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2021-01-10 瀟湘晨報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

清光緒年間,泉郡富美宮送出的「金慶順

泉郡富美宮(翻拍)

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於17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泉州市為共同申報單位。「送王船」民俗活動在泉州流傳久遠,其中泉郡富美宮被譽為閩臺「王爺總館」。在申報過程中,泉州鯉城區泉郡富美宮和臨江街道新橋社區居民委員會、晉江市深滬鎮鎮海宮董事會等作為該項目相關社區組織或代表,為此次成功申報作出了重要貢獻。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自宋元以來,泉州海洋文化就是中國海洋文化乃至世界海洋文化中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則是閩臺地區和東南亞華人社會中十分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就「王爺信仰與海上絲綢之路」「王爺信仰與閩臺地方文化」「王爺信仰與東南亞華人社會」「與王爺信俗相關的文獻研究、田野報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俗』」「民間信仰與當代城鄉社會變遷」等七大主題探討發言。

據了解,本次學術研討會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第四屆民間信仰研究高端論壇」的年度專題論壇。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辦,中國民俗學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師範學院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協辦,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泉州富美宮董事會承辦。

專家聲音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陳進國: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自宋元以來海外交流非常多,可以說「送王船」是泉州開放的海洋文明的重要典範。泉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除了「送王船」,還有包括清水祖師信俗、媽祖信俗等具有活力的信俗文化,這些都給泉州的文化生態保護提供了探索和實踐的活樣本。此次「送王船」成功申遺只是一個起點,相信未來泉州有更多非遺將得到更好的保護與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曲金良:「王爺」信俗是起源於閩南沿海、傳承播布並至今盛行在閩、臺、南洋華僑華人社會中的重要綜合性信俗,在中國、東南亞「環南海」世界版圖上擁有廣大信眾人口和廣袤幅員空間。「王爺」信俗已經在閩、臺、南洋「環南海」華僑華人社會中傳承播布,盛行了數百年,在當代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發展格局中,「王爺」信俗及其凝聚人脈、溝通人心的社會文化功能,在閩、臺、南洋華僑華人主體社會中的持續傳承、弘揚光大和擴大影響,無疑可以發揮其在中國-東南亞「中心區域」中無可替代的綜合性作用。

泉州師範學院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副教授孫靜:王爺信俗作為泉州民間信仰的一大類別,融合了多種社會功能,具有多重複合性。對於泉州人來說,「王爺既能司瘟又能驅瘟」,「能降災又能賜福,具有賞善罰惡為特徵之神」。王爺信仰在泉州的傳播也相當廣泛,光是王爺(泉州人稱「阿爺公」)姓氏便多達百個,宮廟遍及城鄉。

相關連結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的禳災祈安儀式。在閩南,大多每三年或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在馬六甲,則多在農曆閏年於旱季擇吉日舉行。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該遺產項目植根於濱海社區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簡稱「王爺」)的民間信俗。當地民眾認為,王爺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間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災捍患;而海上罹難者的亡魂(尊稱為「好兄弟」)四處漂泊,無所歸依,因此人們定期舉行迎王、送王儀式,迎請王爺巡狩社區四境,帶走「好兄弟」。

【來源:東南早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 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召開
    12月21日至23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所研究員陳進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筱筠,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所長楊文法,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陳惠平,泉州富美宮董事會董事長陳淑賢等50餘名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出席活動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順利召開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在泉州召開。該項目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牽頭組織,福建省文旅廳協調推進落實申報工作,申報文本包括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三地的多個代表性社區及群體。以此為契機,「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於12月21—23日在福建泉州隆重召開。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福建泉州召開
    中新社泉州12月22日電 (孫虹 吳冠標)「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22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50餘名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俗及「送王船」儀式這一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
  • 泉州:專家學者聚首 暢談「送王船」文化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專家聚首 暢談「送王船」文化 (翻拍)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正當福建省廈門市迎來三四年一度的重大活動「送王船」時,喜訊傳來: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廈門活動現場的社區居民歡欣鼓舞。
  • 承載華人鄉情、見證海絲文化 專家學者研究送王船保護傳承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12月22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50餘名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俗及「送王船」儀式這一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中新社報導,「王爺」信俗起源於閩南沿海,是至今仍盛行在閩臺地區以及南洋華僑華人社會中的重要綜合性信俗,其標誌性儀式便是「送王船」。2020年12月17日,中馬兩國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送王船』不僅承載著海外華僑華人的鄉情,更見證了『海絲』文化的傳承。」
  •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暨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2020年12月19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中華老字號·福州永和魚丸製作技藝》項目啟動儀式暨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飯店召開。
  • 「送王船」申遺成功 該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
    「送王船」申遺成功,該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閩臺 「王爺總館」 在泉州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 陳智勇)由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於17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泉州市為共同申報單位。
  • 古之傳統:「送王船」背後有祝福也有敬畏
    正當福建省廈門市迎來三四年一度的重大活動「送王船」時,喜訊傳來: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評審通過,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廈門活動現場的社區居民歡欣鼓舞。
  • 「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原標題:「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環球網文化頻道 記者/安綺]記者從文旅部獲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第15屆常會於2020年12月14日至19日在線上召開。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
    送王船植根於濱海地區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的民間信俗。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報送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此前,「送王船」已分別列入中馬兩國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成為兩國人民共同的文化遺產。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昨在同安開幕
    昨日,在同安區西柯鎮呂厝社區,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 同安是「送王船」舉辦次數最多(152屆)、規模最大、配套最全的區域。昨天在活動現場,民眾舉辦了盛大的「送王船」民俗儀式,近百米長的「送王船」隊伍,浩浩蕩蕩地沿著呂厝社區繞境巡安,寄託了當地百姓對海洋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堪稱一場「海洋文化狂歡節」。
  • 「送王船」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送王船」),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式在廈門...
    12月22日,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式、第152屆同安區呂厝「送王船」文化節在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舉行,馬來西亞馬六甲申遺方通過視頻連線對「送王船」申遺成功表示祝賀,稱將以此為契機,共同傳承和發展中馬兩國的共同文化遺產。「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
  • 藏文化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探討更好傳承與發展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4屆會議的雲上邊會——「藏文化傳承與宗教信仰國際視頻學術研討會」,昨天(7月15日)在京召開,會議圍繞中國涉藏民族宗教工作,西藏和涉藏工作重點省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等議題展開交流研討。
  • 「送王船」成功申遺 助力閩南文化走向世界
    記者唐光峰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葉子申 劉宇翰 通訊員 蘇華琦)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送王船成功申遺!145秒了解什麼是「送王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五屆常會,投票決定將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提名的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一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申遺成功的項目。你了解送王船嗎?
  • 重磅丨太極拳、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含申報片)
    圖6 代表性傳承人李劍方(右)、劉雲廷(左)在為王其和太極拳習練者示範(攝影:侯立傑)送王船申報片(時長:9分47秒)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歷史記憶 共同遺產
    對於「送王船」申遺的成功,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閩南文化研究會原會長陳耕18日受訪時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這將為廈門和馬六甲兩個旅遊城市帶來契機。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報送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簡稱「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跨國聯合申遺:「送王船」的另一看點(看·世界遺產)
    12月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送王船/王船/王舡儀式和維護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相關做法一併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歸屬不同的行業領域。但是,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審視文化價值,成為共同的發展趨勢。以「送王船」為標誌,這種趨勢開始清晰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