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更多盲聾人活得如海倫·凱勒般出彩?專家解讀

2020-12-22 中國新聞網

  比電影橋段更神奇:全聾全盲的68歲老人能穿針引線
  如何幫更多盲聾人活得如海倫·凱勒般出彩

  當樓下炒菜的香味飄上4樓,68歲的官爵容知道,是時候做午飯了。

  老人站起身來,一邊伸出手探尋茶几桌子的邊緣,一邊快步走入廚房。她洗肉煮肉的動作一氣呵成,等到肉香在房間飄溢,她從藍色櫥櫃中變戲法般摸出一把菜刀,臘肉切得薄而均勻,速度和水平不遜於健全人。

  陽光透進來,臘肉泛出特有的光澤。她從碗櫃中摸出碟子,將冒著熱氣的臘肉碼放得整整齊齊,款待前來探視的客人。

  對於這位生來全聾並且已經全盲20餘年的老人來說,能完成這些步驟中的任何一步,都是個奇蹟。

  老人還自豪地展示絕活兒,將線頭穿過針眼。她甚至提示朋友用手牢牢地蒙上自己的眼睛,這樣她的表演看上去更加令人震撼。即便是電影編劇,也很難想像出這種橋段。

  「吃虧吃多了,就知道下次怎麼不再吃虧」

  雙眼看不清、耳朵聽不見的老人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

  重慶市北碚區聾協前主席顏淑媛和官爵容同齡,從小一起長大。她倆抓著手,如同比劃太極一般,大幅度地做出各種動作,最終通過觸摸式手語完成交流。

  通過觸摸式手語到普通手語、再到漢語的接力翻譯,官爵容老人成功的秘訣得以解開:堅持不懈地練習。

  比如穿線,她將刷鍋的細竹篾掰下一根,用牙撕咬,直到咬出比針眼還細的竹篾絲,再將某一端分成兩根,將線卡在其中,將竹篾絲穿過針眼,線就被帶過針眼了。練習得越來越得心應手以後,她丟掉竹篾絲,嘗試直接穿線。經歷無數次失敗、探索和鞏固後,她日益熟練,能夠隨心所欲地穿針引線。

  比如行走,她井然有序地將每個物件擺放在固定的位置,把一切都記在心底,分毫不差。在自家樓道裡,她也可以自如地上下樓梯並找到自己的家,但在室外,她還需陪同。「最開始,我在家裡走路時,會撞著桌椅板凳,切菜會切到手指,但我碰摔一次,就長一次記性,切一次手指,就想想是哪裡沒做好……吃虧吃多了,就知道下次怎麼不再吃虧,熟悉了,也就習慣了」。

  比如作息,老人用嗅覺去感知三餐的時間,用手探尋著規避可能的風險,用心去感受人情冷暖,用手語的力道傳遞情緒的程度,用不會說話的嘴輔助表達憤怒或者興奮,每每感受到快樂時,她會像孩子一般毫無顧忌地開懷大笑。

  就這樣,她摸索出一套生活規律,在家裡,她能自己夾菜;能獨自開關燃氣灶;會自己倒開水;能按鍵衝洗廁所;還能灌香腸、做鹹菜、做飯洗衣、煎魚炸魚做火鍋……日常生活之事基本無障礙。

  她的房間一塵不染,窗臺前掛著一排翠綠的青菜,那是老人剛醃製好掛上去的。

  「她或許接近了人類生命力的極限」

  「老人如今已68歲,考慮到她的殘疾類型、殘疾等級,她的教育背景、家庭狀況,以及她從未得到任何輔助技術的幫助的實際,她所習得的生存技能是令人驚訝的,甚至可以說,她或許接近了人類生命力的極限。」曾多次到老人家裡探訪調研的聾人教授鄭璇評價道。

  「她的殘疾和舉世聞名的美國盲聾作家海倫·凱勒相仿,她一直像平凡的野草一樣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年輕時甚至曾被責備、被打罵、被虐待,但她仍能存活並練就生活技能,令人感佩。」鄭璇說,「她倆很類似,那就是令人欽佩的毅力、意志力、生命力,以及在無數次絕望之後仍不放棄。」

  因為自己的聽力也嚴重受損,鄭璇更能基於盲聾人的實際進行評價。很小就喪失幾乎全部聽力的鄭璇是中國最早一批自主培養的聾人博士之一,也是全球華人中第一位語言學專業的聾人博士(本報曾多次報導——記者注),她還同時精通漢語、英語、中國手語、美國手語。

