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聯合申遺:「送王船」的另一看點(看·世界遺產)

2020-12-28 人民網

2020年4月1日,中國和馬來西亞共同提交了編號為「01608」的申遺文本。12月1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送王船/王船/王舡儀式和維護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相關做法一併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通常歸屬不同的行業領域。但是,在更廣闊的空間內審視文化價值,成為共同的發展趨勢。

以「送王船」為標誌,這種趨勢開始清晰起來。

1987年,中國第一批文化、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8年,出現第一批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送王船」列入非遺名錄之前,廈門已有世界文化遺產項目「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

「送王船」申遺過程非常值得回溯:民眾和基層社會力量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申遺過程跌宕多舛卻堅持多年。最初的聯合申遺階段,是期望海峽兩岸攜手而行;最終由中、馬兩國申報成功。這種跨地域、跨國家的漫長合力過程,非常考驗專業水準也非常「熬人」。在讀了申報背景資料後,我忍不住致電給並不熟絡的申遺團隊成員表達敬意。電話另一頭的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是承擔國家級非遺「閩臺送王船」和列入世界「非遺」名錄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保護單位。

這種成功,需要人的視野和推動力。視野好說,動力則有點難——「為啥要把一個事情搞那麼複雜?」

20世紀80年代,中國拿出手的世界遺產都是自己頂尖的;過了20多年後,「大運河」文化遺產則有意識地留下了廣闊的、可供進階延展的價值現象空間。增加隋唐大運河西至洛陽,增加浙東運河南至寧波,都為路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做了鋪墊。現在,以線性遺產為代表的工作方法開始發力。繼2014年中、哈、吉3國將「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後,有關方面正積極尋求與有關國家聯合推動「絲綢之路:南亞廊道」「海上絲綢之路」申遺;「萬裡茶道」也進入申遺預備名單。

在這些大背景下來解讀「送王船」和其跨國聯合申報路徑,就不單是一個地域文化現象或「非遺」方法;而是體現了在世界遺產平臺下,中國人對人類文明理解和實踐的進程變化。

這種不斷增長的責任和擔當,也當然會非常具體地更新隨後的遺產價值闡釋視野:由文化到哲學、由局部到整體、由單獨到聯合,這些都會隨之成為常態,成為基本功。

相關焦點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歷史記憶 共同遺產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中新社福州12月18日電 題: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歷史記憶 共同遺產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陳悅「中馬聯合申遺成功,使『送王船』在世界的可見度大大增加了。」對於「送王船」申遺的成功,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家組組長、閩南文化研究會原會長陳耕18日受訪時向中新社記者表示,這將為廈門和馬六甲兩個旅遊城市帶來契機。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報送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簡稱「送王船」),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送王船成功申遺!145秒了解什麼是「送王船」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五屆常會,投票決定將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提名的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一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申遺成功的項目。你了解送王船嗎?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
    送王船植根於濱海地區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的民間信俗。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由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報送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此前,「送王船」已分別列入中馬兩國的國家級非遺項目名錄,成為兩國人民共同的文化遺產。
  • 「送王船」成功申遺 助力閩南文化走向世界
    記者唐光峰攝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 記者葉子申 劉宇翰 通訊員 蘇華琦)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式在廈門...
    12月22日,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開幕式、第152屆同安區呂厝「送王船」文化節在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舉行,馬來西亞馬六甲申遺方通過視頻連線對「送王船」申遺成功表示祝賀,稱將以此為契機,共同傳承和發展中馬兩國的共同文化遺產。「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
  • 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昨在同安開幕
    臺海網12月23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吳鵬波 通訊員 楊心亮 餘雪燕/文 陸軍航/圖)近日,由廈門推動的中馬聯合申報項目「送王船」,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中國非遺項目數世界第一!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絲綢之路跨國申遺:世界遺產理論與實踐的創新_鏡相_澎湃新聞-The...
    根據《世界遺產公約》的界定,文化景觀屬於文化遺產,代表「自然與人聯合的工程」。它們反映了因物質條件的限制和/或自然環境帶來的機遇,在一系列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的內外作用下,人類社會和定居地的歷史沿革。2010年2月,世界遺產專家會議在瑞士易廷根通過了「關於系列提名和系列遺產的結論和建議」,其中吸收了絲綢之路申遺項目所面臨的關鍵問題和挑戰。在此基礎上,2011 年世界遺產委員會修訂了《操作指南》中有關系列遺產、跨國遺產的定義並新增加了系列跨國遺產提交「預備清單」的標準格式。隨之在2012年又對相關定義作了修訂,使之更便於鑑定「突出的普遍價值」和申遺實踐。
  • 「送王船」申遺成功 該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
    「送王船」申遺成功,該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閩臺 「王爺總館」 在泉州泉州網12月19日訊 (記者 陳智勇)由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於17日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泉州市為共同申報單位。
  • 太極拳、送王船申遺成功 中國總數居首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圖片來源:新華社)送王船The wangchuan ceremony and related practices are rooted in folk customs of worshipping Ong Yah, a deity believed to protect
  • 「送王船」!申遺成功,這裡沸騰了……
    送王船申遺成功!昨天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申遺成功消息傳來東孚芸美村沸騰了通濟宮理事會長陳銀卿發來消息>到了芸美「送王船」的晚上煙花焰火照亮黑夜鞭炮鑼鼓響徹村莊男女老幼全體出動手拿香火,追隨王船而來遠去的王船帶走平安祛災的願望
  • 綜述:馬來西亞人士表示聯合申遺成功體現馬中密切聯繫
    新華社吉隆坡12月18日電綜述:馬來西亞人士表示聯合申遺成功體現馬中密切聯繫新華社記者林昊 王大瑋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
  •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當天,中馬「送王船」聯合申遺成功暨閩南海洋歷史文化論壇在廈門同安開幕,同時,第152屆同安區呂厝「送王船」文化節也精彩上演。  日前,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第一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申遺成功的項目。
  • 剛剛申遺成功的「送王船」,是一種怎樣的民俗?
    【按】2020年12月17日,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順利召開
    通訊員王超文/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曾江 武勇 通訊員 王超文)2020年12月17日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起海內外相關各界廣泛關注
  • 「送王船」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以下簡稱「送王船」),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廈門首個申遺成功的項目「送王船」是什麼活動?
    12月17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項目申遺成功,稱為廈門市首個申報成功的項目,如果不是老廈門人,你可能不知道什麼是送王船。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此次申遺成功,大大提升了『送王船』的文化能見度,加深了在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增強了文化自信,推動營造了積極主動展示文化的氛圍。」陳文濱說,「更值得期待的是,申遺成功後,『送王船』連結的社區範圍會進一步擴大,隨著我國與馬來西亞社區更加多元、密切的交流,『送王船』及其精神價值更為世界所認可。」
  • 古之傳統:「送王船」背後有祝福也有敬畏
    陳文濱說,「更值得期待的是,申遺成功後,『送王船』連結的社區範圍會進一步擴大,隨著我國與馬來西亞社區更加多元、密切的交流,『送王船』及其精神價值更為世界所認可。」   福建省泉州市泉郡富美宮董事長陳淑賢認為,富美宮傳統的「送王船」活動是社區居民、泉州人重要的節俗活動,承載著當地百姓祈求平安健康、風調雨順的美好祝願,同時也寄託著海內外華人華僑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