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船申遺成功!
昨天
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
「送王船」申遺成功
消息傳來
東孚芸美村沸騰了
通濟宮理事會長陳銀卿發來消息:
「太激動了」!
明年大幫,一定好好籌辦
將這個民俗活動好好傳承下去!
百年送王船,你了解嗎?
一百多年來
芸美村村民每四年(逢牛、蛇、雞)
舉行一次送王船活動
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更以此表達心中對海的敬畏和感恩
攝影:歐陽淑順
芸美「送王船」以通濟亭為依託
在東孚一帶規模最大
習俗寄託了馬鑾灣片區芸美、鼎美、後柯人
祛邪、避災、祈福、發財的美好願望
每年到「送王船」的時候
海滄芸美村就被喧囂的氣氛包圍
紅色氣球高懸在村宅上
鞭炮響不停、戲班唱不停
甚至有不少信眾從外地趕來
村民淨船安宅、燒香巡街
村裡熱鬧得堪比過年
到了芸美「送王船」的晚上
煙花焰火照亮黑夜
鞭炮鑼鼓響徹村莊
男女老幼全體出動
手拿香火,追隨王船而來
遠去的王船帶走平安祛災的願望
更延續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的文化精神
芸美送王船是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爺。根據芸美陳坤侖先生考證,此俗最早的可追溯到明初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此王爺代表代替皇帝巡遊四方、賞善罰惡,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製造一艘王船,選用優質杉木、樟木製成,把精緻的紙紮王爺請上王船,載上柴、米、油、鹽以至各項生活用品等實物,選定地點焚化。
點火儀式開始時乩童以紙錢引火,隨後眾人也上前幫忙。火光沖天,在場的民眾紛紛跪地,默默祈求上蒼能將平安、好運和吉祥賜予自己。火借風勢,船隻漸漸消失在熊熊的吉祥火焰之中,這就是壯觀的王船化吉。
海滄芸美村的送王船活動是廈門送王船活動的縮影,在翔安後村、新店、思明沙坡尾、同安呂厝、海滄鐘山等地也盛行。
民俗專家盧志明說,每個村落供奉的「王爺」不同,舉行的年份也不盡相同。譬如翔安後村供奉的是嶽飛;在海滄鐘山,每三年舉辦一次;而在芸美村,送王船送的是朱、池、鍾三位王爺,每四年舉行一次——前三年由三位王爺輪流進行慶典,屬於小任年,第四年三位王爺一起出巡,叫作大任年。
三位王爺共同出巡時,兩百多位「監」、「班」開道陪同,也是芸美村獨有的特色。「之所以供奉的是朱、池、鍾三位王爺,主要是由於他們的憐憫之心。」盧志明解釋,傳說其中的池王爺名然、字逢春,又名德誠,原籍南京,明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文中舉人、武中進士。池然當時在去漳州府任道臺的路上,途中遇上瘟神,得知瘟神要在井裡下毒,毒害村裡的百姓,就將藥騙來服下,最終毒發而亡。「所以,池王爺的面是黑的。」盧志明說。
為此村民們一直供奉著這位王爺,感激他救下全村百姓。至於朱、鍾兩位王爺,芸美村的相關史料沒有詳細的記載。
場面壯觀,萬人空巷
東孚街道芸美村的村民們對個傳統民俗活動有著特殊的記憶
制船師傅肖大州
今年70歲的肖大州,已有50多年的做船經驗,往年「送王船」的船王就是由是他和另外兩名師傅共同完成。「王船不在於大,要根據村裡道路情況量身打造。」肖大州介紹,一艘船需要三人耗時50天才能完成。
芸美老村民陳崑崙
陳崑崙是土生土長的芸美村人。他記得,以前芸美村就在廈門「西港」邊上,三面環海,是連接海陸的交通要道,那時90%以上的村民都在討小海,「每逢天文大潮時,海水能漫上村路,湧到通濟宮前。」
隨著地理地貌變化
如今芸美村離最近的馬鑾灣海域有數公裡遠
加之隨著馬鑾灣片區芸美的整村拆遷
村民們也收網上岸
不再以打魚為生
但從古時流傳下的送王船傳統民俗
卻仍然經久不衰
送王船文化已經融入芸美村發展歷程中
展現著閩南人互助友愛
敢拼會贏的精神
代代傳承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文/編輯:周逸芸、尤琦
部分圖片源於牽成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今日海滄
申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