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在泉州召開。 通訊員王超文/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曾江 武勇 通訊員 王超文)2020年12月17日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引起海內外相關各界廣泛關注。該項目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牽頭組織,福建省文旅廳協調推進落實申報工作,申報文本包括福建泉州、廈門、漳州三地的多個代表性社區及群體。以此為契機,「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於12月21—23日在福建泉州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由中國民俗學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師範學院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協辦,由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泉州富美宮董事會承辦。
12月22號上午9時,會議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一層學術報告廳開幕。開幕式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陳進國研究員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筱筠研究員,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楊文法所長,泉州富美宮董事會董事長陳淑賢以及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陳惠平局長分别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長、中國宗教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筱筠研究員致辭。 通訊員王超文/供圖
鄭筱筠在致辭中對「送王船」項目申遺成功以及本次會議的順利召開表示祝賀,她指出以泉州為代表的閩南地區以其自身的地理區位、歷史積澱、文化多元等優勢為支撐,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倡議以及「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方面都將發揮重要作用,充分挖掘王爺信仰、送王船儀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是當代新經濟帶和文化帶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和新舉措,對於推進全球海洋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福建省民族與宗教事務廳民族與宗教研究所楊文法所長致辭。 通訊員王超文/供圖
楊文法認為,「送王船」項目的申遺成果,充分體現了王爺信俗及相關儀式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他指出,福建近年來在民間信仰領域總體上呈現和諧、平穩、有序的狀態。我們應以習近平總書記相關指示精神為指南,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弘揚其中與時代要求相契合的內容。
泉州富美宮董事會董事長陳淑賢致辭。 通訊員王超文/供圖
陳淑賢回顧了富美宮自明清以來的發展歷史,以及王爺信仰從閩臺傳播至南洋的歷史過程,並對三十多年來眾多專家學者對富美宮的學術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謝。
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陳惠平局長致辭。 通訊員王超文/供圖
陳惠平介紹了近年來泉州市堅持保護傳承優秀文化的理念,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區保護方面所做的許多有益探索,指出本次會議為與「送王船」項目相關的深入調查和研究提供了交流展示機會,同時也為泉州深化履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工作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會議學術研討現場。 通訊員王超文/供圖
來自省市區有關部門領導幹部,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上海音樂學院、廈門大學、華僑大學、集美大學、福建師範大學、閩南師範大學、三亞學院、莆田學院、泉州師範學院、福建省教育電視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市藝術館、石獅市博物館及泉州、福州、龍海等地研究協會和宮廟的50餘名專家學者及各界人士出席本次盛會,並共同觀看了紀錄片《神船通天:富美宮送王船儀式》。該片由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程俏俏拍攝,內容為乙亥年(2019年)三朝祈安王醮暨富美宮送王船儀式。
學術研討會分為四大板塊,主題涉及王爺信俗的跨境傳播、王爺信俗的功能與特徵、王爺信俗的田野研究以及泉州富美宮的王爺信俗傳承,參會專家學者發表了24篇相關論文。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講座教授、全國臺灣研究會會長汪毅夫先生引古論今,分別闡述了古人對「疫鬼」的認知、情感和動作,對其態度的古今變化,以及王爺信俗由閩入臺的歷史過程,並著重指出「順了它的演進的歷史去解釋」(顧頡剛語),我們對王爺信俗及其送王船儀式方能有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明史學會會長陳支平教授撰文強調,民間信仰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以「吸取精華、棄其糟粕」為原則,從文化的高度對閩臺王爺信仰進行全面的審視與詮釋,將王爺信仰中所發揮出來的教化社會、端正民風的道德精神意義進一步發揚光大。閩南師範大學「閩江學者」王琛發教授則聚焦閩南王爺信俗的儒學淵源與絲路傳播。泉州師範學院吳幼雄教授從「驅瘟」與「和瘟」之對立統一關係出發,分析比較了儒、釋、道三家對二者的認知差異,指出三者之間的差異體現了今日閩南文化裡「送王船」文化的本質。
與會專家學者不僅從王爺信俗的文本、流布、變遷、功能等方面對信俗內涵與特徵進行了深刻詳實的研究匯報,探討了王爺信俗及相關儀式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和現實意義,而且還基于田野調查對廈漳泉等多地的王爺信仰、送王船儀式、搶孤習俗等進行了學術呈現。
「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2020年12月17日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圖為泉州富美宮及「送王船」儀式活動。 通訊員王超文/供圖
12月23日上午,與會代表將前往富美宮所在的歷史文化街區參觀考察。作為新晉列入非遺名錄的泉州富美宮,擁有悠久的「送王船」歷史傳統,被閩臺民間尊稱為「王爺總廟」。現宮內還存有清道光辛巳年(1821)立的《重建鰲旋富美境武聖殿蕭王府行宮》碑。近來,在清末泉州城南一家名為「新協豐」的帳本文獻上發現了光緒二十五年(1899)八月初三「捐富美送船彩」的記錄。這比日本人前島信次所記錄的1903年漂至苗慄縣的富美王船還要早。這些史實都充分證明了泉州送王船儀式的年代久遠。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在泉州召開。圖為會議現場。 通訊員王超文/供圖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的順利舉辦,標誌著廈漳泉等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進入嶄新的階段,標誌著從閩南駛出的王爺船成為受世界矚目的人類共同文化記憶與遺產。「送王船」項目是福建省的第8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該項目的申遺成功見證了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共享的歷史記憶、傳統智慧、儀式實踐在新時代的蓬勃活力,體現了我國從國家到地方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及對傳承並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
本次在福建泉州市舉行的學術研討會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參與主辦的第四屆民間信仰研究高端論壇。首屆論壇於2014年在北京市舉行,主題為「中國民間信仰的當代處境與發展前瞻」;第二屆論壇於2016年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舉行,主題為「比較視野與跨界研究」;第三屆論壇於2019年在山東省泰安市舉行,主題為「泰山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民間信仰研究高端論壇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打造的學術品牌之一,該系列論壇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為指導,並由葉濤、陳進國兩位專家具體推動,是該所當代宗教研究室的創新工程項目——「當代宗教發展態勢」的重要組成部分。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在泉州召開。圖為與會專家學者合影。 通訊員王超文/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