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個熱搜是《爸爸去哪兒》第六季的花絮片段,本來我是想看看萌娃和酷爸們的溫馨互動的,結果這一次的話題裡,不是孩子們有多萌,或是爸爸們帶孩子有多好玩,而是嘉賓楊爍對自己7歲兒子楊雨辰的教育方式引起了爭議,看完可把我氣壞了,實在憋不住想和大家聊聊我的看法~
點開熱搜之前,我還在想評論裡的反應是不是太誇張了,再怎麼對孩子嚴厲,畢竟是親生的,也不至於太過分吧?結果,我自己看了視頻花絮不到五分鐘就受不了了,我只想說楊爍的育兒方式簡直太令人窒息!這裡先給不了解情況的朋友們看幾個片段:
一開始,因為小孩下車後沒跟他一起從車後繞行,楊爍立馬紅著臉、瞪大眼睛,衝著孩子大吼:「楊雨辰,我從哪邊走的?走回去!」
之後的一路上,走慢了要罵,因為衣服大跨不住書包掉下來也要罵,走路有點內八還要罵……甚至訓斥才7歲的兒子:「走路不會走嗎?腳尖衝前!重走一遍!」
更讓人窩火的是選房子環節,楊爍一開始想要選1號,但兒子想選5號,因為5是他的幸運數,多浪漫的理由啊~看著小天使甜甜的笑容,屏幕前我的心都要化了,這要是我家但丁,就算是選天上的星星我也給摘啊~
但楊爍立馬潑孩子冷水:「那5號不是我的幸運數字啊!」看著孩子瞬間從滿是期待到無比失落,我都無語了
後來到了集合點,發現1號房的環境最好,而5號房又高又遠。這下楊爍來勁了,開啟了冷嘲熱諷模式:「5號不是你的幸運數字嗎?你要選5號,棒棒的。」
好不容易到了5號房,能看出孩子已經很累了,接著又質問兒子:「下次你選幾號?」楊雨辰帶著哭腔回答:「1號。」誰知道楊爍來一句:「下次一號在最遠!」
......
說實話,看這些片段的時候,我全程都處於憤怒之中,只想問一句至於嗎?如果說楊雨辰真是個毛病一堆的熊孩子,那還情有可原,可這個孩子明明不是啊!
當聽到妹妹渴了,楊雨辰會說:「喝水,哥哥給你弄,等哥哥啊」 當人堆裡的餃子在一旁想著爸爸,沒有人去照顧她情緒的時候,只有細膩的他會走過去安撫,完全是個有責任感的大哥哥模樣。
這麼一個溫暖,善良,讓人感到暖心的小天使,楊爍怎麼就捨得吝嗇地不給孩子一句誇獎呢?也難怪熱搜下的評論全是對他的聲討了。
不過有一說一,阮阮覺得楊爍雖然脾氣差,但心裡肯定是愛孩子的。畢竟在罵完孩子之後,他也會幫孩子烘烤溼掉的鞋子、擔心他下樓梯會不會摔倒、睡覺時會不會著涼……但這些都不是他錯誤教育方式值得被諒解的理由。
有人說他這是典型的中國式嚴父教育 「刀子嘴,豆腐心」,但我想說這樣的育兒方式算哪門子嚴父,我只想到時下最火的一個詞:pua,他這完全就是pua式育兒的典型啊,給孩子提供「偽選擇權」,通過不斷打壓否定孩子的選擇結果,來獲得「掌控權」;不管理自己的情緒,讓周圍的氛圍永遠岌岌可危,孩子稍有不慎就怒火衝天;一直執著於無關痛癢的小事貶低孩子,直到孩子不斷懷疑自己,完全順從他的想法。
這種「打壓式教育」只會讓孩子變得自卑,膽小,怕做錯事,有委屈也不敢說,還容易羞愧自責。看著視頻裡年幼的楊雨辰,眼神都是怯生生的,我這中年老母親真是發自內心的心疼,孩子該多委屈難過啊!當問題發生時,作為父親應該是站在孩子身邊,鼓勵他一起去直面困難的角色,而不是站到孩子的對面,不斷的去打擊他、否定他啊。
其實在《爸爸去哪兒》那麼多期的節目中,一直不缺「暴躁老爸」的身影,我印象很深的像之前的郭濤、吳鎮宇、胡軍,都一個比一個更兇! 但他們在發火之後,都會道歉,會主動修復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會設身處地的去了解孩子的感受,這才是嚴父的正確育兒方式。 就像改造成功的郭濤,後來自我反省時說的:「發脾氣,說明你沒有足夠的智慧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我也看過很多父親喜歡拿「嚴父」作為自己脾氣差的理由,認為:老子管兒子,天經地義。但卻忽略了孩子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獨立平等的生命個體,他們也會感到被羞辱、被打擊、被傷害。我真心想告訴每一位父親,父愛不都是嚴苛,也可以很柔軟。
在評論裡還有很多人留言說:「看哭了,我爸爸就跟楊爍一模一樣。」節目中楊爍對待孩子的樣子,喚醒了太多成年人的童年噩夢,看的人感慨萬千。
甚至楊爍自己也面臨著原生家庭的問題,採訪裡說他從小面對父親的打罵,14歲的時候就選擇了離家出走獨自闖蕩......直到成名後說起自己的父親都非常憤怒。
很顯然他沒有走出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與此同時他又給自己的兒子也加上了原生家庭的枷鎖。他用他父親曾經對待他的那種粗暴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兒子,將他在童年裡遭受過的痛苦,再一次轉嫁到了兒子的身上。楊爍的言語中對父親分明並未釋懷,但當他成了父親時,卻下意識地認為這就是愛的正確方式,這無疑是一種悲哀。
說實話,我也經歷過一個很嚴苛的家庭環境,成長中收穫的批評遠遠大於肯定,也因此我心裡非常清楚,打壓式教育是能讓孩子學會更獨立、更堅強,但同時也會讓孩子更不善表達,更敏感,更懷疑自我!而這種以自我否定為代價的成長,我是再也不想讓我的孩子經歷一次。
我相信,楊爍一定也不想自己的孩子經歷自己童年的痛苦,但我不得不說,還有太多人像他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就以愛的名義,對孩子復刻了自己童年的教育方式,哪怕他們也曾經深以為惡,最後我只想提醒各位爸媽們:愛,只是育兒的起點,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何表達愛,如何讓孩子感受愛,這才是值得我們終生探索的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