫《臨終關懷百科詞典》。


歡迎了解更多安寧緩和醫療相關知識和資訊,請掃描右方二維碼,訪問手機移動網站「安寧緩和醫療學苑」

長按二維碼

關注我們

「安寧緩和醫療學苑(Hospice Palliative Care Academy)」是一個集中全面介紹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知識,行業動態等的網上遠程學習和資訊平臺。該平臺由中國老年醫學研究會緩和醫療分會、北京協和醫院老年醫學科、中國安寧療護發展基金會等單位共同搭建 .

安寧緩和醫療學苑旨在介紹國內外該領域專業化知識與進展,建立跨學科、跨專業、跨機構的工作網絡,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我們只是發起者,歡迎其他安寧緩和醫療組織加入這個平臺!

微信投稿或推薦文章,請發稿件或連結至 admin@hpcaf.org


相關焦點

  • 安寧療護的「上海模式」
    年邁的母親無法照顧他,還好有專業的安寧療護服務,改善了他生命最後幾年的生活質量——如果沒有專業的護理,長期的臥床會給病人帶來壓瘡和感染,還有腫瘤帶來的疼痛以及其他併發症,這些情況每一個都可以提前終結他的生命,更不要談什麼生活的尊嚴。  張敏到安寧病房工作,就遇到了王學文,5年時間,病房中每天見面的二人,甚至有了友誼。「有時候醫院搞活動,我會叫我兒子來參加,也算是生命教育吧。
  • 專題‖安寧療護
    4 結語借鑑國內外社區安寧療護服務的成熟經驗,建立以醫院為基礎、以社區為中心、以家庭為補充的安寧療護服務模式,符合中國國情,社區和家庭應是提供安寧療護的重點場所。因此應儘快健全本土化的社區安寧療護相關制度與法律,全面提高社區安寧療護服務團隊的綜合能力,同時通過多種途徑宣傳推廣社區安寧療護服務,才能促進社區安寧療護服務更好更快地發展,從而滿足社區居民臨終階段對生命質量的需求。參考文獻:[1]王愛華.
  • 臺灣研修心得(二)—安寧療護專版
    因此,儘可能多的了解臺灣安寧療護的發展現狀,對我而言,重要並具有吸引力。總體而言,臺灣安寧療護的核心是以「五全照顧—全人全家全隊全程全社區」及「四道人生—道歉道謝道別道愛」的方式希望照顧對象能達到「三善—善終善別善生」和「 三平安—生理平安心理平安靈性平安」的境界。以下我將從輔英科大的安寧學理教育、臺南成大緣恩病房、以及我了解的臺灣安寧人三個方面來做一一介紹。
  • 安寧療護,溫暖生命的最後旅程
    在這裡,醫護人員會給生命終末期的病人「安寧療護」,也就是臨終關懷,或讓生命帶著尊嚴謝幕,或讓生命延長,享受更高的生活質量,給生命後期最美的禮物。該院副院長葉斐瑾說:「開展臨終關懷,其實是社會進步的象徵。」每個人臨終前,想到的都是愛,而關懷,是愛在臨終前最溫情的承載。 除了對生命終末期病人「安寧療護」,該院內科對每一位患者也是關愛有加。「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用情呵護,責無旁貸。」
  • 演講實錄 | 於世英:生命末期的安寧療護(上)
    今天和大家聊一下生命末期的安寧療護,很抱歉在晚上聊這個沉重的話題。十幾年前,我在醫院和護士們也是在下班後的晚上聊這個話題。當時我想,這麼晚聊這個話題,會不會讓大家在回家的路上害怕,或者夜裡做惡夢?沒想到那天醫院大部分護士都來了,而且我講完了以後,大家圍繞著這個話題又聊了半個多小時,為什麼會這樣呢?
  • 安寧療護,讓他們在這裡學會了與癌症和解
    安寧療護,讓他們在這裡學會了與癌症和解 2021-01-18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應對人口老齡化 鄭州試點「安寧療護」服務
    看病就醫更方便異地就醫不斷優化《「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明確,到2020年,老年人健康素養提升至10%,二級以上綜合醫院設老年病科比例達35%以上,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到70%。近兩年,隨著家庭醫生走進民眾生活,老年人也將體驗到更便捷的醫療服務。與此同時,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工作也在持續推進。
  • 中國首部安寧療護題材院線電影《小丑醫生》在寧啟動
    2020年10月10日,第16個世界安寧療護日,中國首部安寧療護題材院線電影《小丑醫生》在南京舉辦啟動儀式,編劇、導演秦川,主演楊有京,江蘇省影協常務副主席、國家一級導演郭曉偉等嘉賓出席,分享了影片背後的故事。「小丑醫生」這個鮮為人知的志願者群體,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與聚焦。他們所經歷的那些真實故事,也讓現場觀眾感動落淚。
  • 安寧照護下的關懷
    安寧照護在英國稱為安寧療護,在我國臺灣被譯為安寧照護,在香港譯作善終服務,在內地稱為臨終關懷,其內涵皆相同,意為:
  • 艱難的安寧療護試點:「走好」是一件奢侈的事
