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日本研究集林》2019年第2期(下半年刊)
內容提要 日本動漫電影在亞洲乃至全世界都佔有重要席位。2016年8月由新海誠導演製作的《你的名字。》在票房及口碑上大獲成功,創下了亞洲動漫的新紀錄。當下,我國已成為世界電影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你的名字。》的成功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示,本文將在解讀影片的同時提供相關思考。關鍵詞 動漫電影;《你的名字。》;空間;時間;文化新海誠導演的動漫電影《你的名字。》於2016年8月26日首映後,先後在全球125個國家和地區發行。該片最終獲得了口碑及票房的雙豐收,除了將世界多個重要動漫獎項[1]收於麾下外,其全球總票房亦高達2億8100萬美元,這個成績使它一度成為日本票房史上收益最高的電影,創下了亞洲動漫的新紀錄[2]。《你的名字。》講述的是一個叫「宮水三葉」的鄉間少女和素不相識的住在大都市東京的男高中生「立花瀧」之間發生的靈魂互換的故事。這類題材電影在當下並非罕見,該片能卓然獨立收穫如此巨大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呢?帶著這個疑問讓我們首先把目光聚焦到國際市場,包括真人電影在內,很多知名導演從不同角度對靈魂互換和時空轉移題材進行過嘗試。如:韓國導演李炫升曾拍攝《觸不到的戀人》(2000),受其影響美國導演亞歷桑德羅・阿奎斯提拍攝了相同題材的《觸不到的戀人》(2006);以北美好萊塢製作為主的有《黑洞頻率》(2000)、《變身辣妹》(2003)、《阿凡達》(2009)、《互換身體》(2011)、《X戰警:天啟》(2016)、《九條命》(2016)等,我國近期有《變身男女/假如我是你》(2012)、《羞羞的鐵拳》(2017)等見於各大院線。再回到日本,知名導演大林宣彥曾在1982年拍攝了《轉校生》[3],他本人在2007年又重新進行了拍攝。新海誠導演曾公開表示自己是在尊重《轉校生》及高橋留美子漫畫《亂馬》的男女互換身體情節的同時創作了《你的名字。》[4]。該片前45分鐘以「男女換身」為主,趣味性較強;後45分鐘以「拯救鎮民」為主[5],節奏感較強。新海誠導演以時間和空間為線索將前後情節有效地連接在一起,凸顯了該片的特色,並最終獲得了觀眾們的認可。不管何種形式的靈魂互換,其本質探討的都是有關生命體的「靈魂」與「肉體」是否可以分離的問題,無疑這是長期困擾我們認識自己的問題之一。在科幻類題材的電影裡導演們可以盡情地發揮天馬行空的想像,塑造出各種不同熒幕形象呈現給觀眾。當下這類題材仍然是各國爭拍的熱點之一,如何「拍出特色,推陳出新」則是成功的關鍵。作為該片票房「主要貢獻國」的日本(250.3億日元,約15.3億人民幣),韓國(29.6億韓元,約1.7億人民幣)和中國(約5.76億人民幣),各大媒體對其成功原因紛紛給予了關注:日本國家電視臺NHK <クローズアップ現代>節目[6]認為:(1)新海誠導演至今製作了多部描寫青春男女愛情的影片,對這類題材比較熟悉[7]。(2)網評數量在上映的前幾周發生了戲劇性變化,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3)畫面美,滿屏靈動的現場感,人物刻畫生動活潑。(4)每個鏡頭平均3.9秒,畫面總數達到了1650次,比一般的動漫有更強的速度感。能讓觀眾在關鍵情節始終保持緊張狀態,代入感較強。(5)年齡層方面突破了導演最初設定的10至20歲,上映後半場時年齡大的觀眾群也被吸引過來。(6)導演充分活用了平安時代日本文學中的傳統換身故事,觀眾們有較強認同感[8]。(7)經歷了3.11東日本大地震等自然災害後,日本國民在尋求復興的過程中對於「集體生活,家族傳承,羈絆」等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觀眾對片中「外婆」數次提到的「產靈」(結びmusubi)的意義產生了廣泛共鳴。