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流浪無處安身,這位海曙老人有「新家」了

2020-12-25 騰訊網

為老人辦理相關安頓手續。

回家,寒冷冬日裡,最暖人心的期待。

經常外出流浪的王金髮(化名),在寧波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護送下安全返回家鄉,並在「新家」安頓了下來。

王金髮,海曙區石碶街道上王村人,今年65歲。2月21日,因為外出流浪無處安身,由玉環救助管理站護送返甬,這是他今年第4次由外地救助管理站護送回寧波。

如何不重複流浪,讓老人真正安定下來?市救助管理站與海曙區民政局取得聯繫,詳細告知老人的實際情況。根據民政部關於救助服務質量大提升專項行動和源頭治理、回歸穩固的相關要求,海曙區民政局牽頭,多方聯動幫助老人返鄉安頓。

當天下午,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護送老人抵達上王村村委會。此時,海曙區民政局、石碶街道、上王村的相關負責人員,王金髮的弟弟已經在村委會等候。

考慮到老人的實際困難,各部門隨即召開了簡短的碰頭會,明確為老人辦理相關安頓手續,聯繫託養福利機構,提供及時有效的幫扶、保護和支持。

隨後,幾名工作人員一同將老人護送到位於古林鎮的海曙區中康醫院(卓遠愈養中心),進行了身體檢查,辦理了入院手續。

王金髮的弟弟非常激動,表示以前哥哥一直在外流浪,過年過節都會記掛,這次能幫助安頓並有治療的地方要感謝政府,以後自己也會經常過來看望,不會讓哥哥繼續外出。

為了防止像王金髮老人這樣的寧波戶籍返鄉流浪乞討人員再次外出流浪,確保他們「留得下」「留得住」,寧波市救助管理站從源頭著手,深入了解他們的外出流浪原因,聯合多部門幫助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教育、督促親屬或監護人履行撫養、贍養義務,並安排工作人員通過實地走訪、電話詢問等方式進行定期回訪。

市救助管理站還建立了易流浪走失人員信息庫,將經過救助管理站送返的精神障礙患者、反覆流浪乞討人員等納入信息庫統一管理,助力從源頭上解決「流浪」問題。

新聞多一點

愛的守護下,衢州六旬老人順利返鄉

寧波入冬後的第一場雪夜,澄浪橋下,正頂著雨雪「送溫暖」的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發現一位老人裹著一床薄被躺在橋下,上前問詢,老人姓王,來自衢州,以揀拾廢品為生,當詢問願不願意回救助站、願不願意回家時,老人都拒絕了。

工作人員給老人留下棉被等禦寒用品和食物,同時留下救助站24小時值班電話和救助站地址,方便老人求助。

隨著氣溫一天天轉冷,老人的情況一直掛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的心頭。

與衢州相關部門聯繫、相商確定救助事宜後,事情的開展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老人的態度一直很堅決。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沒有放棄,一次次「上門」,為了能等到老人,經常晚上尋訪,老人被這份真誠和溫暖打動,決定返鄉。

給老人做完核酸檢測確認身體狀況後,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一路陪護將他送往衢州。到達衢州救助管理站完成交接任務後,工作人員將隨車給老人準備的牛奶、水果等交給老人,向老人表達了祝願。

