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周紹軍的種茶故事:一片茶葉鋪就脫貧致富路

2020-11-18 多彩貴州網

  石阡大屯村:一片茶葉鋪就脫貧致富路——記全國人大代表周紹軍的種茶故事

  順著蜿蜒的山路爬升,目之所及滿眼翠綠,三四十釐米高的茶樹排列成行,間或有移動的點點斑斕,那是石阡縣龍塘鎮大屯村茶農在採摘一年中最鮮嫩的石阡苔茶。

  春茶貴如油,每年三四月是大屯村茶農最忙碌的時候,一個採摘能手一天下來最多能賺400元左右,今年受疫情影響,還未開學的大學生熊會也加入了採茶隊伍,雖然不熟練,但採個百來塊錢的茶不成問題。

  「我不敢想像,一片茶葉居然能如此快速地改變村莊。」正如熊會在寫給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的信中所說,她家當年孤注一擲種下的8畝茶,現已成為了家裡脫貧的最大依靠。

  和熊會家一樣,如今的大屯村,幾乎家家戶戶把每塊空地都種上了茶,一棵棵茶樹不僅綠了山坡,更成為了大屯人的「綠色銀行」。

大屯村茶園

  萌芽

  「種茶這個事有搞頭」

  「我在村裡種得有幾畝茶,現在城裡村裡兩邊住,採茶的時候我就回來,其他時候在城裡和娃娃住,女兒每次要給我錢花,我說我存摺上的錢可能比你的還多哩。」在大屯村,記者見到了已年過80的周紹志老人,說起種茶這件事,老人滿臉笑容。

大屯村原黨支部書記周紹志

  周紹志是大屯村的老支書,是村裡最早種茶的領軍人之一,早在1971年,他就開始帶領村民種茶。

  作為全國古老茶區之一的石阡,盛產的苔茶是貴州省「三大名茶」之一,也是中國屈指可數的茶樹良種,大屯村從祖上就零零星星的種著100多畝茶,周紹志上任後打起了茶園的「主意」。

  「茶樹抗風險能力強,製成的茶葉即便一時半會賣不掉,放個一年半載的也沒什麼問題,不像水果蔬菜,弄不好幾天就爛在地裡了,我覺得種茶是個好路子,這個事有搞頭。」周紹志說,他打定了主意要種茶,為村民謀個好活計。

  然而,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大多村民對種茶這件事並不支持,茶葉能吃飽嗎?哪個天天吃茶?質疑的聲音從未斷過。

  「我們去開群眾會,經常一兩點才結束,半夜三更打著電筒回家,能把大家說通了心裡還暢快些,但很多時候是白費口舌。」曾任大屯村村長的馬遠權現已68歲,回憶起勸導群眾種茶這件事,幾任村幹部的共同的感受就是不容易。

  認定的事再難也要堅持,在幾任村幹部的努力下,當年零零星星的100多畝茶園慢慢擴增到了600多畝,在村裡小有規模。

帶領村民種茶的村支兩委幹部——建成2.3萬畝茶園的「排頭兵」

  發展

  「要會種茶、種好茶」

  「不搞好茶葉我就不當這個村主任!」全國人大代表、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回憶自己任職的初心,2001年,他當選為村主任時,對老支書許下承諾,決心幹好種茶這件事,帶領鄉親們依靠發展茶產業脫貧致富。

  不出所料,周紹軍遇到了和幾任村幹部一樣的阻力,村民對種茶依然排斥,周紹軍深知其中緣由,「現有茶園規模不大、管護經驗不足、收成不好、經濟效益自然談不上……」

  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做出樣子。周紹軍把村裡600餘畝老茶園接管過來,以實際成效動員村民加入到種茶隊伍,2005年,恰逢小村並大村,與大屯村接壤的神仙廟等7個村合併為一個大村,土地面積擴大了7倍。「把能種茶的地方都種上茶」,周紹軍抓住機會,一舉擴大了茶園規模。