韓國在線媒體HARBOR BUSINESS Online 1月22日報導[9]:《你的名字。》在韓國的觀影人數已突破367萬3885人,打破了宮崎駿導演《哈爾的移動城堡》(2004)創下的301萬5165人記錄,成為排名第一的日本電影。成功原因總結為[10]:(1)影迷們被片中充滿幻想與感性的情節所感動,順利上映既滿足了影迷們熱切的期待也吸引了大批新的動漫粉絲加入,票房高開高走,為近期韓國電影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11]。(2)『新海誠、その作品と人』[12]一書中刊載了新海誠和巖井俊二兩位導演的對談,新海導演承認在影片中有多處對巖井導演致敬的情節。《你的名字。》在製作過程中恰逢巖井導演的《花與愛麗絲殺人事件》上映,對影片製作產生了多處影響。可以認為是兩位導演的獨特敘事手法感動了韓國影迷。(3)另外,還應該考慮到韓國目前盛行的御宅文化的影響。按照1月20日CVG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歲男性觀眾佔比為42.7%,御宅人群的特點是會多次觀賞影片,SNS上甚至有人公布自己已經看了17次。另外,新聞報導顯示有觀眾在觀影中哭泣,或者一起歌唱,這樣的報導也進一步助推了人數的增長。《你的名字。》由彩條屋影業籤約引進中國,華夏電影發行。送審通過後定檔12月2日,是新海誠導演在中國上映的第一部動畫電影[13]。每日新聞(2017.1.23)在市場調查結束後做出如下分析:(1)新海誠導演的纖細縝密的畫面風格在中國有極高的人氣。(2)北京日本學研究中心的秦剛教授認為:影片中表達的那種為了追求珍貴的東西而與現實抗爭的熱情,在國內的直面考試及競爭的年輕人群中產生了廣泛的共鳴。(3)前期網絡話題的炒作與擴散起到了良好的宣傳效果。僅微博裡關於該片的評論就達到了140萬條。(4)影片上映期的大幅度提前也助推了人氣。為了儘早通過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審查,與北京光線傳媒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光線傳媒全國擁有7000多塊屏幕,排片數量確保了觀影人數的大量增加。綜上,《你的名字。》獲得的巨大成功對於正處於探索中的中國動漫人來說具有什麼樣的參考意義呢?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提供的數據,我國電影市場總票房在2017年達599.11億元,超過北美成為全球第一大市場[14]。但縱觀國內動畫電影票房排行榜Top10,仍處於被美國及日本影片佔據大半江山的境地。本文試通過解讀影片中的諸多疑點,探討新海誠動漫《你的名字。》帶給我們的啟示。「名字」無疑是該片的關鍵詞,其中出現的人名與地名,既有真實存在也有虛構的,後者是需要我們積極關注的部分,其中往往隱含著推動情節走向高潮的重要線索。《你的名字。》日文原名是《君の名は。》(kimi no na wa.),從日語角度分析,這是半個疑問句,且不是日本人生活中詢問別人名字時的表達方式[15]。從片名看,它與上世紀50年代日本熱播的愛情劇《君の名は》幾近重合,不同之處僅為最後的標點「句號」,這種特殊的命名方式到底意味著什麼呢。1952-54年間,日本NHK播放了著名劇作家菊田一夫的廣播劇『君の名は』,之後大庭秀雄導演在1953-1954年間先後拍攝了同名電影(第一,第二,第三部,共計6小時)大獲成功,街頭巷尾甚至出現了萬人空巷的局面,觀影人數達到3000萬(當時日本總人口不到9000萬),票房收入共計9億日元。理論上平均3人中就有1人走進影院,這在現代社會幾乎難以想像,它所反映的是日本國民對於純真愛情的追求與嚮往。片名的幾近重合可以推測新海誠導演在向1953版影片致敬的同時,基於觀眾的心理需求,拍攝出了同類題材的動漫電影並受到了再次的追捧。與1953版相同,《你的名字。》在正式上映前儘可能地做足了預熱。