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周明 白雪銀)7月29日,沈朝春和五個聾人同伴來到南京江北人民醫院看病。他們到達門診大廳後並未去掛號就診,而是先找人——手語翻譯志願者陳鑫。找到陳鑫後,他們圍在陳鑫身旁,手指姿勢不停變化,在嘈雜的門診大廳裡有些引人注目。「他們很難和醫生溝通,自己身上哪裡疼說不出口。」在醫院,陳鑫是他們的「嘴巴」。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南京有一萬多名有聽力言語殘疾的人,能達到南京市聾協(以下簡稱市聾協)手語翻譯服務需求的翻譯者,只有十幾人,其中與市聾協合作僅6人。算下來,南京平均每兩千名聾人,才能配一名手語翻譯。
△ 幾位聽障人士來到南京江北人民醫院看牙
現實困境
無聲世界裡的「看病難」
十幾分鐘後,陳鑫帶著幾人上了5樓口腔科,一名聾人要在陳鑫的帶領下去看牙,剩餘的五人則在外等候。
哪裡疼,哪顆牙齒有問題,怎麼治療,費用多少,這些和醫生必須進行的溝通都要通過陳鑫來完成。聾人用手語打給陳鑫看,陳鑫再說給醫生聽,這種情形就在聾人患者、陳鑫和醫生間反覆發生。雖然看病耗時仍比普通人多,但沈朝春已經覺得方便不少。
今年43歲的沈朝春是南京江北新區聾協主席,也是一名聾人。「聾人就醫最大障礙是溝通,特別是文化程度不高或單身獨居的聾人,表達不清,醫生也擔心開錯藥。」沈朝春通過微信打字跟記者溝通,他表示,即使聾人有文化,但困難依然存在,「筆談很耗時,而涉及到醫學上的一些專業詞語時,困難就更大了。」
五六年前,沈朝春接觸過一個五十多歲單身聾人孟華(化名),孟華文化程度低,只能用手語告訴沈朝春自己胃很痛。沈朝春把孟華的病情寫在紙上,「他拿著紙去了醫院,也拿到藥吃了,病情有了緩解。」但不幸的是,孟華不到一年就病逝了。沈朝春心裡沒明白,為什麼孟華只是患上胃病就去世了。
江蘇省聾人協會兼南京市聾人協會主席李夢江通過微信告訴記者,在聾協的標準裡,聾人指在言語和聽力上有殘疾的群體,而他們在醫患溝通上一直不流暢,一般的小毛病,他們不會選擇就醫。「除非是大病,挺不過去了,才會選擇去醫院。這導致他們小病拖成大病,有時會耽誤及時治療,也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絕症。在李夢江眼裡,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方式,很多聾人群體形成如此惡性循環。
「你可能看到外面的無障礙設施完善地越來越好,盲人有盲道,肢殘人士坐輪椅有坡道,殘聯也會免費發輪椅、拐杖等。那有沒有想過聾人的語言溝通障礙?尤其在看病就醫方面。」沈朝春通過微信向記者打來這一段字。
△ 手語翻譯志願者陪同就醫
多方努力
開設助聾門診,手語翻譯志願者+聾人互助
其實,困難已被注意到,努力也在進行。2013年,當上海東方醫院設置了定點手語就醫服務時,李夢江感覺有了希望,他跟南京市殘聯(以下簡稱市殘聯)提了建議,「如果聾人有就醫需求,提前聯繫聾協,我們協調翻譯老師,按約定時間給聾人提供就醫全程服務,在市區內不限醫院、時段。」
2014年8月,李夢江的建議有了結果,市殘聯發布了《南京市手語翻譯志願服務工作規範(試行)》,這些志願者服務除了給予就醫幫助,還會提供涉法涉訴維權服務。「年終由市聾協匯總服務登記表格,統一報給市殘聯,由市殘聯按照服務人次,給翻譯老師一些基本的交通補助和服務補貼。」李夢江告訴記者。
目前醫院方面也同樣在努力。2014年,南京市玄武區口腔醫院開展了助聾就醫服務,一位會手語的口腔醫生常年為有聽力言語殘疾的患者服務。2019年4月,南京江北人民醫院正式開始對有聽力言語殘疾的患者開展醫療服務,每周四下午定點開放,為其提供「手語就醫翻譯」志願服務。此外,該群體有了急症也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預約手語翻譯來院看病。