編輯:徐挺

相關焦點

  • 流浪老人得「福」記
    姜水明 王雪琳  4月11日,平頂山市石龍區人民路街道龍祥社區門口李煥清家早餐鋪前,早餐剛剛做好,就見一位個子不高、神色恍惚的老大娘坐到餐桌前,吃包子,喝胡辣湯,而李煥清不收她一分錢。「這大娘是外來的流浪老人,俺老闆天天管她免費吃喝,還管她穿和住。」
  • 陝西:七旬老人外出流浪50年 真情接力讓老人落葉歸根
    2020年11月初,陝西省銅川市救助管理站接到了錦繡園社區的電話,稱在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有居民發現了一位無家可歸的老人,沒有戶口本和身份證,疑似流浪人員,想讓老人到救助站得到妥善安置。陝西省銅川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立即驅車前往錦繡園社區,但並沒有找到老人。經過電話聯繫,得知老人在小丘鎮養牛廠工作。
  • 「馨安工程」為留守老人兒童築起溫暖的家
    脫貧摘帽後,黃家村青壯年們走出村莊、外出務工,在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時,這裡的農村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也逐漸走進大眾視線,受到關注。黃家村村民在新建的小廣場遊玩 楊子雙 攝今年以來,藉助2020年滬滇扶貧協作項目,大倉鎮積極探索實施「馨安工程」,總投資228萬元,為黃家村興建綜合功能提升項目,建起了活動室、村口新修了平坦寬闊的水泥路、漂亮的燈光籃球場和小型足球場,併購置了各類健身休閒器材,以及古樸大方的休閒走廊觀景亭。
  • 西班牙全城封鎖,海鷗無處覓食,出門購物的老人變成了它們的「救命...
    老人走到哪裡,海鷗就跟到哪裡,甚至將老人團團圍住,企圖將老人困在大街上,而這一幕恰好被攝像機捕捉到了。現如今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西班牙暴發,全城封鎖,貝尼多姆市的酒吧和餐館都被迫關門,所有人都被要求待在家裡禁止隨意外出,因此飢餓的海鷗無處覓食,這些出門買東西的老人就成了它們的「救命稻草」。
  • 老人外出迷路 巡警送回家中
    近日,一位八旬老太太獨自乘公交外出,結果迷了路,幸虧巡警三大隊民警及時趕到,將老人安全送回家中。1月13日13時56分,巡警三大隊304車組接到報警安馨家園有老人走失求助。電話聯繫報案人後得知老人今年已經80歲了,車組帶班長李鎮瑋根據報案人提供的信息分析老人不會走很遠,於是決定先在附近尋找。在尋找到石榴玉蘭灣時,發現一攤販附近有一位光腳老人,經過照片比對終於找到這位老人。處警車組立即上前安撫老人並同時聯繫其家屬。當老人家屬趕到後,報案人焦急的心情終於得到平復,並對車組細心的的工作表示感謝。
  • 海曙"寧波人才之家"啟用
    今天下午,在寧波市海曙區拗花巷16號,古香古色的屠氏別業裡,寧波市第三家人才之家——海曙區「寧波人才之家」正式啟用。同時,海曙也在這裡向全球發布招才令。青磚黛瓦的馬頭牆、鳳凰牡丹紋樣的牌樓、梁頂梁柱上精美的木雕……這裡是寧波晚清建築的佼佼者,也是寧波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點。選址這裡,看中的也是這裡濃濃的文化底蘊。
  • 有光青年為貓安家正式啟動,讓流浪星球更溫暖
    (原標題:有光青年為貓安家正式啟動,讓流浪星球更溫暖) 導語:主發起方正榮悅瓏府聯合發起方正榮地產蘇滬區域
  • 《安家》「最」人物吸睛
    《新世界》解決了上半場的無聊,《安家》帶來下半場的歡娛。《新世界》群星薈萃,熟悉的面孔囊括主角配角,小鮮肉小仙女中生代老戲骨飈戲,彌補了劇情的明顯硬傷與拖泥帶水,「誰是小紅祆」的懸疑,三兄弟的分道揚鑣無言結局,吸引著觀眾欲罷不能。《安家》最閃亮的明星只有孫儷,豔壓群芳。
  • 流浪地球,流浪的目的地是「家」
    最近大火的電影《流浪地球》霸佔了頭榜頭條。有人說這是中國科幻電影的裡程碑,有人說這裡可以看見中國人的精神內核。往小了說,它其實包含著中國的「家」文化。電影改編自《三體》作者劉慈欣的另一部科幻小說《流浪地球》,大概講的是:地球因為太陽急速衰老而面臨滅頂之災。
  • 《安家》最善良的老人,最 不孝的晚輩,最精彩的演技
    江奶奶與宋爺爺及其外甥的故事,屬於《安家》最苦逼的戲。師生戀的宋老師夫婦為人和善,兩袖清風,相濡以沫,感情篤深。宋老師身患癌症,不久於世,想賣掉老洋房,給老伴買個電梯房再留點錢養老;江奶奶同意賣房,但另有打算,希望用此錢陪老頭子週遊世界,安度生命的最後時光。雙方都為對方著想,其感情如酒,老而愈醇,琴瑟和鳴,令人淚目。
  • 《安家》真實上演:老人寧送300萬房產給外人,也不留一分給親屬