除提前發行配樂外[16],導演親自執筆的同名小說也早於影片兩個月出版發行,一流的團隊創作在預熱上無疑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效果,從影片上映的前兩周開始,網評數出現了直線上升的態勢,這無疑是預熱的效果顯現。至此我們可以發現儘管時代有著較大差別,1953版與2016版在前期預熱的做法上如出一轍。兩部影片唯一「。」的區別也隱含了迎合當下日本流行趨勢的意圖,近年很多藝人都在自己的藝名後加注了含有特殊意義的標點符號。筆者在網絡上可以查到的各式藝名中含標點的數量多達50種以上。知名度較高的如:「モーニング娘。」(早安少女組。)「ゲスの極み少女。」(極度卑劣少女。)「藤岡弘、」等等。故事發生的最重要地點-彗星墜落的鎮叫「糸守町(itomorimachi)」。這個地方並不存在於真實世界,是導演虛構的。如將這一構詞分拆來看:「糸(ito)」字是本片的主線,對應的是貫穿全片的關鍵詞「結びmusubi」。「結び」譯成漢語是「連接」的意思,為抽象義,表達的是世間萬物的內在聯繫。這一概念在片中的具體物象為「頭繩」,它連接起了男主與女主從而確保了換身行為的順利進行。另一個是「守(mamori)」字,可以解釋為「守護,守衛」的意思。片中提示:糸守鎮是一個一千多年前曾遭受過彗星撞擊的地方,這次天災的到來是對人類的再次考驗。一對青年男女通過換身行為覺察到了危險,最終合力確保了鎮上人員的安全轉移。「糸守」二字進而可以理解為導演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即希望年輕人能夠保護並傳承下去。影片的另一地名「飛騨(hida)地區」是真實存在的,位於岐阜縣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著名的傳統節日「高山祭」於每年4月和10月舉行。重要的是這裡還流傳著各種妖怪的傳說,是許多寫怪奇小說的舞臺[17]。新海誠導演出生於長野縣(與岐阜縣毗鄰),應該對當地的文化民俗活動早已有所了解。歷史上曾有「飛彈國」,位於現今的岐阜縣北半部分,與今天現實中的「飛彈市」不完全相同,古代的「國」級別相當於今天的縣,一般面積要小很多。對人類而言「名字」到底意味著什麼,「姓」是歸屬是集合,「名」是個體是唯一。名字不僅僅是人類自身內在情感與品質的容器,也是一個與他人建立聯繫,讓自己存在於世界的基石。現代社會的我們儘管除名字外,還有各種身份憑證具有很強的唯一性,例如:出生證明、身份證、護照甚至手機號碼等。這些單純的字母數字羅列僅僅顯示的是個體與社會整體的關係,不能解釋為個體間存在的連接意義。男女主角的姓名分別為「宮水三葉(miyamizu mitsuha)」「立花瀧(tachibana taki)」。他們在片中僅稱呼對方的名字,即「三葉」「瀧」。這種稱呼方式雖然符合日本年輕人的習慣,但也因姓氏部分的省略使得觀眾未能注意到他們全名的巧妙之處。先看女主:「宮水」是家族的傳統姓氏,是神社的繼承符號,外婆是宮水一葉,媽媽是宮水二葉,妹妹是宮水四葉。片中宮水為神社的代名詞,也可理解為供神靈使用的聖水。再看女主的名字部分,「三葉」的日文發音為「三葉(mitsuha)」,據『日本國語大辭典』裡解釋其原意為「水神,水的精靈」[18],至此可以看出「宮水三葉」與「水」有著頗深的淵源。片中出現的拖著長尾的彗星,其名字為「ティアマト彗星」(提亞馬特彗星),提亞馬特是美索不達米亞神話中的海神,為女性,亦被稱為「龍」。男主的日文名字為「瀧」,龍離不開水,也可視作水神;偏旁三點水既可表示與水的不可分割關係,也暗示了「三」的存在。男主的姓為「立花」,日文中與「橘」同音,後者原意是一種被稱為「神木」的植物,現實中多生長在神社域內[19]。此外還可以發現他們二人 「姓」與「名」的部分是彼此交錯對應的。即「宮水與瀧」「三葉與立花」分別代表了水與木。當瀧喝下口嚼酒(代表三葉的另一半,其成分亦主要為水)時奇蹟終於再次發生,二人實現了最後一次換身。片中三葉跳巫女舞時,手持的法器及頭飾上皆帶有金龍圖案,暗示了二人互為存在的關係;夜晚彗星拖著長尾划過天際及瀧喝下口嚼酒跌倒時看到的彗星等場景,畫面上均突出了龍的體型特徵。《你的名字。》