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孤味
孤味原本是一部2017年的短片。在導演許承傑的努力下,拉到贊助,變成長片,這裡真的要佩服電影人的勇氣。拉贊助,找投資是一個非常孤獨的過程。就像影片的名字《孤味》一樣。當然,所有在孤獨中醞釀的力量都是強大的。這部電影入圍了金馬獎多項大獎,並一舉拿下最佳女演員(陳淑芳)。劇情簡介:林秀英(陳淑芳 飾)是臺南赫赫有名的餐廳老闆,在丈夫(龍劭華 飾)無聲無息地離家後,便靠著賣蝦卷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成人,不僅把蝦卷從路邊攤賣到開餐廳,三個女兒更是成就非凡,大女兒阿青(謝盈萱 飾)是國際舞者,二女兒阿瑜(徐若瑄 飾)在臺北當整形醫生,小女兒佳佳(孫可芳 飾)則接手自己的餐廳事業。眼看就要苦盡甘來,秀英卻在70大壽當天接到丈夫離世的噩耗,在替這位有名無實的丈夫籌辦喪禮的同時,竟意外迎來了另一位陪伴丈夫度過晚年的女人,令她不得不再次面對內心埋藏已久的怨懟……孤味的三種味道
孤獨
秀英原本在籌備自己70大壽,她正高高興興和孫女在車內唱歌,這是臺灣的一種特有文化,在計程車後座設置卡拉OK。看似熬出頭的她,未想到生活竟給她準備了一個賀禮,就是失聯多年的丈夫(伯昌)的死訊。而這個消息竟是丈夫的小三傳回的,並且丈夫遺願是死後回臺南老家。
秀英怨啊,幾十年未露面,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在女兒需要照顧的時候,這個男人都沒出現。而偏偏在自己七十大壽時突然出現。秀英不讓小女兒佳佳將丈夫棺槨帶到家中,只讓放在殯儀館。在心裡,她依舊沒有同意這個男人回來。
這些年,面對冰涼的夜,秀英都是自己挨過的。她品孤獨如品空氣,這種寂寥早已刻進身體裡。離婚協議書秀英一直未籤字,這是她對孤獨最後的抵抗,也是她對那個男人的反擊。仿佛不籤字,那個飛遠的風箏還有一根線牽著。
美林是橫在秀英和伯昌之間的小三。雖然她在伯昌生命中佔據了大量時間,但是她最終也無名無份,連送伯昌最後一程都要匿名前往。她似乎永遠只能是那個上不了臺面的小三,比起正妻的敢愛敢恨,她可能需要更多的隱忍和迎合,才能留住那個男人的心。人生甜苦,到頭來都是自己面對,在生命中,永遠只有自己陪著自己,永遠只有自己明白自己。每個人都獨守著自己的那份「孤獨」,每個人都在品嘗自己選擇的「孤味」。
秀英的大女兒阿青是一個舞蹈家,她不喜歡像母親一樣被束縛,她和各種男人戀愛,喜歡雲遊表演。就像她的父親。而她被診斷為癌症。在手術之後,再度復發,需要割掉乳房,而即便如此,也只能換來五年的壽命。她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要遭此報應。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她不願接受,用玩笑去迴避自己的慌張。
笑得越認真,越眷戀生活。這是阿青的「孤味」,哪怕親人在側,哪怕有萬千追隨者,可那又如何?她是她,他們是他們,沒有人能代替她去面對那個被割掉的乳房,沒有人能代替她去面對那倒數的時鐘。片中有一幕,阿青和母親的對話,阿青笑著調侃自己「我的報應就要來了。」嘴角的微笑卻牽著眼底的淚,不由自主泛了出來。可能只有真正面臨過相同處境的人才能理解這個笑和這個淚。謝盈萱的表演一如既往的優秀。看這部完全不記得她的成名作《誰先愛上他的》裡那個黃臉婆陳三蓮。