今年7月,市聾協跟泰康仙林鼓樓醫院取得聯繫,並達成共識,在醫院設置殘障就醫綠色通道,提供手語導醫等無障礙服務,在醫護人員中開展手語推廣學習,並且考慮無障礙產品在醫院的應用等。
而聾人間也會互相幫助,沈朝春因為文化程度較高,筆談能力不錯,而成為江北新區許多聾人的求助對象。「他們遇上看病或者其它需要幫助的事情會找我,不少聾人的子女也會一些手語,但這僅能解決日常的問題,涉及就醫訴訟維權等方面還是有些夠嗆。」
如何破解
手語翻譯難培養,解決需各方合力
各方都在努力,但現實的困難依然存在。李夢江手裡的一組數據深刻說明了手語翻譯的緊缺程度,「從市殘聯了解到的數據,目前南京市持證的聽力言語殘疾人,約有1.2萬。但就我們聾協了解,從事手語翻譯工作,能達到聾協服務需求,大概只有十幾人,其中與協會合作的志願服務性質的手語老師只有6人,還有一些在翻譯公司上班,收費較高一些,有些超出我們可以支付的限度。」
目前,市聾協提供的就醫服務只能針對一些較大較嚴重和複雜的疾病。「我們並沒有專職的手語翻譯服務隊伍,目前能從事就醫服務的手語翻譯極少,而且手語翻譯不是短期能培養出來的,這是個瓶頸。」市聾協也在近年開設了面向社會的基礎手語公益培訓,目前已培訓了400餘人。但這400多人,幾乎無人能達到聾協對手語翻譯的要求。「他們在一般的志願服務上可提供幫助,但還沒辦法成為成熟的手語翻譯。」
李夢江同時也表示,「手語翻譯這個職業並不成熟,認可度也不高,受現實情況影響,翻譯者也很難留在這個行業。」而這導致即使把手語翻譯培養出來,如何讓其長期從事這個工作也成為問題。
在李夢江看來,最為重要的是讓社會知道哪些是聾人需要的無障礙服務,「意識不到聾人群體的特殊需要,就談不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服務。」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與政策系教授彭華民告訴記者,手語翻譯是個特殊工種,「由於生活環境在不斷變化,這個職業需要不斷的學習更新。從事這個職業要比常規職業付出更多,需要一定的奉獻精神。」關於聾人群體目前在溝通上的困境,彭華民認為,這要靠多方合力解決,政府、社會、家庭、聾人自己都需要在解決問題方面做出努力。「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成立一個專門的手語機構,聾人有需求可以提前去預約申請。」但專門的手語機構由誰來做,似乎也成為問題。
武漢東湖公益服務中心主任、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丁鵬則從實踐中總結了可借鑑的經驗,「現在有在線手語翻譯平臺,比如『手之聲』App,疫情期間湖北省殘聯就通過這個平臺,為不少住院的聾人找到了在線手語翻譯。」他同時補充,在一些公共服務場所,也可以針對常見問題多錄製一些短的手語交互視頻片段,用來服務聾人群體。
要在源頭上解決問題,丁鵬認為,要加強聾人的融合教育,提高他們的就業收入和社會影響力;由使用者(既包括聾人、也包括重視他們的合作夥伴)購買手語翻譯服務,由市場化機制引導手語翻譯的發展,那就會有更多人從事手語翻譯工作。
其實,對聾人群體來說溝通不暢的障礙不僅僅只在醫院出現,在派出所、法院等地方,他們對手語翻譯的需求同樣迫切。手語翻譯的培養雖然困難,但科技的創新能讓這種困難有所緩解。李夢江希望有一些基本滿足無障礙服務需要的科技產品,能在公共服務部門、窗口等有所普及和推廣。「比如語音轉文字軟體與設備,遠程視頻手語翻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