全國人大代表、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

  茶園規模上來後,周紹軍把是否懂茶作為村「兩委」班子人員選配條件。「幹部不懂幹,目標就會成為空談的夢想。」周紹軍表示,在大屯村有條「鐵規」,在村級組織換屆時,不懂茶葉不能當村幹,他自己就首當其衝學種茶、管茶、賣茶,村「兩委」班子成員也成為了發展茶產業的多面手。

  不僅如此,為了確保茶產業發展人才充足,大屯村黨支部一面加強對茶農的技術指導和培訓,夯實產業發展的群眾基礎,一面在優秀茶農當中發展黨員,培養產業發展領頭人。

  「目前全村共有52名共產黨員,全部都是愛茶、懂茶的先頭部隊。」周紹軍說,就是要把普通群眾培養成做茶能手,把做茶能手培養成黨員,讓黨支部和黨員成為帶領群眾發展茶葉的「龍頭」。

  2016年,周紹軍自籌資金260萬元,在村裡組建了「村社一體」的大屯兆豊茶葉專業合作社,村民可以茶園及土地形式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進行規範化管護。在周紹軍和合作社的帶動下,茶園效益不斷提高,村民生活水平逐漸改善。

  近20年來的種茶興茶路上,大屯村探索出建好基層組織、發展好主導產業、聯結好群眾利益的「三好」經驗,逐步邁上了發展快車道。

  收穫

  「家鄉變化很大」

  家家戶戶都通了硬化路,用上了安全水、穩定電,村裡廣場上建起了籃球場和桌球臺,孩子們在這裡遊玩嬉戲,如今的大屯村,大家日子過得正紅火。

  然而,幾年前,大屯村還是個「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找個燈油鹽巴錢……」的貧苦山村,路不通,電不穩,青壯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只剩老人和小孩在家裡。

  「在我外出上大學的一年多時間裡,家鄉變化很大。」熊會說,早些年,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在地裡種紅薯、玉米,終日勞作,生活依然捉襟見肘。

大學生熊會

  直到大屯村開始發展茶產業,熊會一家的生活狀況才得到了徹底改變,靠著家裡的8畝茶園,她家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連年邁的爺爺奶奶也能通過採茶給家裡增加收入。

  感受到家鄉巨變的,不只熊會一家。

  「以前,每到下雨天,我們都要穿雨鞋出門,路上全是泥水,現在到處都是水泥路,乾乾淨淨的。「大園子村村支書韓太科說,嘗到甜頭的村民觀念也變了,從『要我種茶』到『我要種茶』,積極性一下就提高了,在村幹部帶領下,大夥還把賺來的錢建設村莊。

茶園交錯縱橫的水泥路

  產業帶頭百業興,近年來,大屯村完成了農村組組通公路建設4條,全村15個村民小組實現組組通公路、串戶、入戶路全覆蓋,全村安全入戶人畜飲用水水錶435個,覆蓋全村15個村民小組857戶2949人。

  憧憬

  「日子會越來越好」

  「以前地裡種糧食,只夠填飽肚子,現在種上茶葉,日子才算是好起來了。」73歲的貧困戶熊夢貴,自家有3畝地茶園,加上在兆豐茶葉專業合作社的勞務費,每年能賺三四萬。

村民熊夢貴

  在熊夢貴的記憶中,從前生活的艱辛歷歷在目。「以前種水稻,每到看田引水時,全家人集體出動,從凌晨兩三點一直忙到天亮,很累。「熊夢貴說,現在種茶,輕鬆、收入高。

  大屯村種植茶葉已有近50年時間,早年間,有村民曾將自家的茶樹砍掉,種上糧食。近幾年,眼見茶產業發展勢頭好,許多村民又重新種上了茶樹。

採收時節,茶農忙著採茶

  每逢茶葉採收時節,茶山上皆是茶農忙碌的身影,上至80歲老人,下至十幾歲的小孩,男女老少,其樂融融。

  「剛過去的明前茶採摘時節,村民每人每天可採茶1到2斤,按80元/斤的收購價計算,每人每天收入超過100元。「白泥塘村村支書彭再榮說。

  走對了路子,土地變綠生金不是夢,周紹軍給記者算了一筆帳,按照大屯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貧困戶可獲得四筆收益,分別是兩筆分紅收益、土地流轉租金和合作社務工收入。現在,大屯村人均茶園達1畝,村集體經濟已達500萬元,人均收入達9450元,已帶動貧困戶179戶,貧困人口638人脫貧致富。