  鄭璇解釋說,普通人對外界90%的信息的感知來源於眼睛和耳朵,同時失去視力和聽力,對人的生活幾乎是摧毀性的,因此,盲聾人需要特別的關愛。「盲聾帶來的生理挑戰和內心痛苦實在太大了」。如果缺少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各種輔助技術的幫助,既盲又聾的殘疾人要獨立生存「簡直是難於上青天的奇蹟」。

  鄭璇對官爵容的認可,也是因為官爵容在成長過程中,翻越了健全人都難於應對的苦難。

  官爵容出生時,雙耳就先天失聰,聽不見任何聲響;19歲前後,她開始出現明顯的夜盲;隨後,情況逐年惡化,大約在47歲全盲,什麼也看不見了。

  她介紹說,因為家境貧困,在聾校寄宿學校學到四年級後,她輟學回家了。「那時,吃不飽、穿不暖,衣服穿了一年又一年,衣服上的洞一個又一個。我的內心痛苦極了」。

  結婚懷孕後,貧困的大家庭吃不上肉,家人似乎無暇也無意顧及她的殘疾,她甚至被指責、打罵。她借了200元,買了一些豬、鴨,以及農作物種子,艱難地生活著。眼睛能隱約看見的時候,她挑糞施肥,在田間地頭耕地除草。

  失明後,她摸索著適應黑暗中的生活,努力活下去。「我過去負擔很重,好不容易養大兩個孩子,現在享福了。」步入中老年後,官爵容心中的痛苦已漸漸舒緩,甚至釋懷。

  而今,政府和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愛越來越多。房子拆遷時,她自己出15萬元,政府補貼15萬元,有了現在的兩套房屋,一套大兒子住,一套自己住。

  有了政府補貼、兒女資助、鄰居幫扶,以及殘聯、聾協及社會愛心人士時不時看望慰問,她足以維持溫飽。她總是穿戴齊整,很少感冒、發燒。「她現在笑得比年輕時多得多!」她的閨蜜曾昌蘭用手語說。

  「我們希望帶著尊嚴活著」

  鄭璇教授分析說,綜合各方面信息,老人罹患Usher症候群的可能性很大。

  Usher症候群是導致盲聾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根據世界盲聾協會(WFDB)於2018年進行的一項統計,全世界平均有2‰的人口具有視覺和聽覺的雙重障礙。重慶市殘疾人聯合會提供的數據顯示,該市登記在案的視聽雙障者共計901名。

  重慶一名帥氣陽光的在讀聾人大學生向光明(化名)表現出Usher症候群的疑似前期症狀。這名接受了優質教育的大男孩能夠用手語和文字精確地描述自己的身體情況和內心感受。

  目前,他已出現夜盲和視野缺失的情形,只能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看清正前方的事物。「仿佛眼前有個筆直的隧道,如果光線條件好,『隧道』內的東西能看清,而『隧道壁』以及更外部的東西就非常模糊。」他描述說,「類似單眼相機拍攝時失焦或者抖動,是模糊的畫面,讓人無法辨別,其模糊程度與光線、距離等相關。」

  「從科學角度講,我對Usher症候群有了充分的理解,我能大致預見到自己的未來,從情感角度,我當然充滿了擔心、隱憂、害怕和恐懼。」他說,自己會努力學習盲文,精練手語,牢牢記住各種生活用具的使用方法,多種感官並用,強化交流能力,以應對未來最壞的可能性。「我非常珍惜能夠看得見的時光,我想在記憶中永遠地保留綠樹紅花的色彩、粼粼波光的形狀,以及網絡視頻中那些有趣的表情和動作」。

  他隨鄭璇參加了對官爵容的探訪。「我很震驚!老人能克服這麼多的艱難挑戰,掌握這麼多的技能。她的故事深深地激勵了我,我看到了積極的一面,我希望自己能像她這樣,無論未來發生什麼,都能做命運的主人」。

  他期待,有一個對盲聾人更加平等、友善的社會環境,重要的是沒有歧視,同時,他也期望健全人不要只用施捨的心態去接觸和看待殘疾人,讓他們帶著尊嚴活著。

  推動中國視聽雙重障礙的研究

  國際學術界早就開始關注視聽雙重障礙領域,學者們指出,盲聾兒童可以通過殘餘視力或聽力拓寬自己的信息領域,通過學習使用觸覺、味覺、嗅覺和動覺來獲取更多的知識。尤其在2004年之後,發表的科研成果不斷增加,美英等國的許多特教學校開設了專門的盲聾教育項目,不少盲聾人進入高校深造,有的甚至獲得博士學位。

