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每兩千名聾人,才能配一名手語翻譯,「看病難」如何解?

2020-12-23 澎湃新聞

現代快報訊(記者 周明 白雪銀)7月29日,沈朝春和五個聾人同伴來到南京江北人民醫院看病。他們到達門診大廳後並未去掛號就診,而是先找人——手語翻譯志願者陳鑫。找到陳鑫後,他們圍在陳鑫身旁,手指姿勢不停變化,在嘈雜的門診大廳裡有些引人注目。「他們很難和醫生溝通,自己身上哪裡疼說不出口。」在醫院,陳鑫是他們的「嘴巴」。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南京有一萬多名有聽力言語殘疾的人,能達到南京市聾協(以下簡稱市聾協)手語翻譯服務需求的翻譯者,只有十幾人,其中與市聾協合作僅6人。算下來,南京平均每兩千名聾人,才能配一名手語翻譯。


△ 幾位聽障人士來到南京江北人民醫院看牙

  現實困境

  無聲世界裡的「看病難」

  十幾分鐘後,陳鑫帶著幾人上了5樓口腔科,一名聾人要在陳鑫的帶領下去看牙,剩餘的五人則在外等候。

  哪裡疼,哪顆牙齒有問題,怎麼治療,費用多少,這些和醫生必須進行的溝通都要通過陳鑫來完成。聾人用手語打給陳鑫看,陳鑫再說給醫生聽,這種情形就在聾人患者、陳鑫和醫生間反覆發生。雖然看病耗時仍比普通人多,但沈朝春已經覺得方便不少。

  今年43歲的沈朝春是南京江北新區聾協主席,也是一名聾人。「聾人就醫最大障礙是溝通,特別是文化程度不高或單身獨居的聾人,表達不清,醫生也擔心開錯藥。」沈朝春通過微信打字跟記者溝通,他表示,即使聾人有文化,但困難依然存在,「筆談很耗時,而涉及到醫學上的一些專業詞語時,困難就更大了。」

  五六年前,沈朝春接觸過一個五十多歲單身聾人孟華(化名),孟華文化程度低,只能用手語告訴沈朝春自己胃很痛。沈朝春把孟華的病情寫在紙上,「他拿著紙去了醫院,也拿到藥吃了,病情有了緩解。」但不幸的是,孟華不到一年就病逝了。沈朝春心裡沒明白,為什麼孟華只是患上胃病就去世了。

  江蘇省聾人協會兼南京市聾人協會主席李夢江通過微信告訴記者,在聾協的標準裡,聾人指在言語和聽力上有殘疾的群體,而他們在醫患溝通上一直不流暢,一般的小毛病,他們不會選擇就醫。「除非是大病,挺不過去了,才會選擇去醫院。這導致他們小病拖成大病,有時會耽誤及時治療,也給自己帶來更大的經濟壓力。」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絕症。在李夢江眼裡,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方式,很多聾人群體形成如此惡性循環。

  「你可能看到外面的無障礙設施完善地越來越好,盲人有盲道,肢殘人士坐輪椅有坡道,殘聯也會免費發輪椅、拐杖等。那有沒有想過聾人的語言溝通障礙?尤其在看病就醫方面。」沈朝春通過微信向記者打來這一段字。

△ 手語翻譯志願者陪同就醫

  多方努力

  開設助聾門診,手語翻譯志願者+聾人互助

  其實,困難已被注意到,努力也在進行。2013年,當上海東方醫院設置了定點手語就醫服務時,李夢江感覺有了希望,他跟南京市殘聯(以下簡稱市殘聯)提了建議,「如果聾人有就醫需求,提前聯繫聾協,我們協調翻譯老師,按約定時間給聾人提供就醫全程服務,在市區內不限醫院、時段。」

  2014年8月,李夢江的建議有了結果,市殘聯發布了《南京市手語翻譯志願服務工作規範(試行)》,這些志願者服務除了給予就醫幫助,還會提供涉法涉訴維權服務。「年終由市聾協匯總服務登記表格,統一報給市殘聯,由市殘聯按照服務人次,給翻譯老師一些基本的交通補助和服務補貼。」李夢江告訴記者。

  目前醫院方面也同樣在努力。2014年,南京市玄武區口腔醫院開展了助聾就醫服務,一位會手語的口腔醫生常年為有聽力言語殘疾的患者服務。2019年4月,南京江北人民醫院正式開始對有聽力言語殘疾的患者開展醫療服務,每周四下午定點開放,為其提供「手語就醫翻譯」志願服務。此外,該群體有了急症也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預約手語翻譯來院看病。