人生真殘酷啊,在你品嘗了自由如風,品嘗了快活肆意之後,現在卻要毫不留情地收走。這個結局無解,也是每個人要面對的「孤味」。曾經有人說,在臨走前最後悔的事,是沒有大膽愛,沒有大膽恨,沒有大膽做自己,沒有大膽表白。阿青都做到了,她的人生不像母親那般,她像雲,但是,雲也逃不出風的掌控。
想到這,不禁感嘆,活著真好,至少此刻還有機會表白,還有機會去看想見的人,還有機會品嘗這世間冷暖。
隔閡
片中有老中青三代人,秀英和三個女兒以及外孫女小橙。每代人都有自己看待問題的方法和態度,秀英對丈夫的執念在女兒們看起來不解,也不認同。可二女兒阿瑜對待自己女兒的態度在無形中也是一種強加的負荷,她從小品學兼優,成為秀英和娘家人溝通的唯一渠道。她認為自己被當成了工具,因此她千方百計想要讓女兒小橙去美國,在她心中,去美國就可以有更多選擇,就不用受家庭的裹挾。
但是看似給予選擇,實際無從選擇。小橙並不想去美國,她更想和家人在一起。
每一個人都因為個人原因影響著下一代。秀英的執念,阿瑜的執念,小橙的執念都是如此。沒有一個人真正跳出這個輪迴。而她們也從來不去溝通這個橫亙在家裡的無形的溝壑。這不僅是她們的問題,也是許多家庭的問題。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多多少少都會寄予父母的期望,想成為舞蹈家的媽媽天天帶女兒去參加舞蹈培訓,想當兵的父親一心想讓兒子入伍,想出人頭地卻一事無成的父親拼了命的讓孩子苦讀詩書。我不敢說這是錯,畢竟有太多肆意長大的孩子卻是在一些成績上輸給了這些有規劃的孩子。但是這裡有有個問題,人生的意義真的是比賽嗎?亦或是延續上一代的榮光?成全父母的夢想?
沒有一個科學家能研究出一個有靈魂的「活物」。更沒有科學家解釋我們為何而來?人類種族不同,國籍不同,思想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我們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走。是否有使命一說?不得而知。但是,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我們可以和彼此溝通,我們完全有能力讓身邊人在這趟旅途中感受到溫暖。如果不知道為何而來,那就儘量溫暖彼此吧。
放手
這是一部講「送行」的電影。
這個題材的電影珠玉在前,有《入殮師》,有《父後七日》。但是《孤味》卻並不著眼於深沉,她的題材更女性化,著眼於放手。影片一開始,秀英在計程車裡唱歌,得知噩耗後,她神情凝重。而在影片結尾,秀英卻沒有出現在前夫的告別式上,取而代之的是前夫的情人美蘭坐在了她的位置。
電影用慢鏡頭跟著美蘭步入靈堂。在美蘭走到女主人的位置時,阿青主動站起微笑迎接。鏡頭一轉是秀英在計程車裡唱歌,就像影片開頭是那樣。不過這次她的表情輕鬆了許多,似乎在說「這個接力棒,這輩子我交給你了。」這是她的放手,也是她對這個男人的理解。
人生艱難,何必苦守不放呢?而首尾呼應的秀英在車裡唱歌,似乎是導演在表達,認清生活本質之後依舊熱愛生活這樣一個觀念。
家
這些年的臺灣電影,一直很傾向於小家這個題材。細微末節,溫情脈脈。即使在《血觀音》,《陽光普照》這樣暗黑的題材裡,不管是母親對女兒的利用,還是父親對兒子的忽視。導演依舊把親情的線路隱隱鋪陳。越來越多的影視作品反映了原生家庭的問題,反映了兩代,三代之間的隔閡。家本來是抵抗外界的避風港,但是這個避風港內卻暗伏著巨浪滔天。很多人願意和朋友傾訴,和外人傾訴。卻很少主動抱一抱家人,說一句辛苦。留給家人的永遠是摔門和冷麵。