上映前,日本國內動漫票房排名前十基本被吉卜力工作室壟斷,對新海誠導演來說,如何突破既成模式是非常關鍵的。區別于吉卜力,新海誠作品一般不出現誇張的面部特寫,人物刻畫更接近真實的人類:害羞時的臉頰緋紅,換身後對異性身體支配的不自然等表現均恰到好處,這些細節對於觀眾來說會有較強的代入感。從舒適安靜的田園高中到喧囂的東京街頭,從拖著長尾的彗星劃破天際到宏大的湖泊旋轉式呈現,畫面都是明亮且靈動,整體乾淨而不缺主次,讓人留下深刻印象。這與新海誠導演的前期工作經歷不無關係。他曾在遊戲公司工作多年,對畫面的設計有自己獨特的手法。片中出現的道具及其它情節設定都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例如二人換身過程中彼此聯繫的重要工具手機:2013年三葉使用的是蘋果5,2016年瀧使用的是蘋果6;瀧和奧寺前輩一起約會時參觀的飛彈影展:照片用的都是黑白色調,暗示了對那場災難的紀念;瀧在找到系守鎮遺址時看到的警示牌:寫著『災害対策基本法』這是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後才成立的法案;片中的時間線索非常隱蔽:除手機外,還有的寫在三葉教室的黑板上;三葉的國語老師是新海誠導演之前的作品《言葉之庭》的女主雪野百香裡,配音演員同為花澤香菜。(1)首先 「三葉(水神)」的名字設定即顯示出古代日本人對這個數字的敏感度。(2)男女主角相隔「三年」;(3)初次及最後見面時均相差「三歲」;(4)從各方人物數量來看,宮水一家為「三人」,分別是外婆,三葉和四葉;(5)男女主角各自好友的數量皆為「三人」,三葉方有敕使和早耶香,瀧方有司和高木;(6)尋找系守鎮的路上有「三人」-瀧,奧寺和司;(7)故事發生的主要時間為「三個時間段」,2013年,2016年,2022年。(8)此外,本片大致分為「身體互換」「尋找系守鎮」和「拯救鎮民」三個重要部分;新海誠導演之前的作品中也出現過三部曲《秒速五釐米》[20]。影片前27分鐘是三葉視角,後78分鐘切換成了瀧的視角,情節安排上由輕鬆歡快至緊張忐忑,整體鬆弛有度。影片在鏡頭的剪接上除空間變化外,時間上也出現了兩條線的交叉進行,初次觀看會有些理解困難。但即使不能充分理解細節,觀影后「青春男女的身體交換」及「合力拯救鎮民的緊張過程」兩個重要部分已經讓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這對影片熱度的持續走高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觀眾們不需要對整體脈絡有清晰的把握,也可獲得較強的滿足感。(1)男女性別的對比:首次換身起床後的二人各自注意到的是生殖器官的變化。三葉每次換身都會從床上掉下,因為她平時都是睡在榻榻米上。一對男女儘管存在於不同的空間與時間,卻因為頭繩的連接而彼此存在。(2)田園與都市的對比:田園恬靜美麗,湖光山色;相比之下城市喧囂熱鬧,課餘生活豐富有趣,片中並未對兩地有所褒貶,而是展現了不同生活區域的特色。三葉在被同學奚落後曾想要離開鄉村,但後來竭盡全力拯救大家的行為顯示了她對家鄉的情感。(3)傳統與現代的對比:外婆與爸爸在神社的繼承問題上產生了衝突,堅持傳統的外婆最終將想要融入現代政治的爸爸趕了出去;跳完巫女舞的三葉對於來自同學們的評價也表現出極為矛盾的心情,一方面家族責任不能推脫,另一方面又羨慕大都市的豐富生活。(4)過去與現在的對比:三葉生活的時間為2013年,而瀧的時間為2016年。瀧開始時沒有意識到彼此的差距,直到換身停止尋求答案時才發現災難已經發生。影片中隨處可見日本傳統文化的影子。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產靈(結びmusubi)」,據外婆臺詞介紹:「musubi是守護神的意思,可以表示人與人的連接,也可以表示時間的流動,這些都是神的力量。我們編織的結繩,也是神的作品,體現了時間的流動。將絲線匯集在一起,編織成型扭曲纏繞,同時又還原斷裂再次連接,那就是產靈,那就是時間。」(1)頭繩:片中出現的關鍵信物是頭繩。它為musubi的一種具象形式,被賦予了特殊功能[21]。