  今年7月,市聾協跟泰康仙林鼓樓醫院取得聯繫,並達成共識,在醫院設置殘障就醫綠色通道,提供手語導醫等無障礙服務,在醫護人員中開展手語推廣學習,並且考慮無障礙產品在醫院的應用等。

  而聾人間也會互相幫助,沈朝春因為文化程度較高,筆談能力不錯,而成為江北新區許多聾人的求助對象。「他們遇上看病或者其它需要幫助的事情會找我,不少聾人的子女也會一些手語,但這僅能解決日常的問題,涉及就醫訴訟維權等方面還是有些夠嗆。」

  如何破解

  手語翻譯難培養,解決需各方合力

  各方都在努力,但現實的困難依然存在。李夢江手裡的一組數據深刻說明了手語翻譯的緊缺程度,「從市殘聯了解到的數據,目前南京市持證的聽力言語殘疾人,約有1.2萬。但就我們聾協了解,從事手語翻譯工作,能達到聾協服務需求,大概只有十幾人,其中與協會合作的志願服務性質的手語老師只有6人,還有一些在翻譯公司上班,收費較高一些,有些超出我們可以支付的限度。」

  目前,市聾協提供的就醫服務只能針對一些較大較嚴重和複雜的疾病。「我們並沒有專職的手語翻譯服務隊伍,目前能從事就醫服務的手語翻譯極少,而且手語翻譯不是短期能培養出來的,這是個瓶頸。」市聾協也在近年開設了面向社會的基礎手語公益培訓,目前已培訓了400餘人。但這400多人,幾乎無人能達到聾協對手語翻譯的要求。「他們在一般的志願服務上可提供幫助,但還沒辦法成為成熟的手語翻譯。」

李夢江同時也表示,「手語翻譯這個職業並不成熟,認可度也不高,受現實情況影響,翻譯者也很難留在這個行業。」而這導致即使把手語翻譯培養出來,如何讓其長期從事這個工作也成為問題。

在李夢江看來,最為重要的是讓社會知道哪些是聾人需要的無障礙服務,「意識不到聾人群體的特殊需要,就談不上有針對性地進行服務。」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社會工作與政策系教授彭華民告訴記者,手語翻譯是個特殊工種,「由於生活環境在不斷變化,這個職業需要不斷的學習更新。從事這個職業要比常規職業付出更多,需要一定的奉獻精神。」關於聾人群體目前在溝通上的困境,彭華民認為,這要靠多方合力解決,政府、社會、家庭、聾人自己都需要在解決問題方面做出努力。「比較好的解決方法是成立一個專門的手語機構,聾人有需求可以提前去預約申請。」但專門的手語機構由誰來做,似乎也成為問題。

  武漢東湖公益服務中心主任、武漢大學博士研究生丁鵬則從實踐中總結了可借鑑的經驗,「現在有在線手語翻譯平臺,比如『手之聲』App,疫情期間湖北省殘聯就通過這個平臺,為不少住院的聾人找到了在線手語翻譯。」他同時補充,在一些公共服務場所,也可以針對常見問題多錄製一些短的手語交互視頻片段,用來服務聾人群體。

  要在源頭上解決問題,丁鵬認為,要加強聾人的融合教育,提高他們的就業收入和社會影響力;由使用者(既包括聾人、也包括重視他們的合作夥伴)購買手語翻譯服務,由市場化機制引導手語翻譯的發展,那就會有更多人從事手語翻譯工作。

  其實,對聾人群體來說溝通不暢的障礙不僅僅只在醫院出現,在派出所、法院等地方,他們對手語翻譯的需求同樣迫切。手語翻譯的培養雖然困難,但科技的創新能讓這種困難有所緩解。李夢江希望有一些基本滿足無障礙服務需要的科技產品,能在公共服務部門、窗口等有所普及和推廣。「比如語音轉文字軟體與設備,遠程視頻手語翻譯系統。」

