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爾菲神諭
謠言、讖語與神諭
1.謠言
自媒體時代,真偽紛錯,謠言殊多。
謠言是古老的大眾傳播媒介,與真相有一定的辯證關係。其盛行往往表明真相的匱缺、信息溝通渠道的不暢,或人們探知真相的成本過高。或者藉助謠言,為自身獲得一種有利的輿論支持。有研究者指出,法國大革命的發生和謠言有著血緣關係,而武昌起義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被謠言激發的兵變。『大楚興,陳勝王』,陳勝則把謠言的力量發揮得淋漓盡致。
相信謠言是因為那是一個我們願意相信 的信息,它或許滿足我們的一個欲望,能解答我們潛在的擔憂,能為我們的心理衝突提供一種發洩方式【1】
一個精彩的謠言恰如美人初現,其妖豔足以誘惑他人拋卻對真相的思辨。
所以《論語》說「一言可以興邦」。
2.讖語
「王者將興,必有符讖」,秦漢時期董仲舒藉助一度流行讖緯神學(一種宗教神學色彩的理論)讓儒學走上正統地位。
讖語,佔卜之預言。自從商周時期的先民們在的龜甲獸骨上,尋出幾條細細的裂紋用來斷定吉兇以來,似乎文字的起源和發展,到還真藉助於那幾片祖先陰靈下籠罩著的甲骨。原始社會的巫,奴隸社會的卜,封建社會的方士,也就隨之延續到現在。這些人為人定名分、知禍福、趨吉避兇,在傳奇小說裡的粉飾下大致已是「智慧」的象徵。【2】
《天際讖語》局部 孫遜 ©Artron.Net
「讖語」的字面意思蘊含著巧合、後發等含義,相對我們身處的既有秩序系統而言,它更接近於一個原點,一種無標準的自在狀態----藝術家孫遜
曹雪芹也慣用讖語中文字上的機巧來暗示《紅樓夢》中人物未來的命運和結局。
哪些已流傳千百年的讖語,往往是勸人回頭,引人向善;讖緯,則是讖書和緯書的合稱,是盛行於秦漢代的重要社會思潮,作為古代中國官方的儒家神學,已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古希臘神諭
發源於古埃及的神諭,通常傳達由祭司回答請求者的詢問;,最著名的卻是古希臘的神諭。
雅典古奧林匹亞遺址內奧運會聖火採集儀式上,身穿白色古希臘傳統長裙的女祭司
中國古代的讖語與古希臘神諭在人的自我認識方面表現迥異,中國儒家文化中「人」的定位於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中,如君臣、父子、兄弟等等,人的自我定義需要在人際關係中確定。簡單說:人不是為「自己」活著。
而古希臘人政治上的平等和自由使他們能最早認識到「自我」的存在。自我意識的覺醒可以拆解開傳統與權威的桎梏,以質疑和批評開啟哲學的遠徵。
現代哲學語境中,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已是提升到認識論層面的主體性的高度,深入到對人的理性或精神本質的探究。這句話被石刻古希臘德爾菲神廟的阿波羅神廟門前,與「凡事勿過度」、「承諾帶來痛苦」被奉為最著名的三句神諭。
德爾菲神廟與德爾菲神諭
福克斯市距離雅典大約2個多小時車程,帕耳那所斯山腳的德爾菲(Delphi)遺址,即是至今仍廣泛存在於西方文化裡的「德爾菲神諭」發生地,一個古希臘時的著名神秘之地。Delphi一詞是由子宮(delphos)一詞中演化而來,古代希臘人選擇這個詞是因為這裡有山洞的形狀和他們認為那是通向大地深處的通道▼
©klook
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象徵光明和青春並且主管音樂、詩歌及醫藥、畜牧,位於德爾菲的阿波羅太陽神廟遺址即為神諭發出地,這座泛希臘式的德爾菲神廟最早興建於公元前9世紀。熱衷神話、戲劇、宗教、體育的古希臘人,後來陸續又建了雅典女神廟、劇場、體育訓練場和運動場。
關於此地的希臘神話:說宙斯在世界兩頭各放飛了一隻神鷹相向而行,它們相會之處就在此,古希臘人認為這裡就是世界的中心----「世界之臍」,
在基督教還沒有誕生的年代,這裡是古希臘文化區非常神聖的宗教中心,直到公元393年,被信仰基督教的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修一世(Theodosius I)發動的剷除異教運動後廢棄。近1100年的時間裡,這裡一直是泛希臘世界最神秘的地方,最鼎盛時期是B.C.6-B.C.4。頗具有神性的是,經過近三千年後,如今這裡差不多仍然是現代希臘國家的地理位置中心。
德爾菲城邦的中心建築復原圖▲
