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郡富美宮 「王船」傳海外

2020-12-21 騰訊網

■早報記者 張素萍 市民宗局供圖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泉州民俗專家介紹,「送王船」是廣泛流行於閩臺兩地的王爺崇拜信俗,其中泉郡富美宮的「送王船」民俗頗負盛名,主要神靈是富美宮的蕭太傅蕭王爺。隨著民間往來和經貿活動,富美宮的「送王船」民俗活動由泉州傳入臺灣,對蕭王爺的信仰也傳入多個地區,其分靈寺廟遍及閩南、臺灣及東南亞,其中僅臺灣就有多達2000餘處。

送瘟神 驅瘟疫 蕭王爺信仰傳遍東南亞

據傳,明代中後期,泉州屢遭災難,瘟疫橫行。泉州沿海民眾為了抗災求生,紛紛設立小祠,祈求王爺保佑。明代正德年間,位於晉江下遊富美渡口的民眾創建富美宮,奉祀蕭太傅為主神。蕭太傅名望之,為西漢儒臣,也是泉州蕭氏先祖,人稱「蕭王爺」。

彼時,富美古渡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渡頭之一。富美宮憑藉這一優勢,成為王爺信仰的中心。據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專家劉伯孳介紹,富美宮以「送王船」這種獨特的方式來送瘟神、驅瘟疫。

由於蕭太傅的地位高,富美宮製作的王船規模也特別大,樣式華麗,裝備齊全,禁得起風浪考驗。所以富美宮放出的王船,有不少隨風漂到了臺灣,當地民眾拾到後便在當地創建宮廟,將船上的王爺像奉祀起來。

清乾隆《泉州府志》有關於「送王船」習俗的記載。此外,信徒攜帶香火到臺灣與東南亞一帶謀生,也是富美宮影響越來越大的原因之一。據《泉郡富美宮志》記載:「泉州富美宮蕭太傅的信仰不但在閩南廣為傳播,而且傳至海外。如今,臺灣港澳以及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地都有蕭太傅的分靈,蕭太傅受到許多臺灣同胞和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僑胞所崇拜。」

泉州多地重啟「送王船」民俗活動

時光荏苒,「送王船」儀式如今仍在泉州大地上演——

去年3月,泉臺第三次蕭太傅信仰民俗研討會在泉州舉行,兩岸專家學者、宮廟代表近千人參加研討會。作為省民間信仰的聯繫點,泉郡富美宮深入挖掘王爺信仰的文化底蘊,至今已連續舉辦三屆蕭太傅信仰研討會。

去年6月10日,在民族英雄鄭成功395周年誕辰之際,一場遁跡四百多年的石井傳統「送王船」民俗活動在南安石井鰲江海邊重演。人們點燃王船四周的紙錢,使王船在熊熊大火中燃燒、啟航,祈求平安、好運和吉祥。

去年12月3日,泉郡富美宮舉行「送王船」儀式,來自20多個宮廟的130多位民間信仰人士參加了活動。據了解,此次「送王船」是當地自1948年來首次再現活動。當天,泉郡富美宮製作了一艘長高均三米多的木帆船,船帆上寫著「一帆風順,國泰民安」,從富美渡口下水,由佩帶符籙的水手駕駛出海口。接著,水手將符籙焚化,寓意將王船交與神明,然後水手離船上岸,任憑王船隨風而去。

