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十五屆常會,投票決定將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提名的送王船,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這是中國第一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合申遺成功的項目。
你了解送王船嗎?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的禳災祈安儀式,既有共性,又有地方性。在閩南,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東北季風起時舉行;在馬六甲,則多在農曆閏年於旱季擇吉日舉行。儀式活動歷時數日,或長達數月。
送王船植根於濱海社區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簡稱「王爺」)的民間信俗。當地民眾認為,王爺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間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災捍患;而海上罹難者的亡魂(尊稱為「好兄弟」)四處漂泊,無所歸依。因而,人們定期舉行迎王、送王儀式,迎請王爺巡狩社區四境,帶走「好兄弟」。
屆時,人們在海邊、灘地迎請王爺至宮廟或祠堂,用供品祭祀王爺;豎起燈篙召喚「好兄弟」,普度「好兄弟」。送王時,人們請王爺登上事先精心製備的王船(木質或紙質的船模),民眾以各種藝陣開道,簇擁著王爺巡查社區四境,一路召請「好兄弟」登上王船,隨王爺一同出海遠行,繼續代天巡狩的使命,濟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因此,該項目被當地社區民眾稱為「做好事」。
本次申遺有些特別,由中國和馬來西亞聯合申請,名稱為「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屬於社會實踐、儀式和節慶活動類別。思明廈港沙坡尾作為全市申報的重點社區,寫進申報文本。
這與送王船的,地理位置和分布範圍有關。
送王船於15-17世紀在中國閩南地區形成,隨著「下南洋」移民和海上貿易逐步傳播到東南亞地區。目前,該遺產項目主要分布於中國福建南部的廈門灣和泉州灣的沿海地區,以及馬來西亞馬六甲州的華人聚居區,相關實踐也見於中國臺灣南部的沿海社區。此外,遷徙到中國沿海其他地區的閩南人後裔,也會在送王船儀式活動期間回到故鄉參與當地的相關實踐。中國福建廈門市和馬來西亞馬六甲市為集中傳承區域。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的基礎,該項目是構建,廈門和海外民心相通的一個平臺。
送王船聯合申報,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支點城市廈門,與沿線重點城市馬六甲文化間的對話。是「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見證,是以非遺國際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成功實踐。
聯合申遺探索出「跨國聯合申遺的廈門案例」,就像教科文組織非遺的審查機構呈交委員會的報告所認為的,該遺產的列入將成為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共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例子,以及他們在跨界保護努力領域的共同關切和責任。
送王船,有什麼社會功能和文化意義?
該遺產項目,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追求和諧的理念,也加強了人與海洋之間的可持續聯繫,為推動當下多元社會,尤其是移民社區(包括移出和移入)的團結友愛、社會安定、生態文明的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
送王船的持續性實踐喚起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貫穿著人們對生死問題的理解,而集體行動有助於減緩海難等突發事故給社區民眾造成的心理震蕩,具有重建社區聯繫和提供精神慰藉的作用。民眾相信「做好事」會得到上天的護佑,而揚正氣的價值取向客觀上起到了規範社區成員行為方式,強化集體共同調適災難性記憶的社會功能。相關社區民眾通過特定文化空間中的集體儀式活動,促進了社區文化認同和社會和睦。
送王船承載著相關社區有關自然和宇宙知識,如觀察氣象、潮汐、洋流、風候、牽星圖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也是海上捕撈、養殖和海上貿易等生產生活實踐的結晶,還融合體現了傳統手工藝、表演藝術、口頭傳統等文化表現形式的當代傳承,見證了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
送王船有其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其所承載的傳統知識和民間智慧豐富了當前社區的生活世界,貫穿著有關風險和災難的持續性反思。在城市化和社會轉型的進程中,該遺產項目仍具有增強人們風險防範意識和災難管理的作用,同時有助於促進生態保護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送王船的跨國度傳播和跨文化融合,在人口移徙和海上貿易的歷史進程中成為密切人與人之間聯繫的紐帶,促進了群體之間、社區之間、族群之間的長期互動與和平共處,為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提供了認同感和持續感。
回顧聯合申遺之路,歷程艱辛但意義重大,凝聚著許多非遺人的智慧力量。
2011年5月
由廈門市申報的「閩臺送王船」成功入選中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3年
「王舡大遊行」入選馬來西亞非遺名冊。
2015年7月起
由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與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共同倡議推動送王船聯合申遺,並廣泛開展社區和宮廟間的民間交流。
2019年3月
中馬兩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請材料。
2020年11月
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秘書處將中馬聯合提名的送王船審查通過的報告呈報委員會委員。
2020年12月
第十五屆教科文組織政府間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委員會投票決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申遺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傳承發展還任重道遠。
列入名錄後,中馬兩國將成立「雙邊工作委員會」,建立聯合保護共同協作機制,支持「中馬送王船協同保護工作組」實施《送王船聯合保護行動計劃(2021-2026年)》,向委員會提交定期報告,履行進一步保護該遺產項目的承諾。並以此為契機,推動《中馬關於聯合保努力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合作協議》籤署,全方位開展國際間非遺領域的合作,讓文化遺產成為實現人類持久和平的對話資源。
(編輯:殷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