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紫雲(總第212期)
王安全
筆名:高原風。苗族,貴州省作家協會會員、貴州省紀實文學學會理事。現在紫雲自治縣文聯工作。曾發表過散文、小說,編寫過中學語文助讀叢書、志書、辭典、民俗專著、文藝類書籍十餘本。
雪 晴 雲 淡 日 光 寒
仲冬時節,最美的景致是大雪。降水形態的變化讓天地間轉瞬換了模樣。當聽到密集地「沙沙沙」的聲音,越來越整齊、越來越響亮,這是雪米子(沙粒子),是下雪的前兆。雪來了,放眼是一場玉蝶婆娑、仙羽翩翩的視覺盛宴。心隨六出冰花,款款飛揚;身如一枝綠竹,端坐雪中。才是綠意沉沉,轉瞬玉樹瓊枝。竟然忘卻了板橋先生「疑是民間疾苦聲」的憫憐蒼生;聽雪,心裡會開出一朵清幽的蓮花,似皎然無塵的心性。氤氳著唐詩的爛漫,宋詞的清婉。只有「人閒雪花落,心淨萬事空」的靜默幽遠,才有如此的佛性禪意。
最讓人震撼而又最美的雪景是暴風雪裡中英雄之美。現代作家曲波長篇小說《林海雪原》描寫的是解放戰爭初期東北剿匪的戰鬥。1946年冬天,東北民主聯軍一支小分隊,在團參謀長少劍波的率領下,深入不興安嶺林海雪原執行剿匪任務,偵察英雄楊子榮與威虎山座山雕匪幫鬥智鬥勇,被視作「革命通俗小說」的典型代表,並被譽為「新的政治思想和傳統的表現形式互相結合」的光輝典範,它更是整個「十七年文學」發展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小說作品。在終年積雪、空氣稀薄的高山之冬,築路官兵和工人在暴風雪中不分晝夜地用大火把凍土烤化,再一點一點挖掉,修建了世界上最為艱險的公路之一——川藏公路。它跨越296個城鎮,海拔落差超過5000米,盤旋翻過14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險峻高山,從1950年到1954年,2000多位軍民把生命留在了路基之上。如今彷佛還能看到築路官兵在暴風雪中奮力開鑿、步步艱辛的身影。紅軍長徵翻越高入雲霄雪山過草地犧牲的人成千上萬。這些雪地裡的英雄,每一個都是一座雕像。
中國冰雪文化源遠流長,在古代,雪不僅僅是一種天氣現象,還代表了一番詩意。《詩經》就有很多與「雪」有關的美妙詩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是很著名的詩句。而許多關於冰雪的傳說與故事,或感人至深,或涵義雋永,教育價值豐厚。《後漢書·袁安傳》裡的「袁安困雪」說的是有一年洛陽大雪,人們皆除雪外出乞食,獨有袁安門前積雪如故。洛陽令按戶查看,以為袁安已經凍餓而死,便讓人掃除積雪,進屋察看。只見袁安直挺挺地躺著,差役問他為何不出門。袁安說,天下大雪,人人皆餓,我不應去打擾別人。洛陽令甚為感動,後舉袁安為孝廉。袁安先後做了陰平縣長和任城縣令。後人把寧可困寒而死也不願乞求他人的有氣節的文人,稱作袁安困雪;《晉書·車胤傳》記載,車胤小時家貧,夏天用白絹做的口袋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晉代孫康在冬天的夜晚,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後以「映雪囊螢」形容夜以繼日,苦學不倦;「臥冰求鯉」是《搜神記》裡的故事,說的是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不喜歡他,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不是,還讓王祥進行艱苦的勞作。父母生病時,王祥為照顧他們忙得連衣帶都來不及解。一年冬天,繼母生病想吃鯉魚,但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忽然冰面裂開,從冰縫中躍出兩條鯉魚。王祥喜極,用魚供奉繼母……他的舉動,在十裡鄉村傳為佳話,被後世奉為「二十四孝」之一。《宋史·楊時傳》裡記載,宋代進士楊時,在40多歲時,得知當時著名學問家程頤在洛陽,就想去拜見程頤,向他求教。到程頤家時,程頤正在打瞌睡。於是,楊時和一同前來的遊酢,一直站在門外等候。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經下了一尺厚了。現用來「程門立雪」比喻求學心切和對有學問長者的尊敬。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主辦:紫雲自治縣作家協會
投稿郵箱:418442120@qq.com
紫氣東來,雲蒸霞蔚。與你共享家鄉美麗的山山水水、民俗風情……
歡迎關注《鄉情紫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