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天跟大家了解中國的起名文化。現代中國人的姓名由姓氏與名字一起構成,姓氏主要由父系祖先世代相承,也有少數人採用母親的姓;名字則在孩子出生前後由父母或家族其他長輩取名。中國人的名字習慣用兩個字或一個字,從比例上來看,現代人名字為兩個字的佔多數。一些家族,會由古代祖先預先選好某四言類或五言類詩體,後世子孫名字中的第一個字,需要按所屬輩分取字。如父親按輩分屬「曾」字輩,所以他的兄弟姐妹、堂兄妹好幾十位,名字第一個字全是「曾」。家族大聚會時,看名字就知道每個人的輩分,至於名字中的第二個字,很多中國人通常會按照「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的原則來選取。也就是女孩子的名字會從《詩經》裡選字,男孩子的則由《楚辭》裡擇取;或者文人家庭會偏向《論語》,軍人家庭則更青睞《周易》。
一些對命理學非常虔誠的家庭,會在孩子出生後,將孩子的生辰八字拿到算命先生那裡,算命先生測算後會告訴孩子父母,孩子的五行「金木水火土」是否齊全?如果缺木,那麼孩子的名字裡就必須含有大量的「木」來彌補;若缺水,則取名時可以考慮諸如「淼」等水多的字。中國民間尤其是農村,給孩子取名沒有那麼多讀書人的講究,卻因名字的實用性和直觀性而頗具特色。比如大家相信:賤名好養。而牲畜屬容易養活,家族的男孩子,若取名(至少乳名或小名)為狗、羊、小豬、牛、阿驢等,則有助於他們平安健康成長。甚至有些家庭因為「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若家裡男孩子體質羸弱,長輩們就會給男孩子取個女孩子的名字,認為這可以讓男孩躲避外邪的攻擊。所以在中國,有些長得五大三粗的男人卻頂著小芳、小妹等典型的女性名字。有些父母,大概希望自己孩子長大後能夠賺錢養家,擺脫貧困,會給孩子取名「發財」「多金」「旺財」等。
若對中國人的姓名追根溯源,則一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最早期的中國人其姓名構成分姓、氏、名、字。其中「姓」主要代表所屬原始部落的名稱。當部落逐漸擴展,派生出許多獨立的家族,此時就以「氏」加以區別。古代人「氏」的來源可以是封邑名、官名、職業名、住地名等。周宣王姬靜將古楊國賜給兒子長父,其子長父及後裔就以封邑名「楊」為氏,遂稱楊氏。目前楊姓人口全球大概有四千萬左右,周姓是中國第七大姓氏,其起源於周朝最後一位天子周赧王姬延。東周國覆滅後,其後裔由姬姓改周姓。當代周姓人口超過2400萬。
除了姓之外,中國古代人的名與字也是分開的,所謂「幼名,冠字」即指幼年時會先有個「名」,待長大行了成人禮之後,就會再有個「字」。中國人通常說「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也就是說個人的名,只能用來被尊長者稱呼:至於平輩、晚輩,則必須以「字」相稱,否則就是失禮。而今中國人起名基本上都只取名而無字。偶有文人雅士給自己取個字,但早已失去了古代人姓名中「字」的重要意義,西方人士不會明白,在中國,一個人的名字,經常具備信仰般的力量,它寄予了家族長輩們的殷切希望。而名字每天被大家呼喚,似乎在隨時提醒當事人要不負眾望,這無疑會產生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當然,因為名字不當而產生消極影響的例子也不勝枚舉。
有一些父母,不知是因為無知還是太過無所謂,會給自己的孩子取一些有歧義的名字,好在孩子成年後,可以以自己名字含有歧義為正當理由而申請更改。但當事人因為曾經的名字遭人嘲笑而產生的自卑心理,卻很可能需要漫長的時間才能克服。還有一些成年人,當工作、學習、生活屢遭不順時,也會採用改變名字的方法,希望扭轉頹勢,出現新的轉機。
最後小編想說,名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服務給予給自己的寄望,確實不可否認有些家庭因一些自己的「獨特」的思想,給孩子起了容易「受傷」的姓名。但歸根到底,無論你現在用的名字的由來是出自何處,生活是自己的,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你身上的名字也會被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