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石投資者是在公司港股IPO時,承諾以IPO價格認購一定數量的股份,在A股通常稱為戰略投資者。
港交所規定基石投資配售應遵循如下原則:
1、配售必須以首次公開招股價為準。
請注意,港交所是不允許基石投資者以低於發行價認購股份的。至於抽屜協議這種事,應該有,比如私下保證年華12%的收益,是完全有可能的。
2、所配售的首次公開招股股份須設禁售期,一般為上市日起至少六個月。
3、每名投資者在上市申請人的董事會內不得設有代表,同時獨立於上市申請人及其關聯方以及他們的聯營方。
4、配售安排的詳情(包括投資者身份及背景)需在上市文件內披露。
在港股市場,基石投資者主要有5類人:
1、主權財富基金。資金大,投資時間可以很長,不介意6個月的鎖定期。
2、國際機構投資者。主要是長線基金,偶爾也有對衝基金。
3、企業。要麼處於戰略合作的考慮,算是示好;要麼有專門負責投資業務的部門,目的是分散主業經營風險;或者是兄弟公司友情捧場。
4、私募機構。一般不常見,但是在特殊時期會出現IPO市場的估值甚至比pre-IPO市場估值還要低,而且流動性好很多,所以私募也會進來買IPO。
5、富豪。有機會賺錢,他們也不想錯過。
基石投資者在籤訂認購協議的時候並不知道這家公司的上市發行價格是多少,也就是說基石投資者在承擔了發行價未知和六個月鎖定期這兩大風險的同時,依然堅定地認購這隻股票。如果不是基石投資者傻,就只能是這個公司有很大的發展潛力。並且預計認購會非常火爆,為了保證分到貨,不得不提前鎖定。
對上市公司來說,基石投資者是在向資本市場傳遞信心,簡單說,就是告訴市場,這麼牛的人物都參投了,這肯定是一家好公司。
知道了基石投資者含義後,我們就很容易得出這樣幾個結論:
一、自然人基石比普通機構好。
因為自然人投出去的是自己的錢,更關注風險,機構可能會賣個人情,虧的可能不是拍板的人的錢。普通自然人很難成為基石投資者,需要一定的身份地位。如果馬化騰或者李嘉誠這種級別的大佬出來站臺的話,大概率會引爆股價。
二、基石投資者越多越好,認購比例越高越好。
基石投資者的數量多首先可以說明市場上有多家機構都看好該股票。同時也可以避免上市公司為了促銷,籤訂一些拿不到檯面上的抽屜協議,人多就不太好做手腳。
同時認購比例高,因為有6個月的禁售期,市場流通股份減少,有利於穩定股價。
三、能拉來行業的明星基金更好。
因為這類產業基金非常專業,熟知本行業的發展情況,對上市公司的發展前景判斷更準確,如果是行業內的明星機構那就更好了。
那麼怎麼查看某家公司有沒有基石投資者呢?
這個很簡單,只要打開招股說明書看目錄,目錄裡有就是有,沒有看到就是沒有。
我們以醫渡科技(02158)的招股說明書為例:
看到招股書有基石投資者欄目,翻到對應的頁面,可以看到具體的基石投資者名字,每家認購了多少金額,佔比是多少。
三張表分別是按照發行價下限、中位數、上限計算,因為基石投資者只認購了固定的金額,並不知道最終的發行定價。同樣的認購金額,發行定價越高,能認購到的股份越少,佔發售股份總數的比例也就越低。
如果你在基石投資者裡面發現了上面的明星基石投資者,那絕對是加分項。
可能有投資者會說高瓴資本做基石的一些新股也出現了破發,郭二俠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高瓴資本也不可能做到所投的每一隻股都賺錢,只要保持比較高的勝率就可以了,對我們散戶來說仍然具備參考價值,畢竟高瓴資本的錢也不是大水流來的。
(編輯:張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