2016年10月2日是兩人換身的日子。瀧(實為三葉)為了保證次日瀧與奧寺的順利約會費勁心思,手機裡做了具體指示,但到了自己的時間2013年10月3日後,三葉突然發現其實自己已經喜歡上了瀧。當天上學路上按捺不住心情就去東京找他了(影片將見面地點設定在電車上,暗示了電話不通的原因)。三葉發現原來自己時間軸上的瀧只是初中生且不認識自己,一時傷心欲絕,離開前留下了頭繩。回家後即讓外婆剪斷長發,不再使用頭繩,以顯示這段戀情的終結。在日本年輕戀人中,斷髮意義重大,心灰意冷的三葉此時已經完全意識到了與17歲的瀧之間的絕對時間差。據片中交代初中生的瀧在電車上拿到頭繩後,一直把它當做護身符系在手腕上,冥冥之中這一行為確保了從2016年9月5日開始的換身。對於巫女身份的三葉來說,換身是註定的(因第一次換身時頭繩還未給出)。從瀧的角度看卻恰好相反,他是被三葉在電車上選定的人,接受頭繩在先,整體的換身安排是有前期鋪墊的。二人未能從2013年就開始換身,是因為瀧當時年齡小的原因,必須同齡才能實現。(2)隱世:進入另外的世界時需要經過一片水域,瀧在尋找三葉口嚼酒的時候是進入過的。據片中外婆介紹,這段水域是現世與隱世的分界線。新海誠導演之前的影片《追逐繁星的孩子》裡有著類似的場景設定[22]。(3)片中前後出現了與神社相關的『御神體』;與時間相關的『片割れ時』等詞彙。它們均是與日本傳統文化相關的專用詞彙,尤其後者與現代日語已經有了較大差別(『夕方』),文化上的差異僅僅通過中文字幕很難翻譯清楚同義詞彙間的區別。身為巫女且冥冥之中肩負家族使命的三葉與瀧互換身體,二人的互換始於2013年9月2日(三葉時間)及2016年9月5日(瀧的時間)。2016年10月3日後突然中止,瀧為尋求真相而展開調查,最終發現原來二人不僅身處不同空間,還處於不同的時間,瀧此時也確定了理論上他們將永遠不能相見。2013年10月4日彗星墜落前因為處在黃昏這一特殊時刻的原因,二人終於在產靈的幫助下相見併合議了拯救糸守鎮的計劃[23]。片尾顯示二人見面的時間是2022年春。這一時間距彗星撞地球9年,距瀧喝口嚼酒6年。導演通過數字讓觀眾誤以為三葉時間已經進行了加速式填補。時間的發展會永遠保持平行,所以即使到了2022年,那個曾經一起拯救小鎮的三葉理論上存在於2019年,瀧見到的僅是與自己處於同一時間的三葉(與電車上的三葉相同)。作為觀眾,我們內心期待的恐怕是山頂上曾經共患難的17歲的二人重逢吧。與時間空間相關的概念早在第一次換身時即由三葉好友敕使給出了答案(影片10´15″處):「埃弗雷特的多重宇宙理論」[24]。該理論認為物理世界是一個多重宇宙,其結構是由其中的信息如何流動來決定的。在多重宇宙的許多區域,信息以半自治的方式流動,這樣的信息流稱為歷史,我們把其中一個歷史稱為我們的宇宙。宇宙近似服從經典(量子理論之前)物理規律。但是我們知道多重宇宙的其餘部分,並可以檢驗量子物理規律,這是因為存在著量子幹涉現象。因此一個宇宙不是多重宇宙的一個精確特徵,而是一個突現特徵。多重宇宙最讓人覺得不熟悉和反直覺的東西是可互換性。多重宇宙的運動規律是確定性的,表面上的隨機性源於起初可互換的實例變得不同。在量子物理中,變量通常是離散的,它們如何從一個值變成另一個值,是一個涉及幹涉和可互換性的多重宇宙過程[25]。不難發現,以多重宇宙理論為題材的影片已經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廣泛認可,如克里斯多福・諾蘭指導的《盜夢空間》(2010)美國漫威影業製作的《奇異博士》(2016)《蜘蛛俠:平行宇宙》(2018)等。影片進入後半場,喝下口嚼酒的瀧(換身為三葉)從御神體裡走出來,發現了湖泊的變化,確認小鎮已經毀滅。在山頂同一地點,黃昏開始的剎那間[26]見到了趕來的三葉(實為瀧),時空跳轉二人終於相見(此時為三葉時間2013年)。黃昏很快結束,筆從三葉手間滑落的畫面容易讓觀眾誤以為是三葉發生了轉移,從當時天空中彗星的有無及湖泊數量的變化來判斷,是瀧重新回到了2016年的山頂,這也是影片中唯一一次發生的肉體轉移,1:29-31分處顯示這個時刻的瀧在彗星降落時正在家中和哥哥一起。