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塵論道》系列第18篇
看過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的朋友,對於當時星爺所扮演的華太師府上的「高級伴讀書童」華安和寧王府的七府文狀元兼參謀將軍「對穿腸」對對子的那一幕一定印象深刻。
這裡多說一句,那個「對穿腸」就是後來《食神》中的那位反派,兩人也算是頗有淵源,從詩詞對聯一直爭鬥到了後廚烹飪。
當時的對聯之中,對穿腸曾經出過一副「一鄉二裡共三夫子不識四書五經六義竟敢教七八九子十分大膽下」的上聯,這裡面不僅包含了從一到十一共十個數字,而且還暗含華太師不學無術,誤人子弟之意,可謂十分犀利。
那麼問題來了,這裡面的「四書五經六藝」究竟都是什麼含義大家是否知曉呢?且聽紅塵君來一一介紹,否則咱們也都成了對聯中嘲諷的對象了。
這三個概念,其實都來自於儒家,而且出現的順序不同,按時間早晚應該是五經六藝和四書。
五經
五經指的是上古流傳下來的五本經書,其實最早本應該是六本,分別是——詩,書,禮,易,樂,春秋。
其中詩指的是《詩經》,一共收集了詩歌305篇(後世簡稱詩三百),又分為了風,雅,頌三個部分,乃是後世詩詞歌賦的鼻祖,孔子非常推崇,弟子之中只有學問悟性都很好的才允許研究。
書指的是《尚書》,記載了最早的古代事跡和歷史文獻,是史書中「表」「書」的鼻祖。
禮指的是《禮記》,成書於漢代,但記載的許多都是上古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範,大家都知道儒家是非常看重「禮儀」的,這書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易指的是《易經》,相處為周文王被商紂囚禁於大牢中所作,這書叫「易」,但其實極難,包羅萬象,被稱為儒家群經之首,孔夫子最後的幾年主要都在研究易經,可見難度之高。
樂指的是《樂經》,記載的是古代的樂章,但很可惜後來失傳了,因此六經就變成了「五經」。
春秋就是《春秋》,本來是魯國的斷代編年史書,由於孔子重新修訂過而名氣大增,被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就連孔子門下文學水平最高的子遊子夏等人都不能增改一字,乃是孔夫子的畢生心血——他自己也感嘆後人了解他是因為這部書,怪罪他同樣也是因為這本書。
六藝
六藝顧名思義,指的是「六門手藝」,但不過只限於貴族子弟,平民沒有這個時間精力,更沒有這個財力。
《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其中禮指的是政治學,道德學和行為規範;樂指的是音樂,舞蹈,詩歌方面的學習;射指的是射箭;馭指的是駕車,因為那個時候士大夫出馬都要乘車,戰爭中更是要靠戰車,書就是讀書寫字書法,而數就是以數學為代表的自然學科的教育。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後世對於儒教子弟只是手無縛雞之力的酸腐文弱書生的定義是大錯特錯的,那只能說是明清文化壓制和八股文禁錮思想之後的讀書人的模樣,孔夫子時期的士大夫可是文武雙全,音樂精通,還懂一些數學天文等自然學科知識,這才是真正的人才——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玩得了樂器,算得了數學。
四書
四書的概念其實來自於南宋的儒家聖人朱熹——這也是理學的集大成者,他把儒家的經典理論重新整理並做注,然後列出四本最重要的稱為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大學》,這其實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但是朱熹覺得它非常重要,就把它單獨抽出,而且還作為四書之首,我們後世的「大學」多少也借了幾分意思。
《中庸》,也是禮記中的一篇,傳說這篇的作者是孔子的孫子子思,其中主要詮釋了孔子非常重視的「中庸其至矣乎!」的理論。
《論語》,記錄了孔子和當時弟子們的言行,大家都非常熟悉,要論知名度和影響力肯定是儒家第一經典。
《孟子》,儒家亞聖孟子的理論,孟子把孔子的學說和理論進一步發揚光大,所以儒家思想在後世也被稱為孔孟之道。
紅塵說
以上就是「四書五經六藝」的介紹,都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或者技能,因此對穿腸才用這個來攻擊華太師,表示他對於儒家的經典一無所知,這個太師之位完全名不副實。
幸虧星爺聰明(其實是編劇聰明),馬上對出了「十室九貧湊得八兩七錢六分五毫四釐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的下聯,不僅成功化解對方攻擊,還連消帶打諷刺寧王貪贓枉法,無恥下流,實在是威力無比,讓那位對穿腸吐血三升,真的穿了腸。
正因如此,民間才有「文人之筆能殺人」的老話,而且還是殺人不見血的那種,老祖宗的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