相關焦點

  • 弔詭的手語:手語翻譯打的手語,九成聾人看不懂 | 深度
    我們默認,手語翻譯是準確的。畢竟,央視新聞可是國內發布信息最權威的渠道之一。然而,根據北師大2012年針對接近一萬名聾人開展的跨地區調查顯示,只有8%的聾人能看懂很多電視臺的手語新聞,56%的聾人能看懂一些,29%的聾人基本看不懂。
  • 南京00後大學生為火神山患者進行手語翻譯:為聽障人士服務是自己的...
    看到這一求助內容,這個來自南京的00後大學生在第一時間回復道。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陳鑫告訴記者,全國各界人士爭先恐後都為馳援武漢伸出援手,爭做貢獻。自己也一直想為疫情盡一點力量。能夠有機會以手語翻譯的身份作出支援,在陳鑫看來很幸運,也義不容辭。
  • 新聞節目中的手語翻譯,其實聾人也看不懂
    我們默認,手語翻譯是準確的。畢竟,央視新聞可是國內發布信息最權威的渠道之一。然而,根據北師大2012年針對接近一萬名聾人開展的跨地區調查顯示,只有8%的聾人能看懂很多電視臺的手語新聞,56%的聾人能看懂一些,29%的聾人基本看不懂。
  • 開發布會不配手語翻譯,聾人組織起訴川普:我們需要感知語氣
    2013年,在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的葬禮上,一位敬業的"翻譯"連續為歐巴馬、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古巴前領導人勞爾·卡斯楚等國際政要進行手語翻譯。有網友甚至感慨這名男子一定累得夠嗆,然而南非聾人聯合會卻在稍後申明這名"翻譯"是假的。這名男子之後也表示自己當時精神病發作,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而他那精湛的手語表演則完全是"原創"的"瞎比劃"。
  • 職業故事42:手語翻譯員
    回到酒店,我一邊回憶一邊整理了師傅提到的關於手語翻譯員這個行業的零散信息。整理完才發現需要手語翻譯員的場合太多了:1.不會寫字的聾人單獨看病的時候需要手語翻譯。另外有些雖然能夠通過書寫跟醫生溝通,但是有些特殊情況是無法通過書寫溝通的,比如看牙、拔牙、生產過程中的孕婦等。2.打電話的時候需要有人幫忙翻譯,比如收快遞外賣,與聽人溝通,諮詢各種業務等。
  • 南京00後手語翻譯:曾線上服務火神山,想學多國手語
    2018年,陳鑫成為全國首個00後持證手語翻譯,到目前為止,一共志願服務超500個小時。主動幫助聽障大學生,高二考取翻譯證書2001年出生的陳鑫,是南京科技職業學院的大一學生,就讀於建築工程技術專業。同時,他也是一名手語翻譯。
  • 上海唯一一位全職的職業手語翻譯員,她將手語視作一門最美的語言
    雖然有8名義工的幫忙,但患者需要看各種各樣的科,做各種各樣的檢查。整個下午,唐唐要在不同樓層、不同科室間跑來跑去,經常忙得一身汗,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她說,聽障人士看病會遇到不少溝通障,「由於上醫院看病講不清自己的病情,又聽不見醫囑,許多聽障人士生病基本處於小病忍、大病扛的狀態」。
  • 普及手語關愛聾人:你點滑鼠,騰訊捐錢
    旨在通過手語學習這麼一個平臺,讓在校大學生廣泛地接觸並了解手語。主要通過手語學習、手語欣賞、手語彙演等系列活動,對在校大學生進行手語技能培訓,從而使大學生在進入工作時具備與聾人正常溝通的能力。在中國有超過2000萬人的聾人群體,聾人與聽人在交流溝通方面存在著比較嚴重的障礙,這些障礙使得聾人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遇到一些我們健全人意想不到的困難。
  • 我國首部手語翻譯領域譯著《沉默的世界不寂寞》發布 大力助推信息...
    海倫·凱勒的這句名言,形象地刻畫出了聾人在主流社會中的生存窘境。明明有許多潛力,只要找到一個出口,就可以噴薄而出,然而,到底怎樣才能找到這個出口、打通溝通的管道,是困擾眾多聾人、聾童家長、聾教育工作者和殘疾人工作者的難題。為建立順暢的交流渠道,營造全方位的信息無障礙環境,手語翻譯當仁不讓地成為極其重要、且極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出口。
  • 手語翻譯周曄:讓無聲世界也精彩
    不過,這一次,她創下了國內媒體直播手語翻譯時間最長的紀錄。1983年,周曄19歲。她面臨著兩個選擇,一個是進入北京第一聾人學校擔任教師,另外一個是進模特公司當模特。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最終選擇了當教師。和聽障人士溝通,有一套特殊的語言,那就是手語。在那個年代,還沒有專業的手語教科書,周曄就向學生和教師學習手語。
  • 手語翻譯楊超然:最好的翻譯,永遠在下一次!