  一片小小的茶葉,在過去,它只是飯後的一杯茶,而現在,它已成為承載著村民脫貧致富希望的「子孫產業」。

  山還是那座山,土還是那片土,只是舊時光景不再,舊時生活不再,新的希望在發芽、開花、結果。

  記者:劉竹寒 駱文文

  編輯:花維竺

  編審:羅婧

  審籤:王幸韜

相關焦點

  • 一片茶葉丨綠葉子怎樣變成金葉子
    早在2010年,這個地處八閩中心的縣就被命名為「中國高山茶之鄉」,全國唯一,保持至今。除了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生態、綠色、有機,才是大田茶葉脫穎而出的真正秘訣。而這正是三明全市茶產業目前正在堅持走的道路。
  • 片片茶葉成脫貧致富「金葉子」
    片片茶葉成脫貧致富「金葉子」 2020-12-15 15:59:13   來源:安慶新聞網
  • 桃源:片片茶葉成為脫貧致富的「金葉葉」
    桃花源的故事裡,不只是有陶淵明,比他更久遠的,則是這盞茶。近年來常德市桃源縣將茶葉發展作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抓手,不僅帶動了相關從業人員20萬人,促進了縣域發展。打造了「桃源大葉茶」桃源野茶王」「桃源紅茶」等多個地理品牌,更是先後榮獲「全國重點產茶縣」「全國無公害茶葉生產示範基地縣」「湖南茶葉千億產業十強縣」等殊榮。
  • 山裡花開——傈僳族全國人大代表李金蓮的故事
    (點擊圖片,觀看互動微紀錄片)  新華社昆明5月24日電 題:山裡花開——傈僳族全國人大代表李金蓮的故事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王長山 字強 高潔  邁開腳板沿著山路走向學校、坐汽車奔向香格裡拉、當上全國人大代表來到北京……腳下的路在變,李金蓮為群眾服務的初心從未變過,一直在大山深處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用一片茶葉帶富鄉裡人|七星關區青場鎮初都河村...
    我叫王菊英,是七星關區青場鎮初都河村茶葉基地負責人,你看到的這片茶場就是我近十年的心血。由於沒有條像樣的路,這裡自給自足的條件讓我們吃一倉盼一倉,一年苦到頭,除去化肥、煤炭、人親來往,幾乎沒有結餘。  為了改變貧困面貌,我和丈夫決定前往浙江打工。但因為沒有文化,又不懂技術,剛到浙江時,只能靠做體力活賺錢養家。   也許是上天給機會讓我們夫妻倆翻身。
  • 「小茶葉」託起「大產業」
    通訊員 藍海燕 黎清倩裡洞鎮鵝石村是新興縣特別偏遠的小山村,有著平緩的山坡和肥沃的土地,村民素有種茶的習慣。近年來,在該縣人大代表梁建波的帶領下,茶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昔日漫山的荒坡變成如今的「金山銀山」。
  • 溧陽市人大代表濮愛玉
    濮愛玉和兒子濮學棟查看降雪對茶園的影響作為我市最早引進白茶種植的企業之一,玉枝茶園的茶葉多次參加「陸羽杯」「中茶杯」等全國性茶葉評比,並屢屢奪魁,還獲得了「中國馳名商標」的殊榮,為茶鄉溧陽贏得了聲譽。家鄉的好山好水孕育了好茶葉,濮愛玉也一直不忘反哺家鄉百姓。他利用玉枝作為茶葉龍頭企業的優勢,發動周邊群眾一起種茶。
  • 固厚小洋旻村:產業扶貧 鋪就群眾脫貧致富路
    固厚鄉小洋旻村依託豐富的山林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臍橙產業,增強村民自身造血功能,鋪就了一條脫貧致富之路。小洋旻村位於固厚、固村、長勝三個鄉鎮交匯點,全村土地面積11.4平方公裡,耕地面積2034畝,林地面積14850畝。因地處偏遠,村民只能守著青山過苦日子,小洋旻村也被評定為深度貧困村。
  • 廣東多地復興茶業 打開產業振興新路