    《安家》真實上演:老人寧送300萬房產給外人,也不留一分給親屬俗話說,富在深山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在這人世間,但凡只要涉及到一個「利」字,那麼瞬間就能讓人看清人世間的醜惡。《安家》這部電視劇以上海的一個房產中介為劇情主線,通過形形色色的賣房人和買房人,展現出了人世間的冷暖。同樣是在上海這座繁華的大都市,《安家》當中的情節居然真實上演,不由得讓人感嘆,劇本源於真實生活,又高於真實生活。
  • 明晚,看海曙!
    10個區縣(市)主要負責人將圍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題結合「十三五」成就和「十四五」謀划進行主題發布並進行一對一訪談明晚將播出第一集《海曙首期節目預告03魅力海曙海曙是寧波歷史文化名城核心區「書藏古今·港通天下」代表「書文化」的「天一閣」就坐落在海曙天一閣
  • 尉氏縣探索創建養老新模式 困難老人有了「新家」
    1月17日中午,臘月二十三,也是俗稱的「小年」,在開封尉氏縣邢莊鄉葛莊村農村愛心院,隨著工作人員明美蓮一聲吆喝,院裡的老人們紛紛停下手裡的活兒,在打飯口排起了隊。「啥餡啊?」「妮兒,餃子煮軟一點。」「別盛太多,俺吃不完。」87歲的崔和運和比他「年輕」的老人們陸續端著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在餐廳桌子邊坐下,有說有笑。
  • 站在海曙圓心的萬科,要打造一個PARK BLOCK
    示意圖 長豐的起步,既晚於北面的老江東,也晚於南面的鄞州中心區;與江北核心區緊貼的灣頭,更是崛起於北面的新三江口板塊之後。 細細審視海曙段塘這片熱土,至少有三大優勢,是其他板塊很難比擬的。 首先是區位,段塘屬於老海曙板塊,有著厚重的歷史,向北直指天一商圈;向東則隔江對望鄞州中心區,可以迅速通達萬達商圈,繁華觸手可及。
  • 愛心接力,流浪50年的老人終於「回家」!蘇州大龍港護理院享晚年
    此刻卻沒人能夠想到,這位老人已經「流浪」了50年。近日,在姑蘇區雙塔街道多個部門的愛心幫扶下,她順利入住護理院,在這裡安度餘生。「蘇州是她的故鄉,不管她在外流浪多久,我們都有責任讓她回歸故裡,享受家的溫暖。」望著這一幕,雙塔街道第一聯合工作站民政條線負責人張海琴深情地說。張海琴清晰記得初見劉鳳英老人的情景。
  • 中國老人無聊寫了一首唐詩,在國外刷屏:意境好美求翻譯
    今天我想跟您聊聊的,是一位老人和一首唐詩——中國的一位老人閒來無事,在地上用毛筆寫了一首詩,結果在國外走紅了。事情大概是這樣的:某個中國老人在加拿大某車站等車的間隙,覺得有些無聊便在地上用毛筆字寫了一首詩。這樣的行為藝術在我們看來是再正常不過了,街頭上的流浪者就會寫一手好字、好詞,以期別人的幫助,就是在廁所的門板上、牆上,也有很多十分有趣的墨寶。
  • 34名流浪乞討人員落戶為「新海門人」 為城市邊緣人幸福「安家」
    讓曾經的流浪乞討人員海福玉為之欣喜的,不僅僅是不用再流落街頭,更重要的是,在這座城市滯留6年多的她,正式成為了一名「新海門人」。「出生:1951年1月1日;住址:海門街道新海路538號……」這是海福玉剛到手的新身份證上的信息。海門區社會福利院院長蔡銀燕介紹,2014年,海福玉在路邊乞討,被救助站工作人員發現。
  • 雲南巍山:「馨安工程」給老人孩子一個溫馨家園
    「我爸爸媽媽都出去打工了,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我喜歡畫畫,這裡有彩色筆,所以我平時會來這裡畫畫、玩玩具。」9歲的趙金靈說。新華網發(熊曉慧 攝)  趙金靈是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回族彝族自治縣大倉鎮386名留守兒童之一,她平時來的這個地方是「馨安工程」活動中心。  大倉鎮產業結構單一,村民主要以務農為主,收入較低,農村富餘勞動力較多。為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高群眾收入,大倉鎮鼓勵勞動力外出就業增收,但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卻成了整個鎮的重難點工作。
  • 為流浪動物「安家」
    為了覆蓋這筆開支,給被遺棄寵物一個溫馨的家,該中心的4名工作人員每天早上料理完流浪動物的清潔、散步和午餐後,臨近中午就馬上投入到寵物店的運營中,抖音、淘寶、美團等多個平臺不時更新她們的產品及服務,還介紹這裡每一位「流浪兒」的故事,希望愛心人士能夠領養,讓更多的流浪動物得到幫助。如今越來越多志願者因為了解而加入這個溫馨的大家庭。
  • 沭陽一老人走失半天家人才知道找,幸虧……
    生活中的感動無處不在 有些事情雖然很小通過查詢,民警得知老人姓王,家住建陵嘉園小區,隨後便立即將其送往該小區。