    (2018年4月20日,山東青島市交通醫院的護士正在護理一名104歲的老人。缺資金,更缺標準安寧療護往往需要足夠的醫護人手,以及較高的專業度、同理心。秦苑在臺灣走訪時發現,相關部門要求安寧病房的床護比要達到1:1。一家醫院安寧病房額定床位數是18張,但只開了14張。對方解釋說,因為只招到了14名護士,如果達不到1:1的床護比,照顧品質會下降。
  • 安寧療護門診:患者家屬哭著說出的那些愛與痛
    11月28日,王然來到北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寧曉紅的診室,為父親了解安寧療護。2017年,王然62歲的父親被查出了膠質瘤,從吃中藥保守治療到做放化療,父親的病情逐漸加重,今年10月份便完全臥床不起。「我一直以為父親能夠治好,沒想到父親現在徹底起不來了。」王然說。
  • 家庭安寧照護培訓開班啦
    首先由主持人逐一介紹了參加培訓班開幕式的嘉賓:生活禪文化公益基金會安寧療護項目總監李贊博士,邢臺冶金醫院黃紅輝院長,河北省退伍軍人總醫院開展安寧療護工作的王智護士長和李玲敏護士長,生活禪家庭安寧照護講師團的老師們。       生活禪文化公益基金會安寧療護項目總監李贊博士致辭。
  • 2018年黑臉琵鷺與自然保育研討會舉行
    【本刊訊】2018年12月2-7日,「2018年黑面琵鷺與自然保育研討會」在臺北市舉行(註:黑面琵鷺為臺灣叫法),
  • 國內首部「臨終安寧」題材電影《小丑醫生》即將開拍
    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安寧緩和醫療日」,南京市衛健委、南京9424電影工園等單位,在南京小行醫院舉辦全市安寧療護大型義診、諮詢、科普宣傳活動。中國首部安寧療護題材院線電影《小丑醫生》開機啟動儀式同時舉行。
  • 2018年首屆中國區塊鏈技術應用智慧財產權研討會正式召開
    1月20日,2018年首屆中國區塊鏈應用峰會—區塊鏈技術應用智慧財產權研討會在深圳召開。本次研討會由深圳前沿區塊鏈應用孵化中心、深圳知行財經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中國社會經濟決策諮詢中心和區塊鏈技術共享經濟研究院聯合主辦;並由金色財經協辦。大會以「我的權利屬於我」為主題,對區塊鏈技術應用在智慧財產權中進行深刻的討論。
  • 家是最好的病房——朝陽區啟動社區居家安寧療護試點計劃
    2020年12月21日,北京市朝陽區(國家安寧療護試點區)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試點)安寧療護推進會在北京市太陽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順利召開。會上,朝陽區衛健委老齡健康科魏傳昌科長表示,作為國家安寧療護試點區,朝陽區衛健委對安寧療護工作的推動非常重視。要在社區和居家開展安寧療護工作,一方面,社區醫護必須具備更加專業的技能和理念;另一方面民眾的觀念轉變也至關重要。
  • 研討會 - 10月25日 香港 | 「股東維權與積極主義」香港研討會 - 香港投資者關係協會 & 柯伍陳律師事務所
    ,將於2019年10月25日(星期五)在香港港麗酒店合辦「股東維權與積極主義」香港研討會。研討會今年已是第三年舉行,過去參加者大多表示研討會內容豐富,獲益良多。憑著往年的成功經驗,香港投資者關係協會及柯伍陳律師事務所今年再次攜手合辦這項會議,為投資者、資產管理人、上市公司及學者等不同人士及持份者提供寶貴的機會,從多角度交流意見及分享經驗。香港投資者關係協會及柯伍陳律師事務所希望藉此鼓勵業界人士進行建設性的對話,從而促進股東的利益。
  • 「十月的生死」2020世界安寧日|手牽手活動月曆10.1版
    「世界安寧療護日」是由全球安寧療護聯盟委員會組織為支持全世界安寧療護發展的統一行動日,在每年十月份的第二個星期六共同開展。
  • 兒童舒緩療護:比想像的更難,比想像的更遠
    1967年,桑德斯夫人在英國建立了第一個現代臨終關懷項目。199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首次引出舒緩護理的概念,並在2004年,將兒童舒緩療護描述為「對兒童的身體、思維和精神的積極全面護理,以及向家庭提供支持的手段」。早期,WHO對舒緩療護的定義,強調了舒緩療護與對治癒性治療無反應的患者的關聯性。然而現在的人們普遍認識到,在任何慢性但最終致命的疾病中,都應儘早使用舒緩療護。
  • 實探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安寧療護中心:選擇有尊嚴的死亡
    1947年她照顧一位年輕的癌症病人大衛·塔斯馬,兩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誼。由於當時醫生對癌症病人的疼痛束手無策,桑德絲想到,能否為減輕癌症病人的疼痛做點什麼?能否給他們更好的照顧?於是她決定為癌症病人建立一個比較像家而非醫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