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大屯村:一片茶葉鋪就脫貧致富路——記全國人大代表周紹軍的種茶故事
順著蜿蜒的山路爬升,目之所及滿眼翠綠,三四十釐米高的茶樹排列成行,間或有移動的點點斑斕,那是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茶農在採摘一年中最鮮嫩的石阡苔茶。
春茶貴如油,每年三四月是大屯村茶農最忙碌的時候,一個採摘能手一天下來最多能賺400元左右,今年受疫情影響,還未開學的大學生熊會也加入了採茶隊伍,雖然不熟練,但採個百來塊錢的茶不成問題。
「我不敢想像,一片茶葉居然能如此快速地改變村莊。」正如熊會在寫給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的信中所說,她家當年孤注一擲種下的8畝茶,現已成為了家裡脫貧的最大依靠。
和熊會家一樣,如今的大屯村,幾乎家家戶戶把每塊空地都種上了茶,一棵棵茶樹不僅綠了山坡,更成為了大屯人的「綠色銀行」。
萌芽
「種茶這個事有搞頭」
「我在村裡種得有幾畝茶,現在城裡村裡兩邊住,採茶的時候我就回來,其他時候在城裡和娃娃住,女兒每次要給我錢花,我說我存摺上的錢可能比你的還多哩。」在大屯村,記者見到了已年過80的周紹志老人,說起種茶這件事,老人滿臉笑容。
周紹志是大屯村的老支書,是村裡最早種茶的領軍人之一,早在1971年,他就開始帶領村民種茶。
作為全國古老茶區之一的石阡,盛產的苔茶是貴州省「三大名茶」之一,也是中國屈指可數的茶樹良種,大屯村從祖上就零零星星的種著100多畝茶,周紹志上任後打起了茶園的「主意」。
「茶樹抗風險能力強,製成的茶葉即便一時半會賣不掉,放個一年半載的也沒什麼問題,不像水果蔬菜,弄不好幾天就爛在地裡了,我覺得種茶是個好路子,這個事有搞頭。」周紹志說,他打定了主意要種茶,為村民謀個好活計。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大多村民對種茶這件事並不支持,茶葉能吃飽嗎?哪個天天吃茶?質疑的聲音從未斷過。
「我們去開群眾會,經常一兩點才結束,半夜三更打著電筒回家,能把大家說通了心裡還暢快些,但很多時候是白費口舌。」曾任大屯村村長的馬遠權現已68歲,回憶起勸導群眾種茶這件事,幾任村幹部的共同的感受就是不容易。
認定的事再難也要堅持,在幾任村幹部的努力下,當年零零星星的100多畝茶園慢慢擴增到了600多畝,在村裡小有規模。
發展
「要會種茶、種好茶」
「不搞好茶葉我就不當這個村主任!」全國人大代表、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回憶自己任職的初心,2001年,他當選為村主任時,對老支書許下承諾,決心幹好種茶這件事,帶領鄉親們依靠發展茶產業脫貧致富。
不出所料,周紹軍遇到了和幾任村幹部一樣的阻力,村民對種茶依然排斥,周紹軍深知其中緣由,「現有茶園規模不大、管護經驗不足、收成不好、經濟效益自然談不上……」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做出樣子。周紹軍把村裡600餘畝老茶園接管過來,以實際成效動員村民加入到種茶隊伍,2005年,恰逢小村並大村,與大屯村接壤的神仙廟等7個村合併為一個大村,土地面積擴大了7倍。「把能種茶的地方都種上茶」,周紹軍抓住機會,一舉擴大了茶園規模。
茶園規模上來後,周紹軍把是否懂茶作為村「兩委」班子人員選配條件。「幹部不懂幹,目標就會成為空談的夢想。」周紹軍表示,在大屯村有條「鐵規」,在村級組織換屆時,不懂茶葉不能當村幹,他自己就首當其衝學種茶、管茶、賣茶,村「兩委」班子成員也成為了發展茶產業的多面手。
不僅如此,為了確保茶產業發展人才充足,大屯村黨支部一面加強對茶農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夯實產業發展的群眾基礎,一面在優秀茶農當中發展黨員,培養產業發展領頭人。
「目前全村共有52名共產黨員,全部都是愛茶、懂茶的先頭部隊。」周紹軍說,就是要把普通群眾培養成做茶能手,把做茶能手培養成黨員,讓黨支部和黨員成為帶領群眾發展茶葉的「龍頭」。