  之所以能創造這樣的奇蹟,是因為完善的無障礙支持。上世紀80年代,美國提出了「支持服務提供者」(SSP)概念,經過培訓的SSP人員,無論是志願者還是專業人士,都能充當盲聾人與其所處環境之間的紐帶,打開、延長盲聾人的感官,讓他們知曉周圍的信息,走出家門到陌生環境中工作和社交。

  安妮·沙利文是海倫·凱勒一生的老師、朋友、翻譯和精神支柱。她在SSP概念尚未提出的年代,一定程度上起到了SSP的作用。她幫助海倫·凱勒學會交流,成為第一個獲得大學學位的聾盲人,並在此後寫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不朽著作。這個鼓舞人心的案例,讓更多人意識到盲聾人的發展潛力。

  曾在美國工作一年的鄭璇,學習了美國同行教育盲聾孩子的經驗。回國後,她一直帶領研究生進行盲聾教育相關研究。幾年來,她已經在全國各地接觸和調研了20多名盲聾人,其中許多都是青少年,最遠一位居住在西藏日喀則。

  「盲聾孩子對教育的渴望和家長、教師的無助深深刺痛了我的心。」她非常渴望將國際上的先進經驗引入國內,並結合中國實際,幫助這些孩子獲得平等就學和自我決定的權利,為困境中的家長和教師引介資源、提供指導。

  鄭璇迫切地希望,社會大眾能對這一獨特群體給予關注和了解。「我真心希望,全社會能體會到盲聾人的艱難,愛他們、支持他們、幫助他們、理解他們,不要歧視他們。」鄭璇說,「我們在期待醫學佳音的同時,應該先通過教育和康復發揮盲聾人的最大潛力,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

  她認為,要想改變盲聾人的不利處境,消除孤獨、沮喪、自我認同度低的心理,解決溝通障礙是關鍵,應該在專業培訓、資金投入、社會動員等方面發力,此外,還需要依託科技進步開發盲聾人專用的物品、設備等。

  中國能夠做些什麼?鄭璇建議,從宏觀科研層面將視聽雙障納入研究對象,積極扶持語言學、教育學和心理學領域的相關研究;明確視聽雙障在殘疾人專門聯合會的具體歸屬,讓盲聾人找到回家的感覺;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支持服務體系,明確其職責和責任、道德和行為守則,提供切實符合盲聾人需要的專業技能和方法。

  「手語對聾人很重要。觸摸式手語對盲聾人也很重要。」鄭璇說,手語的「普通話」——國家通用手語已經完成研製,進入宣傳推廣環節。如何基於國家通用手語研製出符合盲聾人實際需求的觸摸式手語溝通體系,正是她深感興趣的工作領域。

  她希望,社會和企業能竭盡所能,為盲聾人開發合適的輔助器具,比如盲聾打字機、點字溝通板等。

  為給盲聾者及其家人、教師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鄭璇建立了「光音的故事」微信群。「希望通過全社會的合力,幫助那些『終日生活在無聲無光的暗黑海底的人』,更重要的是,大眾應將盲聾人視為一個有情感和自尊心的個體,讓他體會到每一次呼吸的美好,讓他願意帶著激情活下去」。