    雙好茶業公司員工在茶場採茶傳統茶產區名品迭出,茶葉變「金礦」,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陳卓棟 通訊員 周穎森 張曼君 譚耀廣潮州鳳凰單樅、英德紅茶、鶴山紅茶、開平大沙茶、雲浮新興縣象窩茶……這些廣東各地的名茶,打開了當地產業振興的新路。
  • 貧困村成了「幸福大院」——全國人大代表王豔鳳的履職故事
    新華社長春5月18日電題:貧困村成了「幸福大院」——全國人大代表王豔鳳的履職故事新華社記者薛欽峰正值東北耕種時節,在吉林省榆樹市永生村,村民們正忙著播種、栽培花卉……最近,全國人大代表、永生村黨總支書記王豔鳳村委會
  • 飲茶札記丨包種茶
    此二色茶葉,在世界茶葉產區中,僅我國福建與臺灣二省產之……臺灣之烏龍茶及包種茶,在南洋及歐美有穩固市場,年輸出量曾達二千萬磅之巨。」蔣夢麟先生,將烏龍茶與包種茶並列討論,顯然兩者不是一種茶。烏龍茶與包種茶,兩者不可以混為一談。那麼烏龍與包種,兩者到底有什麼關聯?又有什麼區別呢?
  • 一片葉的故事,一座城的理想
    如今,這樣的氛圍還將繼續,11 月 22 日下午 14 時,單向空間、遠洋地產共同邀請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旭烽老師帶來 「一片葉的故事,一座城的理想」分享沙龍,在現場以茶為道,品茗笑談中話盡千古揚州魂。
  • 跑遍山寨送希望 奔波萬裡助脫貧——全國人大代表周豐林履職記
    新華社北京5月18日電題:跑遍山寨送希望 奔波萬裡助脫貧——全國人大代表周豐林履職記張選傑、李兵峰、高明俊「積極引進電商平臺,建立推廣特色農副產品信息庫」 「採取網際網路+農業的方式進行網上營銷」「通過直播
  • 安溪:700公裡農村公路提級改造 織就暢通脫貧路
    安溪縣正在建設城區「大三環」,已建成4條高速公路,完成700公裡農村公路提級改造,全縣90%建制村通了雙車道,鋪就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快車道」——  安溪:織就交通網暢通脫貧路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吳清遠 林清鍛)曾經,
  • 狡猾的茶葉商人
    早年由於種茶的人少,茶葉價錢比較貴,很多人便把從山上釆來的毛慄子嫩芽充當茶葉來泡茶喝,那毛粟子嫩芽曬乾後看起來跟茶葉也差不多,而且泡水後也還有些茶葉的味道,只是有點微苦,沒有茶葉那種淡淡的清香和提神醒腦的功效。
  • 茶界專家匯集晴隆話茶葉 探討世界茶籽化石的當代價值——紀念茶籽...
    據介紹,中國是茶葉大國,茶業作為我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也成為了茶區百姓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在貴州,依託茶葉的技術創新和輸出,大量的茶葉品牌向外輸出,帶動一方茶農脫貧致富,促進地方茶業經濟效益提升,推動茶產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
  •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宏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忠: 「把茶種好了...
    「根據潮州的地理條件和產業發展特點,在潮州一帶的山區,種茶的脫貧效果是比較好的。氣候、土質、水質都合適,茶樹又比較容易種,只要種活了,就能持續有收入,達到長效脫貧。」跟茶打了幾十年交道的全國政協委員、廣東宏偉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偉忠,長期紮根基層,熟悉茶葉,更熟悉茶農,被譽為「種茶種出來的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