2016年,周紹軍自籌資金260萬元,在村裡組建了「村社一體」的大屯兆豊茶葉專業合作社,村民可以茶園及土地形式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進行規範化管護。在周紹軍和合作社的帶動下,茶園效益不斷提高,村民生活水平逐漸改善。
近20年來的種茶興茶路上,大屯村探索出建好基層組織、發展好主導產業、聯結好群眾利益的「三好」經驗,逐步邁上了發展快車道。
收穫
「家鄉變化很大」
家家戶戶都通了硬化路,用上了安全水、穩定電,村裡廣場上建起了籃球場和桌球臺,孩子們在這裡遊玩嬉戲,如今的大屯村,大家日子過得正紅火。
然而,幾年前,大屯村還是個「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找個燈油鹽巴錢……」的貧苦山村,路不通,電不穩,青壯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只剩老人和小孩在家裡。
「在我外出上大學的一年多時間裡,家鄉變化很大。」熊會說,早些年,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地裡種紅薯、玉米,終日勞作,生活依然捉襟見肘。
直到大屯村開始發展茶產業,熊會一家的生活狀況才得到了徹底改變,靠著家裡的8畝茶園,她家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連年邁的爺爺奶奶也能通過採茶給家裡增加收入。
感受到家鄉巨變的,不只熊會一家。
「以前,每到下雨天,我們都要穿雨鞋出門,路上全是泥水,現在到處都是水泥路,乾乾淨淨的。「大園子村村支書韓太科說,嘗到甜頭的村民觀念也變了,從『要我種茶』到『我要種茶』,積極性一下就提高了,在村幹部帶領下,大夥還把賺來的錢建設村莊。
產業帶頭百業興,近年來,大屯村完成了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4條,全村15個村民小組實現組組通公路、串戶、入戶路全覆蓋,全村安全入戶人畜飲用水水錶435個,覆蓋全村15個村民小組857戶2949人。
憧憬
「日子會越來越好」
「以前地裡種糧食,只夠填飽肚子,現在種上茶葉,日子才算是好起來了。」73歲的貧困戶熊夢貴,自家有3畝地茶園,加上在兆豐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勞務費,每年能賺三四萬。
在熊夢貴的記憶中,從前生活的艱辛歷歷在目。「以前種水稻,每到看田引水時,全家人集體出動,從凌晨兩三點一直忙到天亮,很累。「熊夢貴說,現在種茶,輕鬆、收入高。
大屯村種植茶葉已有近50年時間,早年間,有村民曾將自家的茶樹砍掉,種上糧食。近幾年,眼見茶產業發展勢頭好,許多村民又重新種上了茶樹。
每逢茶葉採收時節,茶山上皆是茶農忙碌的身影,上至80歲老人,下至十幾歲的小孩,男女老少,其樂融融。
「剛過去的明前茶採摘時節,村民每人每天可採茶1到2斤,按80元/斤的收購價計算,每人每天收入超過100元。「白泥塘村村支書彭再榮說。
走對了路子,土地變綠生金不是夢,周紹軍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按照大屯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貧困戶可獲得四筆收益,分別是兩筆分紅收益、土地流轉租金和合作社務工收入。現在,大屯村人均茶園達1畝,村集體經濟已達500萬元,人均收入達9450元,已帶動貧困戶179戶,貧困人口638人脫貧致富。
一片小小的茶葉,在過去,它只是飯後的一杯茶,而現在,它已成為承載著村民脫貧致富希望的「子孫產業」。
山還是那座山,土還是那片土,只是舊時光景不再,舊時生活不再,新的希望在發芽、開花、結果。
記者:劉竹寒 駱文文
編輯:花維竺
編審:羅婧
審籤:王幸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