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我國共有4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冊),居世界第一。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區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中國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送王船儀式活動。攝影:歐陽淑順)
送王船民俗溯源
送王船是送「代天巡狩」的王爺。關於王爺的傳說尚無定論,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最晚也到清代雍正年間。2004年同安區西柯鎮呂厝村送的是第148任王爺,依四年一次推算,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此王爺並非代表「瘟神」,而是代替皇帝巡遊四方、賞善罰惡,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般是三到四年舉行一次,通過擲筊在固定的農曆月份確定某一天舉行送王船儀式,製造一艘王船,或是用杉木製成,或是紙制,把王爺請上王船,載上柴、米、油、鹽以至各項生活用品等實物,在海邊焚燒。
王爺號稱「代天巡狩」,即替天子巡境視察,類似欽差大臣,享有「遇縣吃縣,遇府吃府」之榮。關於「王爺」,民間眾說紛紜,據傳王爺有5位(另一說36位),分別是鯤鯓朱府王爺、吳府王爺、池府王爺、李府王爺、範府王爺。具體名字無人知曉。因無具體的金身木雕像,一直以來都是用一塊寫著「代天巡狩」四個大字的牌位來代替。信眾須在農曆六月中旬卜莁確定當年是何位王爺蒞境。是年就要造王船、遊王船、燒王船。
1982年間,廈門海滄、石塘、鐘山等社根據30多年前社裡的傳統俗例,恢復王爺蒞臨值年習俗(石塘、鐘山、海滄3社每三年輪值一屆),舉行造王船遊境踩街的盛大廟會。旨在「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平安社裡、興旺發達、眾生活躍、百業昌盛」。鐘山村水美宮有聯曰:「代天宜化九州花似錦,巡狩愛民四海歌如潮。」
就是在這樣一個充滿新老思想碰撞的文化地標,漁民特色社區有一處不容忽略,就是廈港街道沙坡尾58號場地的龍珠殿。這裡擁有「國家級非遺——觀賞王(官)船」,該船長10.58米。「送王船」造船傳承人鍾慶豐先生主斧,與廈港龍珠殿傳承人阮和國攜手,為加強閩南文化生態保護所共同建造。
送王船習俗已經有600多年歷史了,是廈門漁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傳到馬來西亞等地,已經成為我們聯繫海外僑胞的重要文化紐帶之一。「送王船」是國家級「非遺」,在馬來西亞也是,更是中國和馬來西亞兩國聯手共同申報的世界非遺項目。
外觀奇特的王船並不只是個模型,它完全按照真實的中國四大古船中的福船建造。船上的建築還原了中國古代的歇山式屋頂,此外船身還繪有代表吉祥如意、合境平安的彩繪圖案。現在在沙坡尾「送王船」展示館看到的是供永久觀賞的「送王船」,由造船傳承人鍾慶豐先生主斧,與廈港龍珠殿傳承人阮和國攜手共同建造。
王船融合了造船、建築、民間彩繪等多項閩南傳統技藝。大多都是祖傳的手藝。
78歲的鐘慶豐是鍾宅人,是廈門市「造王船」技藝傳承人。鍾慶豐說,這艘王船的木工和雕刻就需要花兩個月,建造時就像做藝術品那樣認真。船體內部,50餘根「肋骨」連接起每一片木板,每根「肋骨」中間都被削去一部分,呈弧狀。
廈港龍珠殿理事黃錫源說,這非常考驗師傅的功力:弧度過大,「肋骨」的承受能力降低,易折斷;弧度過小則減少了船艙容積。而鍾慶豐精湛的造船手藝,使得這艘王船的弧度恰到好處。船尾正面則繪上大龍,船前後豎有「代天巡狩池府千歲」的紅色號旗。
船頭正面為獅頭圖案,並按規矩在兩側插上旗子,此謂左青龍、右白虎。
廈港龍珠殿送王船活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送王船的儀式,風格非常獨特,是海洋文化的一個項目,是閩南人的大海狂歡節。
在廈門的最後一處漁港,沙坡尾避風塢,仍深藏著「送王船」風俗,至今延續和傳承下來,它承載著廈門港最重要的集體海洋記憶。
送王船
一、廈門送王船的民俗的由來:
廈門作為漁港,自古依海而居,為了祈求海上平安、漁事興旺,會通過祭祀神明,悼念海上遇難英靈的方式來驅邪、祈福,「送王船」的民俗也由此而來。「送王船」可以說是一個古老的儀式,是一場「海洋文化的狂歡節」。
送王船
二、送王船的製作和準備:
送王船一般由一些能工巧匠精心製作數月,在經過祭祀後,送王船活動就要進行巡境和焚燒化吉。
沙坡尾裡的廈港龍珠殿的「送王船」儀式逢閏年舉辦,上個世紀90年代恢復以來,每一屆送王船都更加熱鬧。巡境的隊伍有百餘人組成。眾人抬著「池王爺」的神像坐轎出遊,伴著鞭炮鑼鼓聲,一路有舞獅、舞龍、哪吒鼓樂等民俗表演陣頭。
送王船
三、送王船巡境路線:
送王船的巡境之旅,要從沙坡尾出發,沿著大學路、蜂巢山路、思明南路、演武路、環島路一路抵達海邊。它繞境廈港一帶社區,也寓意著要庇護這一方的風調雨順。所到之處,人們都會前來圍觀祭拜,向神明許願祈福。
送王船
四、送王船的申遺之路:
2011年,「閩臺送王船」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中國廈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聯手為「送王船」,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歷時4年,2020年12月17日,「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送王船
如今的廈門沙坡尾,經過改造後,已經煥然一新,成了周邊居民茶餘飯後休閒的好去處,也是遊客拍照留念的網紅背景。而沙坡尾的「送王船」民俗,是歷史的見證,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送王船儀式是大陸同海外華人華僑、臺灣同胞民間文化交流的紐帶,在海外華僑、華人中具有深遠的影響,也是海外華僑、華人回鄉探親,尋根謁祖和進香朝拜的「根」之一,它發揮著聯繫海內外親人情誼,增進共識,促進民間文化交流的社會功能。閩臺兩地的地緣、血緣、神緣紐帶如此緊密,對增進兩岸鄉誼、促進和平統一、推進同安經濟建設,實有不可估量的現實意義。這是中華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品質的表現。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福建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