德爾菲神諭對古希臘,乃至後來的西方文化具有深遠的重大影響——「它的回答警示了許多暴君,預示了他的命運。通過它許多不幸福的人免於毀滅,許多迷惑的凡人得到了正確的指引。它鼓勵有用的機構,推動有用的發現與進步。它對道德的影響是積極高尚的,它的政治影響擁護民眾解放的進步。」(詹姆斯·加德納,《世界的信仰》(The Faiths of the World))1946年,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為避免集體討論存在的屈從於權威或盲目服從多數的缺陷,首次用一種專家預測法用來進行定性預測,並將其命名為「德爾菲法」,德爾菲法是目前企業人力資源需求短期預測中使用最廣、有效性最好的方法之一。
●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36-31年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大帝徵服了其他希臘城邦,公元前334年,首先侵佔小亞細亞,然後攻佔敘利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330年,佔領大流士的國都波斯波利斯,徵服整個波斯。第二年,繼續東進至興都庫什山和大夏,再從那裡向印度進發,深入旁遮普。只是由於士兵們拒絕再前進,亞歷山大才不得不從印度退回巴比倫;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因惡性虐疾病逝,終年33歲。他的部將帝國分為三個王國。馬其頓王國、託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王國、塞琉四王朝統治下的亞洲諸行省組成的王國▼
靠追隨亞歷山大軍隊東進的希臘商人,希臘文化傳播整個中東,形成一個新文明;希臘化時代一詞就來源於這一新文明。新的希臘化文明是一個實際上各方面都與其前身古典文明不同的混合創造物。
●希臘化時代的藝術,公元前336-31年
此時的古希臘文學已經接近尾聲,希臘文明的中心也逐漸由雅典遷移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這一時期希臘文學的特點是脫離現實,講求辭藻,追逐傷感情調。比較有成就的領域是新喜劇和田園詩。
希臘化時期創作出了至今舉世聞名聞名的雕刻作品,數量非常豐富,它們雖然繼續保有古典時期的傳統,注重寫實風格的人體,但也從古典時期的理性、優雅轉為表情豐富的感性。更由於重視人類個體追求現世的存在與價值,作品也十分注重人物內心的動靜與外在的表情,以反映對現實生活的關心與生命力。
勞孔群像﹝Laocoon Group﹞
約西元前150 年
大理石, 240 公分高
梵蒂崗博物館,梵蒂崗(Vantican)
勞孔群像是最能具體表現男性身體的雕刻作品之一,由三位來自於羅德島﹝Rhodes﹞的雕刻家所創造的,表現了特洛伊祭司勞孔與他的兩個兒子被海蛇纏繞而死的情景。
希臘雕刻家對人體美的理想主義,在此作品中顯現無遺;利用健美賁張的肌肉,將人體美提升至最大的極限。
在構圖方面,作者將勞孔以最大體積之方式表示他在作品中的主體位置,其他人因居於次要地位,體積也相對地縮小;同時又採取希臘傳統的平衡對稱手法,讓兩個兒子分別站在樂孔的兩邊,形成一左一右均衡的配置。整個雕像成一圓形。此種圓形狀的構圖,在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的巴洛克時代中,普遍為畫家所使用。
希臘化時期也出現許多具有官能的美感裸女雕像。世界四大博物館之首的法國羅浮宮博物館被稱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舉世矚目的萬寶之宮,其鎮館三寶中有兩件便是出於希臘化時期裸女雕像:
一件是羅浮宮內大盧階梯﹝Daru Staircase﹞頂端平臺上的《勝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
《勝利女神像》1863年在愛琴海薩莫色雷斯島﹝Samothrace﹞的神廟廢墟中被發現。頭及雙臂已失,軀體基本完好。這尊雕像現在被放置在一座船首形的基座上。女神挺胸展翼,似乎正吹起勝利的號角,健壯豐腴的女性軀體,噴射出生命的光焰,充分表現出勝利者的雄姿與歡愉凱旋的激情,腿和雙翼的波浪線則構成一個鈍角三角形,加強了前進的態勢。體現了藝術家將他的作品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卓越構思,為希臘化時期雕刻藝術的一件傑作▼
勝利女神像﹝Nike of Samothrace﹞
約西元前200 ~ 190 年
大理石, 240 公分高
羅浮宮,巴黎﹝Paris ﹞,法國
勝利女神Nike是泰坦巨神Pallas和海洋女神Styx的女兒。她一手拿著象徵勝利的桂冠,另一隻手則握著橄欖枝。擁有一雙翅膀的勝利女神Nike是代表力量、速度與勝利的女神。
▲知名運動品牌耐克,因公司喜愛古希臘文學的第一個全職員工傑夫在夢裡遇到勝利的女神nike而命名,品牌標誌設計的創意象徵女神的翅膀。