  (感謝重慶市北碚區聾協前主席顏淑媛,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重慶市聾協主席鄭璇,重慶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梁玉音,北碚區聾協主席何怡提供手語翻譯)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田文生 實習生 陳豔芸 視頻編導: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寶光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盲的68歲老人能穿針引線如何幫更多盲聾人活得如海倫·凱勒般出彩
    她洗肉煮肉的動作一氣呵成,等到肉香在房間飄溢,她從藍色櫥櫃中變戲法般摸出一把菜刀,臘肉切得薄而均勻,速度和水平不遜於健全人。陽光透進來,臘肉泛出特有的光澤。她從碗櫃中摸出碟子,將冒著熱氣的臘肉碼放得整整齊齊,款待前來探視的客人。對於這位生來全聾並且已經全盲20餘年的老人來說,能完成這些步驟中的任何一步,都是個奇蹟。
  • 了不起的——海倫·凱勒
    過了幾日海倫奇蹟般退燒了,但當她睜開眼睛時,發現眼前一片黑暗,那種驚恐與悲傷的感覺她一生都沒忘掉。從此,她開始生活在黑暗和無聲的世界裡。  因為又聾又盲,海倫處在雙重孤獨中。隨著年齡增長,她希望表達自己思想情感的願望越來越強烈,幾種單調的手勢根本不夠用。每次別人不了解她的意思,她都大發脾氣,無法交流的絕望感讓她瘋狂地踢打哭鬧,在地上翻滾、吼叫,直到精疲力竭。
  • 海倫·凱勒: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顆偉大的的心靈對話.
    19個月時因猩紅熱失去實力和聽力;7歲迎來了安妮·莎莉文老師;20歲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裡夫學院;24歲畢業如哈佛,成為世界首位獲得文學學士學位的盲聾人。▲ 小時候的海倫·凱勒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海倫·凱勒,去感受她在黑暗中挖掘出的希望和溫暖。
  • 生命中的陽光——觀電影《海倫·凱勒》
    生命中的陽光——觀電影《海倫·凱勒》可以肯定,如果海倫·凱勒沒有因患病而又聾又盲又啞的話,她成年後也一樣會很優秀,雖然優秀的方式會有所不同。父母沒有拋棄海倫·凱勒,而是為她傾注了更多的愛。父母以自己的方式,為海倫·凱勒生命最初幾年的啟蒙教育奠定了基礎。海倫·凱勒用她的雙手觸摸這個世界,她那關閉在「黑房子」中的天賦就通過雙手的感知而繼續著發育。假如當初父母拋棄海倫·凱勒,沒有積極培育海倫·凱勒的智力發展的話,即便後來莎利文老師出現在海倫·凱勒的生活中,海倫·凱勒也難以取得那麼出色的成就了。
  • 盤點14個關於海倫·凱勒,令人驚嘆的事實真相
    沒有多少人知道亞歷山大·格雷厄姆·貝爾,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幫助聾人。而這種行為很可能要追溯到他自己母親的聽力衰退。不過今天,貝爾的工作被認為有些爭議(他為禁止聾人教育使用手語而鬥爭)。不過無論如何,在1886年,在他聲名鵲起的時候,他同意與亞瑟·凱勒和凱特·凱勒見面,討論他們的女兒所面臨的困難。在他們第一次見面時,海倫說她「立刻就愛上了他」,因為他讓自己的懷表響了一下,讓海倫能感覺到振動。隨後貝爾把凱勒一家介紹到波士頓的帕金斯學院。雖然後來貝爾把凱勒介紹給了另一位醫生,但他仍然對她的教育保持著積極的興趣。兩人保持了終身的友誼。
  • 【聽故事】用榜樣激發內驅力 《海倫·凱勒》
    《我是海倫·凱勒》點擊上方小程序了解詳情海倫·凱勒在幼時生了一場重病,導致她又聾又盲,這使她很難與人溝通是通過一些有規律的凸起的小點來記錄的特殊文字,海倫·凱勒可以靠觸覺來讀盲文。雖然是關於人物的,但是作者的目的並不是簡單地讓孩子了解名人的生平成就,而是巧妙地從他們還是小寶寶的時候開始,一點點記錄他們的童年,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小孩子,逐漸成長為偉大的人物。他們擁有怎樣的情懷和美德,面對怎樣的苦難,如何堅持並勇敢的解決他們。也是我們想傳達給孩子的,擁有夢想,堅持不懈,保持謙遜。即使我們不能成為偉人,我們要也成為對社會和國家有益的人。繪本中的畫風,特別地生動、可愛。
  • 我為什麼讀海倫·凱勒
  • 【聾人舞臺劇】聾人電影《我們的世界》
    最新喜聞:中國著名聾人品牌,導演宋曉波為聾人電影事業,我們全力支持![強][強][強]作為聾人的呼喚醒過來!社會上響應引起關注,學會尊重聾人的形象,思維方式![鼓掌][鼓掌][鼓掌]。          (我們的世界)聾人舞臺劇開始啦,裡面有舞蹈表演,故事表演,默劇表演,小品表演,魔術表演等精美絕倫獻藝。已經開始售票中,請大家儘快搶票!