送王船

中馬兩國視為共同遺產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來源:東南早報

相關焦點

  • 臺灣歷史上多次迎接泉郡富美宮王船
    根據臺灣方面給泉郡富美宮提供的資料顯示,臺灣歷史上有十餘次迎接泉郡富美宮王船的記錄,佔了發現海上王船的絕大多數。1903年,日本的《臺灣慣習記事》上詳細記錄的泉郡富美宮「金慶順」號王船所載明細。「金慶順」號王船上的7位王爺和其他神位。
  • 昨晚,泉郡富美宮歷經半個世紀後再現「送王船」
    在閩南眾多的王爺廟中 坐落於晉江下遊富美古渡頭畔的泉郡富美宮最有名氣兩岸王爺信仰發祥地 據傳,明代中後期 泉州屢遭災難,瘟疫橫行 泉州沿海民眾為了抵禦災難,求得生存 紛紛創設小祠,奉祀王爺 數不清閩南究竟有多少位王爺 泉郡富美宮除了
  • 影響深遠的泉郡富美宮「送王船」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而泉州歷史悠久的泉郡富美宮,歷來被譽為閩南和臺灣的「王爺總館」,是「王爺信俗和送王船」的重要傳播源頭,近幾年來,臺灣王爺信仰宮廟來泉郡富美宮謁祖進香、交流文化的就達462座。
  • 泉郡富美宮不是瘟神廟
    但是,不管是哪位瘟神的神位都沒有設在泉郡富美宮內,就是說該宮沒有供奉這些由瘟鬼衍化的瘟神。泉郡富美宮所供奉的27尊王爺都是人格神,並且都是在歷史上曾為國家、民族、人民作過重大貢獻,深受敬仰的忠臣清官、英烈義士和一代名醫。其主祀之神蕭王爺,俗稱「阿爺公」,乃是西漢著名的儒臣,官至太子太博的蕭望之。他因為人剛直清正,不畏權勢,忠心輔國為民,結果被迫害飲鴆自殺。
  • 「送王船」被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泉州多地至今仍舉辦活動
    泉州民俗專家介紹,「送王船」是廣泛流行於閩臺兩地的王爺崇拜信俗,其中泉郡富美宮的「送王船」民俗頗負盛名,主要神靈是富美宮的蕭太傅蕭王爺。隨著民間往來和經貿活動,富美宮的「送王船」民俗活動由泉州傳入臺灣,對蕭王爺的信仰也傳入多個地區,其分靈寺廟遍及閩南、臺灣及東南亞,其中僅臺灣就有多達2000餘處。
  • 「送王船」申遺成功 該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
    「送王船」民俗活動在泉流傳久遠,其中泉郡富美宮被譽為閩臺「王爺總館」。在申報過程中,泉州鯉城區泉郡富美宮和臨江街道新橋社區居民委員會、晉江市深滬鎮鎮海宮董事會等作為該項目相關社區組織或代表,為此次成功申報作出了重要貢獻。
  • 泉州:專家學者聚首 暢談「送王船」文化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專家聚首 暢談「送王船」文化 (翻拍)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研討會在福建泉州召開
    中新社泉州12月22日電 (孫虹 吳冠標)「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22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召開,50餘名專家學者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俗及「送王船」儀式這一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召開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 文/圖)為深入調查和研究王爺信仰及其送王船儀式,保護這一極其重要的海洋文化遺產,昨日,「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舉行,省內外宗教民俗領域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縱論「送王船」儀式及其背後王爺信俗的文化內涵。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如今,船民上岸,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公廟仍是精神寄託,但宮廟凝結著水上生活智慧和文化習俗。正是由於這種深刻的文化印記,廟宇才能在快速的城鄉一體化進程中保存下來,「送王船」才得到一代代守護,得以活態傳承。進入21世紀,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為「送王船」的傳承與傳播做出諸多努力。
  • 古之傳統:「送王船」背後有祝福也有敬畏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進發宮疍民文化保護中心理事陳文濱表示,在眾多有著「送王船」傳統的地區,漳州九龍江獨具特色——廟宇完全以船為主體,「送王船」整個流程完全在水上完成。這與當地船民世代傳承的生活方式高度契合。早年間,船民在水上謀生,水上吃、水上住,逢節慶或大事便紛紛駕船泊到公廟周圍。如今,船民上岸,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公廟仍是精神寄託,但宮廟凝結著水上生活智慧和文化習俗。
  • 「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在泉州順利召開
    以此為契機,「送王船儀式與海洋文化遺產保護」專題學術研討會於12月21—23日在福建泉州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國宗教學會、中國宗教學會宗教人類學專業委員會主辦,由中國民俗學會、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師範學院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及泉州市區民間信仰研究會協辦,由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泉州富美宮董事會承辦。
  • 送王船,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
    送王船是中國東南沿海和馬來西亞共同傳承的一種祭祀巡遊活動,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它不僅承載著海外華人鄉情,更見證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傳承。盛大的送王船巡遊在馬來西亞馬六甲市,近年來每逢中國農曆正月十五都舉行盛大的巡遊活動。在外國遊客看來,這就是以華人為主的一場化裝遊行。當地人知道這是送王船巡遊,紛紛加入進去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貫穿整個送王船活動的是濃濃的中國風。
  • 送王船成功申遺!145秒了解什麼是「送王船」
    你了解送王船嗎?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的禳災祈安儀式,既有共性,又有地方性。在閩南,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在馬六甲,則多在農曆閏年於旱季擇吉日舉行。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
  • 剛剛申遺成功的「送王船」,是一種怎樣的民俗?
    明清以降,則在閩南沿海社區,結合民間的王爺信仰與海上貿易興盛而產生的福船崇拜,演化成了多在秋季轉東北季風以後,才舉行的「送王船」。究其從送瘟船,轉換到送王船的背景原因,一是醫療條件的日益改善、二是海上貿易帶來的紅利讓民間信仰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