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戰裡生火》(2020),秦政德+李佳泓+林傳凱+陳怡君,圖片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讓我們有更多時間發現身邊常常忽略的精彩。每一座城市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藝術現場。從北部臺北出發,穿越臺中和花蓮,來到南部海邊的墾丁與高雄。在這座島嶼上,藝術的氛圍既不會過於強烈,卻也帶著淡淡的「清新」。此次臺灣藝術之行,將帶你看遍雙年展、美術館與藝廊年終大展。
臺北
臺北市立美術館
臺北雙年展
你我不住在同一個星球上
即日起至2021年3月14日
《羽蛇神》(2016),費南多·帕馬·羅迪給茲(Fernando Palma Rodríguez),圖片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第12屆臺北雙年展由法國哲學家 布魯諾 · 拉圖( Bruno Latour 與法國獨立策展人 馬汀 · 圭納( Martin Guinard) 共同策展。今年的主題「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 You and I Don't Live on the Same Planet ),企圖以星球的角度審視人們價值之間的差異及其所帶來的影響,並對當前持續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提出詰問。雖然生活在同一地球上,但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造就了每個人不同的感受和分歧。而此次雙年展,美術館將被視為一個
模擬天體運動的「星象廳」,每位藝術家、行動者和科學家都將探索不同星球之間的引力,進一步探討不同星球之間的對話。
臺北當代藝術館(MOCA Taipei)
「液態之愛」
即日起至2021年1月24日
「液態之愛」展覽現場
年終展覽「液態之愛」策展項目由群展「聲經絡」和「液態之愛」組成。兩個群展各有主題,呈現對我們現今社會及歷史的反映。位於一樓展區的「聲經絡」由四位分別來自臺灣、菲律賓、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策展人策劃,將結合影音文獻和基於研究的藝術作品,詳細解讀現代聲響文化在四個不同亞洲國家及地區的故事。
此外,位於二樓展區的「液態之愛」國際聯展,呈獻了七位藝術家的作品。展覽旨在探討當今由金融資本與高端科技綜合主宰的電訊社會,如何在演算法、大數據及資訊無處不在的大環境中,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
TKG+
「THE KING AND I」
即日起至1月30日
《PSYCHEDELIC SCREEN NO. 3》(2020),彌載映,圖片由藝術家和TKG+提供
出生於60年代的彌載映(Mit Jai Inn),成長於冷戰時期的泰國,除了自身對文化政治的參與,其創作題材亦圍繞著歷史、政治與公共議題,以抽象藝術為核心,並在作品形式和展呈上挑戰著傳統認知,是泰國當代藝術的先驅。此後,由於泰國社會的政治不穩定,藝術家也參與到社會運動中並將政治意見融合與自己的作品中。今年在TKG+的個展,以「THE KING AND I」命名也是另一種對泰國皇室改革的訴求。
耿畫廊
「默化: 朱沅芷 朱禮銀雙人展」
即日起至12月26日
《二胡音樂家》(1927),朱沅芷,圖片由耿畫廊提供
耿畫廊在今年11月帶來了華人現代繪畫先驅朱沅芷與其女 ─ 美籍華裔藝術家朱禮銀的雙人展「默化」。展覽試圖勾勒出父女之間如萬縷千絲的幽微繫念。在引領觀眾欣賞華人現代主義領導人物朱沅芷生命旅程及創作脈絡的同時,與朱禮銀於藝術上截然不同的探索對話。用藝術的表現展現兩位藝術家不同的生命歷程。折射出藝術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時代和心境下的美學框架。
大未來林舍畫廊
劉時棟個展「海潮線」
即日起至2021年1月30日
《海面上升 II》(2020),劉時棟,圖片由藝術家和大未來林舍畫廊提供
「海潮線」是藝術家劉時棟於大未來林舍畫廊的第五次個展,此次展覽呈現了藝術家最新的海潮線系列創作。由於本身住的家非常靠近海,所以日常在岸邊散步成為了劉時棟的日常,藝術家便撿拾這些自然與非自然的物質文化殘片,以獨特細膩的拼貼手法及創作美學,建構出具東方詩韻的繪畫性空間。海洋帶來了歷史的碎片,而海邊帶來是文化碎片,這一次被劉時棟精心安排在畫布中,呈現了一幅幅似真似幻的城市生活記憶微型博物圖景。
臺中
臺灣美術雙年展
即日至2021年2月28日
臺灣美術雙年展展覽現場
臺灣美術雙年展聚焦臺灣當代藝術的梳理,以本土的觀點和反思來回應全球化情境下的當代藝術語境。今年舉辦的臺灣美術雙年展,邀請了本地的49位藝術家參與其中,並以「禽獸不如」(Subzoology)這個看似挑釁性的命題,去關注與回應科學、藝術與哲學界對於人與動物之間關係的國際性議題。讓觀眾再度回到人類的層面,去思考與地球其他物種共存的可能性。
臺南
索卡藝術
謝佑承個展《SIGN》
即日起至2021年1月2日
《信號與火炬》(2020),謝佑承,圖片由藝術家和索卡藝術提供
索卡藝術於2020帶來年終謝佑承全新個展《SIGN》。展覽呈現了多件結合光影、攝影、現成物的系列創作。藝術家謝佑承擅長利用不同媒體形式結合空間裝置,探索科技與人類視覺之間的變動關係,並以「光」作為創作主體,在虛實、錯置、存在與缺席之間找尋特殊的記憶。展覽名稱的「Sign」源於藝術家捕捉存在與觀看之間的懸置物,同時也拓展至藝術家日常生活中對路邊標識的觀察,而這些標識正是應為光的作用在黑暗中隨著呼嘯而過的車流而閃爍。這一切早已超越了人們視線的感知經驗,而在謝佑承的作品中卻能再次擷取到生活中隱微未明的狀態與信號。
關注巴塞爾藝術展微信與微博,我們將繼續帶你漂洋過海,尋找令你心動的藝術現場。
—
即將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