  • 十部關於聾人的電影,你們看過嗎?
    片中所有聾人角色均由現實中的聽障演員擔任,聾人文化氣息濃厚,力薦!二、《熔爐》又名《無聲吶喊》 真實事件改編,2011年在韓國上映後票房取得成功的同時,也給韓國社會帶來了深遠影響。 三、《撼動生命》男主角法蘭奇是世界知名的頂尖DJ,極具天份的他深受各大PUB舞場和樂迷的擁戴,有著豪華的白色洋房、嬌豔如花的美妻;除了音樂,還有不可或缺的菸酒與毒品,要什麼有什麼的生活讓他宛若置身天堂般,卻也讓他日益墮落糜爛。
  • 丨良心分享幾部聾人電影
    即將畢業的師範大學畢業生文治來到一個聾人學校實習。以前從未接觸過聾人學生這一群體的他,發現這些孩子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每個人都有一個夢想;嫉惡如仇的張徹想當警察;熱愛生活的薛天南想當畫家;愛美的劉豔想當明星……http://www.1905.com/vod/play/689543.shtml__hz=55a7cf9c71f1c9c4&ref=baidu1905com
  • 最美常德聾人鄭建國
    家裡條件日漸變好之後,不僅時刻幫著身邊的聾人朋友,現在的鄭建國還有一個更宏偉的夢想----成立一家聾啞人文化活動中心。他準備把家中兩間放置雜物的房間清理出來,重新裝修一下,作為文化活動中心的辦公場地。
  • 第一屆聾人發展論壇在蘇州圓滿落幕
    美國的Amy老師向大家介紹了美國聾人的教育發展的歷史,與大家一起分享了美國的聾教育。在Amy老師發表完演講後,大家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希望得到Amy老師的解答,Amy老師非常細心的回答了大家的問題。來自山東青島的蘇同達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熟悉的朋友「自媒體」隨著科技的進步,自媒體瘋狂成長,蘇同達老師向大家介紹了聾人的自媒體,聾人需要接受信息,需要表達自己。
  • 聾人自強:上海女聾人離婚帶兒子到臺灣創業成功,她做的雞蛋糕很美味!
    因為吳靈芝是離過婚且有兒子的老婆,那個臺灣老公不在乎這些慎重考慮的問題,甚至對她兒子的愛是真心的,誠意誠心的和她還有她兒子在一起過日子,臺灣老公是個好男人,常常幫她做家務,什麼都聽她。有時候吵架時不鬥嘴不發火,希望和她一起和諧相處。
  • 南京每兩千名聾人,才能配一名手語翻譯,「看病難」如何解?
    聾人用手語打給陳鑫看,陳鑫再說給醫生聽,這種情形就在聾人患者、陳鑫和醫生間反覆發生。雖然看病耗時仍比普通人多,但沈朝春已經覺得方便不少。  今年43歲的沈朝春是南京江北新區聾協主席,也是一名聾人。「聾人就醫最大障礙是溝通,特別是文化程度不高或單身獨居的聾人,表達不清,醫生也擔心開錯藥。」
  • 盲 ——電影《朗讀者》筆記
    她逃開一切待遇更豐厚、前途更廣大,卻會使她的文盲問題暴露無疑的工作,為此她選擇了去做黨衛軍的女看守而不是西門子公司;戰後,她作為集中營裡冷漠無情、見死不救的女看守之一接受審訊,因為無法事先閱讀起訴書和原告的著作而在審判席上不知所以的辯護,引起審判員們的極大反感;由於怕找專家鑑定筆跡而文盲身份揭開,她竟承認當初那陷犯人於死境的報告是出自她手,由此為自己贏來了終身監禁的歲月。
  • 聾人教師任媛媛——電視節目「字幕工程」執筆者、聾人碩士
    因為我開始真正地接觸外界時,我才認識到原來身邊有許多跟我一樣的殘疾人朋友,而且有的很優秀,比如,本校前幾屆的周婷婷,外省的中國第一個聾人博士唐英等,也還有更多的殘疾人因為這樣那樣的條件限制並沒有像我們一樣幸運,更苦……」她停頓一小會兒,不太容易讓人察覺,但你能感覺到——這一瞬間,她的思緒一下子飄飛到很遠。
  • 新聞節目中的手語翻譯,其實聾人也看不懂
    然而,根據北師大2012年針對接近一萬名聾人開展的跨地區調查顯示,只有8%的聾人能看懂很多電視臺的手語新聞,56%的聾人能看懂一些,29%的聾人基本看不懂。果殼調查發現,大多數聾人看不懂新聞手語,這個問題存在已久:電視臺知道,手語專家也知道,就連聾人群體都對此習以為常。不是不願意解決,而是從目前的狀況看,無解。
  • 夜話丨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之一雙雙託滿陽光的手
    讓我們隨著海倫·凱勒的文字,歌頌友誼,感謝生命中的良師益友……一雙雙託滿陽光的手節選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作者:海倫·凱勒要是我能把對我曾經有所幫助的人一一寫出來,那該有多好呀。他為聾人做的貢獻會留存久遠,並造福後世的孩子們。因為他個人的成就和感召,我們將對他滿懷敬愛。居留在紐約兩年中,我見過許多知名人士。雖然我已久聞他們的大名,但卻從未想過會同他們見面。同他們大多數人的第一次見面,都是在好友勞倫士·赫頓先生的府上。我十分榮幸能夠到赫頓夫婦優雅宜人的家裡做客,參觀他們的藏書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