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朔迷離的歷史真相,不為人知的塵封往事。歡迎進入大古的歷史奇妙屋。
何為姓名?《新華字典》解釋說:姓名是指「姓+名字」。
但在我國古代,並非一開始就存在「姓名」,而是先有姓與氏,後有名與字。
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它們才發展成今天的「姓名」。
1.「姓」的由來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姓是區分氏族的標誌符號。
那時的母系社會,只知有母親,不知有父親。
據考古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30個,且大多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妊、好等。
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
由此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為從父。
2.「氏」的由來
隨著人口不斷增長,某個氏族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生分解。
於是,由「姓」衍生出一系列分支,這就是「氏」。在父系氏族公社時期,姓、氏則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標誌。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氏只有貴族才有,因為氏是辨別貴賤而為貴族獨有的標誌。
命名之法主要有:諸侯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卿大夫以所賜的採邑為氏,有的以官職為氏,有的以居住地為氏。
後來,隨著氏族、部落的消亡,氏也就消亡了。春秋戰國時期,產生了無數個氏,也消亡了無數個氏,而姓基本不變。
秦朝統一全國後,姓和氏逐漸合二為一。雖然稍有區別,但可忽略不計。到了漢代,姓和氏完全沒有區別。
究其二者融合的根本原因,是郡縣製取代了世襲封土製,也就沒有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原來分氏的基礎沒有了,氏所代表貴賤的意義消失了,所以與姓融合了。
3.「名」的由來
《禮記·檀弓》中記載:「幼名,冠字。」
《禮記·冠義》中記載:「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唐朝經濟學家孔穎達說:「始生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
綜上所述,可知在古代,名是一個人成年以前的稱呼,其使用範圍較小,多局限在家裡,供父母、親朋好友稱呼。
關於起名,我國有一個傳統習俗,即嬰兒在百日那天由父親取名。百日時,母親和保姆抱著孩子到廳堂見他的父親,父親握住孩子的手,給他取名。
取完名以後,母親和保姆把孩子抱回臥室,然後將孩子的名字通告各位親戚,父親則立即告訴好友,並通報給地方長官,入籍登記。
命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命名儀式自然非常隆重。雖然這種習俗不再存在於現代社會裡,但給孩子過「百歲」的風俗依然流傳著。
4.「字」的由來
古代時期,人們在祭祀神靈和祖先時,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祖先的名。於是,「字」產生了。可以說,「字」具有雙重作用:一出於避諱,二尊敬長輩。
一個人成年之前要稱「名」,成年之後便稱「字」。與「名」的使用範圍相反,「字」是在社會生活這個公共領域的大範圍內使用的。
稱呼的變化也是一個人社會身份變化的重要標誌。成年後,人們必須以字相稱,如果稱名便是一種不敬的行為。
大家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進行討論留言,後臺看到會及時回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