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交流歸來已將近十天,直到今天才鼓足勇氣以回憶的文體來記下這段旅程,但是我怕自己表達能力有限,怕文字功底欠缺不能我寫我心,不能將這份內心深處的感動真空包裝,所以對待這一切我都小心翼翼。
民國103年,8月12號上午,當雄獅集團的大巴車從東吳大學的校園開出駛向臺北桃園機場時,我知道這段旅程結束了。本想再次看看臺北101、西門町、士林、捷運,全家便利店但是幾天的熬夜和同伴道別,使我在大巴車上一直酣睡,以至於等到醒來時已到機場。我知道和每一位同學都和我一樣都對這片在國際官方話語中,被稱為「地區」的地方難以割捨,我們每個人對臺灣、臺北、東吳大學有了一種情結,「我們在最為遙遠,最為陌生的地方找到了故鄉,這該是一種怎麼的幸福」。我在想,為什麼我們會對這篇土地愛的深沉,為什麼當離別時,發現我們曾經接觸過的人是都是那麼的可愛,我不想為自己添加太多的負擔,我實在是沒有動力為簡單的抒情而抒情,雖然,自認為我這個人對工作和生活都比較理性,但此時,我不想絞盡腦汁去分析其中所謂深層次的原因,不是因為懶惰,是熱愛。
此次臺灣之行,我在一個清新別樣的社會裡生活了30天,收穫了友誼,結交了良師、開闊了眼界,感謝南開、感謝臺灣、感謝自己的努力。
關於友誼,關於分別:
陳宥希的「分別哲學」給了我深深的印象,「要分開了,我們大家都來自不同的地方五湖四海,在我看來沒有必要留扣扣,電話,微信,因為最多聯繫一段時間,幾乎以後就不會聯繫了,無所謂,只要我們曾經經歷過,就永遠存在,永遠記在我們的心裡。」吳克謙:「我希望我們大家回去以後都可以繼續保持聯繫,如果聯繫斷了那就斷了,我想即使我們不在聯繫了,當某個時候我們在大街上相遇肯定也會很熱情的」。我這段話曾經在日記中記載下來,我認為這就足夠了。初中,高中的時候為了寫作文更加深沉,總是喜歡摘抄席慕容寫分別的句子,儘管不知道其中的意味,我想我現在品味到了「太陽升起又落下,有多少人經歷著分別,有多少人期待著永恆!」是的,7月12號,我們相逢,8月12號,我們經歷著分別,那一天這個世界沒有任何變化,沒有人知道自己心中的離別之難,只有自己知道,所謂的身臨其境永遠是個假命題。
關於良師,關於臺灣的生活:
謝文雀老師,蔣成老師,前者儒雅,後者不羈,讓我感受到了尊師重道的傳統,和臺灣老師特有的風範與品格。「你越明白別人,你就越了解自己」「喝酒是一種社會互動,為的是增加信任,社會人之間只有通過協力完成一件事情(最好有冒險形式)的,彼此才能建立更我厚重的情感基石,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美國,韓國在他口中娓娓道來。一個好的平臺為你提供的開闊的視野與價值判斷是無法估量的。臺灣青年良好的教育,熱情,真誠,專注都是值得我們反思學習的。城市倫理教化,博愛路,復興路處處彰顯著城市管理者的苦心孤詣;臺灣區區一個彈丸之地處處美不勝收,一幅照片就是一幅畫,不僅感嘆於臺灣經濟發展時的戰略眼觀,對於環境的保護對自然的尊重對人類有功。日本文化與臺灣文化之間有著很為微妙的關係,這個以後慢慢體會吧,總之,臺灣是個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不管是這裡的人民還是這裡的風景,後會有期!
我來了,很美麗;
我走了,古德拜。
註:以上文章為讀者投稿,轉載請註明《兩岸青年》微信公眾平臺和作者姓名,謝謝。
========兩岸青年========
投稿郵箱:497748393@qq.com
投稿內容:關於你和臺灣、大陸的所有,字數不限
具體詳情可點擊底部的「閱讀原文」直達徵稿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