這幾年大陸電影越來越好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尤其是像FIRST這樣的青年電影展,凸顯人性的作品,反應真實心理需求的作品屢見不鮮。但是大陸太大了,以前有人說,得小鎮青年得票房。而小鎮青年偏愛大片,諸如近年的《春潮》或前些年的《立春》這樣的小眾電影不太得志。不過,我們在變好,觀眾在變好。至少有人拍了,有人注意到不一樣的人生了,把那些卑微,痛苦的一面搬上熒幕,至少有人流淚了,這是好事。
反觀臺灣電影,溫情和人性佔了主導。今年的《同學麥納斯》,《孤味》,《親愛的房客》都在娓娓道來。就像《孤味》中秀英的扮演者陳淑芳的演技,沒有驚愕的表情,沒有高八度的嗓門,就這麼克制內斂的拿下影后。她演了一輩子戲,可能早就過了想紅的年紀,早就不在乎獎項,把每一個角色都當成生活的饋贈。
淡然是陳淑芳,也是秀英。不再在乎生活裡突如其來的變化,只要還能看見天上的雲,感受耳邊的風,便是極好的。
我的孤味
最後要說一下我的「孤味」徐若瑄。
最初關注到這部電影是因為她。如果不是她,我可能會錯過這部電影。雖然我認為演技是沒法比賽的,但是電影節一直設立最佳女主角的比賽。我真的覺得一個人的演技和她的長相,經歷,角色都有關,可以比的只有曾經的自己。徐若瑄一直沒有拿過電影獎項,儘管她入圍過大眾電影「百花獎」,「臺北電影節」最佳女主角。但是都失之交臂了。
徐若瑄可能是太漂亮了,漂亮的人負責美就好,演技交給戲骨。其實徐若瑄演了30年了,她也算是戲骨了。在這一部《孤味》中,我看了網友的評論說,看到一半才反應過來,原來阿瑜是徐若瑄。我想這是很高的肯定了。從最早的花瓶形象到《雲水謠》,她已經會利用自己的長相,再到後來的《星海》,她可以放下長相,再到這一部《孤味》,我看到了她在電影裡做自己。
我覺得最厲害的演技就是可以在電影裡自然的做自己,把自己變成那個角色。《孤味》中有一幕她和大姐,小妹在地板盤腿而坐吃餅乾的戲,當大姐強行將一塊餅乾塞進她嘴裡時,她說「你們吃相好醜哦。」那是我第一次在電影裡看到徐若瑄自己,而不是某個角色。
空白
豆瓣上有一句評論「多看些臺灣電影,彌補些生活中的人性空白」。我同意又不同意。
如果你去過臺北,你會發現,那裡的樓都不高,卻很有風骨。真實的臺北除了忠孝復興那一條主幹道,更多藏匿在信義區的小巷裡。那些古樸的,傳統的中華文化都還在。那些西方的,舶來的也有。都混雜在一間間小鋪裡,一個個黃色的道路標記中。那種每個窗戶背後都有故事在發生的感覺是地緣性的,無法拷貝的。那種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有時就像那巷子裡戶與戶的距離。所以,隔著門,也能體會一二。
大陸其實有很多可以拍攝卻沒有拍的題材。和審查有關,和文化有關,和電影分級制有關。這不能說明大陸電影不好。我們的人性並不空白,公道一直在人心,只是很少有人搬上檯面。但是,近年來,我看到了大鵬的《吉祥如意》,我看到了《我不是藥神》,我看到了《少年的你》。
在朝九晚五或疲於奔波之後,我還會和一群陌生人一同共鳴流淚。這些是我願意買票進影院的原因。
當然,電影也未必要深刻。只要它能帶來思考就好。在一個半小時之後,你還是你,你又不是你。
本文照片均來自網絡
商務合作/交流,後臺回復
其他精彩回顧
FIRST青年電影展系列報導
人物:李英愛
電影《少年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