    各位聲活的粉絲最熟知的恐怕是聲活高級手語翻譯陳明星,但他或許仍然只是一個遙遠的存在。聲活首席主持人邵成松「一路向北」的行程中,採訪了一位長期為聾人提供手語翻譯服務的手語譯員,希望大家能發現不一樣的他們。她叫楊超然,她說:「最好的翻譯,永遠在下一次。」
  •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2146名新生用手語唱響國歌表白祖國
    今天(9月30日)上午,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軍訓總結表彰暨開學典禮舉行,2146名學生伴著《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聲一起用手語來唱響國歌、表白祖國。   南京特殊教育師範學院體育場上,身穿迷彩服的2146名新生身姿挺拔、意氣風發。
  • 為聾人朋友打開一扇窗 ——記「天籟社工」李慧詩
    李慧詩是一名年輕漂亮的鋼琴老師,在柳市開了一家鋼琴工作室。每周四上午,她都會來到位於柳市鎮仙垟村的樂清市天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在這裡接受免費理療的聾人朋友進行手語翻譯。此外,李慧詩還開展了線上、線下手語公益課,讓更多人接觸手語,了解聾人的世界,在聾人與聽人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天籟社工為聾人朋友舉辦父親節活動。
  • 如何幫更多盲聾人活得如海倫·凱勒般出彩?專家解讀
    比電影橋段更神奇:全聾全盲的68歲老人能穿針引線  如何幫更多盲聾人活得如海倫·凱勒般出彩  當樓下炒菜的香味飄上4樓,68歲的官爵容知道,是時候做午飯了。  老人站起身來,一邊伸出手探尋茶几桌子的邊緣,一邊快步走入廚房。
  • 00後內向男孩手語@你
    01近日,一則00後內向男孩成國內首位手語翻譯的消息引起大家的關注。這位內向大男孩叫陳鑫,2001年出生,是南京一名大一學生。從小不喜歡與人接觸,有點外向孤獨症。視頻中,他一邊自我介紹,一邊打著手語。一點也找不到內向孤獨的影子。
  • 她為聾人打開一扇窗!
    每周四上午,她都會來到位於柳市鎮仙垟村的樂清市天籟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為在這裡接受免費理療的聾人朋友進行手語翻譯。此外,李慧詩還開展了線上、線下手語公益課,讓更多人接觸手語,了解聾人的世界,在聾人與聽人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碰到聾人朋友,比如逛小吃街、乘坐公交,不會手語就無法和他們進行交流。」
  • 聾啞人打劫受審 朝陽法院請手語翻譯出庭
    案件以交流工作為由搶劫聾啞人2017年9月1日晚8點左右,安某稱與鄭某交流工作上的問題,約鄭某在朝陽公園北門附近見面,兩人用手語交流幾分鐘後,另一名聾啞人張某出現。張某一上來便對鄭某進行毆打。正式開庭後,手語翻譯立刻起身對著安某邊說邊打著手語,「我是手語翻譯,你回答問題時可以跟我交流」。安某起立用手語和翻譯表示感謝。庭審中,安某稱自己並不是唯一實施搶劫的人,是另一名聾啞人張某想出來的主意,自己也並未毆打鄭某。庭審中公訴人向安某提問,「搶來的錢用來做什麼了?」手語翻譯站起來詢問安某,安某起初沒看明白,手語翻譯再次用直白的生活用語比劃著說,「搶來的錢花了嗎?
  • 南京小夥為火神山醫院聾啞患者翻譯病情
    於是他們通過朋友圈求助,找到一位南京「00後」手語翻譯官陳鑫在線翻譯,幫忙溝通。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樣?患者現在的恢復情況如何? 2月12號下午,陳鑫在手語交流的微信群裡看到一位解放軍醫護人員發布的招募手語翻譯官的信息,他便立馬報名,和這位醫護人員聯繫。
  • 聾啞人用的手語有方言上的差異嗎?手語不通用會有多麻煩?
    手語「方言」很麻煩,有位學習手語的朋友就親身經歷了過:「現在手語和盲文在推廣上急需做標準化,統一化推廣,最好能做到全國通用,盲文難度較大,但手語最慘,作為一種替代殘缺的語言,不同學校和不同地方的打法都不一樣,例如數學這個詞語,我知道的就有三種打法,學生理解起來好難的,很多志願者去外地都無法和當地聾啞人溝通,這是最大的麻煩!」
  • 第一屆聾人發展論壇在蘇州圓滿落幕
    由「手語皇后」王麗婭老師拉開了25日下午論壇的序幕,王麗婭老師帶大家回看中國前幾年的手語翻譯的變化,對於手語翻譯員王麗婭老師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要求。最後有一群特殊的人走上舞臺,由他們帶給大家手語國歌,之後由蘇州市善愛手語公益服務中心的創始人和項目負責人給講師、手語翻譯員、志願者等人頒獎,感謝他們對於本次論壇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