在瀧的幫助下以三葉為核心,系守鎮產生了蝴蝶效應,遇難人員的命運皆發生改變,得到了拯救。影片結尾三葉(26歲)在樓梯處(實為須賀神社旁)見到瀧(23歲)的鏡頭,描寫的是處於同一時空的二人相見,前世的記憶在樓梯口這一特殊地點(樓梯口在《轉校生》中被設定為男女的換身場所)被激活了。彼此間淚目是因為腦海中儘管忘記了對方的名字,但對紅色頭繩的記憶猶在。最後一句臺詞是兩人異口同聲地問「君の名前は?kimi no namae wa」,這句日語表達依然與日常生活不符(尤其是作為女性的三葉來說,現實中這種詢問方式是不可能使用的),此時的中文字幕顯示為「你的名字是?」可見字幕亦未能準確拿捏住日文的真實含義。我們可將這句臺詞視作導演特意留下的某種暗示,暗示了圓滿結局的非現實性,二人年齡差的存在也充分證明了三葉的不同身份。只是看到相見的場景時,觀眾們早已沉浸在災後重逢的歡樂中了,時間的絕對差已被忘到了腦後,容易造成誤判。導演在結尾處給出的重逢場面,極大地滿足了觀眾大團圓結局的心理訴求。不妨縱觀新海誠導演此前的作品,如《秒速五釐米》(2007)《追逐繁星的孩子》(2011)《言葉之庭》(2013),其代表作的結局無不以「錯過」為主題,從導演的視角來看的話,二人重逢的場面恐也難以稱之為圓滿。新海誠動漫電影《你的名字。》的巨大成功,除水準極高的配樂及同名小說提前推出,產生了預熱效果等原因外,我們認為還有以下幾點可以考量。青春男女,本來就是對異性產生興趣感到新鮮的時期。導演通過夢境裡才能發生的置換,來刻畫個人與這個世界的種種切不斷的連結。夢的方式比起深山老林誤入靈異世界的機率要大得多,再加上每人都有的做夢且很快淡忘的生理特徵,代入感得到了強化。動漫主題的選擇與真人影片一樣,離不開觀眾的欣賞取向。主題要滿足不同年齡層的觀影需求:孩子們眼中看到的是勇敢善良的人物形象,大人們看到的是深層次的主題內容。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動漫電影並不像簡單的卡通片(cartoon)一樣作為幼兒的視覺教科書使用,它是由一種歷史悠久、發展成熟的動畫手段製作而成的電影類型,並且作為獨立的文化傳播媒介和藝術符號承載了深刻的主題和美學追求。從結果看,該片的火熱程度完全超過了導演的預想。在吸引到十至二十歲年輕人走進影院的同時,伴隨著話題的熱炒,票房一路攀升,已經遠離影院的大齡人群也被吸引。他們在回味逝去的青春時代之餘,更多地理解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透過這部分觀眾群走進影院及參與網上話題討論的現象,可以發現動漫電影票房的成功與否,與成熟人群的感受是分不開的。我們認為這種效應的產生與文化在片中的有效植入不無關係。時間與空間概念激活了大齡觀眾心中塵封的記憶,代入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大量的日本本土文化民俗結合來自西方的空間時間理論,讓整部影片有了較高的藝術效果。片中名字的精心設計,美麗的自然風光,無不體現了導演的匠心精神及理念:人類源於自然,對自然應有敬畏之心。從瀧喝完口嚼酒跌倒瞬間眼前出現的畫面可以看出:彗星撞地球亦猶如生命胚胎的形成過程。片中文化植入除了換身、產靈、黃昏、水域外,還有巫女舞、口嚼酒、組紐製作、茶莖直立等概念。新海誠導演在片中展現的是:人類與自然間是紐帶關係,互為依存,不可切割。動漫電影需要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才能浸潤成長,才能實現民族印記的映射。本文用了較大篇幅來解析《你的名字。》中的具體情節,在新海誠近乎完美的劇本創作中也存在細節上的若干問題,這裡簡要提及兩點。(1)瀧與前輩奧寺的約會時間是2016年10月3日,那天為周一,作為高中生的瀧應該出現在學校裡。(2)三葉與兩位朋友敕使、早耶香一起策劃了「炸電站」後利用「學校無線電廣播」號召鎮民轉移的情節,這部分為日本防禦自然災害導致停電時的應急對策,片中還需要做出一些說明才能更有利於海外觀眾理解。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