▼
羅浮宮另一件鎮館之寶便是人盡皆知的偉大作品《米洛的維納斯》﹝Aphrodite of Melos﹞
她被譽為「希臘黃金時期的縮影」,總結了古希臘所代表的一切。
《米洛的維納斯》在1820年發現於愛琴海的米洛島﹝Milos﹞一座古墓遺址旁,女神雕像雖然失去了雙臂,但保留了完整的頭部和面容,從頭、肩、腰、腿到足的曲線變化使人體以無比聖潔的姿態展現在人們眼前,沉靜的表情裡有種坦蕩而自尊的神態,在她的面前,人們感到的是親切、喜悅及對生命自由的嚮往,絲毫沒有俗媚和肉慾。創造此雕像的藝術家充滿深情地表現了女性溫柔寧靜的美,被認為女性美的原型,愛與美的象徵。
此一女神像之特色為較小的頭部、窄肩、寬腰、豐臀。整個雕像姿態接近S 形狀。對後代西洋婦女裸像的造型有極大的影響▼
米洛的維納斯﹝Aphrodite of Melos﹞
約西元前150 ~ 100 年
大理石, 208 公分高
羅浮宮,巴黎﹝Paris﹞,法國
希臘文化在東方
希臘文化的影響向東擴展到印度北部和阿富汗的大夏和粟特。這些王國在滅亡於來自蒙古的遊牧部落大月氏之前繁榮了幾乎2個世紀,希臘硬幣導致了印度鑄幣的產生;接著是稱為《彌蘭陽王問經》的佛經(彌蘭陀即大夏的希臘國王,統治古印度西北部)將希臘的對話體裁引入印度文學。在語言方面,有許多希臘詞,包括馬嚼子、鋼筆、墨水、書和礦等單詞,被併入梵文。在科學方面,也有一些希臘詞作為術語,被收入印度的星佔學和醫學。
希臘文化對一個被稱為犍陀羅的宗教藝術流派有十分重大的影響。犍陀羅(原印度西北部相當於現在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區域)曾是馬其頓統治下的希臘殖民地。東西方雕塑藝術在此融合,有「希臘式佛教藝術」之稱。佛教及印度文化作為母體,希臘及地中海文化則是推動的力量,最終形成了犍陀羅風格。公元一世紀,犍陀羅又成為貴霜帝國中心地區,這時,隨著大乘佛教的興起,佛像崇拜也逐漸興盛,因此,以佛造像為代表的犍陀羅藝術也正式形成。5世紀時﹐犍陀羅本部因貴霜帝國的瓦解而衰微﹐但受犍陀羅藝術影響的阿富汗的佛教藝術卻一直繁榮到7世紀﹐此即後期犍陀羅藝術或「印度——阿富汗流派」﹐亦稱巴米揚藝術。
犍陀羅藝術的主要作品是佛陀像和描繪佛經中各種場景的浮雕品。犍陀羅的佛陀像酷似希臘的阿波羅神,與印度其他宗教的佛陀像有顯著差別。前者是現實主義的,強調精確地表現人體 解剖上的各種細節,如描繪各塊肌肉、添上胡 子等。後者是理想主義的,更注重精神的表現而不是外表的相似。
佛陀立像 雲母片巖 高78釐米
薩利巴嘍魯出土 日本私人藏
雕像出土於有大量製作精美的雕刻出土的犍陀羅中心地區薩利巴嘍魯,製作時間推測為犍陀羅鼎盛時期的公元2 世紀中後期。雕像的右腿微微彎曲,全身的重心放於左腿上,這種表現重心偏移結構的雕刻手法是希臘雕刻藝術特有的風格。雕像的臉部呈現出典型的羅馬風格,嘴角的雕刻也是十分常見的「古典式微笑」。這些均明顯受到希臘、羅馬藝術風格的影響,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關於這件姿容端麗的佛陀雕像,德國考古學家格倫威德爾認為其應該表現的是希臘神話中司掌智慧的太陽神阿波羅。順便說一下,歐洲人通常是把犍陀羅藝術列入自己的文化範疇內,認為是自己的文化裡最東邊的文化。【3】
犍陀羅佛像藝術是我國佛造像的源頭。較多地吸收了希臘式雕像和浮雕的風格,有著很強的寫實風格。最為代表性的就是雲岡石窟▼
第20窟釋迦坐像與東立佛
Yungang Grottoes 20 caves
高13.7米
約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
釋迦坐像吉祥式跏趺坐,雙手合放,呈大日如來定印狀,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的精神風貌,雕刻精美,濃鬱的犍陀羅風格,臉型圓潤,被稱之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品。
犍陀羅藝術傳入中國的情況,可以沿著早先由商人以及佛教朝聖者踩出的絲綢之路了解到。佛教雕刻在移植中國的過程中,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的自然,變得簡樸、抽象;但原先的希臘現實主義仍表現在如衣服的裙子一類表面細節上。因而,希臘藝術風格也明顯地影響了偉大的亞洲各文明。
至公元前1世紀,羅馬徵服了地中海沿岸舊帝國遺留下來的行省以及馬其頓和埃及,從而結束了希臘化時代,羅馬時代到來了。
【3】《大美之佛像:犍陀羅藝術》,日本,慄田功(Krita Isao)
編輯:werner 焦糖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